诗人论文题目
诗人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论文选题又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2.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3.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4. 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
5. 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6.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7.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8.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9.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10.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11.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12.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13. 胡风论诗
14. 评曹禺的《北京人》
15.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
16. 论杨绛抗战时期的戏剧
17. 论丁西林抗战时期的戏剧
18. 评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19. 论谷斯范的长篇小说《新水浒》
20. 从《速写三篇》看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21. 论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
22. 沙汀的长篇小说《困兽记》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23. 解读沙汀的长篇小说《还乡记》
24.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的原野》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3.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4.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5.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6.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7.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8.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9.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0.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1.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2.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13.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14.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15.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16.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
17.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18.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19.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20.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1.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有关顾城诗歌的论文选题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
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
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
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
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
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本人速求关于李白浪漫主义的论文题目
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就连他奉旨作应酬诗《清平调》时候也敢叫“杨妃磨墨,高力士脱靴” 李白嗜酒,嗜酒本不是什么好习惯,可是惯用浪漫思维写作的他的一样写出了《月下独酌》这样的独饮诗和《将进酒》这样的劝饮诗。只论他语气的豪迈,用词的优美来说的话,简直无以伦比。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不体现他的浪漫豪迈…… 李满浪漫主义的论文题目我们可以写 《论李白是真豪迈还伪清高》——他作清平调的时候;还是用很优美的文字大大夸奖了杨妃的美貌 《论喝酒能浇愁还是心态豁达能消愁》
记得采纳啊
上一篇:毕业论文简称
下一篇:西电论文格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