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研究论文
海底地震研究论文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产生的危害极大,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不鲜。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 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另外,柏油许许多多逃生的办法,在这不一一列举,如若还想了解,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都可以。但无论怎么样,在地震发生时,自己一定要镇定,懂得保护好自己,在保护好自己情况下还能救其他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海底资料
由新加坡投资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合作兴建的南京海底世界坐落于南京市风景秀丽的中山陵梅花山旁。是融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投资额约2亿人民币,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
南京海底世界有近200余种,10000多尾海洋生物。主要由大厅、电脑教室、亭廊、热带雨林展示区、海豹表演馆、企鹅馆、触摸池、海底隧道、人鲨共舞表演区、海底影院等部分组成。
南京海底世界向游人展示了中国水族馆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宫廷式水族缸到模拟自然的热带雨林,让您欣赏到那色泽鲜艳、体形骄小的珊瑚鱼与淡水热带鱼。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丛林,大树参天,鸟叫雷鸣,五彩缤纷的各种热带造景配上那些亚马逊河的贵客,全部展现在您的面前。来自寒冷地区的斑海豹正迫不及待的准备为您表演一场好戏。而从南美洲秘鲁远到而来的贵客洪氏环企鹅个个精神抖擞,恭侯您的到来。大海的潮起潮落在海边形成了一些浅水塘,那里生活着无数的小生命,在这里您可以亲身感受海的氛围。踏上自动平梯呈现您眼前的是南京海底世界的精华--海底隧道,全长74米,180度的环绕亚克力玻璃让您领略到海洋的博大,是它孕育着奇妙无比的各种生命。重达200多斤的大海龟,3米多长的鲨鱼,直径1米多的??鱼等等从您头上休闲自在的游过,个个千奇百怪,美不胜数,使游客留连忘返,目不暇接。表演区惊魂动魄的人鲨共舞表演更是紧张刺激。海底影院更是游客了解海洋、学习保护海洋知识的第二课堂。顺着楼梯将您送入具有欧美风格的自选礼品店,可以让您随意选购所需礼品。
南京海底世界通过古代宫廷展缸与现代化玻璃隧道有机结合、传统的海洋生物馆与高科技养殖技术相结合,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纯朴而高雅、先进、高品位的现代化大型海洋
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及其意义
Records of Earthquake Event in Sedimentary Strata and Its Significance
宋天锐
1 问题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初在研究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常州沟组沉积岩时,发现本组中部潮坪相砂岩-粉砂岩韵律层中的“掘穴状”充填构造。当时认为两种可能的成因,一种是最古老的遗迹化石,另一种是由于地震产生的充填管构造(宋天锐、高健,1985)。后来又发现层面上似遗迹化石痕迹(宋天锐、高健,1985;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1985)并初步鉴定为:Planolites sp(?);由于常州沟组的地层时代比伊迪卡拉动物群的地层早10亿年以上,还是暂定为“疑生物化石”(Dubious trace fossils)(宋天锐、高健,1987)。至于“掘穴状”的充填构造为什么在古元古代晚期的碎屑岩中特别发育,在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也很普遍的问题,国内外文献记载中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干缩裂缝充填产生的(,1990),本文的观点认为是由于地震事件造成的(宋天锐, 1988;乔秀夫、宋天锐等,1994,1996;Song Tianrui and e,1996;ild,e and Song Tianrui,1997)。其实地震事件对沉积物的影响早已被注意,例如,阶梯状断层(her,1969),海底地震能够使沉积的壳屑反转倒置(her,1984),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的旋回性(e, and her,1991)以及地震引起砂体液化等(朱海之、冯先岳、宋和平等,1982; et al.,1994)。本文仅就地震事件记录的研究加以论述。
第四纪地震和现代地震记录包括地层错动、喷砂、褶曲、垮塌等等(丁国瑜,1982;冯先岳等,1982),但是元古宙十几亿年中所发生过的地震-海啸等一定更多,由于这些大地震的记录难以辨认,所以宏观至微观的相似的沉积构造需要引起注意。此外,由于现代地震记录主要是在陆地发生的,至于在海洋沉积中的地震记录特别是微细沉积构造更难以比较地层学方法加以研究,例如臼齿状构造(molar tooth),因此出现了其他解释,Fairchild等(1992)对大连震旦纪兴民村组研究后,同意地震解释的正确性,并从机理上加以说明。
2 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
2.1 地震事件记录属异常沉积构造
正常的沉积构造是按剥蚀—运移—沉积—成岩作用的顺序发生的,而地震事件造成的沉积构造是打乱了正常的顺序而形成的特殊记录,无论是在海洋或在陆地,由断裂、火山爆发、大规模塌陷甚至天体撞击等产生的地震事件,达到一定的烈度时,都将产生异常的宏观和微观的沉积构造,沉积地层的局部不连续、塌陷、角砾化和泄水构造等是最常见的异常沉积构造。
2.2 宏观记录
1981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分会与陕西省地震局在西安举办了“中国史前地震学术讨论会”,研讨了我国新疆、山西、北京、江苏、云南、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及其研究成果,包括了地震造成的断裂错动、沉积物变形、各种有关的地貌现象、生物现象、岩石矿物以及其他的微观标志等(丁国瑜,1982)。沉积地层中的断层蠕动及砂体液化、喷砂、液化旋卷层和砂质岩脉等是最典型的宏观标志(朱海之,1982;冯先岳等,1982;Xiang Hongfa et al.,1996)。时代较老的沉积地层中保存地震事件记录的条件更为复杂,后期的构造活动、岩浆热液活动以及频繁风暴活动等,都可能为准确判断地震事件记录造成影响(龚一鸣等,1988)。由地震引发的异常沉积构造可以出现在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中,也可以出现类似浊积岩和风暴岩中的粒序层和丘状—洼状层理,因此,砂体液化、层内褶曲和层内微断层等就成为鉴别地震事件记录的最特征的标志。本文对地震事件的宏观标志和微观标志的判定强调其综合性,既要考虑个别的异常沉积构造,又要考虑异常沉积构造的序列性及其相互联系,同时也要考虑产生异常沉积构造的事件环境,例如:沉积地层所处的大地构造活动阶段、火山活动的迹象、沉积环境及沉积物堆积速度及堆积量以至天体物质坠落的可能性等。
(1)断层、同生断层和错动位移
地壳上纵横分布的大小断层是很多的,但并不是每一条断层带都可以找到地震事件的记录。一种情况是断层活动期已过,旧的遗迹不复保存,另一种情况是断层产生的震动较小,持续缓慢不足以产生地震事件记录的异常沉积构造。但是在一个成因上有共同性的沉积盆地单元,断层、同生断层和错动位移是联系的,甚至可以根据盆地边部的错动位移推断盆地内部同生断层的存在,her(1969)首先将阶梯状断层解释为地震岩(Seis-mites);错动位移亦可称之为微断层(Micro-faulting.)(her,1991),其错动位移的层间距只有几厘米,代表盆地周缘距断层地震中心的距离较远,但盆地中心则由于断距较大,伴随着一系列垮塌的角砾化现象。例如,华北元古宙燕山裂陷槽盆地是一个具有10亿年历史的沉积的盆地,在盆地西部的北京十三陵常州沟组中存在错动位移或微断层(宋天锐等,1991),在东部的河北宽城一带的同层位也存在梯阶状断层(图1),而盆地中心则存在大量同生断层及垮塌角砾化现象,表现为强烈地震事件的记录(和政军等, 1994)。密云火郎峪一带长城系同生断层的断距达数百米王清晨,燕山长城系沉积盆地中碎屑岩的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和沉积背景兼论该盆地的形成演化特点,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论文,1985年。。
(2)层内褶曲
层内褶曲是指上、下两层平行层位之间产生的对称或不对称的褶曲,可判定地震发生在上、下两个沉积层形成的中间,规模大小不一,但是都与周围的地震事件记录相伴出现。新疆温宿县新近系两层砂岩中的泥岩为对称的层内褶曲,波长可达10m(宋天锐,1982);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两层白云岩中的黑色硅质岩为对称的层内褶曲,波长为30cm;另一层白云岩层内褶曲为不对称褶曲,约1.5m;而在团山子组出现的揉皱状层,层内褶曲只有40cm左右;雾迷山组所见的叠层石揉皱褶曲,如同卷心菜状,也是由于地震所形成的。层内褶曲亦可叠加而成龙皮状构造(宋天锐,1988),也可由滑动而成卷皮状构造(Skin slump)(her,1991)。
图1 燕山山脉元古宙常州沟组发现的古地震记录
A.燕山西段北京卜三陵常州沟组中的地层记录,表现在潮坪沉积段中压扁-透镜层理相互成层内的层内断层、砂体液化脉、充填管状构造等,显微构造中包括火焰构造、层内错动、硅质盲脉等;Lf:常州沟组中段为潮坪泥岩+砂岩互层;B.北京十三陵常州沟组中压扁-透镜层理中发现由地震引发砂体液化脉,这些沉积构造不同于干裂构造,泥质干裂表现为层面构造,向下贯入并呈V字形,而砂体液化脉既向下也向上贯入;Ls:透镜状砂岩;Fm:泥披状压扁层理,其中含粉砂薄层理;Lq(1):砂液化脉向下贯入;Lq(u):砂液化脉向上贯入;C.燕山东部宽城常州沟组出现地震滑塌角砾(Sb);D.宽城常城沟组砂岩层中在两个平行层之间出现层内正断层是由地震引起,这些拉张性构造与燕山拉张裂陷槽的形成机制一致;PL:平行的砂岩层理;Ift:层间正断层
(3)层内角砾化
震积角砾不同于正常沉积的角砾岩,可根据堆积方式和角砾大小与其他地震记录相配合识别,例如在川西、滇西地区,震积角砾岩与震积不整合共生(梁定益等,1991),与泄水构造共生(乔秀夫等,1994,1996),与地震-海啸序列共生(宋天锐,1988)。前二例的层内角砾多是无序杂乱的,而后者产生的层内角砾则呈板刺状平行或放射状排列,易被误认为是风暴产生的角砾岩。
(4)海啸风暴层理
典型的丘状-洼状风暴层理产生于海洋浪基面以下(od and n,1986),但是由地震引起海啸时,可以造成浅海—滨海地带海水平面的骤然升高。据记载,于1896年和1933年在日本本州的三陆海岸发生两次地震海啸,海平面上升了20~24 m;1975年夏威夷的Kahio湾发生的一次海啸冲击长达4h以上,两次海啸波峰相同达15 min,海啸造成的波长与水深有关,等于 d,g为重力加速度,d为海水深度(,1978)。由此可见,受海啸影响形成风暴层理——丘状-洼状层理的条件是存在的。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中的地震-海啸序列中存在丘状-洼状层理以及粒序递变层等典型的风暴层理证明了这一点(宋天锐,1988)。
(5)泄水构造
近代地震引起碎屑沉积层中砂体液化产生“砂岩墙”、“砂岩床”、“砂岩旋卷层”等穿层现象多有记载(朱海之等,1982)。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蓟县的串岭沟组都发现类似的砂体液化现象,也在有关文献中加以报道(宋天锐等,1985;1986;Song Tianrui and e,1996)。碳酸盐岩中的泄水构造在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的地震-海啸序列中的筑丘状构造的顶部也有出现(Song Tianrui and e,1996),但是规模较小。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兴民村组的白云质石灰岩中的泄水构造十分普遍,被确认为是由地震振动产生的液化泥晶脉(乔秀夫等,1994,1996)。这种锯齿状的泥晶脉在国外被称之为“臼齿纹构造”(molar tooth structure)(Smith,1968;Connor,1972;Horodyski,1976),但是对于其地震成因的解释是国内首次报道。ild等在该地考察后亦赞成地震成因的结论,他认为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①原岩由泥质到砂质黏结度递减,但水饱和度增大,石化作用则呈反方向态势;②在盆地或沟槽内由于重力作用可拉成裂缝;③深埋作用中黏结度由上向下加大而水分递减,于是,上部可产生软沉积变形,下部受乐夫波的影响产生裂缝;④兴民村组是由风暴岩和泥晶白云质石灰岩互层组成,裂缝多集中在白云灰岩层内;⑤互层岩层在沟槽内产生局部液化;⑥由地震影响,裂缝产生充填-胶结、弯曲和断裂,最终形成“臼齿纹构造”(图2)。
2.3 微观记录
地震事件既然可以产生宏观记录,当然也可以在微观范围内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微观现象产生的因素颇多,类似的现象难以辨认,因此,对于判定是否由地震事件诱发的微观构造应持慎重态度,最主要的是应在宏观构造被确认的前提之下,探索微观构造的形成机理,同时,也应与一套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相联系进行分析判断。
图2 由于地震抖动导致“臼齿纹”构造的产生
a 不同岩性;b.开裂与重力;c.埋深作用;d.不同层位;e.在槽中的不同层位;f.裂缝发展
(1)显微层内错位
地震诱发的显微层内错位常见于泥-砂互层的岩性之中,由于地震波的加速力使层理产生错位,但是泥质层的抗剪切力比砂质层抗剪切力强,于是在泥-砂互层之间产生了错位构造(ild et al.,1997)。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常州沟组和串岭沟组都见到与其他宏观地震事件记录相伴生的显微层内错位,错距为0.25mm,呈“正断层”状;当然,另一些层内错动也可能呈“逆断层”状在地震岩中出现(her,1991)。
(2)显微泄水构造
由于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常州沟组和串岭沟组中宏观的地震事件记录较明显,特别是串岭沟组发现了火山活动与地震记录伴生(Song Tianrui and e,1996;宋天锐等, 2000),因此推断一系列充填状显微构造为地震诱发的显微泄水构造,而不是成岩作用或干裂充填现象。显微泄水构造的三种类型:①具有向下和向上充填的粗粉砂脉呈弯曲状或“臼齿纹”状(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1985);②泥岩和粉砂岩层纹状岩石中,粉砂岩上层面呈“显微旋卷”状构造或“火焰状”构造;③粉砂岩-砂岩层内出现微晶硅质细脉穿插,细脉之间形成阶段不同,并可显示层内错位,以此与一般的成岩作用微晶硅质脉相区分。显微泄水构造产生充填物或管状充填构造都是相对颗粒较粗的组分,这是因为在相同地震烈度的情况下,“颗粒组分越细,它的相对密度值越高,越难于液化”(黄兴根等, 1982)。
(3)碎裂单颗粒晶体和晶格错位
目前发现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都有单颗粒晶格碎裂和晶格错位的例子,很可能是在剧烈冲击下产生,但是由于有些颗粒是陆源碎屑物,因此有必要研究晶体碎裂的阶段和晶格错位产生的背景,这一微观记录的存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总之,国内外文献中记载了多种地震事件的记录(图3),很显然,地层中所判定的地震事件记录比起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事件次数少得多,“这是为什么?①沉积学家们可能不像判定浊积岩或风暴岩那样,也能够判定出震积岩;②地震标志在大多数地方可能被后来的风暴事件或生物扰动消灭,尤其是在缺氧盆地沉积的细粒纹层泥岩中;③由于机制性质未搞清楚,难以肯定沉积物是地震变形而不是其他原因”(her,1991)。
3 地震事件记录的意义
以前对于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缺乏确定的判断,因此难以认识其重要意义,近十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研究的结果,有理由区别沉积地层中的地震记录与风暴岩、浊积岩等的差异,从而开始探索地层对比和区域地震对比等问题,随着今后积累资料增多,认识将更加深入。
概述地震事件记录的意义可分三方面:
(1)根据历史记载(李善邦,1981)可划分地区发震等级,但是由各省区人口分布、文化发展和记载条件的差异,地震记录的准确程度不尽相同(表1),例如在陕西省历代帝王建都较多,记载资料可靠,从公元前1177年起的地震记录都有案可查,而新疆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区,且早先以游牧民族为主,记录条件较差,自公元前1716年才有地震记录,然而新疆是地震多发区,这些记录很可能也是不完全的。另外,西藏、青海、黑龙江古代人迹稀少,高山、荒漠面积大,地震虽频繁发生但历史资料较少。按李善邦(1981)整理的统计数字还是可以看出各省区地震发生率的差别,本文划分为八个级别,西藏、台湾、云南、甘肃是历代地震多发区。虽然按省区划分与按大地构造单位划分有所不同,但是根据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层在地质历史上的继承性关系,新近系厚度较大,第四系和新近系不整合接触面较多,对于划分地震等级方面也有启示意义(宋天锐, 1986)。
(2)沉积地层中地震引起的异常构造对近代地震带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前述及地震事件产生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异常沉积构造,而且在第四系更新统中已报道多处活动地震断层和喷砂构造等(王挺梅,1982;Xiang Hongfa et al.,1996),因此,在进行第四纪钻探工程、水文地质勘探中,顺便研究、观察地震引起的异常构造及频繁程度,将有于益于地震带和继承性强烈地震发生区的预测。
图3 文献记载中的地震构造记录
华北元古宙的地震-海啸构造(左);简化的地震岩(右)(据her,1991)
(3)根据地震事件记录进行大范围地层对比。
进行地层大范围对比时,尤其是对缺少带化石地层,如前寒武系,根据碳酸盐岩中存在地震泥晶脉(“臼齿纹”构造)进行对比已经得到验证(乔秀夫等,1994,1996,2001)。在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碎屑岩中也普遍存在砂质层液化充填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洲也发现类似现象不是偶然的,有可能与元古宙早期全球性地壳活动产生的频繁地震事件有关。
参考文献
丁国瑜.1982.古地震研究近况.见:中国第四纪全新世委员会、陕西省地震局编,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7
冯先岳,宋和平.1982.新疆古地震遗迹鉴别标志.见:中国第四纪全新世委员会、陕西省地震局编,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43~50
龚一鸣.1988.风暴岩、震积岩、海啸岩——几个名词含义的商榷.地质论评,36,5,481~482
和政军,孟祥化,葛铭.1994.燕山地区长城纪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沉积学报,2,10~19
黄兴根,张英礼,焦振兴.1982.北京宣武门及复兴门外三里河古地震烈度的探讨.见:中国第四纪全新世委员会、陕西省地震局编,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9~71
李善邦.1981.中国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梁定益,聂泽同,万晓樵,陈国民.1991.试论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现代地质,5,2,138~146
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彭阳,李海兵,高劢,宋彪,张巧大.1994.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地质学报,63,1,16~24
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高林志.1996.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附大连市金石滩海岸国家级风景区旅游导游.北京:科学出版社,49~52
乔秀夫,高林志,彭阳.2001.古郯庐带新元古界—灾变、层序、生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挺梅,李建平.1982.北京的古地震研究.见:中国第四纪全新世委员会、陕西省地震局编,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1~58
宋天锐,高健.1985.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对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常州沟组充填管构造的探讨.沉积学报,3,2,85~96
宋天锐.1982.塔里木盆地及邻区第三纪沉积岩系发育探讨.地质论评,28,4,49~52
宋天锐,高健.1985.这些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吗?科学通报,12,926~928
宋天锐.1986.关于沉积岩地层中的古地震信息.见:张勤文、徐道一主编,天文-地质学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95~104
宋天锐,高健.1987.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沉积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01~106
宋天锐.1988.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科学通报,8,609~611
宋天锐,赵震,王长尧,杨惠宁,刘仲秋、须湘官.1991.华北元古宙沉积岩.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1~22
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张巧大.2000.北京十三陵串岭沟组地质事件的探索.地质论评,46(4):400~405
朱海之.1982.古地震活动若干标志的研究.见:中国第四纪全新世委员会、陕西省地震局编,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7~29
Bolt,B.A.,uakes,A primer,San Francisco,n and Company,78
Einsele,G.,l marks about the nature,occurence,and recognation of cyclic sequences(Periodites),in: e and her(Eds.),Cyclic and Event Stratigrafication,Berlin,Heidelberg,Springer,3~53
Einsele,G.,ntary Basins: evolution,facies,and sedimentary budget,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63~265
Fairchild,I.J.,Einsele, Song Tianrui,le seismic origin of molar tooth structures in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 ramp deposits,north China,Sedimentology,44,611~636
Greewood, Sherman,D.J.,ky cross-stratification in the Surf Zone,now parameters and bedding genesis,Sedimentology,33,1,33~46
Kastens,K A.,uakes as a traggering mechanism for debric folw and turbidites on the Calabrian Ridge,Marine Geology,55
Kidder,D.L , controlled shrinkage-crack assemblages in Middle Proterozoic mudstones from Montana,USA,Sedimentology,37,943~951
Qiao,X., Song, T., Gao, L, Peng,Y.,Li,H.,Gao,M.,Song, Z hang,Q ,csequence in carbonate rocks by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Acta Geologica Sinica,7,243~265
Seilacher,A.,-graded bedding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Sedimentology,13,1/2,155~159
Seilaeher, A., and their signatures on overview, in: e, ,and her(Eds.),Cycles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22~226
Song Tianrui,1988.A probable earthquake-tsunami sequence in Precambrian carbonate strata of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Kexue Tongb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3,13,1121~1124
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rom Upper Precambrian rocks 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Peking),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29,98一107
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 these the oldest metazoan trace fossils found in China?Kexue Tongb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831~834
Song Tianrui and Gerhard Einsele,ozoic sedimentaryfacies and thei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1996,Beijing,China,Field Trip Guide T201,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T201-1-22
Xiang Hongfa,Zhang Wanxia and Li Rucheng,ation zone of the 1679,Shanhe-Pinggu M 8.0 earthquake and buried active faults,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1996,Beijing,China,Field Trip Guide T211,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T211-1-8
第5章《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原文刊于地质学报1994年第68卷第1期,英文刊于1994年《Acta Geologic Sinica》Vol.7,No.3.现刊印文增添了1996年《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并依1996年之后的工作在内容方面作了新的补充与解释。
(1)对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与围岩成分上的差异进行解释,宋天锐于1996年提出“盲脉”的概念,结合液化模拟实验指出液化沙脉有一些是与液化母源层连结,有一些则脱离液化母源沙层而形成“盲脉”,“盲脉”与其侵位周围沙层在成分及粒径上略有差异,对比解释了泥亮晶“盲脉”的成因。
(2)1996年之后的研究工作中,在胶辽徐淮地区的震旦系中识别出四个地震活跃期,并进行了新的震旦系对比,现刊印文(图20)仍保留原文三个地震活跃期,未作修改,仅将震旦系上统底界年龄置于550 Ma。有关四个地震活跃期可阅本书第22章《中朝板块古地震带》一文及本书中有关文章。
(3)增添了若干图件与照片。
原文自1994年发表后,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法国地质学家Plaziat于1995年的私人通信中热情支持,认为系对地球动力学最深刻的解释,并赠予大量国外文献及其本人在红海裂谷地区的地震研究成果。Fairchild等还专门考察了辽东半岛震旦系的地震记录,发表了相应的地震观点论文。国内众多地质学家多次引用本文(地质学报引用率高的论文之一),推动了地层中地震事件的研究。论文的基本事实、解释已经历了十余年地质实践的检验。
我们高兴地看到,1994年文对于提高我国地质调查中地层研究深度与构造解释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本专著中对1994年文增补了资料,并对某些地质记录作了进一步解释,现刊印文与原文已有一定区别,是一个再创作的科学总结。
高中论文 地震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科学》(2021021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编译 | 李言
Science , 12 February 2021, Vol 371, Issue 6530
《科学》 2021年2月12日,第371卷,6530期
天文学 Astronomy
A massive stellar bulge in a regularly rotating galaxy 1.2 billion years after the Big Bang 大爆炸后12亿年,在规律旋转的星系中出现巨大的恒星膨胀
作者:Federico Lelli, Enrico M. Di Teodoro, Filippo Fraternali, et al.
链接:
摘要 宇宙学模型预测,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星系经历了气体吸积和恒星形成的混沌阶段,随后由于反馈过程造成气体喷射。星系的膨胀性可能会通过合并或内部演化而在以后形成。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对ALESS 073.1的亚毫米观测(空间分辨率为700秒差距),这是一个红移z 5的星爆星系,当时宇宙是12亿岁。这个星系的冷气体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旋转圆盘,它的非圆周运动可以忽略不计。星系旋转曲线需要一个中心凸起的存在,外加一个恒星形成的圆形。我们的结论是,在早期宇宙中,巨大的膨胀和有规律的旋转圆形的形成速度比星系形成模型所预测的要快。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Two-dimensional superconductivity and anisotropic transport at KTaO3(111) interfaces KTaO3(111)界面的二维超导性和各向异性输运现象
作者:Changjiang Liu, Xi Yan, Dafei Jin, Yang Ma, et al.
链接:
摘要 在材料之间的界面上发现的独特的电子结构可以让非常规的量子态出现。在此,我们报告在(111) 取向KTaO3与EuO(或LaA O3 )绝缘层界面形成的电子气中的超导性。超导转变温度高达2.2 K,比LaAlO3/SrTi O3 体系高约一个数量级。值得注意的是,KTa O3 (001)界面上的类似电子气在25 mK时仍然正常。临界场和电流-电压的测量表明超导性是二维的。在EuO/KTa O3 (111)样品中,在超导开始之前就观察到了自发的面内输运各向异性,这表明在临界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条带状”相。
Enhanced atomic ordering leads to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AgSbTe2 增强的原子顺序导致AgSbTe2中的高热电性能
作者:Subhajit Roychowdhury, Tanmoy Ghosh, Raagya Arora, Manisha Samanta, et al.
链接:
摘要 高热电性能通常是通过电子结构调制或声子散射增强来实现的,这往往是相互抵消的。性能的飞跃需要创新的策略,同时优化电子和声子传输。通过优化掺杂镉的AgSbTe2的原子无序性,证明了其具有较高的热电性能,ZT ~ 1.5接近室温,ZT ~ 2.6在573 K时达到最大值。AgSbTe2中的镉掺杂增强阳离子有序性,同时通过调节无序诱导的电子态局部化来改善电子性能,并通过自发形成纳米级(约2至4纳米)上层结构以及耦合在镉位点附近约1纳米内的软振动来降低晶格导热性。该策略适用于大多数其他表现出固有原子无序的热电材料。
地理学 Geography
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 地球中年期的造山沉寂
作者:Ming Tang, Xu Chu, Jihua Hao, Bing Shen
链接:
摘要 山地带调节剥蚀通量和水文过程,因此是地球表面养分循环的基础。我们利用锆石碎片中的铕异常来追踪地球 历史 上的造山过程。研究表明,活动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在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发生变化,其中最厚的地壳形成于太古宙和显生宙。而在元古代,地壳厚度不断减少,直到古宙末期,大陆都没有高山。我们将这种逐渐减弱的造山作用与长期存在的Nuna-Rodinia超大陆联系起来,该超大陆改变了地幔热结构,削弱了大陆岩石圈。这一长时间的造山沉寂可能导致了海洋的持续饥荒,并阻碍了地球中年期生命的进化。
Seismic crustal imaging using fin whale songs 利用长须鲸的歌声进行地壳地震成像
作者:Václav M. Kuna, John L. Nábělek
链接:
摘要 长须鲸的叫声是海洋中最强烈的动物叫声之一,在很远的地方都能被探测到。我们分析了在东北太平洋海底地震仪上记录的长须鲸的歌声,发现除了水中的信号外,歌声记录还包含了从观测站下面地壳界面反射和折射的信号。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对海底地震台站及其周围的海洋沉积物和玄武岩基底的厚度和地震速度以及辉长岩下地壳的p波速度进行了限制。在常规气枪测量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大量的、全球可获得的长须鲸叫声可以用来补充地震研究。
公共事务 Public Affairs
The role of officer race and gender in police-civilian interactions in Chicago 热芝加哥警官种族和性别在警察与平民互动中的作用
作者:Bocar A. Ba, Dean Knox, Jonathan Mummolo, Roman Rivera
链接:
上一篇:课题和论文题目
下一篇:理学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