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主题学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3-02-28 11:00

主题学论文集

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集合在一起。比如说: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用以区别学术期刊。论文集也可以是综合多种形式的论文集结在一起,合订成的一本书。

按题材分类

1.论辩型论文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2.专题类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论文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的著作有哪些

  书名: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目录: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序)
  国内卷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许地山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
  茅盾的《神话杂论》
  陈寅恪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
  朱光潜的《诗论》
  张汉良的《苏曼殊的〈碎簪记〉:爱的故事/言谈》
  杨周翰的《镜子和七巧板》
  周英雄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
  范存忠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季羡林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戈宝权的《中外文学因缘》
  钱钟书的《七缀集》
  陈敦、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
  乐黛云的《跨文化之桥》
  贾植芳的《贾植芳文集》(理论卷)
  王佐良的《文学间的契合-王佐良比较文学研究集》
  国外卷
  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巴尔登斯伯格的《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基亚的《比较文学》
  日尔蒙斯基的《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
  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奥尔德里奇的《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
  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布吕奈尔等的《什么是比较文学》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佛克马的《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论题》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谢弗莱尔的《比较文学》
  伯恩海默的《世纪这将近比较文学》
  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
  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

  是这种的么

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集范文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  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宁稼雨的学术成果

序号 性质 题目 角色 刊物及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备注  【专著】  1 专著 中国志人小说史 独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10  2 专著 魏晋风度 独著 东方出版社 1992.10 96年重印  3 专著 中国小说流派漫话 参写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4 专著 阮籍 独著 新蕾出版社 1993.6  5 专著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副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10   6 专著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独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6   7 专著 水浒传趣谈与索解 独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10  8 专著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独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1   9 专著 漫话水浒传 独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9  10 专著 名著漫话丛书 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9  11 专著 传神阿堵 游心太玄 独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8  12 专著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 独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6  13 专著 水浒别裁 独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  14 专著 华夏文化大观 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8  15 专著 魏晋名士风流 独著 中华书局 2007.11  16 专著 水浒闲谭 独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2  17 专著 名著闲谭丛书 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2      【工具书】  1 工具书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独著 齐鲁书社 1996.12  2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 参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 1993.4   3 工具书 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 参写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7  4 工具书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辞典 编委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1.4   5 工具书 中外小说大辞典 参写 现代出版社 1990.2   6 工具书 中国历代小说辞典 参写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5   7 工具书 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 参写 学苑出版社 1991.12  8 工具书 古代小说鉴赏词典 参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6  9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 编委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9  10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 三作者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  11 工具书 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独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7    【教材、古籍整理、作品选、资料编纂】  1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  2 教材 中国文学通识 第一作者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 教材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 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4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明清部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 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 教材 实用大学语文读本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  7 古籍整理 世说新语 注评 凤凰出版社 2010年  8 资料编纂 六朝小说学术档案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年  【论文】  1 论文 六朝笔记小说拾遗 独著 中华文史论丛 1985.4辑   2 论文 关于李垕南北史续世说 独著 文史知识 1985.11期  3 论文 古镜记臆说 独著 辽宁教育学院 1986.3期  4 论文 明清轶事小说述论 独著 辽宁师大学报 1986.6期  5 论文 香祖笔记的小说价值 独著 许昌师专学报 1987.1期  6 论文 论三言对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 独著 南开学报 1987.5期   7 论文 水浒传民族心理特征探迹 独著 河北大学学报 1988.1期  8 论文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 独著 天津师大学报 1988.5期   9 论文 “世说体“初探 独著 古典文学论丛 1990.  10 论文 新见清代传奇金琬钗 独著 文献 1988.2辑  11 论文 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 独著 南开学报 1994.3期  12 论文 世说新语审美距离二题 独著 固原师专学报 1994.3期   13 论文 世说新语审美距离二题 独著 固原师专学报 1994.4期   14 论文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 独著 文学遗产 1995.2期   15 论文 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源流 独著 社会科学战线 1995.2期  16 论文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综述 独著 中国小说研究会报 文史知识 1995.2期 1996.2期  17 论文 志人小说界限之我见 独著 中国语文论丛 总第八辑   18 论文 南吴旧话录考 独著 南开学报 1996.2期   19 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前言 合著 南开学报 1996.2期  20 论文 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人格的变异 独著 南开学报 1997.2期   21 论文 从《世说新语》到《儒林外史》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7.2期  22 论文 诸子文章流变与六朝小说的产生 独著 南开学报 1998.4期  23 论文 文言小说界限与分类之我见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8.4期  24 论文 神话传说的社会化走向与六朝小说的产生 独著 东方丛刊 1998.4期  25 论文 六朝小说界说 独著 中国语文论译丛刊 总第二号   26 论文 论史书的“凭虚”流向对六朝小说生成的刺激作用 独著 天津师大学报 1999.3期  27 论文 诗赋散体化对六朝小说生成的作用 独著 天津大学学报 1999.2期  28 论文 《世说新语》的蓝本演变与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 独著 呼兰师专学报 1999.2期  29 论文 《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 独著 南开学报 1999.4期  30 论文 《解人颐》的版本及异同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9.2期  31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围棋文化 独著 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版 2000.1.21   32 论文 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 独著 湖北大学学报 2000.1期  33 论文 时代学风的印记与思考-三部《世说新语》研究著作述评 独著 社会科学 2000.2期  33 论文 妙笔生花的神仙世界-读道教小说《十洲记》 独著 文史知识 2000.2期  34 论文 《世说新语》中樗蒲的文化精神 独著 盐城师院学报 2000.1期  35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流品意识 独著 呼兰师专学报 2000.1期   36 论文 《世说新语》类目设定的思想旨归何在 独著 天津社会科学 2000.2期  37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的社会地位和精神归宿 独著 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   39 论文 《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 独著 东方丛刊 2000年2期  40 论文 周穆王与西王母是恋人关系吗? 独著 文史知识 2000年7期   41 论文 《世说新语》书名与类目释义 独著 文献 2000年3期  42 论文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独著 天中学刊 2000年3期   43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维摩在家居士观念的影响 独著 南开学报 2000年4期  44 论文 《世说新语》成于众手说详证 独著 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63辑 2000/9  45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士族婚姻观念 独著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中华书局 第六辑2000/10   46 论文 《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 独著 人民政协报2001/8/14学术家园版   47 论文 金庸小说的“武侠”底蕴与雅俗属性 独著 中国文化报2001/9/15理论版   48 论文 金庸·武侠·雅俗文化问题笔谈 合著 南开学报 2001年5期   49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佛学的学术精神 独著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二集 2001年9月   50 论文 玄学“有无”之辨与士人名教自然之择 独著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八卷 2001年10月    51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服药的士族精神 独著 南开学报 2002年1期   52 论文 正史与《世说新语》:士族文人政治心态对比论 独著 南开大学中文系《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2002年8月  53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服妖现象 独著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 (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54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僧人故事与佛教士族化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四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55 论文 “道”、“器”之间的沟通——《中国审美文化史》述评 合著 《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6期  56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围棋的文化内涵变异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五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57 论文 《世说新语》与古代文学的精神史研究 独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58 论文 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5年第2期  59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独著 中华文化论坛 2005年第3期  60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变异独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61 论文 先秦两汉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嬗变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六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 论文 《世说新语》与人物品藻的范畴演变 独著 文艺理论研究 2005年第6期  63 论文 寻找学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 独著 中国图书评论 2005年第8期  64 论文 从“物我两冥”到“不二法门”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嬗变  独著 佛学研究2005卷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5 论文 女娲造人(造物)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东方丛刊 2006年第2辑  66 论文 从“得意忘言”到“语默齐致” 独著 文史知识 2006年6期  ――从《世说新语&S226;文学》“三语掾”故事看维摩名言观的影响  67 论文 近五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人神之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著 山东大学学报 2006年4期  68 论文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69 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典籍推介 独著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 2006年3期  70 论文 古代文学与通识教育笔谈四篇 合著 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12期  71 论文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6年第4期  72 论文 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构建 独著 中州学刊 2007年第1期  73 论文 女娲女皇神话的夭折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74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围棋的文化内涵变异 独著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75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 独著 广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76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嬗变  独著 盐城师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77 论文 人境·仙境·心境——桃源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合著 宁夏师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78 论文 《世说新语》中士族的经济生活与精神归宿独著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79 论文 六朝小说概念的“Y”走势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80 论文 尘故庵藏《西游记》版本述略 独著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5卷第2期  81 论文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独著 文史知识 2008年第6期  82 论文 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重大突破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第3期  83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玄学才性异同向“无累于情”的过渡   独著 人文论丛(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2007年卷   84 论文 《世说新语》与《晋书》中“服妖”现象解析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  85 论文 孙悟空叛逆性格的神话原型与文化解读 独著 文艺研究 2008年第10期  86 论文 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 独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87 论文 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合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88 论文 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文学遗产 2009年第3期  89 论文 死而复生观念与“鲧腹生禹”故事的历史根源 合著 中国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90 论文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与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更新思考  独著 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91 论文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的方法论解读 独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92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神仙观念的嬗变 独著 南开学报 2010年第1期  93 论文 三国历史的不同记载——《世说新语》与《三国志》诸书对比举隅  独著 三峡论坛 2010年第4期  94 论文 用传统文化诊断“浮躁病” 独著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0期  95 论文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赏读 独著 名作欣赏 2011年第上旬第3期  96 论文 《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2期  97 论文 “警车开道”的历史气场 独著 人民论坛 2011年7月上  98 论文 胡士莹学术生涯与《话本小说概论》(删节版)独著 中华读书报 2011-12-06   99 论文 胡士莹先生的学术生涯与《话本小说概论》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4期  100 论文 《太平广记》会校本的价值和意义 独著 中华读书报 2012-5-23  101 论文 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  ——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102 论文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什么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一 独著 天中学刊 2012年第四期  103 论文 中国叙事文化学与西方主题学异同关系何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二 独著 天中学刊 2012年第六期  104 论文 先秦至六朝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嬗变 独著 百越论丛 第四辑(2012年6月)

语文议论文主题教学的四点策略

变则通,通则变。新的课程背景和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主题学习,群读群学”的思想指导下,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和艺术,密切结合议论文教学中的原点和自然经验,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载体进行新的议论文主题学习的实践和研究,设计可见、可行、可观的议论文教学案(导学案)。

01聚焦议论点,直观比

初中生在议论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对“议” 的过程理解上存有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议论文作品的特定语言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以本为本”的机械寻找让学生无所适从所致。

不过,传统教学环境下的议论文语言学习,很容易陷入“以本为本”的境地,延续的几乎还是“浏览——关键句”直通车的生硬学习模式,“轻重不分”的语言点让师生“眉目胡子一把抓”,到头来是语言理解不清晰,整体感知不景气,乏善、乏力。

为此,我们就要对相近、相反、相对的议论文章群进行梳理、提炼和比较。或者分解论点,或者改写论点,或者补充论点,从而让议论文单元学习主题阅读点的自主学习真正得以有效落实和生动体现。直观比较阅读,可以形象地让学生体验议论文语言信息,比较议论文语言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对“议”论的认知度和辨别力,印象更持久,理解更深刻。

譬如本章所附的单元整合案例《展示思想风采》,就是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止于什么”的思想线索出发,整合几篇课文的议论点进行设计的。

不难看出,有了议论“点”的介入和辅助,议论文单元整合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而是篇目融合、多点集合的系统学案、生动教案。一线集散、激活论“点”,这样一来,就真正让学生的议论文整合设计和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有知趣,有旨趣,更有情趣和乐趣。

02关照唤醒点, 生动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往往是议论文学习最容易被忽略的路径和环节,没有诵读,学生就无法真正感受作者强烈的“论说”语感,无法顺畅地去感悟文本大意,领略作者情感。

不过,单元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诵读并不意味着一股脑的泛泛诵读,也不是脱离情境、远离辅助的盲目“裸读”。毕竟,议论文诵读的要义就是要读出文章层次,读出文章要义。

相比较而言,议论文的选点诵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泛读”相结合,则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触动学生内心,唤醒情感共鸣。师生充分交互的诵读功效,把鲜活的文字变成学生情感的唤醒点,就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融“情”于“境”,从而在生动文本对话中生发情趣,产生情感共鸣。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论求知》的活动设计片段:

……

B.背读实践(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C.析读实践(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一个重要的段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

① 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 。

②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 。

③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④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

⑤“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⑥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在这里,诵读整合活动,不仅让诵读变成了一种欣赏,一种印象,也让学生从索然无趣的“被诵读”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去用心聆听“求知论”、感触“求知论”、对话“求知论”,潜伏的文本被复活,情感和体验被激活,共振共鸣,水到渠成。

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回归到议论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重新捡拾起诵读这一整合运用的教学方法,那么议论文教学就定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作者: 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上一篇:论文常见主题

下一篇:研究论文题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