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题学习
论文主题学习
变则通,通则变。新的课程背景和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主题学习,群读群学”的思想指导下,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和艺术,密切结合议论文教学中的原点和自然经验,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载体进行新的议论文主题学习的实践和研究,设计可见、可行、可观的议论文教学案(导学案)。
01聚焦议论点,直观比
初中生在议论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对“议” 的过程理解上存有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议论文作品的特定语言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以本为本”的机械寻找让学生无所适从所致。
不过,传统教学环境下的议论文语言学习,很容易陷入“以本为本”的境地,延续的几乎还是“浏览——关键句”直通车的生硬学习模式,“轻重不分”的语言点让师生“眉目胡子一把抓”,到头来是语言理解不清晰,整体感知不景气,乏善、乏力。
为此,我们就要对相近、相反、相对的议论文章群进行梳理、提炼和比较。或者分解论点,或者改写论点,或者补充论点,从而让议论文单元学习主题阅读点的自主学习真正得以有效落实和生动体现。直观比较阅读,可以形象地让学生体验议论文语言信息,比较议论文语言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对“议”论的认知度和辨别力,印象更持久,理解更深刻。
譬如本章所附的单元整合案例《展示思想风采》,就是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止于什么”的思想线索出发,整合几篇课文的议论点进行设计的。
不难看出,有了议论“点”的介入和辅助,议论文单元整合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而是篇目融合、多点集合的系统学案、生动教案。一线集散、激活论“点”,这样一来,就真正让学生的议论文整合设计和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有知趣,有旨趣,更有情趣和乐趣。
02关照唤醒点, 生动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往往是议论文学习最容易被忽略的路径和环节,没有诵读,学生就无法真正感受作者强烈的“论说”语感,无法顺畅地去感悟文本大意,领略作者情感。
不过,单元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诵读并不意味着一股脑的泛泛诵读,也不是脱离情境、远离辅助的盲目“裸读”。毕竟,议论文诵读的要义就是要读出文章层次,读出文章要义。
相比较而言,议论文的选点诵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泛读”相结合,则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触动学生内心,唤醒情感共鸣。师生充分交互的诵读功效,把鲜活的文字变成学生情感的唤醒点,就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融“情”于“境”,从而在生动文本对话中生发情趣,产生情感共鸣。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论求知》的活动设计片段:
……
B.背读实践(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C.析读实践(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一个重要的段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
① 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 。
②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 。
③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④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
⑤“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⑥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在这里,诵读整合活动,不仅让诵读变成了一种欣赏,一种印象,也让学生从索然无趣的“被诵读”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去用心聆听“求知论”、感触“求知论”、对话“求知论”,潜伏的文本被复活,情感和体验被激活,共振共鸣,水到渠成。
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回归到议论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重新捡拾起诵读这一整合运用的教学方法,那么议论文教学就定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作者: 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大学写毕业论文,如何选择主题?
很多的学校都要求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来一篇毕业论文。但是很多学生在论文的第1步就被难住了,那就是到底应该怎样确定论文的主题。那么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论文的主题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去选择一个主题。因为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撰写论文。同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也能够帮助我们写出更加有特色的论文,如果选择的主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写的过程将会非常的枯燥,很多大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一直想要换一个题目,这个时候我们之前做的努力将会全部都白费,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题去写一篇论文,那不如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选择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论文主题。这样的论文主题更加能够引起老师的关注,因为从现实角度出发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当下某种现象或者东西的想法和建议。而且可以参考的内容也非常的多,写起来也比较简单。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选择当下最流行的主题,这样的主题一般非常方便我们收集资料,一般在网上随意搜索或者是用一些专业的搜索引擎,就能够搜到很多的内容。这些我们所搜到的内容,都可以给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不知道你们在毕业的时候写论文都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以学习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驾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何等的苦啊,以此比学海之苦真是形象而深刻。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同学们常说:“学生时期是一生最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涌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静夜,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
随着一年年的升级,一次次的升学,同学中患近视眼的人在逐渐增长,近视度也不断加大,同时,这是何等的苦啊!
自在安静的课堂上,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不停的转,眼看,耳听,受些,心记,全神贯注,不得松懈。
为了一道没解出的题,急的抓耳挠腮,下了课还在思考着难点,疑点,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考试成绩上不去,各方面的压力便随之而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一堂的人憔悴” 苦不胜言。
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然而,学习中的乐却更多。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当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当你中学,大学毕业,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学习本身包含着权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
俗话说:“没有苦中苦,那有甜上甜。”学习中的苦与乐就是这样的,要想掌握真知识,真本领,不吃苦中苦,是不行的。对于学习来说,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与乐是对立的统一,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从而信心百倍,持之以恒,为获得学习中的“甜上甜”而艰苦奋斗。只有这样苦中寻乐,以苦求乐,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以学习为话题的800字议论文
学海无涯 这是我们小学生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像这个词一样,学习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没有尽头,我们就是一叶扁舟,在这大海里,就像攻破自身勇敢地生长出来的豆芽一样,经受种种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成长,最后成长为一艘历经风雨的轮船,在那浩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走向成功 。
学习不仅要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还要努力、勤奋。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是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主要靠努力奋斗的道理。有一句俗语叫笨鸟先飞,意思是说:学习不很优秀的人,要比别人提早努力,这样就能够赶上比自己优秀的人了。
在学习的路途中还要有远大的理想,树立学习的目标,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坚强地走下去,不管遇到了多大的挫折,不能临阵退缩,要有毅力的慢慢的走近自己的理想,最后实现目标。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掌握本领的基础,也是为我们自己的将来负责。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本领,有了本领才能报效祖国学习虽然很苦,但是我们也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是比什么快乐都宝贵的,因为那是从苦中得来的。所谓甜从苦中来,道理就在这里。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的知识突飞猛进,现在运用起来,如鱼得水。
特别是在读后感的学习中收获更大。我不但知道了读后感的结构。读后感是由引、议、联、结四个方面构成。还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写读后感 要有 鸡头、猪肚、凤尾 。 鸡头 就是指开头要简写不罗嗦。 猪肚 就是指中间内容要写详细具体。 凤尾 就是指结尾要写的漂亮。开头的意思:要扣题定位引下文。中间的意思:是承头顺写详重点(介、议、联)一:介就是简介原文内容。议:是用一两句话,对原文的内容加评议,引出下文IED 联 。联:是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理想、学习、生活实际。结尾要照应开头写所感。
再则我还学会了四种表达语言方式。第一种是提示语在前面,如:我说 走吧! 第二种是提示语在后,如: 走吧! 我说。第三种是提示语在中间,如: 在这里, 我说, 它快跑了。 第四种是省略提示语,如: 这是一条蛇。不,这是一根树枝。
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真的收获很大。
初中科学论文主题?
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资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份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网路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初中科学论文
浅析初中科学教学的情境教学
摘 要:初中科学作为一门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学科,其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若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则教学功能就会相应的减弱。本文从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意义出发,对初中科学的情境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和分析,以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79-02
一、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习为重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推行探索学习为主,让交流和实践成为情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分组设立探究小组,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达到完成学科知识目的。通过情境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并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亲自发现的主动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更有印象,更有创造性。在这过程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理解并解决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提高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所在。
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记忆
依据现代思维理论,人的记忆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记忆巩固的过程,知识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巩固和加深,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较为深刻的记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授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听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是瞬间记忆的过程,这中瞬间记忆主要是被动的记忆过程,若不在课余加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知识就会稍纵即逝,学习效果也就不理想。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一些生动的情境课程,通过情境还原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由瞬间记忆转化为长时间记忆,让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为直接的动力,它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学习,更是让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越强,学习自觉性也就越强,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就越好。初中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青春阶段,对各方面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自制力还不够成熟,缺乏自主控制能力,对于科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知识,若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学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由厌学到愿肯学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 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
当前初中科学知识融入了较多的现代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不仅和初中物理知识有较高的融入性,而且这些知识大多都非常抽象,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极易使学生因知识抽象产生厌学情绪。通过设立情境教学的方法是解决这些科学学科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所见、所想来解决这些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难点知识的兴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为主的科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 *** 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渴望学习学科知识的欲望。通过 *** 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科未知领域内的其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和善学的教学目的。
二、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科学的情境教学模式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解决科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未知领域,这也是情境教学的取向和方向。因为,科学知识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研究和深化就是科学,人们利用科学改造社会,利用科学改变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走向文明。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融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趋势。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将这些生活经验带入课堂教育中,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选取学生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营造和提供一个主动参与课堂情境教学的机会,构架起学生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如关于溶液溶解的问题,蔗糖和食盐哪个更能溶解于水中,哪个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还有哪个物质能形成不饱和溶液,这对于早已在生活中就形成了相关经验的学生来说,因为经常食用蔗糖水而导致学生误认为蔗糖水是饱和溶液,食盐水是不饱和溶液等。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化学学科概念,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来验证1取同样质量的蔗糖和食盐,量取相同体积的水,这个过程中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量取水,而不是称取相同质量的水。2将蔗糖和食盐分别溶解到水中,要求学生观察蔗糖和食盐溶解到水中的现象,提问学生产生什么变化。3通过将食盐和蔗糖溶解到水中的变化,提问学生食盐和蔗糖哪个溶解度大。4将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加热,要去学生观察这两种溶液是否有变化,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加热后的溶液,能继续溶解蔗糖和食盐。5在有蔗糖溶解的水中继续加入蔗糖,观察蔗糖是否有继续溶解的现象,提问学生蔗糖为什么能继续溶解,而食盐却不能继续溶解。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源于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往往被忽视,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好奇心驱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索,通过一系列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故事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学科中有很多科学知识蕴含很多科学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的是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立的过程,又有些反映的是科学的本质。通过运用这些科学故事来创设反映科学知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科学名人故事、轶事或典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终生难忘,学习前辈探索知识的执著和努力,探索学科内未知领域。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知识时,给学生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趣事: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面思考问题,突然从树上掉下一个苹果,刚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通过对苹果砸在自己头上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苹果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才会在苹果成熟的时候落下,并通过苹果下落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验,再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受到地球这一引力的作用,没有任何事物能脱离地球引力作用。这时提问学生:“如果这个苹果砸在你的头上,你是否能通过现有知识发现这一定律呢?这个定律对是否适用于任何事物?”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学“浮力”这一问题时,教师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浮力现象,获取等质量的石头,秤得大象质量。丰富的史料,让情境教学更为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产生渴望探索自然的欲望。
三创设科技情境,增强直观形象
情境教学中对科技情境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科技情境再现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科技现象,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讲“磁力悬浮”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磁悬浮列车高速运动的场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磁悬浮列车能脱离了铁轨,还能运动?”当学生还处在疑问过程中,不知如何回答时,教师可以拿出两块磁铁,将两块磁铁对向同极相对,让学生观察同极相对后产生的现象。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两块磁铁相互排斥,因此,教师此时可以揭开磁悬浮列车脱离铁轨可以高速运动的谜底,以这个小实验将学生引入磁铁之间相互排斥,产生一定 “推力”的科学现象,以此来理解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的问题。又如在教学“运动和静止”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列车急速行驶,车窗外的事物都在往后“移”的视讯,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窗外的事物会往后移动?”“当我们在列车中,明明是往前运动,而且傍边的列车急速闪过,我们坐的列车为什么看起来是静止不动的?”等等问题。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科技情境中了解科技,通过事实还原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科技情境的直观形象,通过对图文的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科技情境教学模式的初衷。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 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通过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设故事情景,培养创新精神;创设科技情境,增强直观形象来创设初中科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琴飞.浅析初中科学的指导发现式教学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1.
[2]楼石飞.初中科学教学中设定情境方法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上一篇:光催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论文答辩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