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硬汉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2-28 17:04

硬汉论文文献综述

这个问题最好是去图书馆解决 《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评论》都是较为全面的查索工具 网上资源也很丰富 可以通过google 或者是学校局域网的论文搜索查找 一般都有很多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几十年来中外各国已经有很多阐述了 应该不难查找 但要出心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祝你成功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

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

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1](P79)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

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

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而且海明威获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就是“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现代文体的影响”。这样一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

便成了关于文体学的一种理论了。在解释“冰山理论”时,人们更多地从海明威被称之为“电报体”的文体特

点来论证。于是,“电报体”同“冰山理论”就常常被混淆了。

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欧·贝茨对海明威的评价十分独到、准确,他认为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力

求砍去遮住读者视线的一切障碍,把并不代表大树本身的叶子砍去,给读者一个基本枝干的清爽的面目。这样

可以把作者、读者和描写对象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认为这种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2](P1

32)。笔者认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引起的文学革命,或者说是对小说创作最重要的贡献,不在于他的文

体风格,而在于他大胆地把原在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也就是“八分之七”部分。本文

主要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创作,来谈谈海明威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海明威隐藏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

文学作品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应该说,整个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发展史,

文学家们把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直是做为第一任务来完成。到了19世纪,作家

们更加关注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波澜。作家们经常用大段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感情,进行心理描写。可以说,

《红与黑》的主线就是于连在复辟王政时期心灵的挣扎过程;《复活》的核心也无非是表现聂赫留朵夫精神忏

悔的过程;《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一部克利斯朵夫灵魂发展的历程。应该说,这是文学的一个主调。而在

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看到,这一切被降到最低限度,甚至都被省略了。在海明威的创作中,经常包含着丰富

的潜台词,人物的感情,不论是兴奋、失望、悲痛、轻蔑等,从不用过分渲染,也几乎没有心理描写,给读者

以最大的感受空间。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不是作者告诉我们的,而是读者自我感受的。这正是海明威所提倡的

美学原则:“任何文学作品的作用都在于从读者身上唤起某种特定的情绪。”

海明威的作品,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唤起读者在这种环境下的“特定情绪”。所以,海

明威的小说往往只表现人物的活动过程,而不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感情,最重要的感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先生同妻子一同去非洲狩猎,雇用

了一个当地的白人猎人威尔逊一起打猎。在一次遭遇狮子时,麦康伯在危险时转身逃走,受到了妻子和威尔逊

的嘲笑,而且妻子在晚间公然地同威尔逊偷情,使麦康伯遭受了极大的污辱,他力图要证明自己“男子汉”的

力量。对于这个心理过程,作者并没有细致的心理描写,只是在三个人下一次狩猎活动中,使他的主人公突然

有了一种自信。

被打伤的野牛进入到林子里了(最危险的时刻)。“咱们现在能进去撵它吗?”麦康伯热切地问。威尔逊

用估量的眼光望着他。这不是个奇怪的家伙才有鬼哪,威尔逊想。昨天,他吓坏了;今天,他成了一个天不怕

地不怕的人……

他的妻子也发现了他的变化。“你变得勇敢得很,突然变得勇敢得很。”他妻子轻蔑地说,但是她的轻蔑

是没有把握的。麦康伯哈哈大笑,这是非常自然的衷心大笑。“你知道我变了。”他说,“我真的变了。”“

是不是迟了一点呢?”玛戈沉痛地说。因为过去多少年来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弄成

这个样子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迟。”麦康伯说。[3](P42)

作者在这里省略了麦康伯的内心经受的巨大煎熬以及整个的挣扎过程,但每一个读者,却在他妻子同威尔

逊发生奸情之后,同他一起经受了煎熬和挣扎。直到麦康伯哈哈大笑——非常自然而由衷的大笑,读者才能畅

快地长舒一口气。整个过程,作者没有写,但读者却真切地感受到了。

再看海明威30年代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也是作者本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美国作家哈

里在自己非常富有的妻子的陪同下来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一带狩猎,因为不小心受伤被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他们在等待救援的飞机。整篇小说主要是表现哈里的回忆和内心感受,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虚实结合。作品

结束前表现哈里的意识在飞翔,向着乞力马扎罗山上飞翔。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哈里是生是死,作者没有实

写,也没有交待,只是表现哈里的妻子的感受:

……接着鬣狗的大声嚎叫把她吵醒了,一时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她很害怕。接着她拿起手电照着另一

张帆布床,哈里睡着以后,他们把床抬进来了。在蚊帐的木条下,他的身躯隐约可见,但是他似乎把那条腿伸

出来了,她不忍再看这副景象。

“莫洛,”她喊道,“莫洛!莫洛!”

接着她说:“哈里,哈里!”接着她提高了嗓子,“哈里!请你醒醒,啊,哈里!”

没有回答,也听不见他的呼吸声。

帐篷外,鬣狗还在发出那种奇怪的叫声,她就是给那叫声惊醒的。但是因为她的心在怦怦地跳着,她听不

见鬣狗的嚎叫声了。

其实,海明威就是要通过哈里妻子的反应暗示哈里已经死了。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一幅生离死别的人间

惨剧,甚至我们连哈里妻子的悲伤也没有看到。这正是海明威一贯提倡的,作者省略了读者所能感知的东西。

我们知道,这一对夫妻千里迢迢来到非洲,来时俩人健康快乐,而此时却只剩下哈里的妻子一个人在非洲原野

,那么她的的悲伤,她的痛苦应是读者不言而喻的。但作品中,关于哈利妻子的内心感情没有丝毫的描写,那

么读者感受不到吗?哈利妻子怦怦的心跳声淹没了鬣狗的嚎叫声,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人物情绪的感知,也就

是“唤起了读者特定的情绪”。这样,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和再创作的余地,甚至是许多的遗憾,但

这也正是海明威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海明威隐藏了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

作为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既有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有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

对现实的曲折反映。所以,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不仅仅隐藏了人物的丰富的感情世界,而且还隐藏了复杂的主

题思想。

海明威的小说有一些主题易于把握,如上面说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

活》,还有像《印地安人营地》、《没有被斗败的人》等,主题相对鲜明;还有一类主题隐蔽,较难把握,如

《雨中的猫》、《世上的光》、《白象似的群山》等,后一类作品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海明威倡导的“冰山原则

”。

《雨中的猫》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旅馆里,同旅馆主人、侍女之间发生的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

事。只是通过一只猫,才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夫妻俩在旅馆里百无聊赖,丈夫看着书,太太向窗外

眺望,她看到雨中的窗下有一只猫,就想给捉进来,但没捉到,还遭到旅馆侍女的嘲笑。回房间后,开始同丈

夫絮絮叨叨,想要这要那,而丈夫也终于不耐烦了。最后,旅馆老板叫侍女把猫送来了。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人物也是非典型化的,其主题按照传统的典型化理解是无法理解的。我们的的确

确无法从小说中看到一个鲜明的主题。海明威创作的独到之处就是把本应该由作者表现的思想和交待的内容,

省略下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粗粗看去,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只是感到是一些无聊的人们,做了一些非常无

聊的事,发生了一些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从小说所反映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

洲——来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再同海明威这个时期的主要的思想情绪相结合,我们就能体会到作品中还是在

表现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主题:迷惘的思想情绪。

我们注意到,一向惜墨如金的海明威,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小说里却用几百字进行环境描写: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

。他们的房间就在面海的二楼。房间还面对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天气好的时

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

种鲜艳的色彩。意大利人老远赶来望着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用青铜铸成的,在雨里闪闪发光。天正下着雨。

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停在纪念碑旁边的广场上的汽

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这段描写,似乎同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但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环境。这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是理解小

说的一把钥匙。小说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我们从公园里用青铜铸的纪念碑,以及老远赶来看战争

纪念碑的意大利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战争过后特定的氛围。

而小说中,我们看到旅馆里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住在面向美丽的大海的房间里,从房间里不仅可以

看到大海,还可以看到公园以及公园里长势很好的大棕榈树,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让艺术家也喜欢的优美风景

和鲜艳的色彩。在这一段的环境描写中,作者提供给读者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但是,真的就让人们

这样轻松愉快吗?我们回到人类社会中,我们感受的却是另一番景像:他们打房间里“进进出出”,一路上碰

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这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在人海中的孤独。

就是在这种孤独的气氛中,我们进入到了小说之中。我们看到的所有人,都是处在一种无聊情绪中。站在

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广场的侍者,在窗前看着雨中的猫的太太,躺在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着书的丈夫,有

一张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的旅馆主人,随时可能绷紧脸的侍女。这一系列人物之间互不相干。作品通过太太去

捉雨中的猫这一事件,把几个人联系起来。但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之间,表面看来通过捉猫似乎有一种交

往,但其实相互之间都有一种隔阂,根本无法交流。

丈夫听说太太要去捉猫,先是表示可以替她去,客气一下就又躺在“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他的书了

。旅馆主人,从“太太喜欢他”来看,他似乎还好,但他那张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上,永远是“听到任何怨言

时那种非常认真的态度”,结果还都是一种职业的虚假。侍女一开始是面呈笑容,关心太太别被雨水淋湿。当

她听到太太要去捉雨中的猫,感到非常好笑,继而就绷紧了脸。其实,太太并不一定非要一只猫,只是在这无

聊中做一点什么事罢了。但无人理解她,她只会在这一举动中,感到自己的无聊与尴尬。无奈中,她开始絮絮

叨叨,最终引起了丈夫的不满,让她“住口,找点东西来看吧”。

这部小说表现的背景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而此时的海明威对美国和欧洲青年的思想情绪有一个

基本的认识,即“迷惘”情绪。战争初期,他们听信了什么“神圣”、“光荣”等宣传,带着青年人的激情和

梦想,投入到战争当中。但是,战争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充满血腥的杀戮,他们的美好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这些青年普遍认识到了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被骗了,人生理想、伦理道德都破灭了,他们对战争厌倦,普遍出现

了“迷惘”的情绪。这种“迷惘”不是因为痛恨战争而成为自觉的反战主义者,而是苦闷、无聊、空虚,不知

所措。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他的最基本的情绪,并不反对战争,但“我已经与此无关”了,战争

中人们的勇敢、镇定、明智,“但现在不再是我的事了”。

《雨中的猫》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情绪,人们都处于一种冷漠中,什么事都与我无关,身边发生什么

都不再是我的事。作品中太太想得到那只雨中的猫,其实是作品中唯一对生活寄予了希望的人。但是,正是因

为她的希望,才使得她在迷惘的人群中,在冷漠的环境中有点格格不入。其他人都在冷漠地观察她不合拍的行

为,使她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是他的丈夫,对她想得到那只雨中的猫,看来并不反对,从最初他要去替

太太抓猫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但问题是,捉猫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在与此无关”,太太愿意去

捉,捉到捉不到,那是她的事,重要的是不要打扰我。所以当太太絮絮叨叨打扰了他时,他会喝令太太“住口

”。

小说在淡淡的故事中,使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造成的极大伤害,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隐藏在水下

八分之七的深厚内涵。

在海明威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也常常有对主题的隐藏。如上面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就很好地体

现了“冰山原则”。小说讲述一对男女恋人在车站酒巴等火车时,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最初从他们的对话中

,我们看到这一对男女青年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甚至是很友好。姑娘说要喝啤酒,男人马上吩咐要两大杯;

姑娘想尝尝掺了水的茴香酒,男人马上让酒保照办。在之后的对话中,我们似乎感到了男女的分歧:女人总是

眺望远方,看到远处的群山像一群白象;而男人更关心的是让女人去手术。这种分歧只是在平平淡淡中发生的

,好象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冲突。但是,当我们认真研究了男女隐藏了的思想感情和作者隐藏了的主题之后

,就会发现这种冲突不仅不是一般意义的矛盾,简直就是人物间心灵的碰撞。女人眺望远处的群山,其实是心

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一再向男人提到白象似的群山,但男人只关心尽快把女人肚里的孩子打掉,不想为这

个未来到世上的孩子担责任。最终女人终于明白了,“我们本来可以尽情地欣赏这一切”,“我们本来可以舒

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但是“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最后,女人也醒悟了,“‘我觉得好极了

,’她说:‘我又没有什么毛病罗。我觉得好极了。’”读者这个时候才真正地感受到了被作者所省略的主题

,揭示战后青年对人生万念俱灰,采取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最初是在男青年的身上体现出来

的,但随着女青年的“醒悟”,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已经被扩散了,同时主题也进一步深化。

我们只有探明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中“水下的八分之七”,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冰山原则”,而不仅仅

是把这种认识停留在对写作形式的分析上。

以“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写一论文

提起海明威,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冒险生活及他作品
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几十年过去了,一战成为历史教科书,二
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人类社会已步人高度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时
代。而海明威作为美国人乃至美国精神所无限崇尚的“硬汉’·形
象却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影响着许许多多热爱他的热心的读
者。
一、硬汉精神的构建
硬汉精神的构建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紧密
相关。父亲酷爱打猎、捕鱼造就了海明威勇敢、强悍、野性的性
格。父亲的自杀,让海明威具有了男人必须坚强的意志。他两次
参加世界大战,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00多块碎
弹片;他植长钓鱼,1956年,他与《老人与渔》里的主人公桑提亚
哥原型—富恩特斯在秘鲁外海捞到一条巨大的黑色马林鱼,重达1542磅,创下了当时的记录;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
在行。在海明威一生中崇尚并处处张扬的就是“硬汉”精神,他
把他自己一生都要做强者的精神品质敲人“硬汉”性格,在他的
作品塑造了一个个“硬汉”式的英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
品的诊释着“硬汉’‘的含义。
二、硬汉的性格特征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
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
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等。他们都有
一个显著特点,即命运总要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设置各种障
硬。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年老的斗牛士曼奴埃尔面
临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障碍。《战地钟声》中乔丹的障
碍是一座必须炸毁的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障碍则是84
天捕不到鱼的厄运。命运使他们处于劣势,以期他们屈服或毁
来。然而,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梢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
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
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
心冲突中,他们都有共同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
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成功地保持了自己作
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信心,在逆境中显示出一种打不
垮的风度。
三、硬汉精神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子”形象随着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发
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
1.曼努埃尔打不败的人
海明威作品中早期的硬汉形象多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
上,这也许与海明威本人酷爱斗牛和拳击运动有关。他们孤独、
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
死相搏,夺取胜利。在短篇小说《打不死的人》中,这种硬汉精神
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埃尔,青年时曾以武艺超
群和刚勇顽强而威震斗牛场,但青春的大好时光一经消逝,他
便不再受到青睐。为了保住青年时代的荣誉,他执意再上斗牛
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庄战,他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
信心:“我既然走上斗牛场,就要让枪扎在雄牛身上。’,斗牛场上
的曼努埃尔身体受伤,观众起哄,他却决不肯退出场地,以压倒
一切的精神力战公牛。当他被人抬上手术台时.他欣慰地说:
“我干得好,我干得出色。”因为他最终战胜了公牛,战胜了厄
运,当他倒下时,他是一个胜利者,保住了一个杰出的斗牛士的
荣誉和尊严。以命取胜,这就是海明威所欣赏的,他那坚强、勇
敢、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2.乔丹—战争硬汉子的集中体现海明威与战争有着不解之缘,终其一生对战争十分关注,
并在目睹战争发展的同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在生
与死瞬间较量中,能够安全地捕捉到人的本性。因此,战争为海
明威提供了许多难得的素材,硬汉子海明威和海明威式的战争
硬汉子也随之进人读者们的意识和话题之中。
海明威式的战争硬汉子在身份、性格、行为和命运上有许
多相似之处。他们几乎都是美国热血青年,在欧洲战争上都受
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是肉体的,有些是精神上的。这一时期
的“硬汉子”比先前的斗牛场和拳击场上的硬汉子有了新的发
展,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丹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
是为了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他
已经摆脱了孤立主义,而为正义、民主而战,与人民生死与共,
他的对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法西斯主义。这个新的
硬汉形象,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广泛的社会
意义。乔丹的形象在海明威的硬汉序列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
义,他标志着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之后已经臻于成熟了。
3.桑提亚哥—“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老人与海》中的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晚期海明威笔下硬汉
子形象的集中体现。这个硬汉子形象同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
同,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老人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
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
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窝意融合在一起,
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事例在一起,创造了一种
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
桑提亚哥雄心勃勃,做出了出海捕真正大鱼的一切准备,
他始终相信自己会钓到大鱼,即使84天一无所获也毫不气馁,
眼睛里没有半点沮丧的痕迹,而是充满了俏心与希望。桑提亚
哥老人不向命运屈服,一双眼睛“总是那么偷快,从不服输”。象
征主人公坚不可摧的毅力,海上捕鱼是人生角斗的象征。他独
自划着船驶向大海深处,当天中午便钓到一要倾大无比的马林
鱼。这条大鱼拉着他和他的船向北向东连续游了两天两夜。到
了第三天近中午时,他才把大鱼拉上水面,用鱼叉刺死了它。由
于鱼身比船还长,他不得不把鱼拖在船边带着他回家。接着,结
伴而来的盆鱼追逐着血腥,一口一口地把一千多磅重的鱼咬
去,当他回到自己的鱼港时,船边拖着的只是一副空空的鱼骨。
老人和鱼这场争斗燕得很艰苦,也输得很艰苦,争斗的结果尽
管徒劳,但其过程却令人振奋。在老人看来,“盆鱼美丽而高贵,
什么也不怕’,,但是人比鳌鱼更强。因此,在同鳌鱼搏斗中,想到

急求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从《亮剑》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英雄理念的变化

  参考:

  毫无疑问,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正如有的人所评论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等等;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每次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碰到电视台播放《亮剑》,我都会看下去,无论内容是否看过。也正是如此,每次都看不全,所以我干脆买了一套光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过瘾地看完。《亮剑》中有好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楚云飞、和尚、李云龙的顶头上司旅长等,毫无疑问的是,李云龙这个英雄是电视剧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不过,我们仔细研究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发现这个英雄形象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给英雄的形象定下什么确切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英雄的形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气宇轩昂,英气凛然,服饰得体(即便不奢华也应该是干净整洁),尽管偶尔也有《水浒》塑造出个别类似于矮脚虎王英的英雄代表,但是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屈指可数。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却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个头一般,身材说不上魁梧,面目近乎龌龊,再加上衣服很少有干净的时候,尤其是领口招牌式地肮脏,走路的时候甚至也是歪歪扭扭的,整个就是一幅邋遢的样子,至于气质什么的则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来看,《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
  二、人物语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也没有限定英雄的语言方式,但是一般来说,英雄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冠冕堂皇”的,充满高尚和正义,起码说是不应该说粗话的,即便是气得快要发疯,也顶多一掌劈翻桌子或者一刀砍断大树什么的,语言上向来都是收敛的,必须与英雄的形象相符。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嘴的粗话,动不动就是“他娘的”。除了少数时间的“克制”之外,李云龙大多时候都是骂骂咧咧的,可是也许是生性就是这么一幅臭脾气,所以即便克制,时间久了李云龙在女人面前还是会露出骂骂咧咧的本性来。从这个方面来说,《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语言习惯的消解。
  三、人物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英雄的思想往往是非常高尚的,心中装的是救死扶伤和民族大义,追求的是匡扶正义和拯救他人危难等等,很少有个人恩怨以及儿女情长的一面。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思想看上去则有点“危险”:
  首先,李云龙有点儿女情长。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李云龙突然被丘比特神箭射中了,而且他在“秀芹”真情的感染下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但将秀芹紧紧地抱住,还要脱秀芹的衣服,如果不是针扎了他的脚,李云龙还真要做出出格的事情。在解放后,已经结了婚的李云龙还差一点出轨。在我们传统观念的英雄形象中,一个英雄人物是不会犯下这样的严重“错误”的。
  其次,李云龙有点江湖习气。在老婆秀芹被抓后,他擅自集结部队去攻打鬼子重兵防守的县城;在自己心爱的部下“和尚”被土匪杀掉之后,他暴跳如雷地带着部队去为“和尚”报仇。这样的举动在传统观念中是会大大削弱英雄的高大形象的。

  如果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来对照李云龙,那么《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和英雄形象是挂不上钩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在电视剧播出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甚至追捧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这与目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自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来,我们不但继续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明确地承认并鼓励了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疑也会呈现宽松的状态,从而为接受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其二,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个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总要对生活作出一些修正或者虚化,也就是说,恰当的修正或者虚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在特定的年代,文学创作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者虚化或有些过度,所以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的距离也比较遥远。在如今这个年代,再过度地修正或者虚化生活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将自己与人们的联系割裂开来。《亮剑》中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则尽量减少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虚化,尽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其三,这样的作品更尊重观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自然会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人们不会再满足于程式化、样板化的文学作品,而需要多样化、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适时地推出这样的作品,应该说迎合了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但毋庸置疑这是尊重观众的态度。

  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看上去缺陷很多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一个现实、鲜活、饱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消解,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描摹上这个人物形象依然还有些符号化,但瑕不掩瑜,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人物形象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值得人们拍手叫好。我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说,电视剧《亮剑》对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电视剧人物塑造方面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类似电视剧创作者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启迪和影响。

谈硬汉精神 议论文文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便觉得体内有一股冲动,有一种被长期束缚之后获得自由的快感.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出海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来斗智斗勇,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返航途中又一路与鲨鱼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足有18英尺长”.《老人与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节小说,更像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借助老人圣地亚哥的故事,表现的是在生与死的搏斗中的硬汉子精神.作者用富于象征的笔法将他的“硬汉子”送到大自然中,让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群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表现主人公“在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打不垮”是硬汉圣地亚哥的表现,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譬如说,他与大马林鱼相持一天半的时间,左手一直抽筋,像蜷曲的鹰爪,右手被绳子勒得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海水里说:“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在与大马林鱼搏斗到最后关头,他头晕目眩,仍自言自语:“不过你吗,你是永远不会垮的.”海明威把世界看成一个竞技场,任何英雄的行为都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作品所说,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不能被打败.真正的硬汉是敢于向命运、向自然、向失败挑战的人.他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败,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垮的.这就是人的尊严所在.人也只有在这种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读完小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常听人说:现在的学生很累.不错,升学压力,社会压力,甚至还有家庭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有人逃避了,退缩了,他们不是硬汉;有人在失败后痛哭流涕,甚至自寻短见,他们也不是硬汉;有些人侥幸成功了,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他们更不是硬汉.真正的硬汉子是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后更想跳起来的人.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故意安排了一个情节:老渔夫的孤独与失败被一个孩子所理解,老人留给孩子的是“打不败”的精神.这个结尾似乎有点儿凄凉,但小说带给我的那股冲动是抹不去的.做一个硬汉,我对自己说.

上一篇:文创品毕业论文

下一篇:早教毕业论文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