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研究论文
过劳死研究论文
生命不是永远张开的弓
当过劳死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当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不再成为新闻,当小学生把睡一次好觉当成一种梦想,我们是否应该大声疾呼“注意休息,学会休息”?
当“水稻之父”袁隆平跳起踢踏舞,当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活跃在球场时,当IT业的骄子们也擂着鼓为足球呐喊时,你是否会发现生命的一种和谐之美?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诚哉斯言。
现在也有句话,叫“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如果不懂得休息,工作的疲劳不能 恢复,心理的压力不能缓解,思想的包袱不能放下,身体的疾病得不到诊疗。久而久之,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工作成为一种痛苦,追求变成海市蜃楼,事业变成摧残人的恶魔。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学、厌工,甚至是厌生、厌世。
休息与拼搏进取并不矛盾。
“革命加拼命”“小车不倒只管推”,过去的这些口号铿锵有力,现在听起来仍旧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不过,这些口号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绝不是提倡大家去蛮干乱闯。
孔子的”生无所息”是针对子贡“倦于学”而说的,是强调学习不能倦怠,人生不能停步不前,并非强调不能休息。
目标应该坚持不懈,追求永无止境,人生也绝不能“息”。但人生需要休息。休息就像拉力赛中的检修,就像NBA中的拉拉队表演,就像世界杯中的中场休息。它是暂停,而不是停止;它不是甘拜下风,而是前进中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休息是为了拼搏进取的休息。
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吃喝玩乐、得过且过,这样的人是没有乐趣的,这样的所谓休息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为拼搏所作的休息才有意义,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忙里偷闲的小坐才有乐趣。在攀登高山时,我们停下来倒掉鞋子中的沙砾,这是真正的休息;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时,我们抛下锚补充淡水等各种给养,这是真正的休息。这种休息是冲锋前的宁静,是春暖花开前种子的蛰伏。
大河奔腾不息,有急有缓,有直有弯;大海咆哮不停,潮涨潮退,浪起浪落。人都需要休息,特别是在追赶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人,别忘了,和朋友小酌一杯是休息,和孩子做游戏是休息,做做家务也是休息!
我拼搏,我休息,我收获,我快乐!
关于日本加班现象的意义的论文和参考资料书
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参考文献:1.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962.论文发表网,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102
求医学社会学的2000字论文
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健康和医学实践。
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
① 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 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
④ “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
B 生活条件的改善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
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
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
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
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3、性传播疾病(STDs)
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
(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
(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
(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
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 艾滋病和社会一、艾滋病概况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疾病,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抵抗像癌症、肺炎和各种病毒感染的能力,让人体暴露于对任何疾病都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中。
2、惊现
3、发现
结论:
艾滋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接触有恒定相关关系
是由病毒引起的
通过病毒进入血液而发生的
性交和静脉药物使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4、危害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
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
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影响社会安定
对后代的不良影响
使家庭陷入危机
5、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
性别文化:
(2)微观因素
吸毒与淫乱:
同性恋: 同性恋者极少只限于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性行为方式
血液制品污染:
6、 各国的艾滋病状况
二、艾滋病是医学社会问题
1、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首先,它的产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结果。(
其次,艾滋病的后果也带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最后,艾滋病的防治是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
2、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三、中国的艾滋病现状
1、流行状况2、传播途径3、艾滋病仍在蔓延的原因
毒品问题
性产业的存在
同性恋问题4、艾滋病患者的艰难生存1)事实
“主要地位”,这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地位的一般状态,主要是来自于其职业。而艾滋病会呈现出主要地位的特征。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社会排斥”,是指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社会排斥”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过程。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
自我责任论: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
“艾滋病是上帝在花园里除草的方式”
社会结构生成论:即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
从地区分布看:艾滋病患者80%在农村
由于发达城市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情况较落后城市和地区好
从职业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归国劳工、无业游民、个体从业者和性工作者
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差,卫生保健意识弱
从性别分布看: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上升
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女性中,有一部分人不能找到适当的工作,或者工薪过低不能满足致富要求,于是她们转而成为城市的性工作者。
社会政策创造论:由于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现有的政策法规既不为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所广泛了解,也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无法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意识形态认可论:人们认为这些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是在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承担后果。 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认为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
社会流动反映论:艾滋病患者在病情公开后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支撑,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向下流动而没有任何向上甚至水平流动的可能性,造成艾滋病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或就诊后隐瞒病情、远走他乡。
5、艾滋病的防治: (1)取得的进展
制定 “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
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
(2)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问题
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救助问题
艾滋病宣传问题
政策落实问题
(3)对策
扩大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的区域范围
继续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
落实全国各地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责任制
增加人权保障:立法保护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和旅行权等等。
第三章社会紧张
紧张(stress)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反应,它可以给个人带来恐惧或焦虑。
一、社会紧张的社会学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这一理论把个体看成是有创造性的会思考的生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机械地对社会过程的影响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基本内容
(1)我们是通过想像自己在他人而前的形象如何来看待自己的;
(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形象的判断;(3)我们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决定了我们必然会经历某种自我感受,如自豪或自卑。
镜中我理论对于紧张的理解
一个人把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知觉,是与他人的反应相互关联的。很显然,一旦当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想像与他人反应不相符合时,紧张就会产生。
(2)威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情境定义”对紧张的解释
第一,同样的危机并非都会对所有人起同样的作用;
第二,对于危机的调适和控制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把现有状态和他过去所经历的类似状态进行比较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修正其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欧文·戈夫曼“人生如剧场” 理论 (1ife as theatre) (1)一个人的形象;
(2)一个人和与其类似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经验;
(3)社会环境;
(4)人们通过言语或行动所表达出来的他或她自己的信息。
2、涂尔干: 功能论 一个概念: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各个有机部分合整为一体的过程和情态。它决不等于是各个结构组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结合以及关联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二、紧张的生理学反应1、“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2、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的理论 三、紧张的社会因素1、角色紧张
包括生活事件和慢性紧张
其实质是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的冲突
关于角色
第一类的生活事件像离婚,结婚或失去职业;
第二类的慢性紧张如角色负担过重
2、紧张适应能力
影响个人对付能力的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激励体系
结论
个人生理损害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
(1)刺激情境,包括情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她动机的强度;
(2)个人应付刺激情境的能力,如遗传学因素的影响,个人技巧,天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经验;
(3)个人在应付问题上的社会准备;(4)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3、社会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对个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观归属感、被接受感和被需要感的满足可以帮助个人减少紧张作用于躯体和精神上的有害作用。
4、生活变迁
1、极端情境 自然灾害、战争对社会、心理影响灾害激发急性的心理紧张:情感障碍,由于忍受悲痛、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恶化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焦虑。
强烈的连贯性是关键因素
连贯性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
连贯性的获得: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通常是满意的)、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研究基于一种假说,即几种紧张事件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紧张后效应。 大量的证据支持任何类型的环境变化,只要它需要个人去适应,就会产生特异的紧张反应。 生活变化的纬度:(1)变化的程度;(2)变化的不可预知性;(3)受到影响的个人生活层面(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
变化既快又预料不到的状况紧张性最强 不可预知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最大的紧张,随后引起了健康损害。是个人对变化的性质的认识决定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效果。当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时候,抑郁主诉、疾病症状和就诊的增加就会不断发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人在经历了紧张生活事件之后特别倾向于寻求医生服务。
5、紧张和社会经济地位 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能越好地应付紧张情境,应付紧张对躯体的作用。这一优势随着社会等级的降低而成比例地减少。
三、社会紧张导致的健康问题1、过劳死(1)定义: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原因:
工作时间过长
对自身的期望值高、精神压力大
劳动强度加重
(3)临床表现与死因 临床表现
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
最常见的直接死因
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4)过劳死在日本 (4)中国面临“过劳死”威胁远离过劳死
1.每年做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
2.善于劳逸结合。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
3.坚持运动。
4.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
2、自杀和抑郁症 社会紧张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自杀也是社会紧张造成的,自杀与社会紧张的关系是以抑郁为纽带的。
(1)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
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曾有自杀未遂史;
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
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
生活质量低;
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原因: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适应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情感问题;
社会评定问题,即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
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自杀是痛苦的
自杀的每一种方式都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解脱的快感。
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
是可以避免的
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有的人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包括足够的社会支持、良好的自信心、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
各地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2)抑郁症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就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抑郁症的危害
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表现
1.抑郁心境。
2.快感缺失 。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4.睡眠障碍。 5.食欲改变。
6.躯体不适。 7.自我评价低。
8.自杀观念和行为, 9.其它。老
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郁积的苦闷心情无法得到疏泄。
(3)如何避免自杀和抑郁
自我调适:
1、循序渐进。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2、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3、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
好地澄清它。 4、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
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
提出挑战。
5、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
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
病症中恢复。 6、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
寻求帮助:
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关于日本人加班的论文 从哪个点切入比较好或者是从加班看出一种什么现象?
1、切入点:日本普遍加班引起“过劳死”这种社会问题后,主管部门“厚生省”通宵加班,研究解决方案。
2、日本灭亡、日本沉没、日本崩坏,这类的话题在日本社会比较多的,一直存在,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危机意识。从加班看出个人、公司、社会的这种危机意识。
过劳死与工伤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过劳死工伤论文。过劳死与工伤的论文题目可以起做过劳死工伤论文,让人一眼就能知道论文描述的是什么。工伤范围是工伤认定的前提。
上一篇:口才论文模板
下一篇:综述和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