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研究论文
猪笼草研究论文
猪笼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这类不从土壤等无机界直接摄取和制造维持生命所需营养物质,而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谋生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学名Nepenthes. distillatoria(栽培名为N. zeylanica)
别名
有水罐植物、猴水瓶、猴子埕、猪仔笼、忘忧草等。
分类
域: 真核域(Eukarya)
界: 植物界(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科: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属: 猪笼草属(Nepenthes)
猪笼草属植物全世界约67种。
植物学性状
茎株:猪笼草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茎株一般不超过1m,但是不同的品种也有超过3m的。
叶:互生,叶片呈长椭圆形,长10cm - 25cm,宽4ccm - 8cm。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叶片的顶端连接著向下弯曲的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即为捕虫囊。叶片中脉延伸像一条红色的塑料绳,这就是猪笼草的攀缘器官,可缠绕其他物体或偃伏在岩石上。
捕虫囊:猪笼草的捕虫囊长12cm - 16cm,宽2cm - 4cm,笼色以绿色为主,有褐色或红色的斑点和条纹顶端有囊盖。囊盖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2.5cm - 3.5cm。捕虫囊小的时候,囊盖是密封的,成长后囊盖才打开,只有一处与囊口相接。而且打开后不再随意闭合。
花:猪笼草的花为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花色为红色或紫红,有萼片而无花瓣。发育成熟后,在叶腋抽生总状花序,开单性花,花小、红色或紫红色,花后结籽。
雄花:雄花有四枚萼片,呈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cm - 7cm,雄蕊的花丝合生成管状,花药集生成圆球型。
雌花:雌花的萼片较小,雌蕊呈椭圆形,黑色,密生浓毛,猪笼草果实成熟时,开裂为4个果瓣,深褐色,长1.5cm - 3cm,内面有很多丝状的种子。
猪笼草的捕食
猪笼草的捕虫囊内有蜜腺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昆虫进入捕虫囊后,囊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合上,但是捕虫囊的囊口内侧囊壁很光滑,所以能防止昆虫爬出。囊中经常有半囊水。水过多时,卷须无法承重还会会自动倾斜倒去一部分水。因为如果囊内盛满水,昆虫掉在水里后就容易逃出。捕虫囊下半部的内侧囊壁稍厚,并有很多消化腺,这些腺体泌出稍带黏性的消化液储存在囊底。消化液呈酸性,具有消化昆虫的能力。事实上囊盖是经常打开的,囊盖的主要用途是引诱昆虫,因为囊盖的内壁也有很多蜜腺。 掉进囊内的昆虫多数是蚂蚁,也有一些会飞的昆虫如野蝇和蚊等。
生长环境
猪笼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全世界有百种左右。大多数生长在印度洋群岛、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潮湿热带森林里,中国海南,广东、云南等省也有这种植物。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燥和强光。生长适温为25-30℃,3月至9月为21-30℃,9月至翌年3月为18-24℃。冬季温度须不低于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长,10℃以下温度,叶片边缘遭受冻害。
种类
N. aptera
N. adnata
红猪笼草(N. alata)
N. albomarginata
瓶状猪笼草(N. ampullaria)
N. anamensis
N. angasanensis
N. argentii
N. aristolochioides
N. bellii
N. benstonei
二距猪笼草(N. bicalcarata)
N. bongso
N. boschiana
N. burbidgeae
N. burkei
N. campanulata
N. clipeata
N. danseri
N. deaniana
N. densiflora
N. diatas
N. distillatoria
N. dubia
N. edwardsiana
N. ephippiata
N. eustachya
N. eymae
N. faizaliana
N. fallax
N. fusca
N. glabrata
N. glandulifera
N. gracilis
N. gracillima
N. gymnamphora
N. hamata
N. hirsuta
N. inermis
N. insignis
N. izumiae
N. jacquelineae
卡西猪笼草(N. khasiana)
N. klossii
N. lamii
N. lavicola
N. longifolia
劳氏猪笼草(N. lowii)
N. macfarlanei
N. macrophylla
N. macrovulgaris
N. madagascariensis
N. mapuluensis
N. masoalensis
N. maxima
N. merrilliana
N. mikei
N. mindanaoensis
N. mira
奇异猪笼草(N. mirabilis)
N. mollis
N. muluensis
N. neoguineensis
N. northiana
N. ovata
N. paniculata
N. papuana
N. pervillei
N. petiolata
N. philippinensis
N. pilosa
N. platychila
N. pyriformis
N. rafflesiana
拉贾猪笼草(N. rajah)
N. reinwardtiana
N. rhombicaulis
血红猪笼草(N. sanguinea)
N. saranganiensis
N. sibuyanensis
N. singalana
N. spathulata
N. spectabilis
狭针猪笼草(N. stenophylla)
N. sumatrana
N. talangensis
N. tentaculata
N. tenuis
N. thorelii
N. tobaica
N. tomoriana
N. treubiana
N. truncata
N. veitchii
N. ventricosa
N. vieillardii
长柔猪笼草(N. villosa)
N. vogelii
N. Xiphioides
濒危保护
根据由各缔约国签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猪笼草属于附录Ⅱ中受保护的列明植物。虽然猪笼草并未属于濒危绝种的物种,但其贸易可能会导致绝种的危险。因此,公约上规定猪笼草是可以贸易,但必须先获得公约许可证。
猪笼草的观赏及栽培
猪笼草美丽的叶笼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欧美等地,作为室内盆栽观赏已很普遍。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花卉市场上,也能见到猪笼草的风姿。用它点缀客厅花架、阳台和窗台,或悬挂于庭园树上和走廊旁,优雅别致,趣味盎然。
猪笼草原产于热带,喜高温多湿的半阴环境。生长适温为25℃至30℃,在生长季节要
猪笼草的植物学史
猪笼草属的学名首次见于1737年卡罗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园(hortus cliffortianus)》中。 它来自了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中的一段话。其中,埃及女王给了海伦一瓶名为“Nepenthes pharmakon”的药水。而“Nepenthe”的意思为“没有悲伤”(“Ne”表示没有,“penthos”表示悲伤),在希腊神话中,“Nepenthe”是一种可以让人遗忘所有悲伤的药物。林奈说到:“如果这不是海伦的‘忘悲水’,那它将是所有植物学家的。若在长途跋涉后发现这种美妙的植物,定会为之叹服,所有的不快都会忘记,并感叹大自然怎么会如此的神奇。(翻译自哈里·维奇(Harry Veitch)的拉丁文著作 )”林奈描述的猪笼草是来自斯里兰卡的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 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 中正式的公布了对猪笼草属的命名。从那时起“Nepenthes”便成为了猪笼草属的正式名称。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也作为了猪笼草属的模式种。 关于猪笼草最早的记录可追塑 到17世纪。1658年,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开创性著作《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对猪笼草进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写道: “这种植物高约3英尺,叶片长约7英寸,在叶片的末端有一个类似果实或花朵一样的带盖的花瓶状结构。这些笼子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黄色的较大型。这个国家的人都不会去摘这些笼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摘它们,那么几天内都不会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国人摘了这些笼子后也应验了他们的说法,果真没有下雨。雨后这些笼子里都会装满雨水 )。”接着弗拉古就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Amramatico”,一个世纪之后,这个物种被正式命名为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 之后,在斯里兰卡发现了第二种猪笼草——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一种名为“Miranda herba(在拉丁语中意为“奇妙的药草”)”的植物。 三年之后,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Bandura zingalensium”。 随后“Bandura”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创建了猪笼草属(Nepenthes)。 1683年,瑞典医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了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 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 三年后,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话说: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 )”(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最早一幅猪笼草的插图出现于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学大全(Almagestum Botanicum)》中。 在其中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被取名为“Utricaria vegetabilis zeylanensium”。 大约是同一时间,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马来群岛发现了两种新的猪笼草。郎弗安斯给其中的一个命名为“大啤酒杯草”,另一种命名为“白色大啤酒草”。这两种猪笼草即是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N. mirabilis)和大猪笼草(N. maxima)。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构建了安汶岛(Ambon Island)的植物目录并收集了共6册的安汶植物标本集。但这些文献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郎弗安斯一生命运多舛,多次与发表猪笼草属的描述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职员和艺术家的帮助下,1687年,他的论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场大火中却将大部分的插图烧毁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论文。但不幸的是,两年后,运载着他的稿件的荷兰轮船遭到了法国轮船的袭击而被击沉了。幸运的是在总督约翰内斯·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那里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们的工作可以重新开始。1696年,郎弗安斯终于带着他的著作来到了荷兰。但即使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著作仍没有被发表。直至他死后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发表。但这个时候,林奈早已发表了他的著作并将猪笼草属定名为“Nepenthes”。 在1737年约翰内斯·巴曼(Johannes 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的插图。巴曼将其称之为“Bandura zeylanica”。 下一次关于猪笼草的描述是葡萄牙牧师约翰·德·洛雷罗(Joao de Loureiro)于1790年描述了来自越南的一种名为“Phyllamphora mirabilis”的植物,意为“奇异的坛状的植物”。尽管洛雷罗在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来看,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活着的猪笼草。在他著作中写道: “…叶片末端是一根很长的笼蔓,中间会有几个圈,下面挂着的笼子为椭圆形或锅腹形。笼口边缘是有一圈光滑的唇,唇的上方是一个同等大小的笼盖。笼盖可随意的开合以接受和储存雨水…(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这种植物最终于1916年,由乔治·克拉里奇·德鲁斯(George Claridge Druce)归入猪笼草属。 1797年,洛雷罗关于猪笼草的笼盖可以自由开合的错误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玛丽·波莱特(Jean Louis Marie Poiret)重复使用。波莱特描述的四种猪笼草中的两种是当时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和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而另外两种猪笼草实际上并不出现于印度,但却仍被为称为“印度的猪笼草”。在乔治-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植物分类学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Botanique)》中,波莱特这样写道: “笼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满了细滑、清澈的液体。在白天盖子常开着,并会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体。在夜晚盖子会关闭,其中的液体也会恢复如初。第二天盖子会再次打开。(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 随着新种猪笼草的不断发现和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在1789年首次将猪笼草引种到欧洲。19世纪,全世界的学者对猪笼草的兴趣不断的增加,并在19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被称为“猪笼草的黄金年代”。 然而,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在20世纪早期开始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导致了在1940年至1966年之间,没有任何的新种猪笼草被发现。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猪笼草种植和研究的复兴要归功于日本植物学家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他在20世纪60年至70年代做了大量关于猪笼草的研究,使得人们再次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植物。 1789年,猪笼草首次被引种到英国,然后在欧洲主要植物园内栽培观赏。1882年育成了第一种人工杂交种猪笼草——绯红猪笼草(N. coccinea)。1911年又选育了库氏猪笼草(N. courtii)。到了20世纪中叶,猪笼草的育种、繁殖和生产开始产业化,并进入家庭观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国际食虫植物协会。猪笼草在湛江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应用于中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猪笼草优良品种不断从国外引进。可见于普通花卉市场中的有红瓶猪笼草(N. × Ventrata)、米兰达猪笼草(N. × Miranda)、戴瑞安娜猪笼草(N. × Dyeriana)等。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二齿猪笼草(N. bicalcarata)等形态更奇特的也开始陆续出现。
请问这篇是不是“猪笼草论文”?
是
上一篇:飞乐音响毕业论文
下一篇:写论文想不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