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媒介垄断

发布时间:2023-03-01 14:04

毕业论文媒介垄断

媒体垄断的英文是Media Monopoly。虽然言论自由已经是普世价值,但是放任媒体无限制自由发展,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多元价值社会的出现。因此,是否需要对媒体的发展设下限制一直是各国争论的焦点。美国近十年来一连串对于媒体发展的解禁,便持续引发媒体垄断与反垄断的争论。 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的浪潮席卷之下,自由、无限制与无政府的情况持续扩散,对于媒体的限制也因为新自由主义的滥觞而不断开放。但是完全而无管制的开放本意虽然是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但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却无法避免,而且财团与特殊目的组织,也可以利用购并手段,达成垄断言论的方法。

目前,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流量入口渐成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极易导致传统媒体影响力、话语权完全受控,不利于构建融合发展、健康竞争的新局面。
  传统媒体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新媒体舆论阵地建设,结合云媒体等形式开拓移动互联网生态布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开放性互联网技术公司加大在技术、大数据、渠道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出个性鲜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实现业务全面融合,构建市场有序竞争并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新闻垄断加剧虽然使得媒介企业的实力更加雄厚,便于更新技术设备、培养人才、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效益;而且许多媒体归属一个老板,这减少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报纸集中精力提高内容质量。但是新闻业的过度垄断必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1)新闻业的过度集中使少数人控制了舆论,从而使大多数人的观点、言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影响了新闻信息多样性,损害了新闻自由。而且由于缺乏竞争对手,使得报纸有可能安于现状,导致报纸内容质量下降。
(2)由于新闻业垄断的加剧,使得一些大的媒介集团同工商、金融界关系密切,双方可能会护佑融资或控股,老板之间也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报业的运作掺杂了很多大财团的因素,垄断报业为维护自身和整个阶级的利益,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3)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的跨地区、跨国家的媒介集团在传播力量上的优势,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播力量对比的悬殊,而且前者所垄断发布的信息导致了世界新闻信息传播内容、以及流向上的不平衡。
我们认为:从新闻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业垄断、所有权的集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表现出了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表面出了不利的一面。

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学毕业论文(关于新闻背景及其作用)参考文献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

试析我国省级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

频道专业化带给城市台的机遇与困惑

试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辩证看待“收视率”

《哈利·波特》营销案例专项研究

女性杂志营销策略研究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论广告的舆论引导

广告创意的道德规范

论名人广告效应

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传媒改革

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

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思考

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

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

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

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

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

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

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媒现代化研究

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

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

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

广告投放中的媒体组合

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

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

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

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

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

中国分类广告探析

广告文本中的意象

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

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

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广告

福建广告公司的生态环境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广告行为及其规制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代言人使用的沟通策略研究

消费心理与广告表现手法研究

城市户外广告创新研究

广告在整合行销中的作用

DM广告发展研究

儿童广告创意研究

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影视广告的发展趋势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
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

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

博客现象研究

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

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

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

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

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

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论采访的技巧

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
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
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023 邵飘萍研究
024 韬奋研究
025 范长江研究
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
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
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
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
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
031 近代外报研究
032 维新报刊研究
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
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
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
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
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
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
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
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
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
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
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
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
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
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
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
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
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
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
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
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
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
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
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0 集纳专栏研究
111 试论编辑技巧
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 编辑策划研究
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
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
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
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
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
143 广告传播研究
144 广告运动研究
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
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
147 广告文案写作
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
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
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
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
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
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4 名牌战略研究
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
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
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
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
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
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
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
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
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3 公益广告研究
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
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
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
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7 发行研究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
191 产业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z铵h骇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媒介融合论文框架怎么写

文秘帮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
回答于2019-10-15

媒介融合论文篇1
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
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
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媒介融合论文篇2
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
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
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
(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
(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
(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
(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
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
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
这次茶博会的报道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前以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尝试尚处在“报网互动”阶段,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会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整合共享资源为核心,以“报网互融”为目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大背景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数字技术推动下诞生的产业革命,互联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传者和受者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媒介融合正是一个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的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提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融合,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媒体人要有宏观思维,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建构,重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力量,才能准确预测未来媒介融合的走向。毋庸置疑,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媒介同质化、信息内容产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互联网传播媒介缺乏有力的监管等。相信在整个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人类社会史和传播史上的融合大时代。
作者:吴楠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论文篇3
一、新闻表达的多元化
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
(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三、结论
媒介融合的发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于春妹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阅读原文

有用
|


分享
「猴子音悦」商用配乐授权网站 版权可商用 特价59元起
值得一看的曲多多相关信息推荐
「猴子音悦」特价59元起!正版宣传片配乐,背景音乐商用版权,量贩式乐库,满足您的宣传片,广告,电影,游戏,节目等音乐素材需求 版权好音乐 只在「猴子音悦」
广告
澳洲直邮代购Nature's Way儿童鱼油3种口味高DHA量180粒 三色鱼油
¥285 元¥285 元
购买
淘宝热卖广告
老花镜 新款跑江湖地摊老视镜男女士老年双牙树脂高清老花眼镜 黑色 +100度
¥9.9 元¥29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大家还在搜
媒体融合论文的创新点
媒介融合的具体案例
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及特征
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媒介融合的例子有哪些
融媒体传播特征
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
已经到底了
——

高分求两篇广告学相关的外文文献,毕业论文需要,要求有出处的,最好带翻译啊,1000字左右一篇,非常感谢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电视 广告
  电视台生存基础靠得是广告,(业内流行这样一句话:导向是生命线,广告是生存线)而广告经营的好坏依赖于电视台节目的覆盖率和收视率的高低。为此,长期以来,电视人为提搞这两个参数而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人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台的这两个参数正受到冲击,尽管电视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电视台的受众正在日趋分流,节目收视率正在下滑,广告份额也在减少。原因在哪里?在我们业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视媒体自身的“双规”,因素造成的,所谓“双规”,就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收看方式。研究媒体发展的人士则认为:是一种新媒体的 “两任”特性造成的,所谓“两任”,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看的方式。而我以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兼二有之。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双规”的收看方式,束缚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权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两任”收看的方式却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欲望。可见,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顺应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从而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造成电视台节目收视率下降,同时,吸引了广告主,造成投放电视台的广告份额在减少。在南京,我们对一些接触过新媒体的市民进行问卷“你对新媒体印象怎样?答案是:有个性,选择性大”,近65%的被访者愿意为享受新媒体付费。我们对一些广告主进行问卷,其中,一些广告主表示,“明年(也就是2007年)要减少对电视台广告的投放量,转而考虑投放在新媒体上。当问及为何时?答案是:新媒体针对用户(也就是受众)性强、到达率高”一些广告经营者还告诉我,“十几年来,企业向消费者传递营销信息的最佳途径是,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但是现在,企业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的兴趣日趋减少,传统方式的广告宣传效果正在衰退。” 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广告收入虽然目前只占中国广告营业额的2%,但是,年增长率为30%。
  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演绎着新媒体带来的的奇迹。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传统电视业界,对新媒体的出现,发出“狼来了”的惊呼。并指出传统电视的广告市场正面临着由繁荣转向低迷的威胁,而新媒体将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那么,新媒体是怎样一种传播载体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种现象:(这是郭炜华在他的《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状态、业态》文章中列举的一个例子,很形象。)他说“在上海,早上出门,你的手机会接受到一些根据你事先定制的消息,告诉你今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提醒你应该穿什么衣服,是不是要带伞,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然后,在公共汽车上,你会通过车内的电视看完早间的电视新闻,还能看到滚动播放的广告、MTV和图文信息;
  换乘地铁,你可以在站台上看到有天气预报、上下车次信息以及新闻、广告和其他节目的图文电视;在车厢内,还有结合沿途站点信息、广告等内容的视频节目;
  走出地铁,如果还需要换乘出租车,那么在车上你还可能看到车载录像或其他类型的移动多媒体节目;
  下车后,你迎面是大厦门头上的电子屏幕,也许在播放文字信息,也许在转播电视台节目;
  进入大厦,电梯口或者电梯内,你会看到大楼物业提供的闭路信号,或者在播放文字信息、或者播放视频节目和广告;
  到办公室坐下,打开电脑,你在浏览新闻网站信息时(这种信息既有可能是文字,也有可能是图画、声音和图象),电脑上的QQ或者MSN会发出“嘟嘟”的声音,有人通报说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你赶紧点击好几个新闻网站,顺带着,把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或者录像放到自己的博客里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晚上回到家里,面对数十个nvo点播节目和上百个数字电视频道,让你难以作出选择。
  这种情景描述上海有,南京也正在发生。我想,其他地方不久也将会发生。这里,我引用郭炜华先生所举的例子,目的是想让大家对新媒体留下初步的印象。想告诉大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新兴的媒体出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也就是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象;(这点,与传统电视媒体有共同之处)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点,与传统电视媒体有不同之处)。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1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2是有线数字电视;3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4是网络广播;5是网络电视, 6是手机电视;7是楼宇电视。其中,对电视台广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和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这里主要指电视台)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像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外一方面应该说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在各种移动的交通工具上)。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其中的优势正在凸显。
  那么,新媒体的优势何在呢?(这里列举几个新媒体来说明)
  1、网络电视。
  什么是网络电视?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节目交换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和个性化的节目,可以使网络电视的用户拥有高度灵活的时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2、手机电视。
  什么是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
  什么是移动电视?就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DVD般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当然也能在非移动的情况下接收)。
  移动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用户可以在时速120公里甚至更高速度的运动状态下接收电视信号,并且接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做到图像稳定,色彩逼真,画面清晰。
  4、 数字电视
  什么是数字电视?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的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扩展功能多,可增加上网、点播等。
  数字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数字化以后的电视信号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大大减少,使目前线路的传输能力由原来几十套扩展为几百套。向用户提供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数字电视还可以开设增值服务,可以分成更多更细的专业频道,如汽车、房产、MTV、体育、音乐、电视剧频道等。一方面,在模拟时代的电视“受众”到了数字时代有了自己的主动选择权,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有存储功能,看电视用不着再“赶点儿”了,可像电脑一样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咨询等。它改变了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和消费的方式,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化形态转变、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转变。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
  那么,新媒体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传播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
  主导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
  受众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那么,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广告业有哪些影响呢?
  在分析新媒体特点以后,我们发现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以受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导向,把广告植入人们的生活轨迹,这种根植于生活形态与需求的媒体,将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它对传统电视广告业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对受众分流的影响
  最近,我们对南京2000人的抽样调查表明,新媒体出现后,被访人中,18%的人少看电视了,25%的人少看杂志了,11%的人少听广播了,15%的人少看报纸了,新媒体的受众开始增多,电视观众开始分流。而且年轻一代在资讯获得方面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等新媒体,传统媒体受众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调查表明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了解大事以报纸为主;50年代至70年代,报纸、广播各分天下;80年代以后,主角由电视媒体来担当;目前,由于新媒体发布新闻要比电视发布新闻速度快、成本低,冲击电视新闻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受众对媒体偏好发生改变。新的传播状态使传统媒体的“大众”正在逐渐变为“小众”。
  2.新媒体对广告业主的影响
  随着消费市场供给的饱和竞争的加剧,广告主越来越强调市场的细分以及与目标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同时,广告主 也越来越重视针对消费者有效传播途径和到达率。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却能满足广告主的要求。一方面,它能针对目标消费者(也就是受众)实施宣传,到达率高,另一方面,能与消费者(受众)深度沟通和互动,例如 :楼宇电视、卖场电视,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受众)在封闭的特殊空间,和无可选择性的情况下,让广告的信息接受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迫使性,通过服务不同的客户,让广告主精确地击中所想要的目标受众,使效果最大化,充分降低广告主传播的成本。再就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这些新媒体也能做到一对一营销,也是能让广告主,做到有效覆盖。这种高性价比的广告效果,对于广告主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南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媒体愈来愈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出售信息——换回注意力——向广告主出售——产生利润”这种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正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广告市场份额正受到新媒体的分割,盈利模式正受到新媒体的的改变。
  3.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营方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着同质化。在服务方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相同,盈利模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差无几,还是靠内容吸引受众的“眼球”然后将“眼球”出售给广告主。以上三种方式直接分割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直接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原有利益格局。其次,新媒体跨越了传统媒体的形态壁垒和行政边界,以纯粹信息和纯粹商业的姿态,形成了跨媒体传播和跨行政区域传播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媒体间的市场竞争。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广告市场出现巨大拐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放缓,甚至部分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互联网、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广告收入一路高扬,2006年广告投放新媒体趋势继续加强。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主的传统的传播概念,无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4.新媒体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目前,电视媒体是受国家垄断的,政府主管部门对其有强制性,广告内容和播出长度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约,其广告内容和播出长度可以任其发挥。另外,新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商业化门槛则相对较低,使得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媒体的一分子。必须看到,目前的新媒体热潮,是由投资商、技术开发商、设备生产商、信息传播运营商、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一起参与的“市场共谋”。投资商需要新经济的概念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要通过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来获取市场空间;信息传播运营商要穿越行业壁垒和制度边界来扩大经营内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内容提供商则要突破传播媒介的限制,扩大产品分销的渠道和增加市场议价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刺激和满足消费者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市场需求来开展的。 这些情况都将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的管理机制和机构带来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呢?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网络运营商开始思考与新媒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还吸引了国际投资界对它的关注,传统电视业界目前能够看到的前景有二点:一是做内容提供运营商;二是做网络运营商。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优势 提升节目质量
  电视媒体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在提高视频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要改变节目现行的生产方式,从受众出发,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打造强势内容,注重节目创新,并注意与广告传播要求相结合,尽快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且受到观众喜欢的产品;要加强节目包装和营销,进一步提高节目收视率和节目美誉度,同时要与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好跨媒体的整合营销,聚集优势资源,尽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打造跨媒体综合平台
  传统电视媒体必须采取多媒体战略,(尤其是地方传统电视媒体)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同时进军新媒体,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把传统的价值链与互连网、手机等新媒体整合,将电视的影响力平移过去,在这些新的平台上创造二轮、三轮的价值。要发挥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品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新媒体有效结合,使很多新利润以最快的速度产生。这样做,不仅对传统电视媒节目的收视有帮助,并且有利于节目在新媒体中二度利用,能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做到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使其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途径。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聪明的商人都知道不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
  推广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提高网络运营效益
  一般来讲,地方台的广电网络与电视台合二为一,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后,电视媒体应该大大推广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如互动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政务信息、票务信息等业务。同时要针对广电网络在市场运营方面的劣势,着力学习电信运营商的市场运作和商业推广模式,使用户树立起用电视上网而不是在电脑上看电视的概念。从而将收益都进入电视媒体自己的口袋里。
  如今传统的电视广告行业虽然不会在一夜之间迅速崩溃,但是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样一成不变就可以坐等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可否认,目前传统媒体仍是主流,新媒体还处于边缘发展状态。但是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未来将会演变成传媒业的重要力量,将严重威胁到原有主流传播渠道的权威地位。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媒体亦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变局,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它的传播状态、经营业态和生存形态必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正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中,最活跃的有机组成,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新媒体,我们就有可能没饭吃,相反,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把握好这把双刃剑,也许传统电视媒体就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机会。
  面对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只要以与时俱进的积极姿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探索规律,寻求对策,就能在新一轮媒体变局中取得综合优势。
  最后,在这里,我想借用上海文广新闻集团掌门人黎瑞刚常举的“柯达公司”例子,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他说“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柯达做广告了,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用数码照像机,就是这么一个变化,当时柯达公司没有关注,认为“数码成相技术,没有我的好”,没想到短短几年的工夫,柯达胶片已经无人问津,甚至柯达公司有一度被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摘牌,这么一个“百年老店”,就因为忽略了新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的影响,而被市场无形地淘汰了,”说这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我们要居安思危。新技术引发的变局,无论对于柯达这个的公司,还是对我们电视这样的行业来讲,都不能忽略。在新技术日新月异、风险投资竞相涌入的今天,只有主动向新媒体进军,抢占先机,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庆幸的是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始行动了。(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近年来,手机所扮演的角色逐渐由单纯的通讯工具向个人信息终端演变,成为众人瞩目的“第五媒体”,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
  手机广告研究

  摘要:近年来,手机所扮演的角色逐渐由单纯的通讯工具向个人信息终端演变,成为众人瞩目的“第五媒体”,手机广告也逐渐发展壮大。本文将从手机广告的特点、现状等方面入手,分析手机广告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监管手机广告的措施。

  关键词: 手机广告;受众;广告监管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56-02

  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通信的便捷,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后的全新媒介形式,即“第五媒体”,这已得到业界共识。似乎有媒体的地方就伴有广告,手机作为媒体的性质一显露,人们就开始琢磨如何在手机上做广告,有些商家也已经初尝甜头。近日,中国联通正式推出手机广告业务,为精准营销开拓了新时代,也为联通拓展信息服务与新传媒奏响序曲。

  一、 手机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手机广告指基于手机的媒介特性,以文字、图片、特殊图片(优惠券、二维码)、视频、电话号码、手机外呼等作为传播形式,以各种业务为传播载体,包括:短消息、WAP、语音、彩信等,向手机终端用户传递广告信息。

  (一)手机广告的特点

  第一,广告的受众庞大。从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4.26亿,手机网民接近1亿,这样为快速传播一条信息或者广告资讯奠定了非常好的受众基础。

  第二,广告媒体的私人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手机一般人手一机,正常情况下不会他人共同分享的,这为我们定点识别打下了基础。

  第三,它的贴身性。手机与人随身而行,这个为广告在其中传播创造了机会。

  第四,广泛的传播性。手机短信有意义的价值情况下,它的转发性的可能性很大。

  (二)手机广告的优势

  1、分众

  即按消费者特性及需求,对消费者群体的划分和归类。广告客户对手机广告的兴趣源自这样一种理论:手机广告能够创造与消费者间的亲密联系。手机非常普及而且面向个人用户,广告客户可以根据年龄、性别、位置发布特定的广告,克服了传播的盲目性。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广告主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广告服务。

  2、定向

  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开展精确定向营销,准确地筛选出目标用户并施以有针对性的行销策略 。手机广告的传播除了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定向传播,广告的发布时间和频次也可以进行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用户的意愿进行调整。广告主还可以根据产品流通情况自由选择发布区域,发布数量可根据受众情况进行调控,便于广告主的业务安排。同时通过发送系统及时统计用户反馈,对广告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估,为受众和业主提供高价值的服务。

  3、互动

  指在广告传递过程中,广告主与终端用户的双向交流。手机短信的互动性有多个层面,首先是人机互动。也就是说,接受者对信息具有选择权,可定制信息,可改变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其次,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手机与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互动,在一些互动式节目和订阅方面已经比较成熟;随着移动互联业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互动也日渐成熟。这种互动可以使手机短信这一定向传播的广告方式和大众媒介的传播相结合,从而在传统媒体实现普及,知名度提升的同时,增强目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最后,这种互动还能与销售终端的互动,可以立刻、及时地调动消费者的行动,使之产生购买意向。

  4、及时

  由于手机自身的随身特性,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到达受众,克服了传播的盲目性,并根据用户反馈,对广告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估,为受众和业主提供高价值 。

  5、低成本

  短信广告的发布费用非常低廉,与传统媒体动辄上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广告费用相比,短信广告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通过短信平台提交短信广告,比直接用手机发短信息更便宜,大大降低了广告主的广告发布成本。

  手机广告的精准性

  (三)手机短信与平面媒体的比较优势

  例:普通一份市级报纸跟手机短信广告的对比。

  1、广告价格

  市级报纸:1/3头版6万/期,1/2头版10万元/期 1/3底版3.8万/期,1/4底版2.8万/期,1/2底版5.3万/期普通全版15万/期,6-8万/半版,1/4版3-4万(投入高)

  手机短信广告:每条信息只需0.04-0.07元,以日发送量20万条计,每日投入只需8千至1万多元,发送1-5万条仅需几百至1千多元。(投入甚少)

  2、到达率/浏览率

  市级报纸:发行25万份,阅读40万人次,整版浏览率据统计约20%(8万),半版约5%,其它小版面与版花浏览率不足2%,重复浏览率一般为0。到达率、浏览率低 。

  手机短信广告:选择精华号段及收集的实号段,到达率95%以上,普通号段85%以上,带强制性收阅,浏览率100%,到达率、浏览率高。

  二、手机广告的基本形式

  (一)PUSH类广告

  即将分众后的广告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有短信、WAP、彩信三种形式。PUSH广告的核心优势是可进行分众化精确营销,这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

  1、短消息PUSH

  即通过发送短消息的形式将广告信息告知用户,覆盖面广,可覆盖所有手机用户,到达率高,成本低廉。

  2、WAPPUSH

  即将企业WAP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用户点击链接,即可查看广告信息或进入企业WAP站点,其优势有百万级的高端用户极具开发价值,受众接受度高。

  3、彩信PUSH

  即将广告信息发送到彩信用户信箱。其优点有超大容量,支持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格式,表现力强;90%的商务用户,皆为高端人群;传送速率快,用户认可度高。

  (二)WAP类广告

  1、手机门户站点类

  类似于互联网门户。例如,中国联通的WAP站点为“互动视界”。“互动视界”每天的用户访问量可达到100万人次,极具广告开发价值。其用户群体偏年轻,中高收入阶层,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上,公司员工占相当比例,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用户群体特征决定了适合进行手机广告投放的是中高端产品或品牌,如IT通信、家电、金融保险、旅游餐饮、建材家居、零售商贸、汽车交通、医疗保健等行业将在中国联通手机广告平台上大有可为。以“互动视界”站点为依托,中国联通推出WAPMINISITE(企业手机站点,相当于迷你型企业网站)特色服务,为广告主的WAP站点提供接入服务。

  2、无线互联网广告

  手机上网时往往是处在时间间隙和移动的状态中,手机网络广告应该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做设计。

  (三)置入类广告

  将广告主各种信息置入到手机中,分为永久性置入和非永久性置入两种。其置入的内容可以是图片以屏幕保护、 壁纸、开关机画面方式内置,电视广告作为视频内置,广告歌曲作为来电铃声内置,品牌主题游戏内置,有利于品牌和消费者建立长久联系。

  1、手机程序广告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程序的广告潜力也开始显现出来。这一块可以采取广告支持的免费游戏软件供使用者下载的模式。软件典型的有手机版的城市生活指南软件,提供了美食,电影,音乐,展览,休闲,血拼等各类信息。

  2、游戏广告

  手机游戏插广告 。

  3、间隙广告

  意思是在下载手机电影、游戏时的广告。

  (四)蓝牙类广告

  蓝牙广告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集图形、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在终端手机上得到完美展现。不但给终端用户提供新颖的信息服务体验,同时也给广告主提供精准的数据资料和科学的数据分析。

  (五)手机视频广告

  随着3G(甚至广播模式的手机电视)的到来,未来手机视频广告的带宽瓶颈肯定不再是问题,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屏幕下方显示广告链接,用户可以随时可以点击。

  三、 手机广告存在的问题

  在商业社会,特别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手机广告的特点及其优势,让人们看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丰厚的利润增值项目。但另一方面,手机广告的强制介入等特点,也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综合来说,现阶段,手机广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技术方面的问题

  1、广告形式单一,吸引力有限

  目前的短信广告以文字表达的形式为主,内容直白,诉求过于明显,而且短信70个字的容量限制了传递的信息量。相比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吸引力有限。

  2、信息安全

  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二)法律方面的问题

  1、缺乏相关政策和监督管理

  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无线广告进行管理,现行的广告法中也没有涉及短信,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在起草中,管理相对滞后,也影响了行业的稳定发展。

  2、手机号码的法律问题

  手机运营商向广告商出售手机是非法的,法律问题有待解决。

  3、手机号码的隐私问题

  由于手机的极端个性化,隐私问题是一个障碍,如何获取用户数据库,由此涉及到隐私问题。

  (三)运营商方面的问题

  1、手机媒体被认为是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垄断媒体”

  运营商对于手机广告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手机广告的生意能否做得成。

  2、手机费用问题

  中国的手机收费高,而且是双向收费,用手机上网更加昂贵。

  3、垃圾邮件问题

  信息垃圾目前,中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已经超过正常邮件数量。垃圾邮件给使用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用户带来的烦恼与损失更大。此外,垃圾短信也已经成为一大公害。

  4、传播效果问题

  信息盲目发送,传播效果不好。对手机短信这一新兴媒体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对它的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广告信息盲目发送,成了骚扰信息,这是目前有限的手机短信广告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四、 发展我国手机广告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变用户态度

  手机广告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要消解受众的抵触情绪,变被动接受广告为主动接受,也就是变“推”为“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使用户乐于接受广告信息。广告商应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性,扩大用户的选择范围,并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用户的需求,提供准确的新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把广告融入手机可订阅及下载的内容中,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信息,以消减用户的抵触心理。

  (二)政府应加强监管

  探究我国手机广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而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加强对手机广告的监督、管理,使之逐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把手机广告合理纳入现有的广告法制体系。

  1、集中手机广告发布权

  目前,我国手机广告的发布者不但包括电信运营商、SP服务供应商,而且包括直接发送广告的商家和个人,广告发布者非常分散,较难管理。为便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为了控制向同一部手机用户发送的广告数量,需要适当集中手机广告发布权,对商家或个人直接发布大量短信广告的现象予以限制,从而实现手机广告有节制、有针对的发送,维护手机广告的可持续发展。接收者也可以通过手机运营商明确表示是否愿意继续接受手机广告。

  2、建立手机广告经营登记制

  作为新兴广告形式,手机广告也可以灵活采用经营登记管理制,使广告经营规范化、专业化。这既能保证手机广告经营者的专业水准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手机广告经营实施监督和管理。

  3、实行手机广告审查

  (三)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

  到目前为止,手机短信广告还没有可供借鉴的商业模式。手机短信广告要想成功,就必须建立起能兼得现存的广告业和通讯业之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且该模式充分尊重价值链中各要素的作用。

  在这一产业链中,有广告主、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消费者。广告主是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收入取决于广告主偿付给移动广告公司开展广告活动的资金数目。移动运营商作为信息传送的载体,拥有传送移动服务的设备和技能,控制着传输渠道。服务商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和技术服务,用户最终是通过服务商获得各种应用服务的。最后是消费者的态度,它决定了手机广告的未来。如果受众不买账,手机广告也不可能生存。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手机短信广告还有很多欠缺。不仅在我国,就是在国外目前也没能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整个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之间仍然没能很好地整合,产业现状还比较零散,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连良.浅议手机广告的发展空间[J].理论研究,2007,(1).

  [2]戴丽娜.手机媒介广告运作初探[J].商业经济,2004,(7).

  [3]穆宽.手机广告成精准传播新热点[J].传播前沿,2007,(3).

  [4]许之敏,徐小娟.手机广告的兴起与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1).

  [5]汪佩伟,王伟玮,陆波.发达国家手机广告启示录[J].市场观察,2007,(12).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篇二
  智能手机时代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大众的同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也正日益显露。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样具有两面性,如何利用其正面优势有效抑制其消极影响,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智能手机;手机阅读;语文教学

  引言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9月26日发布了2011年8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9.4亿户。移动通信占通信总量的71.89% 。全国13.397亿人口除去1.6亿老龄人口和2.22亿儿童人口,几乎平均人手一部手机。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给出了“智能手机”词条的解释:智能手机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

  与传统的“电话”相比,目前的市面上出售的手机功能多样,上网、导航、游戏、短信、QQ、摄像、录音、拍照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即使是山寨版的便宜货功能也丝毫不减。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只要想买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买得起用得起的手机。芬兰诺基亚、美国苹果、加拿大RIM(黑莓)、美国摩托罗拉等品牌的智能手机在学生中拥有相当的用户。

  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作为一把双刃剑,手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开放自由的大学教学。

  1 手机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1 联络工具。

  大学生正属于思想活跃、追逐时尚、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时期,同时又脱离了家长的监督和学校像对未成年人那样的管束。

  及时与家长、朋友沟通。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相对过去子女较少。受父母关注过度,升学压力致使很多属于自我生存需要的事情都是父母长辈代行其职。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甚至有些学生渴望独立叛逆家长和依赖家长两极情绪并存。远离父母、亲人到异地求学,生活上的不适应、情感上的思念、精神上的失落都需要倾诉,手机使这种沟通变得及时迅捷,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平复。对于稳定学生情绪,安定教学秩序,有相当的调试作用。

  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竞争的压力以及对个体需求的尊重,使大学生除上课以外,很多情况下是单一的个人行动。手机的存在,使他们方便联系同学、请教老师,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方便与社会相关机构人员联系。信息时代,人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手机可以及时获取学校之外的外部信息,与社会建立联系。实习、就业、文化活动、考研辅导、信息咨询都需要与家长、同学、老师以外的人员发生联系,手机的使用让这些变得容易便捷。甚至在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通过手机导航、求助、报警。

  1.2 信息工具。

  通过手机可以获取媒体和网络信息。手机的上网功能使之成为一台掌上电脑。手机报、手机快讯可以将国家大事、娱乐新闻及时发到手机用户。各个网络平台如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的讯息,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及时获取。百度功能也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得他们所关注的信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阅读将成为一种潮流。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载体在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发挥作用。手机可以作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工具。通过手机下载小说、工具书,比传统书籍轻盈方便,方便随时学习。让古人所说的枕上、厕上、马上(现在是车上)的学习更为方便,见缝插针,节约时间,利用时间。

  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推广。许多高校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通信网这个新媒体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自身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实时更方便的信息服务,主要开展短信服务,如图书馆基本信息、基本服务、预约图书、到期提醒、书目查询等。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使手机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终端之一。

  2 手机对大学教学的负面影响

  懒于思考。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下降,不少学生都是接受型的,明显地表现出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手机无线网络的搜索查找功能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手机使用的隐蔽性和私人性使学生轻而易举的通过手机获得答案,如果老师否定,就再次检索。

  三心二意。手机使用的隐蔽性和无空间性让学生随时可以接受来自教室以外的信息,受到电话、短信的骚扰。手机游戏、QQ聊天、网络信息时刻吸引学生。一边听课,一边上网聊天,三心二意,注意力难于集中,笔者曾做过调查,30—40%的学生承认上课曾发过短信。投入学习精力减少,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并由此而养成了上A课看B书的不良学习习惯。

  疏于笔记。长期题海战术,简单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反感。电脑的复制粘贴功能、键盘敲击输入文字让学生找到了替代方式。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监控机制情况下,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将手机的拍照功能移之于此,当老师反复提醒重要后,不情愿地举起手机拍照课件PPT页面。

  习惯人机交流。各种手机资费套餐都有较为便宜的短信配置,加之大学生集体宿舍、阅览室不方便大声喧哗和个人交际的私密性,学生习惯于发短信联系,甚至在合班课上控制不住自己进行短信交流。有人戏称大学生为“拇指一族”(按键发手机短信),长此以往,习惯于人机对话,不善于人际交流。已经形成一种口语表达上的能力欠缺。

  作弊工具。个别学生利用手机作弊,其影响比夹带小条还坏。小条还需要准备,抄写至少也可以熟悉一遍知识。而手机百度根本就毫无准备过程,随时照搬。甚至连很多未经甄别的错误信息也照抄不误,学习对这类人而言毫无意义。

  3 应对策略

  在全民手机时代,像中小学一样禁止学生用手机(其实有些时候也是禁而不止)是不现实的,任上述情形泛滥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当代大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书育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要在现代技术环境中迷失,既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为国家民族前途负责的社会责任。因此,如何削减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光大其正面作用,加强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对策略的核心。

  看了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的人还看

1. 大学生如何利用好手机的论文

2. 关于大学生手机市场的论文

3. 大学生手机调查报告范文3篇

4. 关于手机市场的论文

5.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上一篇:母爱的毕业论文

下一篇:论文答辩被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