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为研究论文
全部为研究论文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促进知识;建议要精确、易懂、有说服力、语气恰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特征: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渠、分析和处理,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同样传统的高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研究性论文
西方音乐史研究综述
王丽君
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的尴尬状况,不仅使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困惑,同时也令其他领域的同仁为其担忧。八十年代以来,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填补对西方音乐研究的空白,而且也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我们始终还是未摆脱“被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工作仅仅是介绍和引入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国内来说却显得意义重大,即便是这样,我们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空白没有填补,而对于国际上新气象和新动态更是知之甚少。在这里,笔者将对2000年国内出版或发表的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简单归纳整理,并稍加评述,以提供这一年度国内在西方音乐史研究方面的新动向。
一、热点研究
首先,鉴于2000年是柴科夫斯基诞辰160周年,这年也成为研究柴科夫斯基成果丰硕的一年。毛宇宽的论文《骇人听闻的惨剧-柴科夫斯基死因考》,将国际上所关注的柴科夫斯基死因再考的论题引入国内,并加入了论争。文章指出:历史上和当今在国际上关于柴科夫斯基死因的描述存在重重矛盾,并一一提出质疑,进而予以否定。最后建立在最新披露的论据之上,得出最终结论,即柴科夫斯基并非死于霍乱,而是自杀致死。同时,进一步论述了这种惨剧背后隐含的社会和历史根源。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种论争孰是孰非,仅从学科意义上来说,这一讨论不仅对国内柴科夫斯基研究有所贡献,而且显示出国内学者在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内容上更为细致,形式上更注重实证,同时也加强了国际对话的决心和信心。彭志敏的《从bE大调交响曲到<第七交响曲>——纪念柴科夫斯基诞辰160周年》则是介绍鲜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第七交响曲》来源及其特征。除了这两篇论文外,2000年还出版了一系列柴科夫斯基研究专著。其中《柴科夫斯基书信选》(高士彦)和《彼得·柴科夫斯基——一幅真实画像》(VladimirVolkoff著,冷杉译)是两部译著,前者为我们研究柴科夫斯基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材料,后者则是一部描述柴科夫斯基生活和创作道路点滴的传记。还有一部著作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彭志敏著),虽被作为《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之一出版,但就其内容来说,提供了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全貌,既是一部作曲家作品研究的专著,又具有体裁风格史研究视角,同时既具备学术性质,也适宜音乐爱好者阅读,可谓雅俗共赏。
其次,据掌握的材料看,国内近几年马勒研究热潮,有增无减,2000年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点。尤其是对马勒《大地之歌》的研究和争论可看作是马勒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这方面主要有几篇文章值得关注:廖辅叔的《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主要对马勒《大地之歌》第二和第三乐章的两首唐诗的来源进行了考证和推论,其中对第三乐章的《瓷亭》与李白的诗《宴陶家亭子》的比较分析和推断论证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但作者最后未下定论。严宝瑜的《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以及与原唐诗的比较》将《大地之歌》的德文歌词译为汉文,与原唐诗进行比较分析,作者尽力保留德译诗的风格和情调,意在说明德译诗和马勒音乐中的“没落情调”。钱仁康的《<大地之歌>歌词溯源》同样将德译诗反译为中文与唐诗原文进行对照,与严宝瑜不同的是,作者认为马勒在采用德译诗歌的时候,作了一些修改,用意在于避免没落而表达“光明的期望”。孟文涛的《<大地之歌>唐诗疑云未尽散——二、三乐章解题众说仍纷纭》收集到八种有关的研究文献,除作评说外,肯定其第二乐章以告破解,第三乐章仍属悬案,并由此引发出对大地之歌是否为资产阶级没落情绪-世纪末情绪在音乐艺术上作意识形态反映之争。以上的关于马勒《大地之歌》歌词来源的考证和辨析实际上不只对音乐史研究有意义,而且也在文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推进了国内的学术研究,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价值。除此以外,还有一篇论述马勒作品风格特征的文章,就是陈鸿铎的《谈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创作》,虽只选用了一部马勒早期的作品,但基本抓住了贯穿马勒创作的一些主要创作特点。
二、作曲家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研究
作曲家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研究仍然是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要方面,这类研究成果也最多,主要有:刘盾的《关于贝多芬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及小提琴版本考》两篇均为文献考证性质的研究。前者披露了鲜为人知的贝多芬的另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发现校订并作了简要介绍。后者则披露了关于舒曼将大提琴协奏曲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的考证。孙国忠的《<戈尔德堡变奏曲><巴赫的晚期风格及其研究>》,通过这部作品探讨巴赫晚期风格的倾向问题,进而,坚持巴赫晚期作品风格向前古典主义靠拢的看法。钱仁平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的音乐语言与潜在标题性》通过音乐分析并与肖斯塔科维奇先前的交响曲创作进行对照,揭示了这部作品在音乐语言尤其是在整体结构方面的“总结性”特点,以及作曲家通过对前人和自己音乐作品主题的摘引与融合,来表达相应的潜在标题性的方法。这一年,还出版了钱仁平的专著《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从中可以获得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风格特征的全貌。王文澜的《风格独具的表现主义音乐戏剧-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交响曲音乐学分析》是对作品的艺术特征的剖析。余丹红的《从预制钢琴到<4分33秒>》梳理了一条凯奇音乐风格发展变化的主要根源,即他的音色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凯奇的作品提供了一条线索。何平的系列研究《科普兰“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的芭蕾音乐作品》、《科普兰“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的通俗管弦乐及戏剧、电影音乐作品》、《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和声技法》以及《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调性处理原则及其管弦乐手法》,在学科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正如杨燕迪在《科普兰研究的新启示——读何平新著<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中指出的那样,何平的新著是建立在自己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基础上的最后结晶,它填补了我国音乐学研究的重要空白。
总的来说,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研究仍吸引着大多学者的目光,也是每位西方音乐史学者涉足最多的领域。就目前来看,每位学者的研究范畴越来越明确化和专门化,各有所长,各有所专。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势头,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专的同时,必然也面临着广度的局限,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自然地提出新的要求,就是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的研究群体的需求,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如果要谈到该领域的具体研究的话,存在着一个学科定性的问题。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研究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那么作为史学研究究竟应该注重音乐本体风格研究,还是关注社会文化内涵,或两者兼顾之,西方音乐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国内在这一方面从未卷入争论,立场是折中的。但问题是这个折中的度是不好取的,结果是要么偏重本体分析,向作曲技术理论倾向,要么陷入空泛的音乐描绘,还有的虽然将两者结合了,但各谈各的,生搬硬套。所以说,产物很多,但不都是具有史学价值的成果。作为青年一代研究者,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就是学习,从而借鉴,时代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对我们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能应要求而动,向“T”字型发展,既广又深,既博又专,这样才可能真正将我们学科带出尴尬境地。
三、专史研究
有些学者更关注西方音乐史上某时段或某领域的风格演变,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钟子林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极富历史感地对上个世纪的西方音乐潮流及学者对此潮流的看法与观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归纳,指出二十世纪是一个“开拓、融合、多元”的世纪,并进一步寄希望于二十一世纪的“成熟”。凌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变异》侧重音乐风格变异与人文背景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指出音乐技巧和思想内容变化的必然性。范额伦的《从洛卡泰里到纳尔迪尼》是自1996年以来,在《音乐艺术》上连续发表的数篇小提琴专题研究论文之一,这一篇是前面对意大利小提琴学派艺术发展史研究的继续,主要论述了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发展。作者对这一专题的长期关注及研究,无疑弥补了西方音乐史中这方面研究的空缺,具有建设性意义。蔡觉民的《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介绍了西方几种记谱体系的演进和发展。董蓉的《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现象》(上)将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体裁风格史《西方合唱音乐纵览》(韩斌编著)问世,标志着国内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又一空白得到填充。
四、译文
除在前面几个方面中提到的译文译著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萨拉·巴可瑟的《巴赫档案的国际追踪》(余志刚译)。这篇文章译自1999年8月16日的《纽约时报》,是一篇关于美国学者对巴赫家族档案追踪的进展情况的报道。译者还在附记中介绍了一些新近的发现以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该篇为我们提供了国际上研究巴赫的最新成果和信息,有助于国内在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时,能与前人的研究以及国际的研究动态建立更多的联系。
以上是笔者根据搜集到的2000年国内出版和发表的西方音乐史研究成果进行的简要归纳和述评,需要指明的是,所列出的并非全部,本文旨在选取较为典型并可以代表这个年度西方音乐史研究特点的主要成果进行整理,当然,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可能对有些重要研究成果有所遗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笔者在做这样的工作前以及伴随着工作的同时,始终热切的关注本学科研究状况,包括对研究目的、观念、方法和对象的思考。因此,在归纳总结的同时不免发表了一些个人的观点,虽不成熟,但实属坦言。
研究论文有哪些类型?
EssayMIN留学生作业指导告诉你;研究论文类型按照目的分为:论证研究论文和分析研究论文;按格式分为普通研究论文和科研研究论文。
什么是研究性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定义,谢谢你的阅读。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定义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
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
★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 促进知识.
★建议要精确、易懂、有说服力、语气恰当.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一张纸背后的人情冷暖
摘 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崇拜现象,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幽默讽刺的语言成为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众多的评论都将注意力放在讽刺幽默的手法上。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框架下,以乔治·卢卡契的文学观点为指导,对《百万英镑》中的现实主义主题和塑造典型人物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马克·吐温;百万英镑;马克思主义批评;卢卡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52-02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众多的评论家多从小说的主题、讽刺幽默手法及写作技巧上加以评论。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以乔治·卢卡契的文学观点为指导思想,对《百万英镑》在主题意蕴的发掘、幽默讽刺的语言运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进行一些探究,着重分析剧作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主题及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
一、马克·吐温及《百万英镑》
马克·吐温原名为塞缪尔·郎赫恩·克莱门斯,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也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对他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部名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的”。由此足见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之大,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之深,在文坛上所享的地位之尊。因此品读马克·吐温的作品,细心琢磨作品的韵味,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确具有较深的积极意义。
《百万英镑》是一篇颇具喜剧色彩的小说。故事讲两个英国绅士为了打赌,把英格兰银行仅有的一张一百万镑的巨钞买来,借给一个流落到英国的美国人亨利。身无分文衣衫褴褛的亨利,凭着这张巨钞竟然成了伦敦的新闻人物,在一个月的借期内,不仅获得了漂亮女郎的爱情,而且在帮助朋友拍卖股权中净赚了20万镑的酬金。在这充满着幽默情节的描写中,使人透视到在资本主义世界金钱万能的实质。
二、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主要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克思主义”或“西欧马克思主义”,20世纪20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60年代遍及欧美的一股既不同于第二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又有别于第三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文化思潮。“新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20世纪东欧、西欧、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新马克思主义者;从狭义看,一般把葛兰西、卢卡契、布莱希特等能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论家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极为注意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把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类看待,认为文艺既受社会和经济基础支配,又与意识形态的其他部门密切相联。新马克思主义者马舍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把意识形态称作“幻觉”,把文艺称之为“虚构”,指作家依据现实与意识形态经验提供的材料并改变这些材料,赋予新的形态与结构;(二)高度重视现实主义问题。卢卡契在现实主义文学评论方面取得了能够代表20世纪批评水平的成就。卢卡契等采用不同的理论构架,对待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问题,并从整体观讨论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问题;(三)高度重视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
三、卢卡契的文艺思想
“乔治·卢卡契是著名的匈牙利现代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一生都在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辩证法的整体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为精髓的“总体性”哲学。”他呼唤文学家们维护和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使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对现代社会现实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穿透力,真正发挥文学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卢卡契首先承认,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他也强调,这种反映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镜映,而是对客观现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他强调:“伟大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千方百计、废寝忘食地按照客观本质去掌握并再现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由资本主义生产所建构的第二自然即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了。“卢卡契认为,作为整体性对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的拜物化的克服,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更真实、更完整、更富有生气。”
卢卡契认为,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必须通过典型形象才能达到。因为典型是资本主义异化现实造成的本质与现象、个性与共性、客体与主体等对立、冲突在艺术作品中的辩证解决。
四、以卢卡契文学观点为基准解读《百万英镑》
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同时还要批判社会现实。他认为通过现实主义对社会真实描述的模式,人们可以理解社会。19世纪90年代,由于迅猛发展的经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财富的迅速积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拜物化。《百万英镑》中亨利是一位来到伦敦的美国人,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物化现象,对金钱的超级崇拜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畸形。
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通过对不同人面对百万英镑的钞票时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对人们的拜金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幽默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在讽刺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也是层层递进。正是通过对人们拜金态度的刻画,小说再现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金钱决定了人的身份和地位。
亨利在伦敦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面貌。首先是饭馆,老板认定衣衫褴褛的亨利没钱付账,在他要了两份相同的昂贵大餐后,忍无可忍地走到他面前要他付帐。当亨利把支票拿给他看,他当即惊愕得说不出话,而对他的表情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他的眼睛盯着钞票,惊呆了。他全身心地虔敬着,看上去好像手脚都不能移动。”发现他的顾客是位大富翁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不要亨利付帐,还对他的大驾光临深表荣幸,老板说他不担心像亨利这样的绅士会骗他,穿破旧的衣衫只是因为性格诙谐,故意用这种打扮和大家开玩笑。包括老板娘及其他客人,都对亨利行鞠躬大礼。而老板对金钱的崇敬态度更是让人愕然。“这时,他才恢复了常态。由于不能找开这张钞票,他反复道歉。我不让他碰到这张钞票;他想看这张钞票,反复地看。没有什么东西来抑制住他那渴望的目光。他想伸手去触摸它,但又缩了回来,仿佛里面有什么东西太神圣了以至于卑微的肉体不能碰它。”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却被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然后是裁缝店,老板要店员拿最破的衣服给他而后快快轰走他,而当亨利拿出那张巨额钞票时,他的表现更是让人最后却小心翼翼地为他量身打造各种场合须穿的衣服,还免费赠送好多套高级衣服给他。“他面带笑容把那张钞票接了过去,他的笑容扩散到整个脸上,是种夸张的大笑,他笑出了褶子,笑出了皱纹,整个脸变成了螺旋状,看票一眼,然后这张笑脸突然凝固起来,脸色发黄,那模样就好像是你在维苏威火山侧面一小块平地上所看到覆盖在上面的那些波浪起伏状的或蠕虫状的变硬的火山熔岩。我以前从未见过挂在脸上笑容突然僵住,而且长时间不动。那个人手里拿着那张钞票站在那儿,表情就像刚才所描述的那样。”
而当人们都用“敬仰”的目光注视着亨利时,确切的说是敬仰那张支票时,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却找不到了,人们开始怀疑猜测,近乎疯狂的用愤怒的言语吼叫着,他们指责、咒骂亨利。可是当亨利重获那张支票的时候,势利的人们却又俯首称臣。亨利穿着破旧的衣衫,带着百万英镑的钞票在英国充分体验了人情冷暖。在拜金主义的充斥下,人们都显得麻木不仁。也许亨利自己都没有想到怎么去利用那张支票,但是是人们的嘴脸让那张支票的价值发挥到了及至。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讽刺。卢卡契强调,文学对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镜映,而是对客观现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马克·吐温笔下的这个世界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更真实、更完整、更富有生气。
卢卡契认为,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必须通过典型形象才能达到,或者说必须在典型形象中才能得到体现,因为典型是资本主义异化现实造成的本质与现象、个性与共性、客体与主体等对立、冲突在艺术作品中的辩证解决。《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同时也塑造了亨利这个典型人物。
亨利是个正直、善良、聪明的人。他是一位流落到英国的美国人,刚到英国时,他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无处安身。当他打开信封发现是张百万英镑的大额钞票时,他以为是那两兄弟把百万英镑错当成一英镑给他了。亨利当时的念头却是马上找他们归还钞票。了解真相后,亨利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觉得这张巨钞是个硕大无比的包袱,而且他还要一边行乞度日,一边小心翼翼地保管钞票。巨额钞票给他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尽管如此,亨利并没有被美好的表象冲昏头脑。他明白,一旦真相暴露,他会陷入一种荒.唐可笑的处境。天黑后,残酷的现实不断警告他,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然而虚幻的美好还是让他一度着迷,白天他又变得忘乎所以。很快,他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会里的名流之一,他沉浸在荣耀之中。然而亨利一直保留着从前那套破旧的衣衫,时不时拿出来空上,为的就是能享受一下过去那种开心的经历。他享受着看那些势利、以貌取人的商人变脸的场景。
尽管享受生活,亨利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穷光蛋,他谨记自己已负债累累,不敢让自己入不敷出——没有超过他的薪水限额。在宴会上,亨利与波霞·朗汉姆一见钟情。他向朗汉姆小姐表白,并且对她说了实情,包括他自己一文不名,身上的百万英镑也是不属于他的,跟她坦白了他的债务状况。朗汉姆听完亨利的讲述后,大笑开怀,同时提醒他尽量节省开支。在宴会上,亨利同时也邂逅了之前的同事赫斯丁。赫斯丁的话让亨利一下子完全清醒,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梦幻之中,而郎汉姆的幸福也掌握在他手中。之后,他利用自己凭借百万英镑赢得的名声,和赫斯丁合作通过出售矿山的开采权赚了一百万美元。亨利身处资本主义异化现实造成的社会中,自然本身也带有了物化性。没有收到百万英镑之前,他是物化效应的受害者,而当他拥有百万英镑的钞票后,他也没有使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他凭借自身的聪明、正直、善良,赢得了爱情,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聪明才智赚到了二十万镑。通过亨利凭借百万英镑带来的虚幻生活和身无分文的现实的对比,通过亨利反对以貌取人和金钱至上和大众以钱判定人的鲜明对比,小说不但展现了社会现实同时批判了拜物化的社会现实。
《百万英镑》不愧是马克·吐温的创作,真是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他在幽默中辛辣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这种讥讽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却其实很到位的阐释了作者心中对此的鄙视和嘲讽。
五、结语
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相关内容,本文试图阐明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可以在该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乔治·卢卡契欣赏现实主义作品,因为现实主义作品可以反映社会或历史。《百万英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品中许多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特性。通过人们对面值百万英镑的钞票的态度及对钞票使用者亨利的前后形成强烈反差的态度的刻画,充分显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金钱普遍崇拜的现象。小说同时也塑造了亨利这个典型形象,身处拜物化的社会中,他自然受到很大影响,虽然思想斗争激烈,最终他没有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凭借自身的善良、坦诚和聪明,他赢得了朗汉姆小姐小芳心也为自己赚了一百万美金。他的经历充分表现了社会现实,也深刻地批判了拜物化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这一点充分表现了卢卡契的观点:文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镜映,而是对客观现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看了“什么是研究性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理论研究型学术论文
2. 研究性论文写作基本方法
3. 对学术论文的认识
4.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5. 关于大学学术论文
上一篇:研究生养猪论文
下一篇:高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