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的研究论文
菜系的研究论文
您好,写八大菜系论文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烹饪技术。首先,要了解八大菜系的历史,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其次,要研究八大菜系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当今中国的地位。最后,要深入研究八大菜系的烹饪技术,以及它们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文章的完整性,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并且要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论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加紧凑、有条理。总之,写八大菜系论文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但是只要认真研究,就能够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摘 要:徽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徽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至今,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正是从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迁、徽菜的烹制特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和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三个方面来阐述徽菜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徽菜;徽菜文化;文化变迁
Abstract: Anhui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hui cuisine, as one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nhui cuis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verse materials instead of single material; the modern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evious special group consumption.
Key words: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e of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al changes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这样产生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原为徽州地区的山野小菜,随着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徽菜由徽商带出山野传遍全国,在与其它菜系交流发展后名扬天下,成为菜之一系,流传至今。由此徽菜既成为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徽菜也成为一种文化即徽菜文化。
目前学术界多从餐饮、旅游的角度对徽菜进行研究,如《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谈徽菜的振兴》(李德明 孙克奎 《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金声琅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而几乎没有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徽菜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尝试对其进行阐述。
文化变迁历来为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本文将从徽菜的原料选用、徽菜的“三重”特色和徽菜的消费群体三个方面来研究徽菜的文化变迁。
一、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迁
1.早期徽菜原料单一,多为徽州地区特产
徽菜源于徽州,即现在黄山一带,原为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菜肴,所以关于原料的选取多是就地取材。如笋,徽州六县皆产笋,自然笋成为早期徽菜的原料之一。《安徽通志》云:“笋出微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箦红肉白.坠地能碎。”另外还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石鸡、香菇、石耳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和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还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安庆豆酱等产品都是早期徽菜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2.明清时期徽菜原料较为丰富,为各地的特产
随着徽商的兴起与繁荣,徽菜走除了徽州,走向了全国,徽菜的厨师们带着徽菜的特殊工艺跟着徽商成为其家厨或者自己开饭馆、挑担子把徽菜带到了全国,这时徽菜的原料选择更加广泛。如徽式烧鱼,不仅烧徽州地区的鱼,而是走到哪就烧哪里的鱼,对所到地别的特产也是如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有名徽菜,如广东烤乳猪、福建佛跳墙、常熟叫花鸡等。这样既大大丰富了徽菜的原料,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是有明显的限制,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
法得到,非产笋季节就吃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不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菜“臭鳜鱼”,鳜鱼产于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发臭,经过徽菜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是似臭实香,嫩而鲜美,所以即使在运输和保鲜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的鳜鱼采用浅腌久储的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3.现代徽菜非野生型原料极大的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徽菜原料的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不复存在,这对徽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把砀山的梨用作徽菜的原料,烹制成“梨都风韵”,同时人们在非产梨季节甚至冬季都能吃到这道新式徽菜。
但是现代徽菜所选取的大多为非野生原料,多为人工培植的,如常入徽菜的鳖、蛙和各种山珍菌类等多为人工养殖或培育。这是情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徽菜原料消费量的大增和野生原料产量相对较少造成的。目前,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产于山间野地的徽菜野生原料很是有限,再加上人们保护野生资源和环境的观念的增强,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非野生的徽菜原料。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徽菜的'原料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二、徽菜的烹调特色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
我们知道徽菜的烹调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重油原于徽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对油腻的需求有关,相传徽州地区人们引用的山水中碱性较大,需用油腻的食物来调和,所以重油这一传统徽菜的特色有益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体内缺乏荤腥,需要重油。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营养过剩,出现了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等文明病,这样就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油的徽菜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如在烹制徽菜时既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也满足现代人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
重色是徽菜的独特调味之处,是以料定色,而非所有徽菜都为黑色。徽菜的重色与其重油有密切的关系,重油的徽菜如不加以着色,就会使人在视觉上对油腻的徽菜产生厌恶之感,难以入口,所以重色更多的是注重徽菜的视觉美感,增加人们的食欲。但同时徽徽菜的重色也非一成不变,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标新立异,同样的菜肴重以不同的色将能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由于重油的变化,重色的需求之然也就降低了。
重火功即讲究炖,这样能保持菜的原汁原味,故有“吃徽菜要等”一说。徽菜重火的特点与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是式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可见其山地较多,且徽州地区多为高山密林,盛产木材,这为徽菜的重火所需的很多燃料提供了来源。其次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看,人们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这为徽菜的炖所需的较多时间提供了保障。在徽商兴起之前,徽州地区的山区环境使这里的居民除农忙外难以有很多外出的活动,一是山路难行,二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就形成了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徽商兴起与繁荣之后,徽商们留在徽州地区的家人享受商人们的赚回来的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徽菜的“味”,而随徽商到各地的徽菜厨师们则是专门从事徽菜制作,分工更细,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同时徽商们出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力支持厨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炖制菜肴。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没有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徽菜的炖上,但是要保证徽菜重火即原汁原味这一特色,人们就找出了许多替代品,如高压锅等现代厨房用具。
可见徽菜的烹调特色也有了明显的变迁。
三、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
徽菜在产生之处,就是徽州地区的人们的家常小菜,只为徽州地区的人们享用,其消费群体很小,也没有什么市场而言。即使徽菜由徽商带出徽州推向全国,也仅仅为徽商所交往的圈内人士所享用,普通百姓是难饱口福的。就连同时期出现的很多的徽菜馆这种小群体消费的局面改观不大,这是因为受人们当时经济水平所限。
而到了现代社会,徽菜的消费群体变成了社会大众,这是因为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消费的能力。而是随着现代烹饪工艺和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餐饮业竞争的激烈,徽菜的消费价格也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类了。
由此可见,徽菜在原料的选用、烹制工艺和消费群体等方面都因要适应时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徽菜文化的变迁是徽菜起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至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喜忧参半局面得以长久存必然因素,同时徽菜文化要想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文化的变迁还需进行的更好和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④①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孙克奎.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谈徽菜的振兴[J]. 中国食品,2008.15
[2]金声琅. 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
[3]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尤金·N·安德森 著 马婴 刘东 译.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求一篇2500字的粤菜菜式论文,最好有照片..注:是粤菜菜式2500字论文
珠江流域的粤菜系
粤菜系又称为广东菜系,也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没有争议的菜式之一。粤菜系同样地分为三个种类,其中包括潮州菜,广州菜,以及东江菜三大种类,其中广州是粤菜的主体,菜式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博,品种多样。至于潮州菜,以及东江菜也是各具本地的特色,对粤菜系的组成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广州,一个融汇的城市,更是一个美食天堂。食在广州这一词语更是能够概括出粤菜系的精妙之处,再且由于历史很文化的因素,由于广东是较早开放的城市之一,通过华侨们的传播,中国菜也从而走向了世界,而这里所说的中国菜也便是粤菜。由此一来粤菜的影响力不仅在全国得到肯定,更是一种饮食文化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新的高潮!
粤菜的形成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原因,以及是风俗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也便是四大菜系中位于最南的地区,因为物产相应地有所不同且种类更为丰富。再且由于广东的特殊地理位置,临近香港澳门,是联系西方的重要港口,此外由于早年移民东南亚的人数也很多,带回了很多外来的风味,因此粤菜也融合了多种的烹调技术。
粤菜特点:1.取材广泛,俗话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除了飞机和火车都可以成为广东人的嘴中佳肴。2.菜肴注重良好的口感,讲究清、鲜、爽、嫩、滑,体现浓厚的岭南特色,清淡,清新也是粤菜最求的境界。3.最后便是广东三大菜系的相互映衬创造更大的效应。
中国四大菜系均有自己的特点,也是代表着中国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的最高水平。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菜式对于我们的营养与健康又有何种联系呢?或者我们可以先从四川菜说起,在上文已经介绍到,四川的地理位置是湿热的环境,而辣椒这一食物正好是去湿的良好材料,也成为其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粤菜中讲究清淡,新鲜,除了为了口感、其实也与此地的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就如广东凉茶与广东汤水一样,都是一种降火,调解身体机能的食物。
而在21世纪,人民讲究饮食应该更加注重营养与健康。无论是那一地方的系最重要的就是注意搭配,一顿饭菜,不仅仅是要享受起口感,更是要看重其营养价值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只有均衡地搭配,且健康饮食,相信所有的菜式都能够成为我们口中的佳肴,更是身体的保护伞。
3000字的饮食文化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其内容来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基础理论、烹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风俗、名厨名菜名楼以及“食文学”等。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审美意境和优雅的和谐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撰文诵咏美食。
陆游的《鹧鸪天》、苏轼的《老饕赋》、《猪肉颂》、《黄洲食诗帖》等。名画《朝熙载夜宴图》描写了当时唐代餐宴的盛景。画像砖《进食图》生动地描写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这些是中华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
“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古人认为,好吃就为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字的构成上“美”字也是“大”字与“羊”字的结合体。
从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其表现形式是直觉化的,二者都是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国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近诗万古硬,咀嚼苦难嘬,又是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六一诗话》),苏轼:“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送参寥师》)。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单一口味的菜肴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种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是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是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就讲到,应该根据季节变化调节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审美的观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是广集众美的烹调爱好者。纵观古今美食与美器搭配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
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而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国菜很注重调味适度,宴席也讲究不同口味,不同菜肴与食器之间的相互搭配,有浓有淡,有甜有咸,色泽上对比变化,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丰富多彩。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才能称之为美食。
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思想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
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辰寿延等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等,用来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高档餐厅的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把白菇摆在青菜上叫“金钱满地”。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中国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让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易经·系辞上》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求一篇关于地方特色菜的论文,内容要求不限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
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
.
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
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
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
的鱼米之乡。
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
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
"
地方千里,
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
"
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
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
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
"
两概括,一综合
"
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
《江
西古代饮食特点》,
《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
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
合。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
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
人们常以
"
不怕辣
"
、
"
辣不怕
"
、
"
怕不辣
"
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
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
这都属吴菜风味。
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
赣东属吴越之
"
越
"
,赣南属百越之
"
越
"
,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
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
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
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
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
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
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
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
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
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
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
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
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
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
(
一
)
构成
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
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
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
"
小炒鱼
"
。蒸或
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
"
清蒸荷包红鲤鱼
"
、
"
清炖乌骨
鸡
"
。
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
"
三杯鸡
"
。
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
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
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
独到之处,如
"
小炒
"
、
"
鱼饼
"
、
"
鱼饺
"
素有赣州
"
三鱼
"
之称。
(
二
)
菜式
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
菜肴。
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
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
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
等。
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
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
狗肉等。
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
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
鱼、炒三冬等。
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
1
、辣、
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
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
典的口传秘诀了!
2
、原汁原味
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
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
伪;
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
目的就是这个了,
比如夏天苦瓜
(又称
“凉瓜”
)
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
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
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
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
3
、熟
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
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
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
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
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
4
、货真价实
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
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
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
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
币。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
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
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
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
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
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
1
、北京赣江人家饭庄
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
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
用的犁耙、锄头等等
,
别有一番情趣哦!
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
2
、赣南人家大酒楼
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
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
老乡会在此聚餐。
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
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
3
、江西瓦罐
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
2
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
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
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
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
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
40
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
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
而且停车不用收费。
4
、江西瓦罐
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
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
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
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
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
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
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
!
参考文献:
《江西文化史》
《江西饮食指南》
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上一篇:儿科护理论文模板
下一篇:在知网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