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研究论文
收入差距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关键词:地区差距 贫富差距 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二、地区差距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2.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3.贸易因素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4.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5.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三、结束语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2005年中国两会的召开,代表们就收入差距提出了好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论文天下
求采纳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论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常鹏宇,张信东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乡收入
差距的深层原因,并就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结构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
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
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
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
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
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
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
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
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
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
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
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
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
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
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
导地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
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
(2)推动农业发展。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到工业化所需要的一
个理想差距程度时,企业会在农村用较低的价格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劳动力而促进工业化进程,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享受更多农业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生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增长。
(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城乡收入存在
适度差距,会对农村居民产生吸引力。一方面,会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变成市民,这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比如农村居民
通过努力,以升学、学习劳动技能等方式到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农村居
民到城市打工,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城市
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技术,提高了素质。
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需要一
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
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
作为劳动群众,也是我们的政权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会直
接影响社会成员心态的平和程度、社会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社会形势的稳
定程度。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多表现为
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个问题在转型社会中尤为突出。贫困阶层不断扩大
并日益边缘化,必然引发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继而带来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秩序混乱无序,从而造成社会形势的动荡不安,致使
经济发展可能止步。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
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
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
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
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
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3.1收入的不平衡
行业垄断带着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虽然在一定期间可明显提升此
行业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其长期存在,必然导致行业间及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业垄断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
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自然垄断的行业,
以及一些因行政体制原因产生的制度性垄断行业,由于机会不均条件下
的垄断和特权,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由
于行业垄断,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规律”,弱化甚至排斥了
市场的调节功能,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的行业出现了收入上的差距。再
有是一些人将权力作为一种资本参与收入分配,贪污腐败,导致收入分
配的严重变形。这些权力资本的使用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
重要因素。
3.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基础,它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产物,符合当时对城市倾斜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它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农民劳动力转移不顺畅、农民工子女上学(中小学)
难等问题。
3.3市场运作不规范
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保证市场运作规范的重要条件
是法制建设的先行。当前,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或执法不严,致使非法非
正常收入大量存在;而且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在
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的扩大。
3.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
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社会保
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
方面的相对不均等性,特别是医疗保险,使农民由病返穷。虽然国家在
2005年采取了农村医疗统筹,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完全单纯靠土地生
存、困难(孤寡老人)及大(多)病的农民群体,按现在的统筹标准,其本身
支付的部分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3.5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
区、西部地区。据2002年9月12日的《经济时报》报道,各级财政教育投
入分配格局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只分别承担了义务教
育经费的2%和11%,也就是说只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极小部分
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分别负担了经费的绝大部分。事实上,县乡
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却是对农民的征收,这就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城镇居民则是无需缴纳这部分费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城乡居
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4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和措施
4.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形式来查处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和打破垄断,保证机会的
均等,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消除不正当竞争。通过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
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
标准,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
利润的形成,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缩小行业之间的收
入差距。
4.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就是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不论
从何处迁往另外任何一处,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应该依法享有同当
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享受教育(子女上学问题)、医疗等。改革户籍制度
的实质是去除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
发展机会上的均等,社会身份的同等,使户籍只承担对人口的社会管理
职能,不再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4.3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
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
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
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
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
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
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
4.4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增加投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力
度;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同时改革农业投入体制,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
的改革,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信贷资金不准或按特定优
势比例投向非农领域和非农产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农
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并广泛吸纳外资、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形成
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通过
各种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业、
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且使广大农民拥有最低生活保障、
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4.5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因为税收
可直接有效地减少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并且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稳
定社会的作用。对于农用物资也应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虽然减免
了农业特产税等税种,但是对于农业物资(如化肥等)也应依照一定比例来
减少其税率,让农民最直接受益,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较快缩小。
4.6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农村基础教育列入中央预算,改
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并且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广大的农村劳动
者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实现教育在农村的真正普及。此外,还要对农民进
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
5正确看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
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必须坚“持统
筹安排”,不能因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重“返大锅饭”,如统筹初次
分配和再分配,就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
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贡献参与分配;而在再分配中
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
难。统筹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更科学地对社会资源配置;从
社会的角度出发,应切实贯彻收入分配政策,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
面的积极性并使其收益最大化,使我国经济能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让全
社会成员共同过上富裕生活。
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硕士论文怎么写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题目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署名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材料方法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实验结果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上一篇:晋商研究论文
下一篇:华政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