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毕业论文
佛光寺毕业论文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建筑艺术审美,欢迎大家分享。
被人们视为艺术基础的建筑艺术,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此现象,所以出现了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不同看法,比如黑格尔从横向思维来说人类艺术的最高端是建筑,而叔本华认为人类艺术的最低端是从纵向思维来看建筑的。在这个世界上,把大自然看成最神圣的、最了不起的、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最有成就的艺术就是建筑了。从建筑艺术的实质上来讲,在人类社会中,建筑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建筑空间实体,它拥有很多特征,比如实用性、功能性、象征性和审美性等特性,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实体空间,更好的诠释出了时代性和民族性,虽然实用性是建筑的必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现在社会中,比如故宫建筑,虽然实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是审美效果越来越强烈,故宫里面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和诠释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人们社会实践中最伟大的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 楼庆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马涛.外国建筑史[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
拓展资料:
简述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人类诞生之前,万物皆生活在自然界中。当人类出现之后,为栖身而搭建窝棚,挖掘洞穴,成为人类史上最初的建筑。经过数万年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也远远超越了最初的需求。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
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从材料、空间布局、建筑的发展上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主要建筑多半为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2]
定义
广义建筑艺术作为生活艺术与文艺有根本性质的不同;而在狭义建筑艺术即形式美的层面,与文艺又有相同相通的共性。
广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建筑有别于一般技术工程和构筑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其艺术性在于综合性、形象性和多样性,以及职业特点、创作设计和形式风格上,贯彻在功能适用、技术合理和形象美观的统筹运营的全过程。如是,广义建筑艺术就是全部建筑资源的总和,建筑艺术=建筑,建筑=建筑艺术,两者同义,两个词可以通用和互换,“艺术”二字可省去也可保留。或者说,建筑艺术是全方位和全维度的全息理念,是“全境界建筑艺术”。在这里,功能、技术和艺术三者:仅有功能,叫做功能主义;仅有技术,叫做结构主义;仅在视觉造型上做表面文章,“视觉体积表演”,叫做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唯有三者有机圆满结合,才是完整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学。建筑工作的方针和建筑设计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狭义建筑艺术
狭义建筑艺术,指建筑物的形象美观,即形式美,体量造型,空间组合、构图、立面形式和建筑表达。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暂时不涉及功能和技术的内容。换个说法:广义建筑艺术涵盖功能、技术的“硬件”和形象造型的“软件”,而狭义建筑艺术单指形象造型的“软件”,即设计技巧、手法和语言。这些,应该说是关于建筑艺术的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含意和定义。建筑艺术是艺术工程、实用艺术,生活艺术。《北京宪章》写道:“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特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具有以下特性:
1.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具有双重性。这是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显著区别。
建筑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它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一方面具有物质性使用功能,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等:另一方面,它又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给人以美好形象。所以建筑不是纯粹物质的,必须用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也非纯粹精神性产品。它有直接的功利和实用目的。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优秀的建筑不仅要建筑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它建造出来。
建筑的精神属性具有层次性,它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中间层次:重在“悦目”,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最高层次:重在“赏心”,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
2.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空间、结构、造型来体现建筑。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建筑是表现性艺术。它不要求描述事件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创造某种情绪氛围,激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其所表现的情感形式具有抽象性。
3.建筑艺术的社会性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一是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
语言表现
1.面
面是表达建筑艺术的基本单位。建筑中的面,一是作为片状形式而独立存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状及表面形式。面的不同形状及其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的面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要运用建筑形式美法则创造性的加以处理。如希腊帕提农神庙、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立面。
建筑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表述了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如:变化与统一、主体与从属、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对位与呼应等,以及虚实、明暗、色彩、材料、质感。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具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体
体是三次元的空间造型,在空间中实际占有位置,有长、宽、高三维尺度,从任何角度都可观看。体在建筑中的应用最为直观,人们所感受到的建筑是体的表现形式。对建筑来说,体比面的处理更重要。体包括体形和体量,体形和体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处理也需要遵循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体形组合丰富多样。不同体形的自身特征,不同组合体形的外在形式,都为建筑的表达增加了表现语言。如中国嵩岳寺塔体形高耸,层层屋檐形成许多水平线,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而法国巴黎圣母院,体形高耸,一味瘦高,突出升腾之势。
体量的的巨大是建筑与其它造型艺术的显著区别。有些建筑的面、体形都很简单,主要靠体量的呈现。体量的巨大显示其艺术性格。体量的巨大不是绝对的,适宜才是重要的。如埃及金字塔巨大体量带来震撼,而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则注重较小体量,体现亲切感。
3.空间
空间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具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先哲老子智慧地表达了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即人们建房、立围墙、盖屋顶,而真正实用的却是空的部分:围墙、屋顶为“有”,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无”的空间;“有”是手段,“无”才是目的。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不同的空间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形状、比例、大小、方向、开敝、封闭、明暗,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丰富空间感受。
4.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常常是由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联系和必然的组合群。建筑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高度、地位有层次、有节奏;建筑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一系列不同的建筑、空间、顺序的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整体的享受。建筑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重视群体组合。
5.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作为人的环境出现的,它就是环境艺术。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筑与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甚至文学以及家具、地毯、灯具组合在一起;还与山、水、树、石及它们的形、体、光、色、声、味所组成的自然环境,历史、乡土、民俗等人文环境高度的有机组合,由建筑艺术统率并协调,产生巨大的整体艺术表现力。
写一篇读懂林徽因的议论文
题目:追忆林徽因 百年见幽兰
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奇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也许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读到的一定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林徽因其人
林徽因 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与建筑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林徽因与文学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激昂
林徽因
我要藉这一时的豪放
和从容,灵魂清醒的
在喝一泉甘甜的鲜露,
来挥动思想的利剑,
舞它那一瞥最敏锐的
锋芒,象皑皑塞野的雪
在月的寒光下闪映,
喷吐冷激的辉艳;——斩,
斩断这时间的缠绵,
和猥琐网布的纠纷,
剖取一个无瑕的透明,
看一次你,纯美,
你的裸露的庄严。
…………
然后踩登
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
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
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
在一穹匀静的澄蓝里,
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
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
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
永远膜拜,
膜拜在你美的面前!
(5月,香山)
展缓
林徽因
当所有的情感
都并入一股哀怨
如小河,大河,汇向着
无边的大海,——不论
怎么冲急,怎样盘旋,——
那河上劲风,大小石卵,
所做成的几处逆流,
小小港湾,就如同
那生命中,无意的宁静
避开了主流;情绪的
平波越出了悲愁。
停吧,这奔驰的血液;
它们不必全然
都去造成眼泪。
不妨多几次辗转,溯洄流水,
任凭眼前这一切缭乱,
这所有,去建筑逻辑。
把绝望的结论,稍稍
迟缓;拖延时间,——
拖延理智的判断,——
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
一首桃花
林徽因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象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魂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无题
林徽因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哭三弟恒
——三十年空战阵亡
林徽因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瞭——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1934年,李庄
林徽因的感情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林徽因。
用第一批造句(大约30个左右)
林徽因的孙子和孙女都改了姓氏,不再姓梁,原因是什么?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赚尽民国眼球的金童玉女,其名声之大自不用多说。梁思成和林徽因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梁从诫,女儿则叫梁再冰。梁再冰后来成为了新华社的高级编辑,婚后育有一儿两女,生活美满幸福。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梁再冰这一家虽然与梁家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至少和梁姓是扯不上多大的关系了,所以我还是重点讲讲梁从诫这一系的家庭关系脉络。
1955年,民国一代女神林徽因告别了人间。这一年,梁从诫刚满23岁,正值壮年,时任云南大学历史系讲师。23岁也到了婚娶的年龄了。而作为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青年才俊梁从诫自然是不愁遇不上优秀的女子。
是年,梁从诫与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千金周如枚结婚,自是又一段郎才女貌的佳话。然而好景不长,在儿子梁鉴出生后不久,二人就离婚了。其中缘由自不为外人道也,大概也是“三观不合”吧。
离婚自然要面对子女归属的问题。北大校长周培源婚后育有四女,虽然个个才貌双全(被时人称为“四朵金花”),但即便是接受了新式教育,周校长还是摆脱不了“香火相传”的传统观念,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后继有人”。
其时,梁家虽然名声依在,但是已经掩饰不了“家道中落”的种种迹象。而周家因为有周培源这个大咖,自然是蒸蒸日上。此消彼长之下,法院就顺势将梁鉴的抚养权判给更有赡养能力的母亲周如枚。从此,"梁鉴”不再姓梁,改名“周志兵“。
与周如枚离婚后,梁从诫”梅开二度“娶了方晶,不久生下女儿梁帆。但后来这个梁帆却莫名其妙跟了母亲姓,改名成了”方帆“。
为此,梁从诫的舅舅,也就是林徽因的弟弟林暄特意给梁从诫写了封信询问此事的原委。但不知为何,梁从诫的回信中却刻意回避了这件事。针对此事,坊间传闻说:梁从诫因为对父亲梁思成续弦林洙一事耿耿于怀,所以就把女儿改姓了。
补充两点:一是林洙是林徽因的学生,二是林洙在嫁进梁家后抹黑过林徽因。作为儿子的梁从诫可能因此怨恨林洙,连带着对父亲梁思成也有意见,但是因此给女儿改姓也不至于。何况这事从逻辑上也说不通,如果梁从诫对此真耿耿于怀,那直接让一对儿女都跟母亲姓不更干脆吗?犯得着后来改名吗?
另外还有种说法是顺,梁帆是个特别有主见,喜欢独立特性的女子,她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想因为梁家的名声而使自己处于世人的关注之下,所以低调的梁帆就跟随母亲姓了。
但因为此事一直都没有相关当事人现身说法,所以此种说法的真实性也只能暂时存疑。
有意思的是,梁帆改姓了,她同父异母的兄长周志兵(即梁鉴)的女儿周洋却改名“梁周洋”了。这个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的梁周洋还模仿她的太祖母林徽因在纽约搞起了“太太文化沙龙”,俨然又一个名媛。
梁思成的家庭状况
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这两本书讲的大多是官方建筑法规。1929年梁启超得到一本宋代《营造法式》影印后寄到美国。梁思成看到此书,如读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还必须从实地考究入手,然后再从大量的测绘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他首先选择了北京的故宫--这座集中国建筑之大成的杰作。 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他们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日本人说中国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画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后在北京清凉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记载,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据判断这座建筑绝不晚于宋代。他们又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又发现了经幢上面还刻了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还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取道天津、长沙于1938年1月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他们研究经费过去主要靠外国的基金会赞助,抗战后,资金受到了很大影响,梁思成夫妇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并整理、刊出了学术论文。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梁思成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政府的代表,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大厦建建筑师的顾问,并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
上一篇:少年儿童研究论文
下一篇:南农自考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