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词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2 01:39

词源研究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帮我翻译一篇英文论文谢谢

翻译一部分吧(一部分是灵格斯翻译家翻译的,整理如下)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分析研究与语言特色英语广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的水平。为了进行数据驱动的研究,作者建立了语料库的60英文广告。我们希望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三种类型的广告,即:日用消费品广告,技术设备的广告,服务广告,相似性和差异性广告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和可能的原因将刊载鉴于含义和功能的语言。

这个文件将被提交给在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以及最后的结论。焦点文件是放在三个中间部分,分别分析语言特色,在词法,句法和语篇的水平。缔结这项文件是由数据分析。在分析中,从实例语料,将其提供给有关方面;数字,表格和图形,也可享受,使纸张可以理解的和有说服力的。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揭示语言特征的广告,还提供帮助拷贝作家和广告英语学习者。

关键词:英文广告,词法,句法,话语,

异同

鸣谢

真诚感谢叶文伟naixing为他的精辟的指导和切实帮助所有通过检索,分析和纸写作阶段。

作者还需要延长的,她感谢琳达女士霜冻者,给了不少帮助,在数据采集。

1 。导言

1.1理的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的广告。作为潜在的消费者而言,我们是无休止地轰炸,所有种类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从各种媒体,包括报章,杂志,电视台,电台,海报和互联网等广告提供了宝贵的服务,对社会及其成员,因为它界定为消费者意义和作用,在产品,服务和机构。它标志着差额之间存在的品牌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以及为显着特点的公司和机构。广告也告诉消费者哪些特定产品,品牌或服务应做的时候,它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他或她的理解和评估的经验,产品和服务的,他或她的用途。在另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产品,服务和理念,广告,促进销售和利润增长。最后,广告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力量,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地。结合所有这些通信,市场营销和社会功能。广告成为不可或缺的,在现代世界。

当然,广告,英语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沟通思想,表现出一个不同的语言特点其自己的活力。本研究试图探讨这些特点在词汇,语法和语篇层次,希望将他们结合,从而提供帮助的广告,作家和语言的学习者。

1.2定义广告

根据该委员会的定义,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方薇, 1997:2 ) ,广告的定义如下:

广告是nonpersonal信息沟通通常支付的,并通常是有说服力的性质,对产品,服务或理念所确定的赞助商通过各种媒介。

1.3焦点,本研究报告

通常,广告传达信息的三种类型:音频,视觉和语言。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广告是一种混合三个。在电台广告,音乐总是伴随着语言;电视及电影,音乐和语言说明混有对方。在杂志和报纸,广告,是一个结合图片和语言的书面资料。虽然音乐和图片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或创造一种气氛中,了解产品是有限的。更糟糕的是,它可能会导致误解。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语言的方式,提供更准确,详细和可靠的信息,而音乐和相片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广告。广告语言中,扮演一个角色的沟通和说服,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本文将侧重于语言特色的英文广告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的水平。人们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广告对三种类型的产品(日用消费品,技术设备和服务) ,相同和不同的三种类型的广告会加以总结和可能的原因将刊载鉴于含义和功能的语言。

1.4数据来源

所有的广告本文研究是取自英文杂志。他们选择了从时间,人员和新闻周刊(问题,从1999-2000年),因为这三种杂志,有一个庞大的流通,涵盖了所有种类的观众。几乎所有的各类广告,可以发现,在这些杂志上。为了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研究,语料库的60 个广告建,其中包括20个日用消费品广告, 20个技术设备的广告, 20个服务广告。结论将提请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数据。

二词汇特点

2.1分类广告和受众

一般来说,广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公共关系广告和商业广告。前者试图鼓吹声誉的社会群体,其目的是要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后,潜在观众。后者导致了该法的购买产品或使用推荐的服务。商业广告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为理由,制造商和公司都愿意花大笔的钱,使某产品已知或刺激的形象,某牌子。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对手,像可口可乐和perpsi ,甚至不惜以牺牲开展广告宣传活动,以争取市场占有率。商业广告也可以按对象分为两组:消费者广告和商业广告。大部分的广告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是消费者的广告。他们通常是针对消费者。相比之下,商业广告,往往是集中在专门的商业刊物,专业杂志,商展针对某一群人,所涉及的一些业务。由于消费者的广告,是最能接触到普通百姓,目前的研究将侧重于消费者的广告。分类广告显然是表现在以下图表:

图1分类广告

公共广告日用消费品广告

广告消费广告技术设备广告

商业广告

商业广告,服务广告

大胆的部分,显示范围的广告,我们学习。日用消费品是日常生活所需,如食品,洗涤剂,个人卫生等,技术装备水平,是技术性的玩具和电器设备,如照相机,汽车,音响等服务,涵盖了银行,保险,基金等。

其实,广告工程,有效地部分的时候,不工作,其他时间。单一的关键原因,认为广告不工作,在具体的事例中的信息传达从来没有达到消费者,一切还是由大家来评判,消费者要么是多余的,没有意义的,或不相干的。举例来说,一名电单车的广告,可能会被看不见的家庭主妇就寻找新的餐具。社会地位和个人利益,决定了消费品的广告主要是针对妇女,而技术设备的广告,主要是针对男性。数额知识共享之间的广告商和观众一起与思维习惯的观众,直接影响着广告语言。由于产品和受众变化,每一个广告,以达到较高的广告效果,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不同类型的广告。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不只是谈异同的语言共享的所有类型的广告,但是,也有不同的语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广告。

2.2相似之处,在词汇水平

为了使信息方便观众有效,在遣词用字上,在广告,是非常慎重和善于。目的的广告是很具体。他想捕捉成员注意发起大规模的观众和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以说服他们购买产品或其行为,在某种特定的方式,如前往夏威夷,他们所有的假日需求。双方语言和心理等方面都考虑到在遣词用字上。共享同一目的的广告,以熟悉或提醒消费者带来的好处,特别是产品在希望增加销售,使用的技术在词汇层面,由广告主不相同尤其显着。以下几点是一些知名的相似之处。

2.2.1数动词使用

公告水蛭,英语语言学家,列出了20个最常用的动词在他的英文广告:语言学研究的广告在大不列颠(方薇, 1997:20 )。他们分别是:作,得到的,让有,你看买,来,去,都知道,保管,你看,有需要的人,爱护人,使用,觉得像,选择采取,开始,高品味。

所有这些动词上面所列也很受欢迎,在语料库,我们建成。

你会经常阅读这样的句子,在一个广告:

买十。使用它。我们… X将会给你什么,你需要的人。你一定会喜欢十。获得十。福克斯例如:

我们将尽量改善这个快捷。 (赫兹汽车返回)

得到很大的复盖范围的,所以失重和水清新。 ( almay )

所有你需要的是一种品味,为探险。 (磨石咖啡)

你一定会喜欢它,更与2.1万像素的C - 2000年变焦镜头。 (奥林巴斯相机)

没有太多的个性?买一。 (本田汽车)



所有这些经常使用的动词是单音节,他们大多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起源是这样的共同核心英语词汇。语言学研究表明,英语母语者倾向于使用的话,盎格鲁-撒克逊人血统,因为本土的话有相对稳定的意义。广告中,这些简单的话,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由它们的正确,有效的表达,是一种亲近。词源研究表明, 20个动词上市之前,除了使用和味觉是从古代法语,全部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起源。即使这两个词,使用和口味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词汇项目,在股票的共同核心词汇的英语的人,发展,稳定的意义和用法。

2.2.2用感性的话

仔细的最近刊登的广告显示,该软卖技术,是现在流行的。由软卖技术,我们的意思,就是看好一个更感性,少指令的方法来促进某种产品,主要集中于建立品牌形象。因此,在感性的话,其中大部分是愉快的形容词,都极大地鼓舞了使用。

数据从语料库表明,最常用的形容词,分列如下:

新的,良好的/更好/最好的,新鲜的,自由的,好吃的,肯定,充分,干净,美好的,特别的,脆的,真正的,优良的,伟大的,安全和富裕。

这些形容词,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愉快的图片,在读者头脑和管理,以创造一个信念,在潜在的消费者:如果我购买这种产品,或如果我选择这项服务,我将率领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此外,比较数据的优胜,并发生了突出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例如:

没有一样是贴近家庭。 (蔬菜和鸡肉面食烘)

苏认为是最好的消毒喷雾。 (消毒喷雾器)

世界上最酷的光碟不是在纽约,伦敦或La他们都在我的公寓。 (飞利浦光盘录像机)

康柏Armada的家庭是较轻的,与新的整数边缘,方便包装。 (康柏)



2.2.3作双关语和韵

盼盼是一个有趣的使用一个单词或词组有两个意思,这就是所谓的一词多义或字与同一声音,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同名。盼盼,大玩文字游戏,将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读者的可读性,机智,幽默。然而,要使一个成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关语,是不容易的。除了它自己的意思,用的字眼是一个双关语通常是密切相关的特点,在一定的产品或品牌的产品。这种巧合,并没有出现通常的。在这里,我们目前几个经典盼盼用广告等。例如:

让你的头发淡淡的春天。

要求更多。 (更重要的是一个著名品牌的卷烟)

为您的企业带来锋利。 (夏普公司)



用双关语,广告会很容易记住了读者。此外,充满机智和幽默,双关语,帮助标榜产品赢得青睐读者。

头韵,是用字开头相同的声音,以使一个特殊交际效果。通常他们是令人高兴的耳朵,因为聪明的选择,这个词是由广告客户。此外,重复的开始声强调,意思是指广告所要表达的。下面举例说明回升,从语料库。

… … ,所有你需要如此大的讨价还价地下室特别。

… … ,和维生素E ,以使肌肤柔软,光滑。

对待你的厌倦和鬼你死我活的一个温暖的一碗冷和… …



2.2.4使用黄鼠狼话

一黄鼠狼一词的定义是"用的字眼,以逃避或后退,从直接或直率的言论或立场, "根据韦氏字典(弘贝gove , 1976 )。使用黄鼠狼的话,已成为装置广告。黄鼠狼的话,使人们听到的东西,不是说,但接受的真理,只是一直暗示,并认为这件事只被暗示和建议。我们先来看看下强光在几种常用的话。

帮助

海洋喷雾蔓越莓汁有助于维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它有助于控制细菌在这个系统中。

一个突破的方式,来协助制止耐磨列

从资金上帮助视频设备。



所有例子都表明,从我们的语料。 23 %的广告,所有样品的使用这个词的帮助。这些帮助,可以省略,因为它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援助,协助。然而,有利于在广告英语中是从来没有多余的。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在广告商眼里的。帮助是很大的预选赛中,一旦广告商说,他可以说任何话后,它的。帮助符合一切。观众从来没有听到任何人说, "这个产品,让你年轻的" ,或者说"这种牙膏会积极预防蛀牙的所有时间" ,显然广告商并不能说这样的事情,因为尚没有任何产品一样,取得了。但补充说,一个小词帮助下,在前线,他们可以利用最强烈的语言可能。和最迷人的一部分,那就是读者免疫一词。读者从字面上不听到这个词的帮助。他们只知道什么是以后的。这是强大的语言,而且可能更为重要的读者比小词在前面。



这就像跳上酒吧免费的。

清除像一个白色旋风。

这就像走一趟葡萄牙。



一样也是一个预选赛中,并用于许多相同的方式帮助。但是就像也是一个比较单元,以非常具体的目的;客户可以使用它想获得观众停止思考的东西是大于或更好的或不同的,从产品,现正出售。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让观众认为该产品是多是由论及此事向另一回事。想帮忙,想不捕获备受关注。但是因为使用了它,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说,并承诺事后。

2.3分歧,在词汇水平

2.3.1性别认同广告

同时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在遣词用字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微妙的差异,在遣词用字上,在三种类型的广告视为机密,然后:日用消费品广告,技术设备广告,服务广告。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一个产品等,而且也有利于传达的信息之间的关系,邮件(广告)和收件人(观众) 。亲密的关系,广告和观众是一直希望达到的目的。所以,根据不同的观众,语文应用有所不同。

什么是女性和一名男性特征,根据广告?表1的基础上,广告语言( torben vestergaard世宗薛定谔明镜, 1981:74 ) ,使商品简介两种性别的鉴定杂志:妇女与花花公子,并且还提供了分布不同类型的广告。

表1分布三种类型的广告

百分比的广告
女性( % )花花公子( % )

每日

消费者

商品
生3月10日
美1月18日
衣服12月14日
食品,洗涤剂31 -
烟草8月15日
啤酒,烈酒-2 5
休闲-3

技术

设备

汽车-2 7
收音机,高保真-4
计算机-7
服务保险,银行2 -
另1月19日

可以看出,从表1中表示,卫生,美容,食品和洗涤剂的广告是显性,在女性杂志,而技术设备的广告中普遍存在的男性杂志。原因是,妇女是有意购买日用消费品,而男性都是潜在买家的技术设备。所以广告语言试图赢得观众注意到听众的性别认同。

另外,由于所涉及的科目,在广告不同,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共享的,由发件人地址( ADS )和收件人(台下)各不相同。举例来说,知识的技术装备水平,有时需要高教育背景或特殊利益,在某一个领域。传达不同的知识,显然广告不总是说,在同样的方式。在下一节,我们将作比较研究的三个要点,以便找出差异,在遣词用字上,在三种类型的广告:选择形容词后,其使用的复合词和使用代词。

2.3.2选择形容词

形容词,因为情绪化,令人兴奋的字眼,是用来提高事实具有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在研究中的选择形容词,我们首先分为形容词分成两部分:描述性的形容词和评价性形容词。前者是用于在客观描述,而且后者给予广告主的主观意见。那么,我们所列举的那些经常使用描述性的形容词和评价性形容词,在日用消费品广告和技术设备的广告,我们出乎意料的发现描述性的形容词不同于对方2种广告。

表2比较常用的形容词

在日用消费品广告和技术设备广告

描述性的形容词,形容词评价

每日

消费者

商品

广告

辐射,有光泽,令人眼花缭乱,黄金

柔软,光滑

新鲜

奶油,酥

清洁

简单方便

丰富的,有效的,关键

健康,快速

宝贵的,长驱

必需

好/好/最好

魔术

技术

设备

广告

发声,可见光

高容量,全彩色的,

超高速

磁性,夏普

无形的,多元

灵活,用途广泛

表2显示,描述性的形容词,在日用消费品广告,如鲜,脆,软,往往会传达出的感觉视线,触觉和品位。诱惑所引起的,这生动地道出了一个产品是难以抗拒特别是对妇女而言,他们往往会提出的舒适感;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认为无论在形象和感知通过感官。不过,男人,宣传对象的技术装备水平,善于理性思维。男人,不会受到理智。与此相反,产品的内部质量和功能是什么,他们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描述性的形容词用在技术装备的广告往往传达信息的产品,如音响,看得见的,高容量,高速率等。

2.3.3复合词

复合词往往是名词或形容词上弥补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话。复合形容词常见诸报端,广告等。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复合词出现了不同比例的三种类型的广告。
复合

用广告
总计

广告
百分比
日用消费品五二○二五%
技术设备一三二○六五%
服务七二○三五%

显然,复合词出现在65 %的技术设备的广告, 40个百分点,高于日常消费品广告; 30个百分点,高于服务广告。

复合词,在技术设备的广告,通常是合并,使给出一个确切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功能,或者将起一定的作用,如高容量,全彩色,多功能的,不停止,水冷。常常有多少是受雇于前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少见的,在其他的广告,如64位, 24气门, 4轮, 255马力。

这种差异可以占而言,不同的复杂的商品。相较之下,每日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技术设备,是更为复杂,在功能和结构。它仅仅是个有利的功能或新设计的架构,广告要突出,在技术设备的广告。因此,广告商雇用,即使硬币,所以很多复合词,它们可以引入复杂的技术设备简单和准确。文法,复合词有助于避免使用条款,增强可读性,广告等。

2.3.4使用代词

代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人:我们,我和你比其他代词广告。这是因为你们,我们,我帮助创造一个朋友般的亲密气氛动议,并说服听众。广告同地段的代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人都是所谓的闲话广告。在这里,说闲话不是已经至少 derogative意义。它渊源于古英语神兄妹,意思是友好的交谈之间的妇女。广告去喜欢跟朋友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广告和观众。观众会很容易接受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一种想法,如果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推荐他们。

虽然代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人是受欢迎的广告,也有一些分歧,在使用这些代词在三种广告。第一人,我们几乎从未出现在日用消费品广告和技术设备的广告,而我们则是用在接近八成服务广告中的语料库。以下是一些例子。

我们有什么可以为您做吗?

那么就来和我们一起为我们庆祝millenniamania新加坡。

… … ,我们帮助我们的邻居,找到最好的方法,给自己喜爱的慈善机构

我们比以前更为坚定。



有两个因素来解释这一现象。首先,在日常消费品广告和技术设备的广告,一个产品,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资料。当产品需要一提的, "它"是运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品牌名称是用,甚至可以重复,以打动了读者。然而,在服务的广告,服务,其实该产品。由于服务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更换服务。其次,它是更加需要服务的广告,以营造一个朋友式的氛围,因为赢得民众的信任第一件事,就是服务的广告想做的事。

3 。句法特点

3.1异同

的目的,所有的广告是熟悉消费者或提醒他们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在产品,希望增加收入,并用技术的广告主不相同尤其显着。一个广告,往往只看到了通过,因此,若要有效,其信息必须丰富多彩,易读,易懂而难忘。该细则广告语言是一致的。我们总结了词汇特征的英文广告。换句话说,如果是叶树木,并判刑分行;分行也必须拥有自己的相似之处。

首先,长的一个句子,在广告通常是短期的。一句话,在日用消费品广告,有10.3换言之,平均在技术设备的广告, 11.8字;服务广告, 12.3话。

第二,以句子结构,简单句和椭圆句往往用在广告中。比较复杂的句子,简单的句子都更容易理解和有力。椭圆句话其实是不完整的结构完整,但在意义。通过椭圆句子,可以腾出更多的打印空间,并以较少的时间,以飨读者读完。此外,一组句子片段可能获得特殊的广告效果。让我们比较以下两个广告。

答:烤。淋湿。测试推到了极端。摩托罗拉手机…

乙摩托罗拉的蜂窝电话是烤,并淋湿,以极端。

显然,采用椭圆形结构,判刑,是迄今为止较为简短,醒目而有力的句子比乙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态度,这句话b缺乏。判处意味着一种赞赏,在电话中,以分裂句分成几个片段,并重新安排其语序。因此善于安排的椭圆句话也可以增添色彩,以句子。

第三,以常用句型,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大量使用,在英语广告。祈使句很短,鼓舞和有力。它们被用来唤起观众'想要或鼓励他们买东西。例如:

进入神奇的东西。 (奥斯摩比)

感受到清洁一整天。 ( almay )

再见。 (本田汽车)



在解释高频率的使用疑问句,语言学家公告水蛭(方薇, 1997:77 )讨论了两个主要职能的疑问句。从心理学角度,疑问句分歧的过程中信息接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提高一个问题,然后再回答。因此,原来的被动接受为主动了解。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疑问句,降低语法的困难,因为他们往往在短期内广告。采取下列疑问句作为一个例子:如果是问凝聚,以一句话,凝结着一个将是复杂和枯燥无味。

什么的,在女人的境界,这星期?美好的美容优惠向你提供。

→有一个美好的美容要约你在妇女的境界,这一周。

第四,在被动语态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被动语态给观众一个间接和反常的感觉。在日常沟通,被动语态则很少使用,所以是在广告中。目前普遍存在的紧张,在大部分的广告,因为目前的紧张意味着一种普遍永恒。对罕见的情况,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态是用,它强调悠久传统与产品,如: "我们已经采取了我们的威士忌,在许多方面,却往往是严重的" ;或强调其可靠性,如作为"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或使上诉的权力,如"八出十个业主说,他们的猫喜欢它" 。

3.2分歧

3.2.1标题

任期标题是指把句子中的领先地位的广告词表示,将首先阅读或所处提请最为引人注目。因此,新闻标题通常设置在较大型比其他部分的广告。研究( coutland属博维&威廉楼arens , 1992:294 )已经表明,平均而言, 4时57倍,很多人看过标题为已读体内复制。因此,如果广告商没有做一些卖盘标题,他已浪费了最大%的钱。所以它可能有这样的说法,广告不应该害怕,只要头条。

头条拥有众多的功能。首先,标题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广告很快。它应该只需要几秒钟来捕捉读者的注意力。否则,整个信息可能会丢失。作为头条新闻,也选择了读者,那就是它告诉是否该广告的主题事项利益读者。我们的构想是,从事和参与读者,暗示一个理由来阅读其余的广告。因此,标题是最重要的一个广告。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有效的分类广告标题,分为5个基本类别:受益标题,挑衅性的标题,新闻/信息标题,标题问题,并指挥标题。

受益头条作直接许诺给读者。新闻/资讯头条,其中包括许多该怎么做头条标题,即寻求获得辨识及其保荐人所公布一些新闻或提供某种承诺的信息。挑衅性的标题,是用来挑起读者的好奇心。要了解更多信息,读者必须经过身体拷贝。一个问题,标题将皮克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问问题,即读者感兴趣的一个指挥头条订单读者做些事情。它激发读者透过恐惧或激动,或因为读者理解固有的正确性指挥部的肯定。

《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长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

作者:长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2-1

页数:195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御制清文鉴》《五体清文鉴》《清文总汇》《新满汉词典》等满文辞书及清代满文典籍为语料来源,运用历史比较法和词源解释法,在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满语词语进行词源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比较和词源解释,鉴别满语中借用成分的同时,还进行满语固有词的词源解释,揭示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些现象。书中重点关注固有词词源及其语义演变研究、借词鉴别及其特点研究。

作者简介:

长山,博士,黑龙江大学满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满语研究》《民族语文》《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谁有英语(音变和词源学)方面的论文?最好是英文的

the-; them-, thes-, thet- +
(Latin: placing, setting; to place, to put)
anathema
1. A formal ecclesiastical curse accompanied by excommunication.
2.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greatly disliked or detested and is therefore shunned.
3. Someone or something which is cursed, denounced, or excommunicated by a religious authority.
4. A curse from a religious authority that denounces something or excommunicates someone.
5. Etymology: from Latin anathema, "an excommunicated person, the curse of excommunication"; from Greek anathema, "a thing accursed"; originally, "a thing devoted". Literally, "a thing set up (to the gods)" from ana-, "up" + tithenai, "to place".
anathematization
The formal act of pronouncing (someone or something) accursed.
anathematize
1. To formally curse, to denounce, or to excommunicate someone or something.
2. To curse or to declare to be evil or anathema or to threaten with divine punishment.
antithesis
1. The complete or exact opposite of something; opposition; contrast: "His behavior is the antithesis of right and wrong."
2. A use of words or phrases that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to create a balanced effect: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3. A proposition that is the opposite of another already proposed thesis.
4. Etymology: from Late Latin antithesis, from Gk. antithesis "opposition," lit. "a placing against," noun of action from antitithenai, "to set against, to oppose"; a term in logic, from anti-, "against" + tithenai, "to place".
apothecary
1. A pharmacy, drugstore, or a place where medical prescriptions can be filled and stored.
2. From Latin apotheca "storehouse"; which came from Greek apotheke "storehouse". Literally, "a place where things are put away", from apo- "away" + tithenai "to put".
boutique
1. A small retail shop that specializes in gifts, fashionable clothes, accessories, or food, for example.
2. A small shop located within a large department store or supermarket.
3. A small business offering specializ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4. Etymology: from Old French botique, "small shop"; from Old Proven鏰l botica, from Latin apothca, "storehouse". Related to the etymological origin of apothecary.
diathesis
1. A susceptibility to a disease or set of diseases such as allergies or gout.
2. A 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 or tendency, as to a particular disease or affection.
3. A constitution or condition of the body which makes the tissues react in special ways to certain extrinsic stimuli and therefore tends to make a person more than usually susceptible to certain diseases.
4. Etymology: from Greek, "disposition, condition"; from diatithenai, diathe-, "to dispose"; from, dia-, "through, across" + tithenai, "to place".
epithet (EP i thet", EP uh thet")
1. A descriptive name or title given to express some quality considered characteristic of a person or thing; such as,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 or "America, the Beautiful".
2. Sometimes a disparaging name; such as, "egghead" for someone who is an intellectual.
3. Etymology: from epitithenai, "to add on"; from epi-, "in addition" + tithenai, "to put".
Strictly speaking, an epithet is not necessarily derogatory, but the term is commonly used as a simple synonym for some term of abuse or slur: "There is no place for racial epithets in a radio, or TV, program."

epithetic, epithetical
1. Any word or phrase applied to a person or thing to describe an actual or attributed quality: "Richard the Lion-Hearted" is an epithet of Richard I.
2. A characterizing word or phrase firmly associated with a person or thing and often used in place of an actual name, title, or the like; such as, "man's best friend" when referring to a "dog".
3. A word, phrase, or expression used invectively as a term of abuse or contempt, to express hostility, etc.
hypothesis
1. A tentative theory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a concept that is not yet verified but that if true it would explain certain facts or phenomena.
2. A proposal intended to explain certain facts or observations.
3. A message expressing an opinion based on incomplete evidence.
4. Etymology: from Middle French hypothese, from Late Latin hypothesis, from Greek hypothesis, "base, basis of an argument, supposition". Literally, "a placing under", from hypo-, "under" + thesis, "a placing, proposition".
hypothesize
1. To theorize, speculate, guess, suppose, and to presume.
2. To give a possible but not yet proved explanation for something
hypothetical
1. Of, relating to, or based on a hypothesis: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2. Suppositional; uncertain; conditional; contingent.
keratoprosthesis
Replace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an opacified (opaque, unclear) cornea by plastic.
metathesis
1. A reversal of the order of two sounds or letters in a word, either as a mispronunciation or as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2. A "rhetorical transposition of words"; from Greek, then Late Latin metathesis, "change of position, transposition"; from the stem of metatithenai, "to transpose" from meta-, "to change" + tithenai, "to place, to set".
parenthesis (s), parentheses (pl)
1. One of a pair of shallow, curved signs, ( ), used to enclose an additional inserted word or comment and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sentence in which it is found.
2. Either, or both, of the upright curved lines, ( ), used to mark off explanatory or qualifying remarks in writing or printing or to enclose a sum, product, or other expression considered or treated as a collective entity in a mathematical operation.
3. A word or phrase that comments on, or qualifies part of the sentence, in which it is found and is isolated from it by parentheses or dashes.
4. A piece of speech or writing that wanders off from the main topic.
5. Something that acts as a pause or a break in something.
6."In parenthesis" may refer to an additional qualifying, explanatory, or otherwise separate comment.
7. Etymology: "words, clauses, etc. inserted into a sentence", from Middle French parenth镳e, from Late Latin parenthesis, "addition of a letter to a syllable in a word"; from Greek parenthesis. Literally, "a putting in beside", from parentithenai, "put in beside"; from para-, "beside" + en-, "in" + tithenai, "to put, to place".

Related word families intertwined with "to place, placing, to put; to add; to stay; to attach" word units: fix-; pon-; prosth-; stato-.

parenthesize
To put in, to insert, to add, or to throw in an additional statement, often as an ad lib which is something thought of and said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prosthesis (s), prostheses (pl)
1. An artificial device used to replace a missing body part, such as a limb, tooth, eye, or heart valve.
2. Replacement of a missing body part by an artificial substitute; such as, an artificial extremity.
3. A device to augment performance of a natural function; such as, a hearing aid.
4. In linguistics, the addition of a letter or a syllable to a word.
5. The "addition of a letter" or "syllable to a word"; from Late Latin, from Greek prosthesis, "addition" from prostithenai, "add to", from pros, "to" + tithenai, "to put, to place". The reference to "artificial body part" is first recorded in 1706.
prothesis (s), protheses (pl)
1. The addition of a sound or sounds at the beginning of a word to make the word easier to pronounce.
2. In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offering of Communion.
synthesis (s), syntheses (pl)
1.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into a complex whole.
2.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 chemical compound (usually by the union of simpler chemical compounds).
3. Reasoning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particular (or from cause to effect).
4. A new unified whole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ideas, influences, or objects.
5.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different ideas, influences, or objects into a new whole.
6.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s through one or more 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ing simpler substances.
7. The production of music or speech using an electronic synthesizer.
8. The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hips by means of inflections rather than word order or prepositions and other function words.
9. In Hegelian philosophy, the new idea that resolv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itial proposition thesis and its negation antithesis.
synthesist
1. An intellectual who synthesizes or uses synthetic methods.
2. Someone who composes or combines parts or elements so as to form a whole.
synthetic
1. Made artificially by chemical synthesis, especially so as to resemble a natural product.
2. Not of natural origin; prepared, or made, artificially.
3. Not genuine, especially expressed but not genuinely felt: "He made synthetic expressions of sympathy."
4. A description of a proposition whose truth or falsity is a matter of facts and not merely a matter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sentence.
5. A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that expresses syntactic relationships by means of inflections rather than word order or prepositions and other function words.
6. Etymology: via French or modern Latin from Greek sunthetikos, "component", from sunthetos, "combined".
theme
1. the subject of a discourse, discussion, piece of writing, or artistic composition.
2. A distinct, recurring, and unifying quality or idea: "Efficiency will be the theme of this energy organization."
3. A melody that is repeated, often with variations, throughout a piece of music; such as, one of the themes of the concerto.
4. A song or tune that is played at the beginning, or end of, or during, a movie or television program and is identified with it: "We always loved to hear the theme from "The Magnificent Seven".
5. A short essay or written exercise for a student.
6. Etymology: from Old French tesme; from Latin thema, "a subject, a thesis"; from Greek thema, "a proposition, a subject, a deposit". Literally, "something set down", from the root of tithenai, "to put down, to place".
thesaural
A reference to a thesaurus or a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or descriptors usually with a cross-reference system for us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or reference and retrieval.
thesauri (or thesauruses)
The plural form of thesaurus.
thesauros (s), thesauroi (pl)
A treasury much like a naiskos (small Greek temple or shrine) and located in a temenos as storage of the valuables of foreign states. There is an elaborate series of thesauroi in Delphi leading up to the sacred way.
A temenos relates to Greek antiquity, the enclosure of a sanctuary, the holy ground belonging to the god and governed by special rules, or the sacred precinct at a cult center; containing the altar, temple, and other features.

There might be numerous buildings for the main cult and a series of thesauroi, stoas (classical Greek building with a long open colonnade), and dedications from worshipers. In Egyptian architecture, loosely applied to the area within the enclosure wall of a temple.

thesaurus (s)
1. A book that lists words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meaning, usually giving synonyms and antonyms.
2. A dictionary of word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ject.
3. A place in which valuable things are stored.
4. Etymology: from 1823, "treasury, storehouse"; from Latin thesaurus "treasury, treasure"; from Greek thesauros, "a treasure, treasury, storehouse, chest"; from root of tithenai "to put, to place".
The meaning "encyclopedia filled with information" is from 1840, but it existed earlier as thesaurarie (1592), used as a title by early dictionary compilers. The meaning, "collection of words arranged according to sense" is first attested 1852 in Roget's title. Thesaur is attested in Middle English with the meaning, "treasure" (about 15th century-16th century).

thesis
1. An unproved statement put forward as a premise in an argument; a proposition advanced as an argument.
2. A dissertation based on original research, especially as work toward an academic degree.
Other words for long research papers include: "treatise, dissertation, monograph, disquisition, research, essay", or "investigation".

3. A treatise advancing a new point of view resulting from research; usually a requirement for an advanced academic degree.
4. An "unaccented syllable" or "note", from Latin thesis, "unaccented syllable in poetry"; later "a stressed part of a metrical foot", from Greek thesis, "a proposition"; also, "downbeat" (in music).
Originally, "a setting down" or "placing"; from root of tithenai, "to place, to put, to set".

thesmothete, Thesmothete
A law-maker; a law-giver.
A thesmothete was a legislator, originally any of the six inferior archons [chief magistrates] in ancient Athens.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efines thesmothete as: "Each of the six inferior archons in ancient Athens, who were judges and law-givers; hence, one who lays down the law" and a thesmophilist is "someone who loves the law".

Thesmos is "that which is laid down, the law".

thetic, thetical, thetically
1. In classical poetry, relating to or having stress.
2. Constituting or beginning with a poetic thesis.
3. Etymology: from Greek thetikos, thetos, "placed, stressed"; tithenai, "to place".
Ubi est thesaurus tuus, ibi est et cor tuum.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is your heart also. [Vulgate, Matthew 6:21].

Related word families intertwined with "to place, placing, to put; to add; to stay; to attach" word units: fix-; pon-; prosth-; stato-.

想写篇小论文关于唐宋诗词的/要求是抓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帮忙想想可以写什么?

  诗庄词媚这一点上入手吧
  唐诗的盛起是什么时候,宋的词起又是什么时候
  唐灭时安史之乱,唐起时有玄武之变,几乎注定了诗的兵伐之气浓郁
  而宋时渐腐,程朱理学的当道,文人眠花宿柳自认风流……
  另,后人受这四个字影响,做诗便做得庄严,做曲则香浓艳丽,就好比现在网上,一人持正调发贴,一面又弄个马甲持反对意见,当然,古代文人是没什么马甲穿的,我们知道,词最初都是拿来唱的,由谁唱?伎者歌女这一派居多,是故这也是词媚的一个因素,即使有辛弃疾苏轼等做的豪迈战歌,也不过渺渺
  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一家之言,笑笑无妨

  ——————————————参考一下,网上找到的东西————
  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同样也存在着"浓艳香软"的内容,但"诗庄词媚"的事实却依然存在。可见问题不在于诗歌是否能写媚艳的内容,而在于诗歌是否具有如同词一样的能够充分展现那种特有的媚艳情趣的"功能"。

  结构是功能的积淀。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来把握诗词的表现功能,并进而阐释"诗庄词媚"的成因,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整齐的五七言为代表的"齐言"是最典型的形式。因为它是以整齐规范的外观与灵活多变的内在结构相结合而建构起的既具有稳定的形态又具有活泼的生命的艺术形式。稳定的形态与活泼的生命构成的对立统一正与"中庸"的人生宗旨相一致。因而它也就成为最能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态的艺术形式。

  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的获得。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古体诗歌中,只有四个诗句,即两个韵脚,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诗歌结构单位,并在诗歌的整体背景上被"凸现"出来。这是因为:第一,自诗经时代开始,大部分民歌便是以四句歌词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的。因为这种结构形式最易于被民间歌手掌握。过短,难以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过长,则难以驾驭。文人诗歌从一开始便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第二,在远古,歌乐本是一体。演唱四句歌词的长度正应该是乐曲的基本长度。因而诗歌又必然地要受到乐曲长度的限制,维护从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第三,通过对比来说明抽象的情感与事物,是远古时期最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之一。表现在诗歌中便形成了前二句比兴,后二句叙事或抒情的基本模式。

  古代诗大都是以四个诗句为一个单位来结构作品的,而四个诗句往往又能完整地表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这不仅使得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厚,而且也使得诗歌的过渡只能在各结构单位之间进行,因而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如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形式的规范与内涵的丰厚使得古体诗的风格浑厚典雅,境界阔大。结构上的鲜明的阶段性又使其难以象散文一样细细地描述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而只能使抒情成为基本内容。

  在格律诗中,绝句本身只有四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或颠倒过来,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或叙事,是其基本结构方式。这正是远古时期通过对比来表述事理与情感的艺术手法的翻版。

  律诗则因有对仗的要求而使结构有了变化。对仗不仅要求上下两句的平仄、词性相对,还要求内容相对,既要能表现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这种通过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的对举来表现对象的本质的做法,必然会大大增加诗句的容量。因而律诗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构方式而以两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来结构作品,并在起承转合之间,存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词诞生于民间,香艳俚俗是其早期特征,后经文人染指,步入艺术殿堂,经历了由俗向雅的转化。但与南朝、唐代的艳情诗相比,艳情词"俗"的特征仍很明显。

  艳情诗受传统诗风的影响,写男女之情重在"雅",表现的是一种"情趣"和对女性情感的"品味"。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近似一种"欣赏"。艳情词则具有很强的世俗色彩,写男女之情重在"俗",表现的是爱恋的"过程"和对女性体态的"观赏"。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近,近似一种"把玩"。当然,这只是就整体而言,因为在雅俗之间,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

  雅的情趣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艳情诗可以成功地使用传统的抒情手法来表现其内容。但传统诗歌的结构模式和对仗要求却使得诗风趋于典雅、厚重。可以用它来写刻骨的相思,却难以用它来表现细腻的爱恋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即使是南朝的宫体诗也比不上温柳词的婉曲细腻,便是一个证明。

  俗的把玩则重在感官感受,所以艳情词追求的是过程与细节的逼真、生动,是对女性体态(包括心灵感受)的细细描摹与层层铺叙。诗歌结构中存在的以四个诗句或一联对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较为固定的承转模式,对于表现词所追求的内容与风格显然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词的描摹与铺叙非常细密婉曲,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定,加上乐曲的限制,词便只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重新结构作品。其结构单位因此而变得不再确定。以贺铸的《薄幸》为例: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此词为怀人之作。上片写往事,下片写相思。写往事细腻媚艳,工笔描摹,重在人的形态与事的过程。写相思曲折婉转,通过种种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正是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如将其变为诗的结构形式,七言为:

  淡妆多态频回睐,琴心欲绾合欢带。

  风月逢迎轻浅笑,翔鸾屏里解罗带。

  烧灯不见人踏青,双燕丁宁何时再?

  春浓酒困闲昼永,睡起花梢日犹在。

  五言则为:

  淡妆偏多态,的的频回睐。

  认得琴心许,欲绾合欢带。

  画堂风月迎,轻笑娇无奈。

  炉边鸾屏里,羞解香罗带。

  过了烧灯后,不见踏青来。

  双燕丁宁意,往来重帘碍。

  春浓酒困时,昼永无聊赖。

  厌厌懒睡起,花梢日犹在。

  写同样的艳情,风格却大不一样。第一,文字减了许多,不能如词那样曲曲描摹。第二,形式规整,情感也就显得较为典雅,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明显减弱。很明显,整齐的五七言与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结构形式是难以形成艳情词的那种媚艳婉转的风格的。

  其实,文人词从一开始便在音乐的影响下努力摆脱着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模式,并因此而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韵味。如《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临江仙》、《蝶恋花》上下片各五句,《望江南》共有五句,它们都是以三句或五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这些词牌,不仅为晚唐五代文人所喜爱,也为后人所喜爱。而《竹枝词》、《生查子》、《菩萨蛮》《浪淘沙》、《虞美人》等词牌,虽然在早期也曾被广泛使用着,但因其在结构上与诗歌并无太大的差异,所以在词牌渐渐增多之后便不大被使用了。

  从整体形式上看,诗词最明显的不同便是词分片而诗不分片。因为词分片,所以只要是"过片不断了曲意",作者便可在各片之中放开手脚去尽力描摹铺陈,而不用担心失去了内在的一致与含蓄的韵味,便可以不再担心过渡的困难而在各片内部普遍地表现出不受拘束的层层翻进,有如剥蕉,并由此而形成与诗歌不同的另一特征。仍以前述贺词为例。上片由初见、倾心再写到言笑、合欢,完全是直叙其事,却写十分地婉转曲折。下片则写眼前,以不见伊人写起,再由阻隔归到相思之苦。虽是在写相思,却由自身行为写出,整个过程亦写得非常曲折婉转。这种一事接一事,一句连一句,细细描摹,层层翻进的写法,正是前人所评之"有如剥蕉",也是词重视"过程"的具体体现。而这正是诗歌的结构模式难以完成的。

  三

  自古诗十九首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五七言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形式。因为五七言是奇字句,音节上的不平衡便是必然的。

  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简化外界事物,使之趋于简洁、对称、平衡的倾向。五七言诗句在音节上的不平衡,使得读者在阅读,尤其是在吟诵诗句时具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读者只能通过延长某一音节的阅读或吟诵时间,才能获得一种新的心理平衡,即动态的平衡。其结果,表现在语言结构上,便是"三字尾"的形成。

  三字尾是构成五七言诗句音乐美的关键,也是五七言诗句在语法结构上最明显的标志。即使是在杂言体诗歌中也不例外。五七言诗句也因此而只能随着音乐的节奏与固定的结构去融铸合于节拍的内容,而难以象散文语言那样因较少形式的束缚可以去自由地描摹与陈述。平衡协调的音乐节奏最利于表现温柔敦厚的情感,再加上描写性与陈述性的减弱,便使得抒情而不是叙事,成为以五七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基本内容。

  因为艳情词非常注重对女性体态与爱恋过程的描摹与陈述,描写性大于抒情性,因而它必然地要去寻求一种能更为自由、逼真地描述男欢女爱的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的语言形式。只有这种语言写出来的词,才称得上是"词人之词",否则便依然是"诗客曲子词"。

  在柳永之后,这种语言便得以形成。其特征,首先是以口语、俗语入词。一方面,因为口语俗语比文人诗歌语言更为自由灵活,具有更强的陈述性与描写性,所以它们既可以更有效地表现"俗"的内容,又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描摹男欢女爱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词是要演唱的,只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在演唱中被人们轻易地理解并获得人们的喜爱。"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正是因为柳词的浅近通俗。其次,是以大量的"骈体语言"入词。骈文虽然亦重音律,但远不如格律诗那么严格。它更注重语意、语气的连贯性、陈述性,而不是跳跃性。这正是它能够成为古代公文基本格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骈体语言入词,既可改变诗歌单一的音乐节奏,也可在"美文"的基础上强化词的陈述与描写功能。第三,在词中仍保留着大量的诗歌语言,因而亦能如诗一样抒情,亦可获得与传统诗歌同样的抒情效果。

  这种在结构与形式上更加灵活的语言,配合着词的整体结构的更新,便使得词人们能更为成功地捕捉、描写事物与情感的细微变化,真实地展现恋情的"过程",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叙事、写景、抒情。因而能给读者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择其片段,柳永的《平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如将其改为诗句,则为:

  雨收云断处,凭栏送秋光。晚景渐萧疏,宋玉动悲凉。

  明显地失去了原作中的铺叙与婉曲,而表现出特有的典雅与厚重。再如李清照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此段可分三层,铺叙描摹层层翻进,却无法改为整齐的五七言诗句。若硬改,只能将三个层次变为两个,大失原作意蕴。

  虽然词的语言的结构方式的形成亦是因为音乐的限制,但因为这种语言能够更准确、更精彩地表现曲折复杂、委婉含蓄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描摹铺叙各种景物、事件与复杂的过程所以一经形成,便获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并成为词人们刻意追求的形式。也正是在这种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词律才得以形成。豪放词人们固然可以"以诗入词",也就是以诗的语言来写词,因为诗句表现的境界较为阔大,甚至可以构成如李白歌行体诗歌一样的风格,但因为有词律的限制,豪放词人们只能使用有限的词牌,因而也只能提供有限的词作而不能在词坛上与婉约词人展开全面的较量与竞争。后世欲为豪放词"翻案"者代有其人,最终都草草收兵。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诗词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功能又要求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反过来说,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特定的表现内容,特定的表现内容需要特定的表现功能,特定的表现功能又来自特定的结构(词体结构与语言结构)。词的语言结构一经形成,便成为词律的基础,豪放词人欲改变其内容而不改变其语言结构便处处感到困难,只能听任婉约词居于正宗。

  四

  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内容的获得。通常所说的诗歌的跳跃、意义空白也大都是在韵脚之后出现或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或吟诵时,每一个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等待下一个韵脚出现。只有在下一个韵脚出现时,读者才会舒一口气,才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宿感,才会充分审视全句的内容。

  在传统诗歌中,隔句押韵是常格。韵位排列均匀,节奏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也以较为舒缓的平声为主。一般来说,隔句押平声韵的诗歌宜于表达那种舒缓大度、平稳庄重、典雅正统的内容与情感,宜于表达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句句押韵给人造成的则是一种急迫感,因为每一个诗句都是一个表述内容的获得,故尔显得语气急迫,利于表达那种激昂不平或凄怨悲楚的情感。

  骈文则可以根据内容与表述的需要自由地安排韵脚的位置,还可以引入散文句式来调解语气,因而能够较为自由地对"事与物"进行详切的描述与说明。

  词的押韵充分吸取了诗与骈文的长处,构成了一种既有严整的规范,又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押韵模式。在每一具体的词牌之下,韵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程度不亚于格律诗。但因为各个词牌都有自己特定的韵位规定,所以在众多的词牌之下又呈现出极为多样的押韵模式。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内容与写作的需要选定自己所需的词牌。以周邦彦《忆旧游》为例: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楼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凤钗半脱云鬓,

  窗影烛花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消。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

  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

  吹露桃。

  上片写往事,凄凉而深沉。前二句为"记"字领起的两个四字句,写女主人公的相思模样。但韵脚并没有被安排在这里,使语气未足。在诗歌应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读者只能憋着劲再往下读,从而增加心理紧张力。另外,前二句写人,后一句写景,前二对后一,内容的对映与结构的不平衡也在强化着读者的心理紧张力。直到第三句的末尾,韵脚出现,心理紧张力才得以释放,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很明显,这种感受是在阅读隔句押韵的工稳格式时无法获得的。第四、五、六句也同样是三句一韵,在内容上却是前一对后二。这种前二对后一和前一对后二的交替变更使作品充满了变化,也更富于表现力,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七、八两句隔句押韵,使心理紧张得以舒缓,最后又是三句一韵,再次造成读者的心理紧张。这种利用韵脚的不同间隔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起伏与缓急变化,非常符合苦苦相思而又自惭形秽的女性的曲折复杂的心理感受。下片由回忆转到眼前,情感更加激烈。开首便是四句押一韵,造成极大的心理紧张,接着三句一韵,心理紧张略有缓解,最后四句皆为隔句押韵,恢复到心理的平稳状态,极出色地表现出那种苦苦相思后的无奈。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

  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上片第一句即入韵,然后是隔一句押韵,再次是隔两句押韵。下片结构完全相同。韵脚的每一次出现都在时间上得到一定的延缓,同时也提示着内容的转折。这种节奏,不仅非常符合处于低沉的情绪中的人的心理的起伏变化,而且也使读者的心情步步紧迫,从而更真切地体味出作者的闲愁与无奈。

  张炎在《词源》中曾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所谓"先择曲名"便是根据题目,即要表现的内容选择词牌。各个词牌的成熟与格律的建立是词人们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是艺术规律的结晶。一方面,严格的格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作者创作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在最能表现特定情感与内容的词牌下,作者又可借着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关键是要选择得当。"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数以百计的词牌中进行选择,其间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造成"诗庄词媚"的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诸种因素之外,诗词在结构上的不同也在功能上保证着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此,词才在脱离了音乐与市民阶层之后仍然保持着与诗歌的距离。因为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故撰此文,以期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作者单位:甘肃教育学院)
  ——————————————引用完———————————————

上一篇:那里有论文查重

下一篇:汽车概论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