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论文答辩
农民增收论文答辩
全球粮食危机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The global food crisi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world food safety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深刻体会到粮食安全对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China, as a country of largest population profoundly realized FOOD SECURITY is play such a important rol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
.为了寻找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方式,
In order to increasing the farmer income, enlarge the output of the grain product and the innovation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a conception of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economic zone is put forward by the government
讨在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农业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背景下,
the discussion is opened 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 the relative low efficiency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ion,
如何做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
how to find a way not to let the agricultural, foo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be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central economic zone
鉴于此,河南农业大学大规划设计了以“9∶1”模式为核心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项目,即集成高产稳产技术,在90%的土地上产出原本需要100%~110%的土地上才能产出的粮食;
In view of this, th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 and design a program “ the reformation experiment that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 " with it's core competitivity " mode 9:1" (integraion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technology )
in 90% of the land output the equal grain which need 100% ~ 110% land before
;用节约出来的10%的土地,建设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又能产出10倍于传统粮食作物的产值。
In Use of the 10% saving land to construct the green efficient agriculture industry garden , we can produce 10 times of earnings compare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
我们在方城县赵河镇、民权县龙塘镇创建了试验区,努力探索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可行之路。
We take FangCheng ,ZhaoHe town, MinQuan as the experiment aera ,trying to find the right way to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economic zone
通过1年零3个月的实施,2011年当地夏粮的平均亩产516公斤,比2010年同一区块增产15%,秋粮平均亩产472公斤,增产11%。在产量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Through the 1 years and 3 months of experiment , in year 2011 the average of local output for summer grain is 516 kg per mu , 15%incrasing compare with year 2010 , for autumn grain the output is average is 472 kg per mu , 11%incrasing compare with year 2010 。 Through wihch we can see the Outpu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我要毕业了 论文题目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
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
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
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
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
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
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
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
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
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
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
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
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
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
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
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
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
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
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
“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
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
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
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
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
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
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
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
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
专家、学者深人到农户、田头、场棚,为
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
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
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
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的投人,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
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
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
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
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
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
人,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
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
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人,逐步改善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
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
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人直接补贴制
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
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
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
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
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
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
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
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
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
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
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
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
持按中央“下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
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
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
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
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
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
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
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
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
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
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
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
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
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
题。目前江宁区农村劳动力33.6万人,
占全区人口总量的42%,农村劳动力过剩
这个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农民收人的增
加。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把握好江宁
撤县设区的机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
业要收人,拓宽增收空间。解决土地使用
权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
经营权有偿转让、切块置换、股田制等形
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
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取缔一些带有歧视性
的限制,如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医、
子女人学、户籍门槛过高等障碍。
如何促进农业发展论文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两年,整个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趋紧,国内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粮食连续四年增产、
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增产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下更大的力气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倾斜,投入上更加有力,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继续实施对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要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怎么写
自己去参考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项农村经济状况调查,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所以这次调查选择了一个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调查点---郏县渣园乡,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渣园乡的基本情况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以西6公里,广阔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8068户、3.2万口人,(数字统计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亩,属中等农业乡镇,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乡夏粮总产量达到1.1万吨,比上年增加7%,农业总产值实现413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畜牧业持续发展,总产值1862万元,同比增加12%,红牛育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红牛养殖户410户,新增存栏800头,使1200户从“公司+基地+银信+农户”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42397.4万元,同比增长118%。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小麦推广达到10000亩;烟叶面积达到4000亩,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万头、1.2万头、1.3万头,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80%,专业养殖场达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业发展迅速,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亩,新增林地300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该乡加快了沼气养猪,乡村道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新建沼气池310座,新修乡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0亩,旱涝保收田320亩,解决30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全乡1.2万群众从这几项建设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4088人、创收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该乡圆满完成了土地延包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2005年共减免农业税78.8万元,发放粮食补贴36.8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全年共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6起。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上半年对农民看病补助大40.8万元,已使数千人受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本地区2004年农资价格上涨10.2%,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论文选题和文献
下一篇:机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