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术论文
教师的学术论文
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规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演进的,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是不同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个人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篇一
教师的角色期待
摘要: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规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演进的,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是不同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存在着共识。
关键词:教师;角色;角色期待
角色是指社会结构中对于承担某一特定职位者的一套期待与规范,预期某一角色可能的表现,希望该角色应该如何表现。教师作为专门职业,其角色认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发展的,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深化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具体实践者教育的职能,培养和造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个体。教师的角色认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而逐步演进和凸显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教育隐于生活,没有独立的教育和专门的教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教育分化、独立也就出现了专门的教师。但在稳定的农业社会里,教育所关心的事情是谋业技能、传统和价值的渗透,这种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问题而产生它本来特殊的问题。犹如人处于“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里一样,教育也还是附属物。教师角色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特别是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被要求把日益丰富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人数日益增多的人们,因为机器工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更多更新的熟练技术工人。“机器工业的本性”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客观要求,必然反映到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传递要求上;同时,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与权威,教师必须传递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和精神传统。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对社会生产发展、儿童培养的教师的作用,但这种知识、技能和传统、价值的单唯模式的传递产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律,也就树立了权威似的师生关系,并“仍在世界上大多数学校里流行着”,[1]这种典型的权威似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成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就将教师角色凝固化了、简单化了。随着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知识、技术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要想将人类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经验、知识、技能、传统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的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当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2]教师角色也就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渐变为知识传递者和能力培养者。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正日益加深,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发展也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平衡现象所造成的紧张关系(如贫富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与局部、普遍与个别之间)也时有加剧,人们也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只再现即存社会的现有社会关系,单纯传授被确认的知识、技能、价值,“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准备,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而应更深化、更拓展,应该教会学生不单从过去学习,还要面向未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以便终生吸取新的知识;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发展”。[3]也就是雅克·德洛尔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其角色从“独唱者”演变为“伴奏者”,将重点从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转移到帮助学生寻求、组织和运用知识,引导学生而不是去铸造学生,并在那些指引终生的基本价值方面,则始终坚定,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角色因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科学发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而深化。
二、现代教师角色的共同期待
教师的角色期待,有教师自己的,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有家长的,有学生的;有社会的,有历史的,有现代的,有未来的 ……这样,因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精神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期待是不同的。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似乎更明确而又更模糊不清,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的文明十字路口,人们已越来越共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尽管教育并非解决所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但教育却常是我们战胜挑战取得平等发展的有效途径”,[4]“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此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5]教师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社会个体,以期使学生能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备受瞩目,期望殷殷。也因此,对现代教师的角色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达成一定的共识。
1、教师要成为教学艺术家——明了教什么,所以教,如何教。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发展活动,在这种独特的转换活动中,教师必不可少地要:①有目的地干预别人的生活;②行使很少的教学活动本身的自由;③在一般无法预测的情况下作出决定;④都有益处地影响所有参加者;以及⑤承担传递价值观的道义。在教师——学生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条件、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并价值渗透,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对教学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对教学情境给予艺术处理的艺术化过程。要完成这一艺术过程,教师至少要具备八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①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征及发展周期;②人们学习的方式和方法;③概念的结构、概括、探究的方法,综合知识的范例以及关于各门学术性科目的专门知识;④教学方法;⑤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的学习目标;⑥有助于学习和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态度;⑦交谈、解决和减少矛盾,处理人际关系及作决定的能力;⑧使以上七个范畴彼此结合起来的技能。[6]因此,教师不能不是一个教学艺术家,于语言、于行动,不可不具有艺术家的能力。 2、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共同生活的指导者。信息社会使得人类活动范围走向世界化,全球相互依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世界也是一个各种紧张关系时有加剧、危机重重的世界。如何适应地球村的团结合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已要求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人们接受昔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他还应对“我们共同生活为了什么?干什么?”这个问题作出答复。教师在进新知识传授、信息选择时就应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下,置于未来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更广泛的背景、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在尽可能理解正在发生变化的文化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的或歪曲的看法,真正地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这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明确地显示出教师在培养判断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十分有益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可以引导人们寻求有助于建立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宣布的“人类理性与道德上之团结”的共同价值观;指导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社会的生活。
3、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品质的培养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依靠生产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生存空间。发展科学技术,在教学中强调科学精神已普遍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同时,对科学技术贪婪、掠夺性的利用,也造成了一系列众所周知的灾难性的后果,战争屠杀、恐怖活动、排斥、剥夺、贫困、生态破坏等等,也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到,片面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教育还应“从事物世界转向人格世界”,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消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强调科学与人文相接合。教师在现代社会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品质的培养。
4、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7]这种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在现代社会提供广泛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和联系日以拓展和深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育自身的经验不断积累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空想——科学——实践”的历史脉络已说明了这一点。发展到现代社会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主动发展的把握,都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既受现代生产及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在创造、扬弃、超越现有条件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中显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表征出“自由个性”。现代教育理应培养学生“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地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维、判断、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推卸地要反映现代社会和人自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判断能力,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自我确定应该做的事情。
5、教师应成为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为提高教育质量,反映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潮蔚然可观,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反映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方法等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具体执行、操作、落实,而且,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变革与稳定、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理性深化,从而保证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和顺利实施,“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9]教育改革不应也无法漠视教师的存在。
6、教师要成为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现代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人已成为一个完整的、一生的经历,已不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行为,而是维系终身。那种一时的培训就可以受用无穷的观点已不适宜,教师本身就有一个终生学习、不断提高的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期望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想也需要教师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自我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以期培养学生相应的品质。
人们对教师的期待甚多,应予满足的要求又似乎是无限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问题又非常突出(如教师结构失衡、工作条件、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师自身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而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急需培训、再提高等),不利于教师角色职能的充分发挥,这必须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教师的资格、地位、培训和工作条件。“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给他们寄予的期待”。[10]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
[3][美]范斯科徳,克拉夫特,哈斯.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7-328.
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篇二
教师文化建设
摘 要:教师文化建设对教书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目前,各个学校的教育改革在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文化软环境方面许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人格素质方面。营造文化软环境,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教师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教师 文化建设 文化软环境
悠悠万事,树人最大,教育为先。教坛之魂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具有引领性。教师的学识、个性、知识结构、行为习惯、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形成。所以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其产品――学生的质量。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师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智慧、治学的严谨及博大的胸怀。
一、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教育者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职业形象,它表达的是职业美感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美要求。这不仅指衣着打扮,还包括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教师品德修养及知识能力的标识。它是唤起学生寻求知识、聆听教诲的注意力的无声号角。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开始了对教师仪表的品评。如果教师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举手投足不拘小节、精神不振、表情呆板、语言枯燥、知识乏味,这样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或干扰学生学习的情绪,使之产生厌倦感,有的可能会昏昏欲睡,或各行其事。同样,衣着华丽、袒胸露臂、浓妆艳抹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更不说屑博得学生的敬慕了。那么,如果教师拥有愉快的心境、饱满的情怀、旺盛的精力、微笑的表情、端庄的服饰、高雅的气质及高超的教学艺术便会像磁石一样,把分散、杂乱的目光吸拢过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海中畅游,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清人郑板桥一首题竹诗曰:“一枝一叶总关情”移到教师仪表上,不也可以说“一服一饰总关情” 、“一举一动总关情”吗?因此,我们不可将其视为皮毛、细目、小节。应该注重仪表,从小处着眼,处处严于律己,站有站样,坐有坐姿养成良好的习惯,给人以美的渲染。
二、语言
教师的评议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谓:心靠言传,言为心声。
语言是思维的流泉,是丰采的外衣,是心灵的信使,是交往的媒介。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其语言应该是准确、简洁、精辟、条理清晰的,而不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2的。教师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准确、重点、难点不明确突出,或从东扯到西,即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也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师在为学生点拨迷津、引航指路时,其语言应该是真诚、亲切、含蓄的。如:一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名学生酷爱玩游戏,不学习,期末考试三门课程不及格,随后,班主任找这名学生谈话,学生本以为要挨“枪林弹雨”,没想到教师竟与他聊起家常,最后,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些话,使他声泪俱下,激动地说:“老师,我懂了。今后一定改!谢谢您!”说完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此后,他告别了游戏,潜心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每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老师真诚的话语像钟声,能使迷途的学生知迷而返,痛改前非。
三、博学识广的智慧
教师所讲的每一堂课即是对其智慧的展示,也是对其所拥有的智慧、知识水平及教学艺术的检验,而学生就是这一过程的评委。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高深的知识底蕴和娴熟的运用能力。教师为使每堂课成为精彩的时段,课外时间需要翻阅大量资料、研究教法、揣摩学生才能在课上吸引学生如痴如醉般地追随其神游于知识海洋之中。
四、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为师,当严。严是一种爱的特殊方式,它不同于和风细雨般的爱。是玉需雕琢方成大器。为师之严爱就是炼钢、琢玉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根强大的支柱。但严并不是因为学生有错误,就对其实施体罚、人格的羞辱、打骂、甚至波及生命造成终生的遗恨。这不是爱,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严要有格、有度、有序、有恒、有法,不可超越限度,一曝十寒,否则会适得其反。
为师,当诲人不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领路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责任心,就像一个不停歇的时钟,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着。有时,为了一个词的释义、为了一道题的论证竟忘了下班、忘了吃饭,甚至为了学生的一点小事也要不辞辛劳地从遥远的家中赶来帮助解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别人都已进入梦乡,灯光下,只有老师仍在伏案工作。
五、博大的胸怀
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愁,但这一切在学生面前不应该有丝毫的流露,更不应该将自己不快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身居斗室,却从不抱怨;遭到挫折从不气馁;起早、贪晚不计酬劳;呕心沥血不争地位高低,即使在家庭、孩子和课堂、学生需要选择的岔道口,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更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教师要有献身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献身的事业。有的教师终日默默无闻、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用心、用血、用汗、用手撒下一批批种子,浇灌一棵棵幼苗,结出累累硕果,造就一批批人才,而他们自己却无怨、无悔,甘愿为他人搭桥、铺路、当梯。他们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别人的前途。
世间有多少教师以其奇思、构想与践行,拓荒出博大精深的教育视野。视界有多宽宏,境界有多高远,心界有多浩茫。
可见,一所学校好比一摆渡风帆、一个加工车间、一支育人的团队。何以使一所学校在自己的航道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何以打造其不同凡响鹤立鸡群?何以融其于社会大场且令众望所归趋之若鹜?教师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多么地至关重要。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简介:吴晓秋,1962年8月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事英语教育研究,现职称是副教授。
看了"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2016教师个人年度总结
2. 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3. 教师个人工作报告
4. 关于教育类的学术论文
5. 教师个人科研工作计划2017
专业教师学术论文(2)
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篇二
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社会中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绩,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而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师 自主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4)01(a)-0143-01
现代外语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也是高校英语改革的 热点 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如果想要获得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必须要加强自主学习,这种自学能力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指导,方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英语属于一种典型的互动性学习,从某种层面而言,学生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要依托教师的发展。现代化的社会提倡自主学习,也提倡终身化的学习,而终身化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效的,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采取各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成效显著。
在教师自主学习方面,国外专业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国外专家对于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有两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 总结 与反思,教师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将自主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当然,还有部分学者对于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更多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内容,也包括专业发展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现自主呢?
1 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教师需要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并从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境、英语教学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多个层面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正确的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前提因素。此外,教师要应该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需要清楚的认识到采用什么样的 教学方法 能够优化教学效果,而这种能力就是需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得。
2 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想要实现自主,就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之中都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模式之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学生传播知识,
因此,教师乐于充当指导者和控制者。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而英语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相比而言,本身较为枯燥,抽象,如果教师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手段,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逆反心理。要想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模板,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此外,创设出相关的学习情境,给与学生硬件与软件上的支持,鼓励学生主动的参加各种英语课余活动,鼓励他们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总结学生的 爱好 ,根据学生的爱好来调整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也能够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3 重视自我规划
教师的自我规划就是根据专业化发展需求,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考虑,考虑两种因素对自己未来阶段发展计划的一种总结,教师的自我规划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规划是个人化的和有针对性的。自我规划的内涵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学历进修来为自己镀金,也能够在报纸杂志中发表文章来评的职称。在教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现阶段的环境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以便明确发展时机,对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 进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弊端,分析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对于改进教学模式有着无可取代的效用。关于反思,Asterman认为包括四个内涵:第一就是确定好自己的关注点,也就是自身教学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就是观察与分析阶段;第三是概括阶段;第四是验证阶段。反思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进行科学的反思,教师才能够转化为学者型教师,才能够优化教学成效,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5 加强自我学习与培训
要帮助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学校方面应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英语水平、专业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并自觉的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寻找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要注重学术交流,教师应该主动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应该是有自主学习与独立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设置好和谐的教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则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2-213
[2] 于杰.外语课堂互动中的支架作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5):129-130.
[3] 黄海泉,钱莉娜.试论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教师自主的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87-88.
看了“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教师专业素质学术论文
2. 什么是教师学术论文
3.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4.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5. 最新的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职校教师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
一、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收集了资料,确立了论点,选择了材料,编拟了提纲之后,就进入了论文的撰写阶段了。学术论文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论文题目。有人认为,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一篇论文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就是论文的题目,它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往往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学术论文的题目要简洁、精炼、醒目、得体。它既要能准确表达论文的内容,恰入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又能引人注意,也便于分类。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有的论文也加附题。
内容提要。提要,顾名思义就是将文中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其作用是让读者尽快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它虽然被放在论文的前面,但往往是论文写成后再写的。学术论文的内容提要要求短、精、完整。行文要简短扼要,字数通常以二三百字为宜;内容要准确、精炼,能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提要即一篇短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独立成篇。
绪论。这是论文的开头、引子,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
本论。本论部分在于证明作者所提出的论题,论题是否成立,全靠在这部分里进行论证。论证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使读者相信结论的正确。由于本论部分的内容多,力求眉目清楚,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序码,有的时候还要加上小标题。
结论。在绪论里提出了论题;在本论里论证了论题;在论题充分证明了以后可得出的结果,这就要结论。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结论的内容包括:做出总结,提出展望。结论的写作,要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
二、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
1、选题与拟写提纲
学术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作者要对研究题目有浓厚的兴趣。作者对某一科学领域中的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这是选择目标的一个前提。如果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基础,硬是要去研究,即或题目选定了,也难以写出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其次,所选的研究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根据社会需要来选题,并对这一问题能够加以解决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还可以选择向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课题;选择科学上的“前沿”课题;选择研究中空白方面的或有争论方面的课题。
学术论文选题还必须量力而行,要考虑自己能否完成的现实可能性,同时也必须考虑现有的文献资料、资金设备、相关学科发展水平等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必需把自己的主观的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要,以及研究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
初学写学术论文常犯的毛病是选题过于宽泛,大而不当,论述起来面面俱到,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只能在题目的表面上做文章,这就写不出独到的东西。选题要注意题目大小适中。但题目的“大”和“小”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初学者还是以题目小一点为好。因为题目太大了,驾驭不了,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即使勉强完成,其内容也会贫乏、空泛,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水平。相反,题目小一点,容易把握得住,经过努力能够完成。此外,还应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选题。即模清自己要研究的课题以前有人研究没有?研究的成果如何?它的结论是什么?有哪些需要补充或修订?是不是还有遗留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了解行情就是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看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所达到的“终点”,从而找到自己课题的“起点”。
二、确立论点与材料收集
学术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它是从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确立论点的过程,也就是对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提炼、加工的过程。
确立论点,首先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确立阐述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一经确立,它就起着统帅文章各个部分的作用,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的方式,以至标题的拟定都要根据它来考虑。一篇论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论点有无意义,有无真知灼见和有无新的突破。
文章的论点要从具体分析研究实际材料中产生出来,因此,材料是论断的基础。要正确地选择材料,就需要正确地鉴别材料。正确的鉴别必须基于对材料深刻的理解。鉴别材料的过程,也是对材料深入认识的过程。
选择材料,也就是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充分说明问题、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材料不在多而在于精。材料新颖,则会使文章的内容新鲜活泼,使人看后耳目一新;材料陈旧,文章就没有生气。
在对材料进行选择后,就必须进一步整理所选的材料,形成论文的提纲。编拟提纲的过程,就是对全文进行构思和设计的过程,拟提纲时要根据文章的目的和主旨,对全文的内容作通盘的安排,对结构作统一的布局,规划出论文的轮廓,显示出论文的条理和层次。作了这一步工作,才能使论文的思想及内容瞻前顾后,互相呼应,联系紧密,逐步由浅入深;使各部分内容都能各得其所,起到各自的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纲既体现对材料的选取,又体现全文的组织结构,还体现作者的思路的条理、层次和逻辑性。
3、建立科学性的新颖性逻辑与创新性思维方法
资料收集起来以后,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中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等方法都是进行辩证思维的途径、手段,也是探寻新知识的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以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人类的认识运动,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归纳与演绎都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因此,归纳与演绎是统一认识过程的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认识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分析的过程就是揭露矛盾和认识矛盾的过程。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析方法。但是,分析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着眼的是事物的局部,就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把相互联系的东西割裂开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就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全面把握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历史与逻辑的方法。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在思维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还要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不了解它的过去,就不能深刻了解它的现在,科学地预见它的未来。因此,在科学研究中除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外,还必须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
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可以向纵的方面伸展,也可以向横的方面展开,还可以向多方面辟径。所谓“纵向创新性思考”,就是对认识对象作历史的分析、探本溯源。横的思考,即发现一种现象,便联想出特点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把其它方面思考和成果“接枝”到这上面来。
多向创新思考,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如果思维有一个方向受阻时,就立即转向另一个方向。
4、立意独特专业严谨
由于学科门类很多,每门学科的内容又很广泛,可用作研究的题目在数量上是不胜枚举的,只有集中研究某一科学领域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才能求得合适的题目。否则,什么都想涉猎,什么都想研究,是写不出象样的学术论文的。目标过于宽泛,势必会对问题研究得不深不透,同时又分散精力。因此,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质量水平,也关系到时间的节省与否。
关于教育类的学术论文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类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物理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作为素质教育过程的主体,在物理科方面更应该加强以及搞活课堂教育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实践。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所以,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当然,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作到在能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位,而不是随意性的一带而过,或者将某一次的失误说成是实验条件的不是,这样的话不能说服学生,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物理上的规律有时候也是不严格的。
一般来说,在物理教学中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伤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伤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遵循着这样一个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小到台灯、自行车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
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四、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新事物的方法,作为学生本人,如果不喜好物理本身,他可以不用去深究物理量之间的进一步关系,但是学习物理的这种方法还是应该掌握的,曾经有人说,学过某些知识之后,把知识全部遗忘后留下来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你对某个领域拥有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能再学习的本领。
让物理学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或者发挥更大的作用,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相应跟上。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包括备课、考试出题、教学测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使他们通过转换角度,调整自己的方位,打破教与学的封闭和隔绝,体悟教学的真谛,唤起他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动力,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扬长补短,多方完善,从而把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而努力。
素质这是一个包括非广泛的词,是一个没有界限的活动范围的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表达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之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仅仅是个人看法。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去研究,去探索。
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摘要:美术教育史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它不仅是一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史,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美术教育史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沿袭作用;二、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三、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同时美术教育史的学习服务于美术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育史;审美;美感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了解文化,利于创新。单就美术教育来讲,假如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将缺乏内涵。在学习美术教育史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跃动,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美的涵义,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沿袭作用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
主要的沿袭有:前面的美术教育方式、机构、画家思想和题材。
简单一点来说:想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上获得一些成绩,就必须要认真的学习美术教育史,因为只有了解历代诸多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出正确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
二、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目的本文认为应该是以培养、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类的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美术教育史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前导的作用。在欣赏它的同时它也对我们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1)审美认识作用;(2)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作用;(4)审美调剂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
学习美术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学习美术教育史时我们会因其美术的实用性而提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致。再者,我们对实物、挂图、色彩等的欣赏而有感而发引发创作兴趣。
(2)教育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习美术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旷神怡,使人气质高雅;因此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凡是真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不允许自己有不美的行为,这是美术教育对人产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的促进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人受到美的熏
陶。“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绘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风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绘画抒发主观情趣,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还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纯以自娱等言论。
(4)审美调剂作用
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美育不但能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三、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了解美术史,就能推断,这个领域目前、将来需要什么。虽然当今美术教育史论已作为一个学科,有其独立性,但是美术教育史论的研究却很难离开美术作品,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先辈们积累下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美术教育史的学习无处不在……
总之,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今天的美术教育就是明天的美术教育史。
参考文献:
[1]叶朗.(1985)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叶立群.(1995)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4]王极盛.(1986) 科学创造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学老师发sci论文有用吗
高中老师可以做学术。一般而言,高中老师也可以做学术论文,并进行相应的发表。通常而言,高中老师不仅可以做学术,而且发表对应的学术论文还是评定的要求。比如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评选高级职称教科研条件之一: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论文查重法律法规
下一篇:技术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