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春上村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04:28

春上村树毕业论文

村上春树(むらかみ はるき ),日本现代小说家,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1年在日本畅销1500余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1955年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身为国语教师的父亲有意识培养村上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他却始终未能入道,相反对西方文学却情有独钟。  1961年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然而这位读书少年却不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进入中学后,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师的打。后来他承认当时自己内心相当叛逆,“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读高中后村上的逆反心理更严重了,整日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个“问题少年”。但村上的文学素养很高,他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还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村上疯狂地迷上了爵士乐,常常饿着肚子将午餐钱省下来买唱片———他对爵士乐的痴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1964年4月,入兵库县神户高级中学就读。  1967年18岁,听从父母劝告,准备考国立大学。经常去芦屋图书馆。  1968年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在目白原细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后退出。后来迁往练马区寄宿。距离最近的车站是都立家政,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  1969年4月,《问题只此一个,没有交流68年电影观感》在《早稻里》发表。后迁入三鹰市一间宿舍居住。  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村上春树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高桥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决定厮守终生。1971年,22岁的村上决定休学与阳子注册结婚。小夫妻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馆打工。  1974年25岁,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白天卖咖啡,晚上当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这是村上春树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1975年3月,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起了写小说念头,随后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新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1980年,在涩谷区千驮谷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  1981年,决心从事专业创作。酒吧转让他人,移居千叶县船桥市。3月,发表《纽约煤矿的悲剧》(载于《brutus》)。4月,发表《袋鼠佳日》,由此至1983年在该刊发表系列短篇。同年开始作为编委参与《早稻田文学》的编辑工作,为时一年半。  1985年10月,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  1986年移居神奈川县大矶町,10月,在意大利罗马滞留10日,后赴希腊。  1987年1月,留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文坛游泳术》(载于《文学界》),《“the scrap”怀念80年代》由文艺春秋社印行。2月,留居罗马。3月,赴博洛尼亚。4月,赴法国的科西嘉岛和希腊的克里特岛旅行。6月,回国。7月,波尔短篇译作集《世界尽头》由文艺春秋社印行。9月,重赴罗马。10月,参加雅典马拉松赛。  1988年2月,发表《罗马哟罗马,我们必须准备越冬》(载于《新潮》)。3月,赴伦敦,翻译托尔曼的《忆伯父》,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月,回国。回国后取得汽车驾驶许可证。8月,返罗马,同摄影师松村遇三结伴赴希腊、土耳其采访旅行。先去希腊东北部阿索斯半岛上建有希腊正教修道院的圣可索斯山,之后驱车由伊斯坦布尔进入土耳其,用21天沿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黑海、苏联、伊朗、伊拉克国境、地中海、爱琴海,最后折回罗马。  1989年4月,发表《雷蒙德的早逝》(载于《新潮》)。5月,赴希腊罗得旅行。6月,发表《电视人的反击》(载于par avion》)和《飞机》(载于《eureka》)。7月,驾驶私家车赴德国南部、奥地利旅行。10月,回国,即赴纽约。  1990年1月,回国。2月,在居住地涩谷区千驮谷目睹奥姆真理教竞选众议院议员的宣传活动。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树作品集1979——1989》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杰克·伦敦的假牙,突如其来的个人教训》(载于《朝日新闻》)。6月,叙写作为希腊、意大利“常驻旅行者”的体验并收有同阳子夫人的照片的《远方的鼓》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托尼·瀑谷》(载于《文艺春秋》)。  1991年1月,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2年由于延长美国滞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讲现代日本文学,内容为“第三新人”作品读解,副教科收为江藤淳的《成功与失落》。  1993年7月,赴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塔夫茨大学任职。  1995年3月,美国大学春假期间临时回国,在神奈川县大矶家里得知地铁毒气事件。6月,退掉剑桥城寓所,驱车横穿美国大陆至加利福尼亚,之后在夏威夷考爱岛逗留一个半月回国。8月《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捕鸟人篇》由新潮社印行。9月,在神户市与芦屋市举行自选作品朗诵会。  1996年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  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村上春树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  2009年,长篇小说《1Q84》 BOOK1 BOOK2出版,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  2011年,访谈录《和小泽征尔谈音乐》出版,并荣获第11届小林秀雄奖。  2013年4月推出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该书在发售第7天发行量达到100万册。  2014年4月18日,家村上春树新作《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开始发售。

春上村树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996年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

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村上春树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

2009年,长篇小说《1Q84》 BOOK1 BOOK2出版,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

想知道村上春树的《僵尸》的分析

分析:

小说《僵尸》在手法上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写一对男女半夜在墓地行走。男人突然像是“鬼上身”,面色一变的开始数落起未婚妻的不是来,铺天盖地滔滔不绝的贬损,最后男人脱皮变形,变成肉球追赶着已经吓得魂不附体的女友。

下段写女友在梦中惊醒,惊魂未定的问男友,她耳朵里究竟有没有痣?男友的回答,正是她在梦里男友被“鬼上身”说出的第一句话,她绝望的闭上了眼睛。

小说起名《僵尸》,是说男友在梦里变成了僵尸,也暗喻女主人公在听到男友的真心话后,内心逐渐变成僵尸。

小说很短,村上春树写这样一篇小说想说明什么呢?是女人的恐惧,由女人的自卑感和不自信而引发的婚前恐惧症,由想象竟真的变成了现实。

小说中男友数落女友的那种种不是,她大概也都是有的。这篇小说的奇妙之处在于这种恐惧先作用在女主人公的梦里,等她梦醒后梦里的恐惧又真实的发生在她与男友的对话中,这可太让人恐惧和绝望了。

在我们的现实婚姻中,两个人就是再亲密无间,有些话也是不能说出口的。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和伤痛,别以为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就可以任意直说,亲爱的媳妇,我们这么相爱,你看我身上有什么缺点和毛病你说出来我现在改正。

等你真的张开大嘴哇啦哇啦毫无保留“当当当”的冲他数落完,你等着他现在改吧,他当时没削你就不错啦。

女人也一样,别骂自己的丈夫是猪,别说他不管家,不管孩子,不干家务,别骂他不能挣钱,一辈子没出息,别看不起他的为人处世,别骂他抽烟喝酒,性能力不行还偷摸搞破鞋。

你越说他不行,他还真就和你越不行,你越骂他搞破鞋,他还真就出去搞个破鞋。

而且开了头,你就收不住了,隔三差五因为一点小事你就想破口大骂他一顿,你这老公,这男人,八层也就废掉了。

俩人还一块过不?还一块过难听的话就别说出来,别恶语伤人。女人男人都记住,话骂出来就收不住,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千万别开这个头。

俩人越亲密,难听的话就越不能说。在小说结尾的现实里,因为女友好奇的一问,还是让男友说出了口,这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抹去的,这些都属于人性中最灰暗的地带,最好别去尝试,别去触碰。

出自:

村上春树的《僵尸》

原文:

午夜,种种原因,一对男女走在墓场旁的小路上,这时传来重物移动的“吱嘎”声,两人面面相觑,男人笑笑说,大概是被风吹的。

可当时并没有风,女人环视四周,屏住呼吸,觉得气氛十分诡异,男人突然板起脸对她说:为什么你走路的姿势那么难看呢?

我,女人惊讶的说,你是说我走路的姿势有那么难看吗?

非常难看,好像外八字。

女人咬住下唇,她并没有反驳,她深爱这男人,他们下个月要结婚了,算了,她不想吵架。     而且,你耳朵洞里面,还有三颗黑痣。男人又说。

哦,真的吗,在哪一边?女人说。

右边啦,你右耳的内侧,有三颗黑痣,好俗气的痣。

你不喜欢痣吗?

我讨厌俗气的痣,世界上哪有人会喜欢那种东西。

她把嘴唇咬得更紧了。

还有,你的腋下常常发出狐臭,要是当初是夏天认识你的,就不和你交往了。男人继续数落。

她甩开被他牵着的手,哎,你太过份了!

你的衬衫领子脏了,你怎么那么不爱干净,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呢?

女人默不作声,她已经气的说不出话来。

对了,你为什么戴这种耳环呢?像妓女似的,妓女戴都比你有气质。还有你妈妈,简直像头猪,你们母女吃东西那副馋相简直和猪一模一样,狼吞虎咽的,还有你爸爸也很差劲,他是不是连小学也没毕业呀?

你既然那么讨厌我,为什么还要和我结婚呢?

男人根本没注意到她的问话,对了,还有你的逼,那真是太可怕了,松垮垮的,如果我是女的,长得那样松,我真要羞死了,我都根本没脸活下去!

女人只是茫然的呆立在原处。紧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她坐起身,环视四周,俩人正躺在湖畔旅社的床上,她觉得口干舌燥。男人抱着她是身体问,怎么啦,你做恶梦啦,你愿意说给我听吗?

我不想说。

还是说出来比较好,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

算了,我现在不想说。她抱住男人。

什么事?

我的耳朵说不定真的有痣?

痣,男人说,你是不是说你右边耳朵里面那三颗很俗气的痣?

她闭上眼睛,一直闭着。

扩展资料:

村上春树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树出版两卷本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小说上卷命名为“念头显露篇”,下卷命名为“隐喻改变篇”。 该作品的中译本首印达70万册,由于预售反响不俗又进行了加印 。

村上春树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久,家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

其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中提到:“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村上美幸是船场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关西种。“受家庭熏陶,村上春树非常喜欢读书。

1955年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身为国语教师的父亲有意识培养村上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他却始终未能入道,相反对西方文学却情有独钟。

1961年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然而这位读书少年却不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进入中学后,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师的打。

后来他承认当时自己内心相当叛逆,“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读高中后村上的逆反心理更严重了,整日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个“问题少年”。

但村上的文学素养很高,他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还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村上疯狂地迷上了爵士乐,常常饿着肚子将午餐钱省下来买唱片——他对爵士乐的痴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1964年4月,入兵库县神户高级中学就读。

1967年18岁,听从父母劝告,准备考国立大学。经常去芦屋图书馆。

1968年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在目白原细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后退出。

后来迁往练马区寄宿。距离最近的车站是都立家政,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

1969年4月,《问题只此一个,没有交流68年电影观感》在《早稻里》发表。后迁入三鹰市一间宿舍居住。

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村上春树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高桥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决定厮守终生。1971年,22岁的村上决定休学与阳子注册结婚。

小夫妻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馆打工。

1974年25岁,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白天卖咖啡,晚上当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

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这是村上春树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1975年3月,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起了写小说念头,随后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新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1980年,在涩谷区千驮谷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

1981年,决心从事专业创作。酒吧转让他人,移居千叶县船桥市。3月,发表《纽约煤矿的悲剧》(载于《brutus》)。4月,发表《袋鼠佳日》,由此至1983年在该刊发表系列短篇。同年开始作为编委参与《早稻田文学》的编辑工作,为时一年半。

1985年10月,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

1986年移居神奈川县大矶町,10月,在意大利罗马滞留10日,后赴希腊。

1987年1月,留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文坛游泳术》(载于《文学界》),《“TheScrap”怀念80年代》由文艺春秋社印行。2月,留居罗马。3月,赴博洛尼亚。4月,赴法国的科西嘉岛和希腊的克里特岛旅行。

6月,回国。7月,波尔短篇译作集《世界尽头》由文艺春秋社印行。9月,重赴罗马。10月,参加雅典马拉松赛。

1988年2月,发表《罗马哟罗马,我们必须准备越冬》(载于《新潮》)。3月,赴伦敦,翻译托尔曼的《忆伯父》,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月,回国。回国后取得汽

车驾驶许可证。8月,返罗马,同摄影师松村遇三结伴赴希腊、土耳其采访旅行。先去希腊东北部阿索斯半岛上建有希腊正教修道院的圣可索斯山,之后驱车由伊斯坦布尔进入土耳其,用21天沿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黑海、苏联、伊朗、伊拉克国境、地中海、爱琴海,最后折回罗马。

1989年4月,发表《雷蒙德的早逝》(载于《新潮》)。5月,赴希腊罗得旅行。6月,发表《电视人的反击》(载于paravion》)和《飞机》(载于《eureka》)。7月,驾驶私家车赴德国南部、奥地利旅行。10月,回国,即赴纽约。

1990年1月,回国。2月,在居住地涩谷区千驮谷目睹奥姆真理教竞选众议院议员的宣传活动。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树作品集1979——1989》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杰克·伦敦的假牙,突如其来的个人教训》(载于《朝日新闻》)。

6月,叙写作为希腊、意大利“常驻旅行者”的体验并收有同夫人阳子的照片的《远方的鼓》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托尼·瀑谷》(载于《文艺春秋》)。

1991年1月,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2年由于延长美国滞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讲现代日本文学,内容为“第三新人”作品读解,副教科收为江藤淳的《成功与失落》。

1993年7月,赴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塔夫茨大学任职。

1995年3月,美国大学春假期间临时回国,在神奈川县大矶家里得知地铁毒气事件。6月,退掉剑桥城寓所,驱车横穿美国大陆至加利福尼亚,之后在夏威夷考爱岛逗留一个半月回国。

8月《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捕鸟人篇》由新潮社印行。9月,在神户市与芦屋市举行自选作品朗诵会。

1996年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

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村上春树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

2009年,长篇小说《1Q84》BOOK1BOOK2出版,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

2011年,访谈录《和小泽征尔谈音乐》出版,并荣获第11届小林秀雄奖。

2013年4月推出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该书在发售第7天发行量达到100万册。此书在当当网小说排行榜排名第95位。

2014年4月18日,村上春树新作《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开始发售。据出版商文艺春秋介绍,新作接受预定,发行量达30万册。

2015年11月17日,村上春树获得安徒生文学奖。

2016年12月22日,村上春树最新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由新经典文化推出。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树时隔七年发售新作《刺杀骑士团长》,作品中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他在接受《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多家日本主流媒体的采访时表示,试图忘记或者涂改历史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希望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对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村上春树

过来人指点毕业论文如何写

从川端康成到三毛——世界著名作家自杀心理探密 这本书可以看看

耶鲁文学小历史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耶鲁文学小历史》是一本由[英]约翰·萨瑟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8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一):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耶鲁文学小历史》,书名之所以冠以“耶鲁”两字,全因本书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倘若有读者认为是耶鲁大学学生的文学课教材,的确是一场误会。不过,从阅读指南的角度出发,它比文学课教材更有现实意义。毕竟,文学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

本书作者约翰?萨瑟兰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系教授,曾教授各年级学生课程。他对文学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书籍和阅读的热情,足以率领读者踏上一趟充满乐趣的旅程,并在旅程中给予寓教于乐的文学指导。所以,本书实为萨瑟兰教授的“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萨瑟兰以“何谓文学”开篇,足见其明了文学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如若你被放逐荒岛度过余生,你最想携之相伴的是哪本书呢?”这是英国广播公司一档最长、最受欢迎的节目《荒岛唱片》向听众提出的问题。答案里除了《圣经》和莎翁全集以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简?奥斯汀和《鲁滨逊漂流记》。清一色的文学书籍,说明当人类孤独地生活在荒岛上的时候,或许更关心“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而非其它问题。可这个问题,好像只有阅读文学,才能迎刃而解。

“文学以其他事物皆不具备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充盈丰沛,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我们读者越多,越能体会到文学的这股力量。”萨瑟兰认为,这是人们缘何阅读文学的理由。回想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地给我们罗列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书单,却从未有人说过“读一本文学书籍”可以丰富你的人生,真遗憾。

萨瑟兰作为“阅读文学丰沛人生”理念的推崇者,由“美妙的开端”伊始,他便利用三十九个章节,近二十万字,向我们讲述了文学体裁,诸如神话、史诗、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发源衍变;阐明了 文学与人性、宗教、战争、历史变迁、科技进步的关系; 列举了“现代主义”、“浪漫 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儿童文学”、“女性文学”、“种族文学”和“边疆主题”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通过书中粗浅的解读,令我们在文学阅读之路上,有了小小的起步。

无论是伟大的经典,如《贝奥武夫》和《失乐园》,亦或沉重的史实,如版权、著作权滥用和无理的文学审查制度,萨瑟兰都能够用一位作家、一本书,并附以精炼简短的语言向读者清晰地表述,该历史现象对文学的影响与改变。其对英语世界文学知识的信手捻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在本书结尾,萨瑟兰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何为最佳的文学作品?每年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文学奖项在评选,有无数的权威或者民间的媒介机构,如《纽约书评》、《伦敦书评》、“奥普拉读书会”在推荐读书排行榜,那么普通读者到底应该相信谁?

萨瑟兰说,“当探讨文学时,思想的碰撞总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读书与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一样,每位读者请珍惜自己手中的“选票”,坚持自己的阅读理念尤为重要。

跟着萨瑟兰去读书,不失为“反复阅读是文学带给人们的巨大享受之一”精神的切身实践。“本书不是一本说明书,而是一本阅读建议”,这便是阅读本书的理由。

转载请豆邮联系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二):基于英国文学的小历史

John Sutherland的这本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出版自yale university然而并不是一本美国文学简史。它的立足点还是英伦三岛,并且在基本时间轴的基础上给予章节比较个性化的分类,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看起来482p的砖头竟然也能行云流水,周内完成。当然对于我们这种本科英语系文学向出身的人而言,我们几年的英美文学课教育始于腐国,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后,教育的主线就拉到了美帝,从现代主义开始我们就淡弱了腐国。当然它也会涉及到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荒谬主义以及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几乎是在篇末,作者指出:我们在明智地规划使用时间上还学习什么呢?相比金钱,时间是我们在未来会缺少的东西。对于疲于工作的人来说,每周有多长时间花在广义的文化范畴上?平均约是10小时左右。那么阅读一本jonathan franzen的新进小说要花多久?我们估算也就10小时(蕾拉:OMG franzen的小说真是不好读啊,这么说来10小时已经算是艰苦)最后的启发就是也许再来一次写毕业论文的机会,我不会写fitzgerald的tender is the night,这么小资这么个人这么虚华这么吹弹即破这么lost,我或许会考虑写For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呢[得意][得意][得意]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三):Points lead to thoughts

这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文学历史和提供书单的书。请勿被其厚重的装帧而吓到,这是绝对能够给你眼前一亮的书。乍看目录,每一章节似乎是分开独立的文章,实则逻辑清楚,所要表述的文字的流动很连贯。

当然,虽然标题是这样写的,其实更应该是着重于欧美文学所在的西方世界的历史,如想多了解旧时至今的文学发展进程和所影响及被影响的思潮推进,此书不失为一本可以将这样的世界从不同角度展现给你的书。不仅仅涉及了文学本身,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哲学、政治、艺术层面等,作者也用娴熟的手法编织呈现。开篇即提问,何为文学,随即一篇篇的主题展开,从神话、史诗、古罗马等的哲学,再由街边的小剧场、自娱自乐写的小故事、文学巨匠们、文字给社会意识形态带来的雕琢、文字带来的思想开化、女权运动和种族运动、小说的奇妙、再到全球化多元化、至现今文学的状态和形式的改变、地位的变化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提到文学作品的归属,大概更能让大家对于“版权”这个词有更多的了解。1710年,英格兰议会版本了《安妮法案》来保护文学作品所有者,并鼓励学习。这出乎我意料地早,看来前人是很有预见性的。而现在版权的这个概念,已不仅仅在文学领域使用了。为何并没有先在东方世界提出?我想,大概是文学作品的通识率和流动性的差距吧。所以联想到现在的人们是多么幸福,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字的普及,我们能太轻易地能看到一本书了,随之扑面而来的,则是信息量的充满和爆发。

而文字也并不总是何时何地都能流通的,包括现在。所以各国各地都有审查制度,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对于文学的禁锢。前几天正好看了蔡国强《天梯》这部纪录片,其中蔡先生提到自己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为躲避灾祸,不得不把家里的书都烧掉的时候,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父亲经历过的对于文学的禁锢的年代,而落泪。

初学西班牙语的时候,西语中,“新的”一词是nueva/nuevo,当时念想着英文小说一词是否是会跟此有关,作者给科普了。薄伽丘在当时给他的《十日谈》这样类型的中短篇小故事,命名为novella,这在意大利语为“新生的小事物”,正是这样的新生之物,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条条框框,给文学世界带来了新突破。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敢于发声,敢于创新(并非篡改经典)的人。经典的作品,则能跨越时空,经受洗炼。

艺术形式的多样,文学也得以在其他艺术形式占据地位,例如电影、戏剧、电视剧、舞台剧等。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不在少数,文学也为其提供了整个叙事的可能性。只是这些其他的形式,也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噢!当然,还有音乐。那天,一位教授说,诗集基本上在书店里的小角落,静静地落灰。殊不知,我们正在一个被诗耳濡目染的时代,如此习惯这些的存在,而忘了原来它们也是诗。这些歌曲从车载音响,耳机传出,进入我们的耳蜗,被听觉感知,我们的情绪也不时随之波动。而鲍勃?迪伦出色地告诉了人们这一点。

不同区域的坎儿,大概就是语言了。虽然现在有更多的人掌握了不同的语言,能够翻译作品使其得以在不同国别和区域间传播,但是翻译还是会有一定的缺失。而与此同时存在的,也是本国的文字和文化得以被别国理解,虽然缺失了一些,但不失为敲门砖。

说到本书提到的教育话题也无处不在。J?J?卢梭的《爱弥儿》堪称经典,为人父母和为人师的朋友不妨阅读,胜过现今各类教条式的清单和列表。哪些学科最适合刚开始学习的孩子呢?有时我也听到一些朋友这样的疑惑,作者援引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话说,当你还在两门学科中选择先教哪一门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已经把两门都学会了。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劳动分工和知识分类也越来越细了,不过,是不是有时会遗忘了其实这些所谓学科之间都是联系的呢?

我们为何阅读?获得新知?解答疑问?抑或为了娱乐?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四):乐之者的文学缘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每年都要读完上百册文学类书籍,仍难免兴叹,光是诺奖、龚古尔奖、布克奖、直木奖这类大奖的入选作品都追不完,世上精彩的书太多,值得一读的作家也太多了。有人好奇,到底从何时起,人类穷其一生也读不完世上所有的书?出版业的兴起既是文化发展的福音,也带来了无尽的选择烦恼。

相比之下,随博闻强识的人共同品书,了解更多未及阅读的作品,未尝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英国学者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通俗简明的《耶鲁文学小历史》颇具亲和力,却是扎扎实实的高屋建瓴之作。厚积薄发的萨瑟兰信马由缰,字里行间的热忱直欲令不谙文学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声称:“介绍理论比较好的办法是讨论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共有的主张,而不是概述各种理论流派。”由是观之,萨瑟兰的“小历史”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各个章节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地域或流派分类,时时兼顾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时唤起读者共鸣。

文学的魅力,在于读者不是单方面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作品的参与者。“文学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即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萨瑟兰还认为,“小说所做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自我探索。”这种感知和探索,不是评论家的专利,萨瑟兰想要带领普通读者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体会阅读的乐趣。

从解释人类潜在思考的神话、为民族而书的史诗、街边剧场和吟游诗人,到抛弃“意义”只尽表达之责的荒谬文学、引爆一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与读者的需求始终不可分割。时有交集,时求创变,文学的历史,徘徊于表达与需求之间。

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像伍尔芙那样,拥有自己的出版公司,无需担心写作的后续问题。普通人的走上作家的职业道路不光仰赖天赋,更重要是机遇,女性作家若想成功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以男性笔名出道的原因,即便是后世奉为名著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出版之路也饱受挫折。萨瑟兰触到了作家们的心境。他了解莎士比亚避谈政治的隐衷,为此莎翁熟悉的伦敦从不是他作品的舞台。他了解狄更斯对种族观点的成熟过程,尽管在伍尔芙眼中,狄更斯笔下无绅士,却也不执着于同情或挖苦。他了解卡夫卡的性情,在欧洲的一潭死水中写作,甚至不期待作品能被大众阅读,文如其人的荒谬文学不可谓不真诚。

《为你写的书》一章中,萨瑟兰着重探讨了不断变革的读者群对创作和出版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去何从,不是作者从心所欲决定的。而在读者反馈更迅速的现代,或许有深度、有品位的阅读者能为文学史的发展推波助澜。这又是萨瑟兰写此“小历史”的授渔之恩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普通读者而言,感受文学之乐而后结缘,要比死记硬背得点皮毛有益得多。萨瑟兰也提到当代读者面对的许多问题:选择的困难、电子书的冲击、出版行业的新规则。这虽不是读者单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但倘以文学之乐为本,磨砺心性,未尝不能从容徜徉,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未年读约翰·萨瑟兰《耶鲁文学小历史》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五):“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作为一个出身中文系的人,阅读文学史既是专业功课,也逐渐转化成了私人趣味。纵使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摆在眼前,但出自不同人笔下的文学史,仍然具有着丰富多样的视角与层次。

在读过大量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文学史教材之后,转而阅读《耶鲁文学小历史》则成了一件饶有乐趣的事情。正所谓文如其名,既然言称为“小历史”,内容定有着与“大历史”目光所及之处不相雷同的地方。在作者约翰·萨瑟兰的笔下,少了几分学究气,多了些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以及那诙谐又不失格调的幽默与诚恳。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文学史?

一部好的文学史,一定携带着极为鲜明而独特的问题意识而来。作者既是在向自己发问,顺畅而有逻辑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章节的表述,同时也在与读者进行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自觉地也参与其中,从问题出发,迸发了探索答案的求知意识。

读文学史的另一个乐趣,是关于在不同的视角与高度之间来回穿梭的 *** 感。打开《耶鲁文学小历史》的目录,开篇从神话开始讲起,顺着文学发展的脉络,一直贯穿到第40章“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以及超越生命的文学”,谈论的是21世纪最普及最流行的阅读方式——电子书。

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经典作品,就像是泛舟在文学史长河中的点点白帆。而身为读者的我们,有幸登上每一艘小船,把船的内部构造看个究竟。同时,还能站在岸边高处,看千帆荡漾的风景。《耶鲁文学小历史》这本书,在同一时间做到了这两点,一面深入到一个个时代的具体文学作品之中的,一面带领我们俯瞰这一切是如何生成、变化以及兴替的。

除了谈论文学本身,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另外一点,是萨瑟兰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这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经久不衰的生活方式的独到见解。最后一章,目光转到了21世纪,无纸化阅读开始成为常态,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则被翻倍飞速增长,数量庞大而驳杂的信息环绕着,阅读之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文学史的漫长历程,一路走来,从口口相传的神话和史诗,到风靡几个世纪的纸质阅读,再到如今的无纸化阅读,变化的载体与不变的人文精神相映成趣。把最后一章读完,我忍不住重新回味起这本书的发端——“第1章:何谓文学”。

萨瑟兰在第一章中写道:“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六):清新的纸上文学讲座

文学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像鲁滨逊般被放逐流落孤岛,如果有本文学书籍相携相伴,至少能排遣孤寂,不会绝望厌生。而我们人生百年,阅历有限,大部分的知识也都是源自阅读文学作品。所以人类热爱文学。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约翰?萨瑟兰所著的《耶鲁文学小历史》不光涵盖了文学的绝大多数领域,更是一部“阅读建议”,细细聆听萨瑟兰的纸上文学讲座,能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见解,让文学在个体生命中熠熠生光。

在萨瑟兰的眼里,文学世界是现实生活的映射,“一个真实的内核包蕴在文学看似虚构的表象里”。文学作品又给我们带来灵感与启示,因为文学是“人类用自己至高至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表达和传述”,一个个天才的作家,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帮助处理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而且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那份精神的愉悦,是人最开心的时刻之一。我们享受文学的美妙,并借此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也经历了全球化。文学在全世界的流行,没有疆界,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品尝到各地文学的甘美。如果某种文学真的堪称伟大,即使它如拉克司内斯的作品一样深深扎根于如冰岛般的蕞尔小国,也会突破国家疆域的限制,“高高跃起,跨越国界而广为传播”。而像中国般的泱泱大国,过去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关系,世界难闻其文学的声音,但随着国际贸易的紧密交流,通讯系统的持续发展,“莫言”们不再沉默,不再仅仅对中国百姓讲述,更开始向全世界述说中国的故事。而像日本作家春上村树,已具备全球意识,他的写作,从世界各处汲取别家之长,然后为全球范围的读者书写。

既然作为一部“阅读建议”,萨瑟兰对当下的畅销书也持独特的视角。他认为大众流行文学不等同于粗糙文学,虽然大多文学性不高,但亦有经典作品,比如《悲惨世界》。这部流行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在文学史上属于评价“优劣参半”的一类,但它“在本质上有能力不断演进,改进自身,像液体一样将自己融入时下不断变化的文学文化潮流中”,以这一点为评判标准,大多数的畅销书都实力不济。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擅场,低端文学的畅销能弥补高端文学的滞销,形成交叉补贴的现象,正如流行音乐对诗歌的普及一般,各有各的存在意义。

而文学奖项的颁发更为读者在这个文学百花齐放的竞争时代提供选择依据。尽管按照乔治奥威尔的说法,“检验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唯一的真正的的标准是时间”,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缺乏耐心,亟需一份类似畅销书榜单的具有指示性作用的权威颁奖名单。而由此衍生的文学庆典活动、节日也成为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良好平台,读书会、读书俱乐部孕育而生,更好地促进文学的发展。

最后,在面临电子书的冲击下,纸书出版虽然呈现萎靡,但读者面对网络上、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日渐出现了选择性困难,感叹该如何选书?萨瑟兰的建议简单明了:人生有限,阅读经典,阅读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世作品。

2016/02/17

上一篇:极限运动论文题目

下一篇:乡村任教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