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审美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05:49

审美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

[摘要] 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强调建筑结构、功能的需要,还要突出对建筑美学的满足,为“人”设计出舒适、合理、美观的建筑环境。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

【摘要】

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艺术,是生活的美化、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的创造等。生活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审美的主色调,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艺术审美一定散发出光彩的光芒。

【关键词】

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张玉花,王树良,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凌继尧.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剧种,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越剧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实现繁荣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其传统文化基质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独特审美价值。无论是文化基质,亦或是审美价值,都为越剧发展明确了方面,并在越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研究越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很有必要。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内涵

(一)基质与文化基质。

基质,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根基与本质,即影响着事物产生与发展,并在事物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主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也决定该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前景的根源性、本质性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基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与以上阐述相关。所谓文化基质,就是非遗传因素、非生物基因,指后天习得的,通过主动或非主动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或链路,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等。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

从基质和文化基质来看,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就是越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更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越剧发展需要继承,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基因,是本质性、根源性的文化元素。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这种特质为基准,为实现多方的发展尝试,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而传统文化基质便是这一特质。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一)越剧的文化创造审美价值。

所谓文化创造,即越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质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基于越剧本身发展需求,广泛而深刻地汲取、借鉴现代戏曲文化精髓,不断迎合新一轮的文化浪潮,实现传统文化基质与现代流行浪潮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产生迎合大众越剧观赏审美趣味,推动越剧健康发展的新的文化,这就是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文化创作价值。越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它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旋律质朴优美,曲调婉转动人,清新淡雅中略带乡土气味,令人百听不厌,白看不烦。

(二)越剧的社交审美价值。

越剧发源于中国的浙江嵊州,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皆能哼唱越剧,并以此为乐这一问题。很显然,在越剧起源与发展的地区,越剧俨然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民间,人们也习惯于组织各式各样的越剧演出活动与演唱比赛,以此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中,有一类审美价值叫社交价值,为群众广泛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越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当然,随着越剧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越剧在发展中外关系、巩固中外情谊、实现中外文化艺术的结合上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越剧的娱乐审美价值。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和文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独有的灵气与艺术魅力,这都使得越剧成为备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态。从越剧产生、发展到繁荣壮大,其娱乐审美价值一直伴随其中。越剧不仅能给人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更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达到为群众舒缓压力,愉悦群众身心的目的。中国传统越剧中的《梁祝》、《牡丹亭》、《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优秀的越剧剧目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寄托,是当时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越剧《牡丹亭》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艺术性的舞台设计等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促使人们自身修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越剧自二十世纪被搬上历史舞台后,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传统文化基质为根本,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在这种发展态势的推动下,越剧这一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过去是璀璨辉煌的,但其未来是否光明灿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越剧艺术家以及研究者对其传统文化基质和其审美价值的科学把握。毋庸置疑,针对传统文化,越剧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现代越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姚文放的论文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1981.4.1983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1983.7.“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1983.6.1984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1984.6.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1984.2.“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1984.5.1986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1986.1.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1986.2.(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1987.1,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1987.9.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1987.1.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7.3.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1987.11.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1988.3.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1988.4.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1988.5.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8.3.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1988.6.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1988.11.1989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1989.1.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1989.1.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1989.2.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1989.2.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1989.3.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1989.6.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1989.8.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1989.5.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1989.6.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1989.6.1990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1990.1.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1989.2.)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1990.1.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1990.2.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1990.2.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1990.4.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1990.1-2.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1990.2.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1990.7.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1990.5.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1990.5.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1990.3.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0.4.1991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1991.1.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1991.1.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1.1.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1991.1.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1991.4.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1.3.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1991.4.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1991.6.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1991.5.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1991.10.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1991.11.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1991.12.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1991.6.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1.4.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1991.4.1992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1992.1.《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92.1.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1992.2.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1992.3.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1992.3.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1992.4.“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1992.3.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1992.4.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1992.5.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1992.3.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1992.6.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1992.11.25.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1992.6.1993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1993.1.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1993.1.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3.1.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3.1.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1993.2.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1993.1.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1993.2.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1993.2.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1993.3.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1993.2.(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1993.7.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1993.4.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1993.5.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1993.9.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1994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1994.1.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1.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4.1.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1994.2.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4.1.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1994.2.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1994.2.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1994.3.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1994.5.25.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1994.3.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4.4.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1994.11.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1994.2.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1994.4.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1994.4.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1994.11.1995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1995.1.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1995.2.8.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1995.2.25.(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1995.2.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1995.3.25.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1995.2.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1995.3.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1995.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1995.4.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1995.3.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1995.3.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1995.10.18.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1995.12.1.(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1996.1.)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1996.2.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1996.2.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1996.2.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1996.3.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1996.2.(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1996.3.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1996.4,5,6.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1996.6.)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1996.5.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1996.5.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1996.3.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1996.8.18.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1996.12.28.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1996.4.1997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1997.1.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1997.1.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1997.4.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7.2.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1997.6.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1997.7.26.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1997.8.16.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1997.4.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1997.7.)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1997.8.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1997.6.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7.12.)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1998.1.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1998.1.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1998.2.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1998.3.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5.)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1998.4.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1998.10.1.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1998.10.)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1998.6.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1998.11.19.1999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1999.1.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1999.1.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1999.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1999.1.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1999.1.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1999.1.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1999.2.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1999.3.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1999.2.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1999.5.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1999.6.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1999.2.2000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2000.1.25.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2000.1.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2000.4.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2000.3.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2000.3.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2000.3.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2000.6.10.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2000.7.18.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2000.3.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2000.5.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2000.3.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2000.3.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0.12.)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2001.2.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1.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2001.2.24.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2001.2.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2001.6.12.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2001.5.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2001.12.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200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2002.1.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2002.1.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2002.2.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2002.2.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2002.3.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2002.4.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2002.4.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2002.5.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2002.11.28.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02.6.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1.2003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2003.1.“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2003.1.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2003.6.6.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2003.3.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2003.5.2004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2004.3.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2004.7.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2004.7.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2004.5.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2004.10.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2004.4.2005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2005.2.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2005.3.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2005.4.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5.4.2006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2006.5.“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6.4.“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6.5.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2006.9.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2006.9.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2006.11.2007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中国文化研究2007.1.(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2007.3.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2007.5.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2007.6.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2007.6.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2007.12.2008“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2008.1.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2008.3.8.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2008.4.17.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2008.3.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2008.8.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2008.10.2009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2009.2.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2.“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2009.1.(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2009.2.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8.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22.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2009.5.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2009.6.2010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2010.1.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2010.2.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2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0.4.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2010.4.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2010.6.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10.6.2011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2011.1.27.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2011.1.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1.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5.B6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2011.2.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2011.2.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2011.3.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2011.4.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2011.5.2012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2012.1.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2012.9.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2012.9.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2012.9.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2012.3.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2012.6.20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2013.1.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2013.2.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2013.3.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2013.3.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2013.4.“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2013.10.2014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2014.3.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25.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2014.9.16.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2014.5.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2014.5.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2014.5.2015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2015.1.“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2015.2.

上一篇:可以作论文的题目

下一篇:论文注释电子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