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专论文范文林业

发布时间:2023-03-03 06:05

大专论文范文林业

近年来,高校 毕业 论文质量持续滑坡,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学术失范现象,症结主要源于高校毕业论文价值的缺失。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生毕业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学生方面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对于高等职业 教育 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来说,随着高职教育对于高数教学的实际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高数同样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变革,以满足现今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今高职高数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来进行创新性的高职高数教学.

【关 键 词 】高职 高数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2095-3089(2013)06-0127-02

要用素质教育来淘汰应试教育一直都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和手段.只有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性提高,素质教育的变革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来说,随着高职教育对于高数教学的实际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高数同样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变革,以满足现今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今高职高数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来进行创新性的高职高数教学.

一、高职高数教学问题分析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同时因为高数学科本身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自然是十分低的,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是显得无足轻重.所以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更是对于这一门学科有着极大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以后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技能培训,所以高职教师对于高数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自然也不会太高.一些高数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更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给学生灌输一大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毫不关心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是否已经理解.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是不会太高,这也让这门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

二、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分析

(一)高数创新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高数的创新教育是在传统高数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以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高数教学的相比,创新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习必备的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倾向于让学生的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团结协作,共同探讨这些在现实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增强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对于高数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如何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

1.考虑如何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首先就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数学,对于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它不仅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同时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空间和时间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为了适应新时期下高职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的现实需求.高数创新教育的首先一点就是要转移高数教学的侧重点,一定要从要求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掌握转移到培养高职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能力上来,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

2.改进教学内容

对于高等数学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来说,高职学生的底子基础并不足以能够很好的驾驭这门学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公式、规律、概念面前,许多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就陷入奔溃,也会对这些还没开始学习的内容产生极深的恐惧心理,所以高职高数教师在教授高数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

高职教师在选择高数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坚持做到删繁就简,少而精的原则.对于一些无足轻重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则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最好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重点难点时不时的融入到实际的例子教学中,让学生在他们最为熟悉的例子中,能够比较轻松的掌握高数重点和难点.

3.创新 教学 方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将学习培养成为一种兴趣,高数教学要想取得创新性改变,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对这门学科进行改革.寓教于乐的方式虽然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有着极大的难度,但是也要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找到能够与高数这门学科结合的点,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可以开设专门的课题性教学,让他们从对课题和事物的研究中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高等数学真正的魅力.

4.采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对领域都对相信的学科科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样的信息技术也能在高数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技术来对事物创设情境,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到事物发展的变化和特点.通过模拟的手段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心理感受,同时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高数这门学科,并且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创新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达锦.信息技术时代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J]. 科技广场. 2004(11)

[2]蒙诗德.浅论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活动中的创新教育[J]. 信息系统工程. 2010(03)

[3]文海英,廖瑞华,魏大宽.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06)

[4]龚慧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新认识[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范文二: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校园环境相关毕业论文

一、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 措施

1.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首先,高中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

其次,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 渠道 ,凸现主环节.

2.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他律,因此,在他们一进入学校时,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加强管理,用校规校纪及 其它 规范来要求学生,并利用学校或班级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

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应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生活,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会演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商量、讨论、甚至 辩论 的方法代替强制的灌输.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行为规范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习惯,所以高中德育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人文性,寓教于乐和全体参与性.

二、充分利用校园这块净土培育人

1.美化校园环境,和谐育人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教科书,它时时处处、无孔不入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

2.优化精神环境,榜样育人

一所学校的精神是验证它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据.学校精神主要通过师生精神来体现.其中教师精神尤为重要.教师精神的核心是师德,而爱心又是师德的核心.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具有慈母之爱、严父之威、朋友之情等多种角色的扮演意识,积极采用“走动式”的教育方法,运用“思变”的理念,适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体味被爱和被尊重的滋味,受到情操的感化、爱心的熏陶.

3.活化集体环境,自主育人

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接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320;.教师是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健康品格教育的.以往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弊端,教师把管、卡、压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有效方法.因此,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片面强调他律而忽视自律,教育方法简单,把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这种只重视教师要求,轻视学生自我教育,只重视规章条款,轻视实践活动的倾向,使学生感到教育缺乏活力,活动枯燥无味,致使德育实效甚微.必须真正做到活化集体环境,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培育人.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高中德育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必须抓好德育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开展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环境刺激和激发中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使德育目标得到内化,从而使他们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 经验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农业推广专业课程论文范文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 热点 。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 种植 、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2.1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2.2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2.3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推广体系不匹配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3.1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3.3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 教育 ,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 措施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 岗位职责 ,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 文化 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三:《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农技人员交替频繁,往往是兼职其他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不多,真正到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的人员少之又少。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是工作条件较差。除基本待遇外得不到保障外,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不能障碍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三是专业素质不高。从总体上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乡镇公务员招考工作不限制专业,分到农技推广站的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而且由于经费紧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其知识越发陈旧老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1.2 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这些成果多不适宜推广应用。当前通常采用“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运作机制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这种机制带来种种弊端:自下而上层层报奖,无形中增加了成果的数量,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挤小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的空间。科技成果必须最终得到生产的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技术等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1.3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导致推广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巨大、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微观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 方法 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

  1.4 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进入城镇从业的农户大多数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很低。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农业经营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成本,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户各自为政,加之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更是缺乏有效的 渠道 。

  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 经验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增强为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保障各级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2.2 保障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是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加大对一些公益性的推广工作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2.3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农业动物、植物新品种纳入专利范围,鼓励研究单位研制生产更多实用的科技产品,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对一些研究与开发示范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和以开发性为主的科技项目,在鉴定评奖过程中可考虑将创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分离开来,或加大创新部分权重,降低已获效益权重,增加成果的实用性,促使产生更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要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二是要广泛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创新推广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4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农民技术培训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结束语

  我们要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与全方位的服务领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从法律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全方位地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2] 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猜你喜欢:

1. 农业推广成功案例

2.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3.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4.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毕业论文

5. 养殖技术与推广论文范文

6. 农业科技创新专科毕业生论文

大专需要写毕业论文吗

大专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专毕业论文范文【1】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新兴学科,目前在许多高校,它已经被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但就我国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人才缺口约有300多万。

依据我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管理会计课程在实践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缺少经典案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考核方式传统单一等方面。

1.1 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使用的多数管理会计教材均以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为主,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与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等内容,只有部分教材浅显地涉及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如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内容。

而关于其前沿学科中如代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内容却很少涉及。

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同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存在重合现象,如成本会计在管理会计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删减了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这部分相关内容,由此导致了各学科间系统性紊乱。

此外,目前的管理会计课程在内容上未能与时俱进,体现管理会计职能的拓展,缺少目前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的相关应用问题。

1.2 课程教学缺少经典案例

由于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依据西方管理会计体系编写的,在实践中,这些教科书上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较好的管理会计的案例大都来自国外,缺乏适应性,而一些由我国企业在长期经验积累中创造的实际运用方法,并没有在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中被采用。

同时,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和讲解,很少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兴趣及课堂积极性的开发。

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后续教育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如尚未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资格证书考试、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等问题。

目前国际上针对管理会计的资格考试,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证(CMA)在我国尚缺乏普及,知名度不高,报考的人数较CPA偏少。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欠缺,我国高校目前也缺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很难在学生中有效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指导。

1.4 考核方式传统单一

在管理会计的课程考核方式上,目前我国高校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形式,这样容易促使学生产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的消极应试心理。

这样,即使在课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是凭借短时记忆,学生们并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2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2.1 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机制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高校与相关企业间的定向合作关系。

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和理解管理会计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实践创新能力上来。

2.2 开展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增加案例和软件化教学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教学重心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加入引导性案例的形式,能够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将效果证明性案例插入到教材章节中,则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用方法应用性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可以借助高度简化的案例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此外,通过增加软件化教学的方式,能够丰富管理会计的授课内容,使得授课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RP财务软件及Excel来进行数据处理,正确快速地计算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指标,既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节省时间,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更加高效地进行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规划、业绩评价等实践活动服务。

2.3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在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力度,而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不足,各高校管理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可以通过实现人才持证上岗、给予教育工作者更多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加大对于专业型管理会计人才的聘用力度等方式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2.4 改革成绩考核制度

我国高校目前的成绩考核方式多偏重于期末笔试考试,这一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高校应当改革成绩考核制度。

可以依据课程学习进度及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建设题库,从而使得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密切集合。

在考核周期上应该将期末考试的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随学随用,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增加课堂PPT展示、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等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3.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如通过在课堂上加入引导性案例的形式,能够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又如将效果证明性案例插入到教材章节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在以后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将会懂得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

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学生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解决问题。

开展案例教学,是将企业的各种真实管理场景搬到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努力寻求提高企业价值的方法。

通过分析案例中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由于案例分析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求唯一答案,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3.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事先对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在这样一种实践化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教材中所授内容,同时又不能仅局限于这些内容,而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理论知识的运用。

同时,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分析总结问题。

因此,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管理会计学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深造,因而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大专毕业论文范文【2】

论文题目: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14 d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治疗前,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平均时间和血糖达标平均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效果相当,从经济学角度,可优先考虑甘精胰岛素。

[关键词] 甘精胰岛素;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2型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糖尿病的早发现率和早治疗率明显上升[1,2]。

糖尿病是内分泌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该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4]。

治疗上,除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自我监测和运动锻炼外,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五大要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6]。

在临床上,药物治疗糖尿病方案众多,疗效间尚存在一定差异[7,8]。

本文分别采用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治疗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 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入选条件:①患者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和体征;②患者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糖尿病;③患者有胰岛素使用指征; ④患者无听力、智力、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与医务人员能够很好的交流和沟通;⑤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在开展本研究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使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②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分裂样精神病等重型精神疾病,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③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或无法坚持为期3个月的随访。

随机将本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 40~75岁,平均(61.72±15.85)岁;病程 6个月~20年,平均(10.72±9.16)年。

实验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0~76岁,平均(62.31±16.22)岁;病程1~21年,平均(11.27±10.02)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运动锻炼和自我监测。

对照组采用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20091)治疗,早晚餐前15 min皮下注射,给药初始剂量为12 U/d,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早晚胰岛素用量,实验组采用甘精胰岛素(甘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50051)治疗,给药初始剂量为12 U/d,早或晚给药1次,格列喹酮30 mg(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10)。

根据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前餐后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平均时间和血糖达标平均费用。

林业论文开题报告(2)

林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上一篇:怎么写的论文模板

下一篇:毕业素质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