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信任危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06:18

信任危机毕业论文

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我凭什么信任你 —当前的信任危机与对策 作者:彭泗清(北京大学)
近几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力极大的病毒,渗透到社
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这种病毒的发
作,使社会上弥漫着不信任的情绪,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这就是信任危机.
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象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就要求人们对
生活中的一切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否则,人们就会提心吊胆,草木皆兵.试想一下,如果我
们看到美酒,首先想到的不是甘甜可口,而是它会不会让人双目失明;如果我们看到微笑,
第一个联想不是友善,而是笑里藏刀;如果我们踏上外观宏伟的大桥,第一反应不是闲庭信
步的轻松,而是如履薄冰的紧张(担心它突然坍塌);如果我们去医院做阑尾手术,却总害
怕胃被切掉;如果我们在马路上救助一个遭遇车祸的陌生人,却被他的亲友当作肇事者......
那么,我们还能够正常地生活吗 可惜的是,这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如果",却早已是一个
个众所周知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一 信任危机的六种表现
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的泛滥,也就是说,在我们
的生活中,不少东西,不少人本身的可信度很低,不值得信任;二是不信任心态的普遍化,
即人们对很多事物和个人不信任,包括对一些本来值得信任的也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的
心态,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泛滥的心理后果,它对社会生活的危害,可能比这
些现象本身还要严重.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不信任心态的各种表现.
1 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
现在,不少人在购买商品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不是假货 无论是对街头小店,还
是对国营大店,人们都有这种担心.社会上,有为数不少的一批人靠制假贩假为生.制假的
技术越来越高明,一些假冒商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贩假的手段越来越巧妙,一些
假货在流通领域通行无阻,甚至比正牌商品还顺畅.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地方利益纵容造假行
为,一些执法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包庇造假贩假者.1992年3月,《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
曾经以"疯狂的黑潮"来形容遍及全国的假冒行为.几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打假"的
力度,推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但是,这种黑潮却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打假专
业户"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值得注意的是,假冒伪劣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由日用消费品
(假烟假酒,假名牌服装,假化妆品,假电器等),到生产资料(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
假钢材等);由小件商品,到大型工程(如前不久震惊全国的重庆塌桥事故,杭州劣质堤防,
还有不少祸国殃民的豆腐渣工程);由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如盗版书以及一些虽是正版
但错误百出的书籍);由对普通老百姓的欺骗,到对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欺骗(例如一些人用
假文凭,假证件骗取工作,一些企业用假报关单骗取国家外汇,用假合资证明骗取优惠政策,
用假发票偷税漏税等,此外,假币伪钞的问题也已经相当严重).
假冒伪劣在服务领域也同样存在.在全国,无证经营的"江湖医生"的广告到处可见.
在北京,一些人经常在居民楼里散发各种"小广告",冒用国营煤气天然气公司的名义,贩
卖质次价高的服务.即使是由正规厂家或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存在乱收费和质量差等问题.
客观地说,近年来,名牌产品和优质服务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但是,由于假
冒伪劣的波及面很广,也由于真假难辨,良莠难分,很多人只好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抱着
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2 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不信任,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所有外人不信任
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导致了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如生产厂家和销售服务人员
的不信任.一些不法分子和不法厂商的坑蒙拐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对市场的
信心,破坏了很多行业的信誉,使不少坚持规范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也被殃及.更为严
重的是,这种状况使不少人产生"人心不古"的感慨,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唯利是
图,从而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态度.有一段顺口溜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态:
"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防人,八十年代各人顾各人,九十年代人
宰人".
3 对熟人甚至对亲朋好友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与熟人之间和亲友之间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交换有关.长久以来,人们一直
信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把亲朋好友当作值得信赖的力量.对于熟人,人们也相
信"兔子不吃窝边草",认为熟人之间不会发生坑蒙拐骗的行为.然而,在今天,人们突然
发现熟人甚至亲朋好友也并不那么可靠."杀熟"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合伙办公司的好朋
友反目为仇的故事也时有所闻.对熟人和亲友之间朴素的信任感破坏得最为严重的可能是传
销活动.传销本来是一种很好的销售方式,但是当它被引入中国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畸形发展,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传销网络往往是依靠熟人和亲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病态
的传销使很多人上当受骗,而直接的骗子,即传销者的上线,往往是熟人或亲友.
4 对管理者及执法者的不信任
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的泛滥,是与一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的贪赃枉法相辅相成的.在不少
地方,"打假"成了"假打",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与制假贩假者相互勾结,对社会巧取豪夺.
一些官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社会上曾经流传一段名为"十种人"的顺口溜,
描写了不同领域中的腐败分子:"第一种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第二种人大盖帽,吃
了原告吃被告,......"这段顺口溜虽然不无夸张的成分,但是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一些
管理者和执法者的不信任情绪.
5 对法规制度的不信任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进展很大,各种地方性,行业性的法规也在逐步建立,各
类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也日益健全.但是,由于法规制度本身还不完善,也由于法规的执
行过程存在问题,如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等,使得不少时候,法规制度还难以落实,在一些
地方,法制只是一纸空文.法规已经很多,但是法治还离我们很远.一些人总认为制度是死
的,人是活的.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相应地,不少人对法规制度也持一种不
信任的态度.
6 对基本价值观的不信任
这是最深层的不信任.当人们觉得人心不古的时候,对人性也就会产生怀疑.一些过去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也会动摇.例如,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将诚实,善良,互助,同
情,守法等当作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但是,近年来,这些道德观念成为一些文学作品调侃
的对象,它们的正当性受到挑战.有些学者指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渴望堕落"的心态;
有些人提出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口号;有些人试图发展一套背离原有的价值观念的
生活方式.
在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里,也难免出现不信任的情况,但是,其不信任往往针对明确的
对象,局限于具体的特定的范围,不会扩大化.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中国,不
信任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浅层的不信任发展到深层的不信任,由局部的,个
别的不信任扩大为普遍的不信任,由理性的,依赖证据的不信任转变成情绪性的,不自觉的,
无条件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的深化和扩大化,使我们认为中国社会面临信任危机.那
么,不信任为什么会深化 为什么会扩大化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信任是如
何产生和维持的.
二 信任的产生和维持
信任问题自古就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信任象空气一样被当
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在社会科学中一直以沉默的面目出现,没有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在
1950年代, 心理学家开始对人际信任进行实验研究.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
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人的信任行为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信任,一是人际信任,二是社会信任.人际信任以个人
因素和私人关系为基础,是根据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和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产
生的信任.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对方的人品和能力的了解,双方的熟悉程度,双方个人背景
的相似性,双方关系的好坏等.社会信任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 是建立在法理(法
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信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
些人将它看作法规制度的产物, 认为人们之所以守信用, 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 不敢
作出背信弃义的行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另外一些人认
为社会信任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守信用或信任他人, 是因为文化中含有倡导诚
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这两种理解事实上对应着两种不同类
型的社会信任,前者是法制性的社会信任,后者是道德性的社会信任.
在传统社会中,信任行为的主要形态是人际信任和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很显然,人际信
任只能存在于熟人之间,因此它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在传统农业社会,
人们基本上生活在熟人圈子中,单靠人际信任和朴素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
行.传统社会中的商品和服务往往由手工作坊提供,对它们的信任也以人际信任为基础,人
们看重的是生产经营者的信誉,注重的往往是带有个人特色的"老字号"和"老师傅".在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法制产生信任的机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基于非个人
性的社会规章制度, 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他人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社会化程度很高,个人化色彩很淡,对它们的信任也
不可能以人际信任为基础,而必须依赖于标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在今天,人们同样注
重生产经营者的信誉,企业也力图创造名牌,但是,建立信誉的方式与传统社会不同,靠的
主要是制度因素,如比行业标准更高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对人
的信任,还是对物的信任,都必须借助法制手段.当然,人际信任并没有从现代社会中消失,
私人之间的信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还是以相互的了解和情感的关联为基础,但是,
在某种程度上,法制因素已经渗透到现代的人际信任之中,例如,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传统
社会主要靠习俗来制约,现代社会则有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一些现代夫妻,不仅有山盟海
誓,还有婚姻合同.
三 信任危机的根源
上面的讨论表明,建立和维持信任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个人因素与私人关系,二是
法规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这三种机制各有用武之地,在不少场合还需要它
们的相互配合.这三种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决定了社会中信任水平的高低.考察一下中国社
会中这些信任建立机制的情况,就不难找出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传
统社会中的信任模式.
1 中国传统信任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信任主要是通过私人关系来建立, 以人际信任为核心,道德性的社
会信任也往往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法制性的社会信任则很少.
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很有特色,它靠双方关系中的义务关联来保证人际信任,靠个人尽
力履行义务,并将义务扩大化来发展信任.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位往往是不
对等的,人们被教导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诚奉献,耻于索取",而不要主动表达
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自己的权利.这种道德规范对个人的要求非常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
有其它措施相配合,它可能带来两个负面的效果:其一,真诚奉献者的权利可能得不到有效
的保障,而不守规范的人可能坐享其成,即所谓的好人吃亏,小人得势,其实际效果往往是
鼓励违背规范;其二,如果要求个人服从这种规范的社会压力很大,一些道德水准达不到这
种高境界的人可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成为所谓的伪君子.由于从外表行为很难辨别真伪,
人们就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对策,这种防人之心使得人际信任往往
需要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建立,而且局限于小范围内.
在中国传统的信任行为中,普遍性的社会信任不是靠法规制度来建立,而是试图通过道
德楷模的示范,如"君子","圣贤","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来形成.这种机制要有效
地运转,必须具备很多条件,例如,带头的榜样必须是无私的真诚的奉献者,而且得到群众
的认可;榜样的行为必须是最有影响力的,即没有其他相反的力量来与榜样抗衡;群众必须
真诚地学英雄,见行动.这种机制当然有它的优点,如果行之有效,它具有很大的社会动员
作用.但是,这种机制过分依赖个别道德精英自我牺牲式的奉献行为,以道德高尚和纯洁作
为信任的一个重要基础,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机制可能是相当脆弱的,
一方面,它对道德精英过分苛求,使他们要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并可能使社会上最优秀的
分子得到最差的待遇,造成极其荒谬的不公平,结果使绝大多数的人不敢成为真正的道德精
英,妨碍了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当社会上扮演道德精英角色的人出现问题时,
整个信任体系就可能崩溃,个别人的道德问题可能引发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
中国传统社会也有很多的法规制度,但是却只有人治,而没有法治,因此也就缺乏法制
性的社会信任.在注重人治的社会中,规章制度能否深入人心,往往是由法规制定者和执行
者的个人行为的道德性来决定的.法规制度本身的权威没有独立地建立起来.所以,人们对
基本价值观的信任,对法规制度的信任都是以对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个人信任为前提的.
按照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道德精英.但是,
现实与理想往往相距甚远.
2 目前的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
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
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
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
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
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
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
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
心.
其次,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
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
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
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
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
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信任还非常缺乏.在现代社会中,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健全法制并落实法治,社会才能良性运行,社会信任才能获得根本性的保证.广义地说,
法治是管理社会的一种方式.一些人将当前的信任危机归咎为所谓的道德滑坡,这种说法当
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有完善的法治,道德滑坡就不可能滑那么厉害,退一万步,即
使道德水平降到最低点,人们的行为也会因为法治的约束而滑不下来.可以说,法规不健全
和法治不落实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泛滥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假冒伪劣之所
以屡禁不止,与我国目前很多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在发达国家,
推行标准化是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重要措施.如果对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
具体的严格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检查
和监督,那么,假冒伪劣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 重建信任的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信任的重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加强各个领域中的制度化建设,并树立法规制度的独立权威.对产品和服务,要
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要制定行业规范;对管理者和执法者,要制
定详细的工作规章.而且,这些标准,规范和规章,都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让人们知晓.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由过去主要依赖于人的道德自律,转变为主要依赖于客观的制约措施.值
得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例如,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推行
"政府采购",用公开透明的招标方法来购买政府部门所需的物资,从制度上杜绝了此领域
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第二,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如生
产厂家自己的质量监测,和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检查.外部监督则是指由有公信力而且有
控制力的第三者来实行监督.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外部监督.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内部监
督就可能流于形式.例如,在以前,我国医疗事故的鉴定主要由医院自身来执行,或者由卫
生主管部门来负责,由于一些医院及其主管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将本来应该由医院
方面承担的责任推卸给患者,结果引起很强烈的不满.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此做了改革,由
法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局外人"与医方一起组成鉴定小组,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公正
性.此外,我国去年推出的特派稽查员工作,由于从制度上保证了稽查员的独立性,如直属
国务院领导,稽查期间的吃住和交通全部自己解决,不准从企业接受任何"好处"等,已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必须指出的是,外部监督应该是多层次
的,监督者也应该接受监督.这就要求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度
和深度.
第三,将道德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如果道德规范过于理想,要求
人达到一个高不可攀的水平,那么,这种道德就会很脆弱,甚至很虚假.如果将道德建立在
一个很理想的基础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少数精英人物苦苦地追求高尚的道德,而大
多数人表里不一,实际行为处于很低的道德水平.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才能使大
多数社会成员都达到正常的道德水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道德基础是平等互利,而不
是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一种高贵的品德,个人可以以此来要求自己,但是社会不应该以此
来要求所有人.
第四,调整人际交往的规则,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际信任.在新的条件下,人际信任
很难再靠某一方的以身作则来维持,很多时候也不可能靠传统的人际资源来保证.我们应该
树立平等互利的意识,讲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在新的基础上,增加人际信任的程度.
如何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信任心态的转变,更需
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只有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有了根本的好转,全社会的信任水平才可能恢
复正常.

急需!!! 关于大学生诚信的论文 1500字左右

写作思路:把诚信的重要性,诚信的作用都表述出来。

静待花蕾放,浅唱天涯歌--致我们永不逝去的诚信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题记

人生在世,如白马过驹,所学之道善也!“幸存耕雨地,况值养花时。”此乃养花之道;“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此乃奉茶之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此乃感恩之道;问世间何道位居之首?孟子答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乃做人之道。有了诚信,如烛火添光,即使在黑夜也能放声高歌。它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品质,教导我们要使它源远流长,让我们看到其实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的一生要接触太多的人、经历太多的事,倘若只为一点蝇头小利就丢掉诚信,那我们终将成为飘荡世间的孤魂,所以我们需要将“一诺千金”进行到底。

诚信如一盏青灯,照明眼前遮盖的迷雾。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歌颂的美德,除了另人称颂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更有季布重诺的美称。季布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向来说话算话使他交到许多挚友,“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当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没有因为金钱而出卖他,反而来保护他,是季布的诚信打动了他的朋友,使季布得到生存之机。

诚信,不光决定个人的荣辱,他也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的烽火戏诸候,毫不考虑自己身为帝王应当诚信。后来,酉夷太戎进攻时,幽王烽火再燃火却没人相信了,幽王被逼自刎,褒姒被俘虏。这个便是没有诚信的后果,泱泱大国毁自谎言,怎不叫人可叹可悲。

诚信如橄榄叶,带给人们希望的生机。

如今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科技时代,太多人开始抱怨人心叵测,殊不知,在我们身边也总有暖流温暖着我们。海尔集团在与客户签发合同之后,延误了发货时间,为了信守合同,公司决定采用空运的方式来确保货物到达的时间,因为这次空运使公司损失了一大笔钱,但海尔集团却赢得了信誉,使人们对海尔集团的好评率大大提高,换来更为丰厚的利益。当然以诚信打开局势的不止是海尔集团,还有香港超人李嘉诚。

李嘉诚创业初期十分艰辛,但他去找外商时都以实情相告:“我有能力做好产品,但是我的资金有限。”终于有一个外商被他的真诚感动,不但在无担保的情况下跟他签约,还预付了货款来支持他。这是李嘉诚的成功之道,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诚信之理。

诚信如花苞,虽未含苞待放却已沁人芬芳。

诚信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它像一把火,炽热着那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华盛顿砍倒了父亲樱桃树,不知道是谁砍了自已树的父亲十分生气,而华盛顿此时却对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并没有教训他,而是十分感动,认为儿子的诚实比所有的樱桃树都要珍贵。

这样看来诚信仿佛是有魔力的,没错,以诚相待,自会出现将心比心。最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被人们称为“最诚实的总统”,他曾当过一家小店的店员,一位老妇多付了12美分,林肯当晚就步行六英里路,将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人,也许正是这样诚信的品质,铺好了林肯的总统之路。

诚信如童年的歌声。

没有诚信,终会害人害己。《郁离子》中记载: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喊救命,有个渔夫听到了赶过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俩黄金”。商人上岸后却出尔反尔,渔夫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抱怨而去。几天后富翁又翻船了,大喊救命却没人再救他了,只得丧命大海。诚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在我们身边,有时便是救命的稻草。

诚信,它像一把火,炽热着那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一个人的诚信从不取决于他有没有华丽的文字,有没有出口成章的能力,而是在于他有没有一颗向善的心,以诚待人。就如海涅曾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少一些欺骗,才能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共创一个诚信社会,让诚信之花在每一个人心间悄悄绽放。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法则。”世间万物,美却无处不在,有西湖断桥残雪之美;有巍峨泰山之巅;有“画船听雨眠”之境;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念;夕阳西下,要问世间何为美之最,只听有人饮天长歌:诚信之哉!

静待诚信花蕾放,浅唱美德天涯歌……

有关新闻学毕业论文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社会生活中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地位越巩固的职业,人们对其从业者的道德水准的认定也越明确。职业道德观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甚至指导具体的职业工作和职业行为。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观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
当前,新闻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出卖版面;为抢“卖点”,大量刊登色情、暴力新闻,甚至编造假新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新闻自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引发“信任危机”。当前新闻工作者中,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以致败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记者队伍的“信任危机”。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
记者当然要追逐社会热点,每每遇到天灾人祸,记者应该不辞辛劳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捕捉新闻,如实报道,这种追新闻的劲头应该大大提倡。职业道德修养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精髓和永恒主题,是记者的必修课。记者在待人接物中应有的修养和礼貌,是真情、友好、善良的表现,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法宝”。没有礼貌,不尊重人,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当前记者队伍中有些人自以为是,架子很大,缺乏教养,不尊重人,经常制造出一些事端有意让人难堪。
这些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其后果必然是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铲除它,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或防止新闻宣传在弘扬主旋律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从而切实保障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二、新闻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责任,还是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个人成长来看,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活动,不仅要为人民群众传播信息,传播真理,采写读者最需要、最有益的新闻,又要反映他们的意见、愿望和呼声。记者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
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不管个人会遭到打击报复,甚至会遇到生命的危险,绝不能在政治上投机迎合,绝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绝不能明哲保身,拿原则作交易。
一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的记者,绝不会抢发某些有可能是虚假的、不实的报道。“客观报道”代表的是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它不是谣言的遮羞布。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
不逐名利,严格自律,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新闻工作者应有以身作则的义务。那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那种利用工作之便搞有偿新闻的做法,那种追逐个人名利而抄袭剽窃的行为,那种为了“卖点”而降低新闻品格的媚俗之风,必须坚决反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严加禁止。新闻工作是一项严肃的职业,它不允许为了个人目的利用新闻报道手段进行无原则的吹捧。也不允许利用新闻职业的便利打击陷害好人。
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但任何职业规范都不应该违背社会规范,任何职业道德都应符合社会道德,任何职业良知都必须服从社会良知。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实践者。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新闻传播的最终使命是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并通过新闻报道承担起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
我们的新闻事业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信任,除了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愿望外,还有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下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职业道德标准。因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很强的政策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基础,过硬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上一篇:猫行为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高管薪酬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