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姓的研究论文
蔺姓的研究论文
姓氏起源
关于蔺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今山西柳林县北,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
堂号
"完璧堂":战国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很强大,骗赵国说,愿意拿15个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觉得很为难--给璧怕秦国不给城;不给璧,又怕秦国兴兵来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只交给大臣们传看,丝毫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3天,表示对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3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相如回驿馆后,暗地派随从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3天后,他秦廷办交接礼。他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认为杀了蔺相如只会徒伤两国和气,就以礼送相如回赵国。
历史名人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名相。初以完壁归赵驰名,后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他即是韩康的后裔。
蔺从善:明代学士。洪武时中举人,永乐时授翰林院编修。
蔺 芳: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乐时为志安知府,治绩卓著,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蔺 亮:隋代名将。名帝甚爱其骁勇。他曾屯兵于浦口山上,所以当时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蔺将军岩。
宋代时有朝奉郎蔺敏修,明代有应天府尹蔺以权。
蔺这个姓氏的由来,及族谱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今山西柳林县北,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
另解:与门姓关联
中国人的姓氏有变异的传统,有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有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还有的则是为了逃避灾难而改变的,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门”姓的由来也属于此类。 在陕西省西安市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正东偏北两公里处,有一条小河名叫戏河。此河平时水很少,身体一般的人稍一用力就可以垮过去,即使是在雨季涨水时人也可以涉水过河。戏河长期冲刷形成的一条沟叫戏河沟,有二、三十米深,四、五百米宽。这样的河、这样的沟从表面上看起来,在中国的北方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比比皆是,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同样的道理,这条不起眼的河和沟却因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两起历史事件而变得不同寻常。 第一起是“戏河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有一年,陈胜、吴广麾下的大将周文率领一支部队突破函谷关,进军秦王朝的心脏地区——关中。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被其它起义军牵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来不及回防,因此秦廷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派出正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七十万刑徒中一部分,大概有几十万人,稍加训练就由大将章邯统率到前线。当这支由刑徒组成的军队匆匆开到戏河西岸时,周文的大军正好也到达了戏河的对岸,于是两支军队就隔河对峙起来。那时因为植被比现在好,河水也比今天大得多,因而才可能成为两支互相敌对军队的分界线。对峙没几天,秦军就渡河打败了周文的军队,并乘胜把其驱逐出了关中。之后时间不长,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失败了。史马迁写的《史记》,就记载了这场发生在戏河之滨的战役。 第二起是蔺相如被葬在戏河之滨。如果你沿着临潼——马额镇的公路向东行,当接近戏河桥时,向左下方看,就会看到一个大坟墓,那就是战国时代名相——蔺相如的墓。了解中国历史的人知道,蔺相如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宰相,而赵国的都城是邯郸(与今天的河北邯郸市位置差不多),那为什么蔺相如死后要葬在千里之遥的敌国——秦国呢?这也正是“门”姓来历奥妙之所在。史书记载,蔺相如是一位颇有胆识的人,由赵惠文王宠用的内侍的一个舍人,受命出使秦国,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任务,后又成功陪伴赵王出席渑池之会,两次挫败了秦国企图胁迫赵国侵战其利益的阴谋。赵惠文王对蔺相如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和有理有节的高超斗争艺术非常满意,回到赵国后对众大臣说:“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于是便拜相如为上相。也正是上述两起事,使秦国国王和众大臣领教了蔺相如的厉害,也狠透了蔺相如。几十年后,当赵国衰败,秦国要灭亡赵国时,秦王赢政亲自给统帅王剪下命令,要他在攻下邯郸后务必生擒蔺相如。秦军打下邯郸城后,也果然找到了身患重病已卧床多年的蔺相如。被押解到咸阳的蔺相如宁死不屈,被秦王割头剜心后,抛尸于城外荒野。 早在蔺相如被秦军抓获时,蔺家的子弟就感到凶多吉少,他们就尾随秦军来到了咸阳。这些人来到咸阳后,就到处打听蔺相如的消息,当听到其尸体被遗弃到荒郊野外的讯息后,就赶紧找到尸首,稍作装殓后就往回赶。当他们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距咸阳百里之外的戏河沟时,一方面看到这里人烟稀少,山水秀丽、风景如画的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家已灭亡,回家的征途还十分遥远,尸体不好长期运输的客观实际,就决定就此埋葬亲人,并驻下来为其守陵。由于蔺相如是秦国当政者深恨的人,戏河流域又是秦国统治的中心地区,故这些蔺家人要想在此长期生存下去,就不敢使用真实姓名,怕引起杀身之祸,又考虑到要祖祖辈辈牢记蔺相如被割头剜心的血仇大恨,就决定由“蔺”姓更为“门”姓(“蔺”字去掉草字头,又去掉中心的部分,就变成了“门”字)。两千多年过去了,生活在戏河之滨的门姓人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期间有不少的门姓人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往异地他乡,即使如此,今天戏河之滨蔺相如墓西端的门家村,门姓人的人数也有千人之多。可以肯定的是,全国的门姓人早已超过了万人。应当说,无论这些门姓人不管生活在何处,戏河之滨是他们永远的根。
上一篇:论文怎么写学术
下一篇:教育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