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论文文献
黄庭坚论文文献
黄庭坚 行书 是 书法 界的一个推陈出新,他将人的视野带到了更宽阔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
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匆匆走过了六十个年头,最后抑郁而卒。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 书法家 ,号山谷道人。他是诗词与苏轼齐名,他的书法与秦观齐名。他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这个朝代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的幸运。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墨迹和文献,这些都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能作诗,而且过问他的学问,没有他不知道的。他自幼知道的学问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读几十年寒窗才能达到的水平。我很少看到他有很高兴的诗词留下,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早年丧父,从小就在外婆家长大。成年后考中进士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担任国子监教授,那个时候他才22岁。他担任知县时的为官作风独树一帜,深得百姓喜欢,可却招人别的官员不开心。四十岁的时候,他因为才华出众升为佐郎。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他的仕途似乎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走到尽头,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58岁时还以幸灾谤国的罪名处置,60岁罪名还没有解除的他就客死异乡了。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
看到黄庭坚的一生,我们感叹在他那个朝代,除了做官,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职业。读书只为当官,是那个时代的弊端。黄庭坚的一生,受那个朝代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凡是读过的书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问他的问题没有他回答不上来的。难过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只有寄居在外婆家。
黄庭坚受那个朝代的限制,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从小过的并不开心。因为那个朝代的人如果没有父亲的话,多少都会被人看不起。不过从他的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他豁达的心胸,反而因为恶劣的环境而自我慰藉。黄庭坚所处的那个朝代的皇帝似乎不怎么开明,他经历的几个皇帝都听信奸佞小人的话而贬他的官。也有可能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直言不讳,敢于说出别人的错误。而且他做官的时候只为底层阶级着想,这似乎触犯到了上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他遭到别人的陷害并不奇怪。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告诉大家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他是北宋时期的人,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造诣更是深厚。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洒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黄庭坚号什么
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书法艺术家,诗人,词人,字鲁直。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生卒年间1045年-1105年,是和苏轼齐名的大文学家,被世人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传世的诗词, 书法作品 有很多,而且黄庭坚是一个好官的文人 ,他任过的官有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等,但是官运不济,数次被贬,命运坎坷。
黄庭坚《幽兰赋》书法欣赏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北宋诗人,书法家。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他进士及第后,便来到叶县任县尉,主管地方治安。《幽兰赋》正是他在叶县任职期间为皇帝书写的书法作品。清同治年问,知县欧阳霖为了纪念黄庭坚,索来《幽兰赋》勒石而立。现此碑藏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叶县县衙内。
《幽兰赋》原文
幽兰赋-----韩伯庸吏部员外郎臣黄庭坚奉勅敬书于绩溪殿中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
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
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称美,未遭时主之恩;纳佩为
华,空载骚人之什。光阴向晚,岁月将终。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
中。乱群峰兮上下,杂百草兮横丛。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岂
不处地销幽,受气仍别。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空牵戏蝶
拂花蕊之翩翩,未遇来人寻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径,且任荣枯。幂轻烟
而葱翠,带淑气而纷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见知之久无。及夫日往月
来,时占岁睹,迈达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见。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而至
今;入梦为征,燕姞开之于前古。生虽失处,用乃有因。枝条嫩而既
丽,光色发而犹新。虽见辞于下士,幸因遇于仁人。则知夫生理未衰,
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既征之而未见,寄愿移根于
上苑。
《幽兰赋》石刻全碑十二通,是黄庭坚晚年大字石刻行书作品的得意之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为大字行书,大小错落,大字逾尺,小字盈寸;避让得当,错落有致;整体和谐,极富韵致;苍劲有力,飘洒俊逸。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下面我将从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艺术价值。
一、笔法
黄庭坚书法用笔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此碑作为黄庭坚的大字作品用笔酣畅奔放,提按顿挫分明,犹如荡桨之沉着痛快,收放自如。其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纵横浑脱,如“百”的横画、“阴”的捺画,皆有起伏,一波三折。正因为他这种独特的笔法,决定了其奇崛生涩的书法个性。此碑行笔快速,出锋爽利迅疾。如“处”“之”“艾”等字的捺笔在重按后提笔出锋,如利刃一般。另外“光”“风”等字在横笔末端的抛钩,先重压后奋力上挑,其钩极为锐利。关于用笔,他曾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所谓的“眼”,正是那夸张的提按顿挫,凝重涩劲的线条。此帖虽反复地跳荡腾挪、提按顿挫,笔锋却一直在画之中央。从具体笔划来讲,他的长横常逆锋入笔,一波三折以曲求平,如逆水行舟涩行运笔,手腕轻重动荡一笔出之,贵在自然。竖画,其实是长竖在一字中往往起着支撑作用,要写得挺劲有力,但仍有曲折之势,过直而无力、起笔向上回锋取逆势,然后行笔直下,中实而有变化,末了出锋有力,笔断后意仍顺惯性送出,在字外做收锋动作。撇划,落笔直下,行笔运至中途迅笔而出,以屈势取其峻险。捺笔,回锋直笔向右下铺豪,过三分之二处略停顿,调整笔毫提锋徐徐而出,将力送到尽头,不可轻飘草率而为之。
尽管黄书总体上是奇崛宕逸,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清雅爽利、意态万千的艺术魅力。对于用笔,他认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这样才能有“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二、结体
黄庭坚书法结字峻拔奇险,纵逸飘荡。此碑字形瘦长挺劲,尽展纵势,有顶天立地之概,如“什”“峰”“华”“月”等字皆高耸而立,颇富高格之气,不入流俗。黄庭坚虽以瘦长作为其字形的主调,但“不”“也”“上”“今”等字则不刻意变形,而是保留其宽扁的原型,丰富了字形的变化。其结字受苏轼的影响,以欹侧取势,字形多向右上倾斜。如“及”“夫”“况”“来”等字长笔尽展,画虽尽而意无穷。其结体中宫收紧,内紧外松,撇捺开张,如摇双橹。唐人创九宫说,所谓“中宫”,即为字心。更确切地说,任何一字,不管它的疏密斜正,必有其精神挽结的地方,讲字的长短虚实发布停匀于中宫旁的八宫,使其头目手足安置得所。如“将”“峰”“来”等字所有笔画都是气抱或者形接于圆心,使中宫收敛处更显得雄强茂美,表现出骨力道劲的气魄。此碑最大的特点是醒目的长笔,笔前摇曳而来,笔后潇洒而去,似欲不还,如“来”“入”“达”“什”等字突出主笔、纵横恣肆、四缘发散、纵伸横逸、气魄宏大、展左舒右,张弛笔势而能依旧用笔圆正,线条清劲委婉而筋脉舒展,其韵味十足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结字的方法突破了唐以来传统,创造了惊俗的“辐射体”。长笔写法多参以篆意,先向左回入中肚取势,以涩笔逆行作一波三折运动,以老取妍,道劲两全,但贵在自然,做作便俗。
另外,其结字主次分明,
《艺概》论道:“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锋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而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黄书于主次处理堪称老手,如“岂”“中”等字其主笔突出精彩,又如“主”独厚底横,用笔动作幅度大而形全神完,上两横为余笔,较通常更短,上留下放,意在陪衬烘托。此碑不仅每个字外形各异,别具匠心,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左顾右盼,俯仰生情。其字与字之间以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如“今”字左低右高向左下倾斜,而“入”字则左高右低向右下倾斜与“今”自成互盼之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审美,似那乱石铺街,寓乱于整。
三、章法
黄庭坚在章法上的处理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特殊的魅力。黄庭坚《幽兰赋》全篇12通。章法因字法自然生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行距稍宽,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甚至互相穿插,在整体章法上浑然一体。其章法富有创造性,他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如“梦”字上半部插入“入”字底部;“日”字上部插入“夫”字下部境内:“都”字撇笔斜插到“取”字右下部;“坡”字捺笔插到“来”字左上部。再如“为”和“华”“坡”和“荒”“时”和“占”“岁”等紧密相连的字组成了字组,域两字一组,或三字一组,使章法中出现了变化。这种处理,不但使行气更为贯通,也增加了疏密的对比,呈现爽朗自然的气象,于不用意处见其匠心独运,具有特殊的魅力。
由此可见,此作节奏感强,在跌宕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中,线条的轻重缓急以及疏密的处理得潇洒多姿。点画形态上更显神奇,画长点短,遍观全篇,其结构或长或短、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疏或密、或顿挫起伏、或静若微波,使作品的整体章法处理得轻松随意,而又具有理性,让人叹服!
总之,笔者认为《幽兰赋》作品是黄庭坚发展与成熟时期最具代表的大字碑刻作品之一,是山谷老人成功走向书法风格史和创作史的重要作品之一。而正因为此,他才因其个性鲜明的笔法,奇崛劲险的结字,富有创造的章法,行成了其长枪大戟、绵劲迟涩、追求意境的书风。并以高格的学养、刚正的品格、高雅的诗文、独特的书法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宋代书法尚意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黄庭坚幽兰赋》.陈平.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35》.荣宝斋出版社,2001.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4.《行书浅鉴》.欧阳中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黄庭坚书学研究》.陈志平.中华书局.
黄庭坚书《幽兰赋》的时代背景
宋徽宗赵佶虽然昏庸无能,但对书画却很有天赋,造诣颇高。黄庭坚的书法受到这样一位皇帝的青睐,足以说明他的书法水平。除了宋徽宗喜爱黄庭坚的字以外,还有特殊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徽宗初登皇极,在踌躇满志之时,有感于前代外受辽、夏侵扰,内忧王小波、李顺等农民起义的冲击,王安石变法又归失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宋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政治形势与赋中的“光阴向晚,岁月将终。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含意默契。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不会不想扭转这样的局面,赋中的“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泛浩露则花飞三田。岂众草之敢陵,信有慎乎伐剪”等意思,正与他的思想合拍。情调的谐振,可能会使这位新皇帝产生勃勃雄心,要“收拾旧山河”,因而敕书此赋,以抒其志。当然,从全文看,内容也有文人骚客抒发怀才不遇、清高孤芳之情,有寄希望于当权者的赏识,加以提拔之意。由于这是黄庭坚在晚年历尽坎坷后,受到皇帝的爱怜奉敕而书,其诚惶诚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了。所以此书的特点与前期比,在飘洒俊逸的基础上更加苍劲有力,奇倔脱俗,堪称他的“闪光”之作,不愧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
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特点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他的诗歌创作未能像他的书法那样得到学界较公允的评价。自南宋严羽著《沧浪诗话》对宋诗大加贬抑之后,长期以来,黄庭坚的诗歌一直被斥为形式主义而遭冷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有所扭转。但是,学界或针对黄庭坚“夺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主张争论不休;或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等褒贬不一;或就其创作得失加以评价,发表了不少论文,到目前为止却未见到一部专著问世。本书首次将黄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观、感受、构思、传达、风格、趣味、文化七个环节,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研讨。它运用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某些现代批评方法,立足具体作品,特别是对黄诗艺术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坚持“知人论世”的科学态度,对黄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宋诗的美学特征,确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对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评价“江西诗派”特别是黄庭坚诗歌创作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至于黄庭坚的高尚人格、所示范诗法的可操作性等,无疑地,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都不无借鉴意义。
研读 | 析黄庭坚《小山词序》
晏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余尝怪而问焉。曰:“我盘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独罪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也。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惠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虞;苦节臞儒,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酖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山谷道人序。
黄庭坚所作《小山词序》,是对晏几道的人格秉性及其文学成就的高度概括。晏几道作为宰相之幼子,出身显赫,且家族中多达官显贵,但他却我行我素,不留恋仕途,对人情世故也并不通达,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晏几道写文章不按当时的套路,而是自成一家,有自己的风格,这种不羁的个性也奠定了他在写词方面的成就的基础。
在《小山词序》中,黄庭坚评价晏几道是“人英”,他的才情固然是人中精英,但他有“四痴”使他与世人相隔。第一痴,虽生在宰相家,却不爱依附权贵之门,这是他孤傲的一面;第二痴,文章不肯按当时的套路来作,而是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他有才情的一面;第三痴,花费千百万去买书来读,却不理家里揭不开锅,而脸上还有孩子般兴奋的神色,这是他天真却不会料理家事的一面;第四痴,对别人无条件信任,这是他单纯却对人无防备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晏几道是一个秉性质朴单纯、才情非凡的人,但他却与世人格格不入。《墨庄漫录》记载:“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诗中透露着愤世嫉俗的孤高之态。朝夕相伴的妻子与自己并不是同道中人,甚至还会嘲笑自己,这样的处境自然也会使晏几道心中惆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意也是他作品中感伤情调的一大由来。
在《小山词序》中,黄庭坚也肯定了晏几道的文学成就,以“清壮顿挫”四字概括晏几道的作品,突出点明了他的作品中绮丽的外表下的那一种苍凉寂寞的感伤情怀。序中还评价他的作品是“狎邪之大雅”,肯定了晏几道在词的创作中的成就,黄庭坚虽然还认为艳词小令是“狎邪之作”,但却对晏几道词的评价是“大雅”,可见黄庭坚对晏几道词的评价甚高。晏几道将小令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另外,这篇《小山词序》也表明了宋代词学寄托论的产生。由于晏几道心中的愤懑不能“愤而吐之”,所以“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正是由于词人心中的苦闷无法发泄,将其寄予在词作中,才有了清壮顿挫、动摇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黄庭坚用以与晏几道比较的几部文学作品《高唐赋》、《洛神赋》、《桃叶歌》、《团扇诗》也是有明显寄托之意在其中的。其中“合者”与《高唐》、《洛神》相比较,《高唐赋》借神女寄予宋玉的政治理想,讽谏楚怀王,《洛神赋》亦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与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相同,此为忠君爱国之情怀,故为“合者”。而“其下者”与《桃叶》、《团扇》相类比,《桃叶歌》、《团扇诗》是托物寄予爱情闺怨,眼界自然不如前两者开阔,故而是“其下者”。由此看来,黄庭坚对晏几道词中的寄托之手法是肯定的,并且进而对其分出了主旨意境的高低层级。
综上,黄庭坚的《小山词序》意义非凡,他对晏几道的为人做出了中肯的评价,由此引出对其文学作品的评价,并将他的个人经历与词令创作结合起来,提出了寄托论的看法,认为晏几道将他的寂寞的苦闷与不平之气寄予在了他的词作中,标志着宋代寄托论的出现。由《小山词序》可以看出晏几道的词令成就是得到当时的文学家们的肯定的,且毫无疑问,晏几道的词开创了词令的新的境界。
上一篇:申论小论文格式
下一篇:论文中文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