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研究论文
谢冰莹研究论文
期刊名称:中国文学研究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CN号:43-1084/I国际刊号:1003-7535国内刊号:43-1084/I邮发代号:42-154发行范围:公开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创刊时间:1985国外数据库收录:医学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电话、邮箱。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正文下方。 社长:凌宇教授主编:谭桂林教授 2010第4期目录1 论《西厢记》曲语题八股文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龚笃清;2 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 吕双伟;3 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 钟明奇;4 论冯子振的散曲艺术 王毅;5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的诗社 李玉栓;6 论李昌祺的词 李华;陈文新;7 中国诬蔑小说简论 汤克勤;8 汪然明与晚明才姝交游考论 吴建国;傅湘龙;9 新闻意识与商业行为——报刊连载对清末民初章回小说文体的影响 刘晓军;谭帆;10 构建独特的“左翼”话语谱系——重读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黄健;11 鲁迅与沈从文民族观之比较 吴正锋;舒小红;12 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 陈丽红;宋剑华;13 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营构 方汉文;14 谢冰莹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超越 罗婷;蒋永国;15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反讽诗学 龚敏律;16 “中国诗学”与考据 项念东;17 启蒙视野中的梁启超情感诗学 蒋述卓;郑焕钊;18 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 陈娇华;19 叙事视野下的金圣叹故事观 赵炎秋;20 唐传奇的时间叙述 李作霖;
求一篇叫《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作文~~~~~~~
江南小镇
作者:余秋雨
(一)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
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
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
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
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
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
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
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
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
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
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
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
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
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
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
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
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操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
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
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
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
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
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
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
.De Quincey) 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
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
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
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
,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
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
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
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
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
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
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
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
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
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
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
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江 南 小 镇(二)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
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
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
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
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
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
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
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
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
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
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
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
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电影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厶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
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
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
断、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
行色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
转运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
丁卫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厶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
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
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
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
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江 南 小 镇(三)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
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
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
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
位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
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对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似乎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
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
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渚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
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
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厶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
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
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
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
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
,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
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踌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
,已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
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棹窗棹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
、剧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内古典芸术研究者们的重
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
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
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
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
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熟悉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有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耻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
,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遭难后,他的密友徐自华女士
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
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和
聚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
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更是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家乡
黎里镇,与同里镇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
诗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只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这种气慨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
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又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
会时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遭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
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江 南 小 镇(四)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
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
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园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
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
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
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
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
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
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
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
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
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
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
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
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
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
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前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
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
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
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
园林和古典剧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
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伴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
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凰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凰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
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弹劾,落
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芸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
”,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
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
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
很远也管不到什麽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紧把
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
也不向外展示,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
是一派定居的样子,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念头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
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否再遭到过什厶凶险,却总觉
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令人羡慕的,更新何况对园主来说这又是祖辈
生息的家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毕生最大
的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弹劾他而获
胜的衮衮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
就这样,江南省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
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弄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
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
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就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呀,为什麽
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芸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机施工不
同,特别需重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
实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什厶都不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制式的芸术创
造。日本有位芸术家每年要在太平洋的一就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分
时间在全世界转悠,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
成为我们的作家芸术家的小岛,有了这厶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芸术家们
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
作家芸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
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厶,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
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适吸引力
适芸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
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
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上
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
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汪德耀的世纪回顾
汪德耀先生自述 我首先在法国里昂大学学习。经过五年的努力,于1925年获得理科硕士学位。1926年转到法国巴黎大学,在著名的胚胎生理学家万特倍尔教授(P Wintebert)和闻名的马哈博士(M Parat)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于1931年获得法国国授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横口鱼类孵化腺的研究》,富有高质量、创造性的成果。世界闻名的《巴黎海洋研究院》年报于以全文发表。因此我获得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Berthelot)的最高额科学研究奖金2500法郎(当时折合250银元)。在法国期间,我了解外国人对于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很少知道,甚至完全不了解,我就加倍努力学习,进行研究工作。因此,我才能在1926年和1928年,两次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在捷克都会布拉格和法国博尔多市举行的《解剖学学术研究会》——从大解剖到分子杂交解剖——宣读四篇创造性高质量的论文。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把著名的女作家谢冰莹的《从军日记》译成法文,经法国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罗曼·罗兰大师推荐在发得量达100万份的《小巴黎人日报》头版详细报导,使法国人民了解了中国的新女性,并得到了人民热烈拥护的《北伐战争》。因此,我和罗曼·罗兰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万特倍尔教授和马哈博士殷切希望我留在法国继续和他们一起从事研究工作。法国著名的罗斯可夫(Roscoff)巴黎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普伦郎教授(Prenant)也以优越条件聘请我到该所工作。当时我正和美貌、温柔、多情的在药学院学习的露丝·德维莱(Lucie Devillers)热烈恋爱;因此,她和她的家人更是殷切希望我留在法国成为他们家中的一员。正好在这个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蹂躏着祖国;东北沧陷、华北告急,几万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祖国的呼唤,民族的需要,使我痛下决心,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厚待遇和优越条件,忍痛割断缕缕情丝,于1931年11月底,从巴黎经马赛乘轮船在海上颠波三十五天之久,回到了多灾难的祖国。 回国之后,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我,也不得不随着动荡的社会而四处奔波。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湖南师范学院、福建省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等单位任教和进行科学研究。我把个人的婚姻大事也推迟了,到34岁时才成家。在当时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我自己当然也难有大的作为,仅在1940年才发表了“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组成物研究”论文,被我国细胞学界公认为是抗战八年期中唯一的一篇细胞学论文,曾被推荐到中国动物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展出。1943年我应聘到厦门大学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代理校长。1945年9月,正式任厦门大学校长。当时日本虽然投降,学校仍然处在万分困难、百废待兴的局面:除了多方筹集资金、完成由长汀搬回厦门的迁校工作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我在理学院设立海洋学系,在工学院设立航空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在商学院设立国际贸易系,在法学院设立南洋经济研究室。这些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空前设立的新系科,对于我国战后国家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人才需要,以及学校和国家今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解放后山东海洋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厦大经济学院对外贸易系和厦门南洋经济研究室就是在上述四个富有特色的系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被公认为有办学的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人。早年我受蔡元培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鼓励百家争鸣,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民主办校、聘请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郭大力等一批进步教授来校任院系领导工作。从194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的解放战争中,全国学运澎湃,厦大也不例外。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三次给我下“亲启密令”,要我限期解聘王亚南,开除几十位进步学生,我都多方为他们开脱、辩护,拒不执行,但当事人并不知道。尤其是在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两次命令我,把可靠的师生和贵重的图书仪器迁往台湾。我皆虚予周旋,以各种借口拖延,使其阴谋无法实现。 一唱雄鸡天下白,沉睡多少个世纪的东方巨狮终于苏醒了!1949年10月中旬,厦门解放了!当时我正应邀在英国参观、考察和讲学,得到接管厦门大学军代表的电报,请我尽快回校。这个喜讯使我欣喜若狂!多年来我追求科学报国的宏愿将要实现了。我一方面回电表示热烈祝贺,另一方面紧缩在英国的计划日程,于1950年3月回到厦门,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洪流。当时,华东教育部立刻任命我为厦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对外仍用“校长”名义。1950年8月我作为福建省的科学技术界代表出席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亲自聆听周恩来总理关于新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宏图的重要报告,受到极大的鼓舞!领导决定我参加制定我国细胞学的发展规划。为发挥我的特长,组织上委任我为生物学系主任,并从事我所喜爱的细胞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我才能集中精力继续探讨动植物细胞的液胞系和高尔基体的演进规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我也开展海洋动物的人工授精研究,为发展福建省的海洋养殖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也使一大批老革命和科学家受到摧残,我当然也不能幸免;教学科研被迫中断,抄家、批斗、游街等接连不断。我还被扣上“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刽子手”罪名。但是我当时深深相信党,乌云必将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因此,我利用生物系资料室“劳动改造的机会”,偷偷查阅国内外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资料,写出《现代细胞生物学发展动态》一文,自己出钱油印100份,分寄有关单位和同行。我的这种活动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就成了后“复辟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象。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在旧中国生活了约半世纪,在新中国也生活了约半个世纪。在这么长的历史过程中,我矢志不渝,一直在为国家的高等教育而工作着。我的思想认识,也随着工作的实践不断地升华。应该肯定地说,真正让我认识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应该如何去爱他的国家,并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明确这个道理是在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才逐步提高了认识,如果说,我能够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为社会主义大厦添了一砖一瓦的话,那么,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同志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圣严法师的大师生平
圣严法师 于民国十九年农历12月初四,出生于江苏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张。其祖父张希凡、祖母蒋氏,父亲张选才、母亲陈氏。法师俗家中有六个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为其母张氏于四十二岁时产下,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姊姊。民国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师虚龄十四,一位姓戴的邻居自江北狼山游历而来,闻说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弥,一方面出于被动,另一方面却又出于自愿地将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请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带上狼山出家。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连云港的云台山,仅在南通市南郊约九公里处,有五座山头临着长江。由右至左分别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居中、剑山及军山。五山之中,则以狼山灵峰独秀,被古来兵家视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为苏北民众进香的佛教胜地。圣严法师在狼山仅居住至民国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间,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后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国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复又离开至上海,自此便没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后将要离开之时,狼山已被当时抗日的国军连番驻防,狼山已不复见昔日的香火鼎盛了。圣严法师的佛法学识根基,则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后,除了世代的长辈适时督导之外,另有一位教导《禅门日诵》的法师,以及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还俗居士传授学识与涵养。之后,到了上海的大圣寺,每天为施主家里增福延寿及超荐亡灵而诵经、拜忏、放焰口之外,再无余力读书。法师为了读书,于民国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离开了上海大圣寺,到同样位于上海的静安寺佛学院,当一名插班的学僧。静安寺佛学院课程大概是中学到大学的程度,英文和数学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国文是高中程度,佛学则是教《大乘起信论》、《梵网菩萨戒经》、《印度佛教史》、《八宗纲要》、《八识规矩颂》等。法师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为止。 圣严法师在其所著之自传《学思历程》一书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选择加入军旅从戎,而最后又选择了通信连,其主要原因则如在书中所述:“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局面,除了有钱自备机票和船票离开大陆,只有进入军队是通往台湾最容易的路。我既无信徒,也没有积蓄,更不能得到师长的同意和资助,所以考虑再三,只有选择从军的路。而招兵站的军官说明了,只要人数招齐了,马上开船送往台湾,接受新军的训练;见到我们几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战场去冲锋陷阵,所以建议我们做军中的后勤工作。”圣严法师从军时照片在军队生活中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于法师在军队里主动地声明了:“原来我是和尚,将来还要作和尚!”所以虽然在军队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时,能够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间。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滩码头上船前往台湾。经过两天的航程,在台湾高雄上岸。其后,经一夜的移动则在新竹驻扎下来。随着部队几经移防、驻扎,于1950年6月以上士报务员的阶级,分发到台北县金山乡的海边339师1016团团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门、小基隆沿海一带住了两年多。之后随着部队的整编以及升迁考试,到了高雄县凤山镇陆军第二军团司令部任准尉军官,那时是1954年6月。在这段时间里,陆陆续续地在《学僧天地》、《雄狮》、《当代青年》……等期刊发表文章。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选读小说班,当时的老师有谢冰莹、沈樱、赵有培等当代著名的文艺作家六、七位。而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仅余被刊于《文坛》杂志的〈母亲〉和〈父亲〉两个短篇,之后收录于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佛教文化与文学》。由于文笔锋健在1956年秋天调到国防部,也开始了大量阅读与发表文章的时光。在这段时间内,接触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也对于佛教的问题陆陆续续地写了许多文章,并成为了日后对于佛学、佛教的主要理念。 从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超过了法师少年和尚的年数,但在其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后,圣严法师思考未来前途,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次出家。这一次出家,是依止镫朗东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为剃度师,所给的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东初老人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也曾经担任江苏省镇江名刹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老人同时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亦在临济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传承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圣严法师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临济宗法脉的灵源和尚将法脉赐给圣严法师,其法脉字号为“知刚惟柔”,并给了一份法脉传承谱《星灯集》,使其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并同时成为临济义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东初老人为承继太虚大师遗志鼓吹“人间佛教”的建立,故与几位佛教青年合办了《人生》月刊,当法师投到东初老人座下时,正当《人生》的主编提出请辞的要求,故法师于是从投稿者而成为主编,前后一共为它服务了两年。1961年农历8月,法师于基隆八堵的海会寺,依道源能信长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弥、比丘、菩萨的三坛护国千佛大戒,而被选为沙弥首。 1961年秋天,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待了一个星期不到,便向东初老人辞行,也同时请辞《人生》月刊的编务。然后法师一人来到高雄县美浓镇广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经、戒律。这段时间内修读了有关戒律学的《四阿含经》,即是指:《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奠定了日后戒律学的基础。这段时期内,法师在《佛教文化与文学》发表了有关戒律学的文章:1961年6月发表〈优婆塞戒经读后:如何成为理想的在家菩萨〉;1962年3月发表〈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读后〉,在本篇中对于菩萨戒有如下的看法:“《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于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之后,写成了十九万字的《戒律学纲要》,交给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书分七章依序为:〈绪论〉、〈皈依三宝〉、〈五戒十善〉、〈八关戒斋〉、〈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纲要〉、〈菩萨戒纲要〉,也将这本书翻印流通。 面对佛教环境被教内外所污染和误解,圣严法师感念于环境的隳坏与教义之不彰,遂起而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个阶段的早期,主要由煮云法师在公园里公开演讲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但随着煮云法师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停止应战了。同时,另有一位长老印顺法师,本是基督徒出身,经过三十年的学佛之后,竟有人上门寻他挑战、向他传教,印顺长老遂有感写下两篇长文:〈上帝爱世人〉及〈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之后又因为有位杜而未神父将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发了一篇〈东方净土发微〉。煮云和尚在台南公园所讲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后由李至刚居士记录成书,在1950年代蔚为佛教潮流。之后,有位在《基督教生命双月刊》当主笔的基督徒吴恩溥先生针对煮云法师的言论著作了一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内容多有攻讦之词,而这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辗转到了法师的手上,经读后,法师认为其中有许多偏颇的论调,遂而利用十天的时间,为文写下了《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书,以疏解其中偏颇的言论。之后,陆陆续续于[[1959年]写下一篇〈关于胡适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陈胡适先生的宗教观;写〈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返正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国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风》杂志对于佛教与基督教的混淆,随后又再次发表一篇〈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正视听。在1964年到1966年之间,陆陆续续写成了几篇文章,分别交给《海潮音》、《觉世》、《香港佛教》等佛教杂志刊出,1967年后则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集结成册出版,书名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由于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阵挑战,才使我对基督教发生了研究的兴趣,结果使我写成了一本书,所以本书的功臣,应该是攻击佛教的基督徒。我为写作本书,特别精读了五十多种有关的中西著作。我的态度,是以西方学者的见解,介绍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统的素材,说明基督教内容的真貌,同时也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若干重要问题,做了客观和理性的疏导。我不想宣传基督教,也无意攻击基督教,只是平心静气地加以分析研究,用历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本书的出现,获得了宗教界正反两极的反应,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者,更是极力地加以攻讦。此后关于宗教的专著论述先后出版:1968年出版《比较宗教学》、1969年8月写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册。 1969年3月14日圣严法师在没有任何支援之下,离开台北前往东京。初到东京,便向位于品川区的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当时,法师已经年届三十又九了。1971年圣严法师确定了其硕士论文:“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2.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3.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论文完成后,请了驹泽大学的佐藤达玄先生以及牛场真玄先生加以润饰,并抄寄一份回台湾给《海朝音》杂志发表。1971年10月将全书翻译成中文,并于1979年由东初出版社出版。1973年立正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场真玄先生,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译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学,并代为申请博士学位。由于圣严法师当时与牛场真玄先生往来密切,于是便代行其劳。是年,便让印顺法师的专着通过大正大学的博士申请,也促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诞生。为此,圣严法师则为文记述之-〈划时代的博士比丘〉。圣严法师于硕士毕业之后,选择了蕅益大师做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其原因如书中所述:1.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学者,实际上亦是一位实践家。所谓行解相应,正是佛法的标准原则。2.大家都认为蕅益大师是中国天台宗最后一位大成就者。我对天台宗所倡导的教观并重、止观双运非常向往。因为这是教理和禅观的相辅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种精神。3.我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曾向指导教授坂本幸男请教,他说:本来他想写,但仍然没有消息!于是,在1972年便开始着手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导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论文指导教授则由金仓圆照及野村耀昌承接为正副指导教授。论文的第一章写的是蕅益智旭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则是写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写智旭的信仰与实践,第四章则是写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则是讨论智旭思想之形成与开展。1975年元月法师提出博士论文,经过立正大学严格的审查之后,顺利地于是2月12日通过。同年3月17日上午获颁授“学位记”(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证书)。而论文的正式出版则是直到当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在法师出版论文的阶段,应邀回台参加了“第四届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在会议中提出了三个问题:1.宗教教育应纳入大学的教育系统。2.社会教育应注意风化区的整顿和黑社会的疏导。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当并行发展。虽然会议上并无达成任何的具体成效,但是在当时的佛教界,对于僧中出了一个博士,反应毕竟是充满两极化的。再加上法师认为在那个阶段能够做的不多,因此在会期结束返回东京之后,便应美国的沈家桢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国弘法讲学了。沈家桢居士在美国组了个“美国佛教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经由该会出面安排,将法师安排至该会所属的纽约市布朗士区大觉寺。法师在大觉寺居住前后不到两年,然而由于西方人重实际,因此佛教佛学的推广则着重于修密持咒、学禅打坐上。直到现在,西方人在接触佛教和修学佛法上,还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禅为其主流。1977年12月,圣严法师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在台湾圆寂,法师在接获消息之后,立刻回国料理后事,并奉其遗命承继道场,成了中华佛教文化馆的负责人,此后,便在美国和台湾两地奔波、东西兼顾。之后,法师在纽约成立了禅中心,为了授课需要而编了一本《禅的体验》,并陆续发行了两种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禅杂志》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禅通讯》月刊),至1992年底为止《禅杂志》已经发行了58期、《禅通讯》亦发行了96期。自1978年开始,在台湾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以及农禅寺,举行大专青年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的禅修活动,并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关于禅的著作七种,包括《禅的生活》、《拈花微笑》、《禅与悟》等,因为对于禅修的凿力颇深之故,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都把圣严法师当成了禅师。 高龄80岁的法鼓山精神领袖圣严法师 ,是于2009年1月5日因肾疾复发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法鼓山弟子为了替法师祈福,曾一连举办10天的祈福法会,众多信徒远道与会,祈愿圣严法师早日康复。圣严法师是因左肾罹患恶性肿瘤,开刀将左肾割除,导致肾功能严重恶化并引发贫血,必须洗肾,一度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此后固定每周洗肾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踪治疗。早在2007年底李连杰拜会圣严法师时,圣严就首次对外公开自己罹患肾病,当时他表示“自己随时准备死亡”,这番话听在信众耳里相当不舍。2008年除夕,圣严首次说明他的左肾已经切除,拒绝换肾是因自觉得来日不多,“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2008年12月31日圣严到医院接受定期检查后,发现罹患泌尿道相关癌症,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下住院,在2009年2月3日下午4点往生。享年78岁。
《全国报刊索引》和《报刊资料索引》的异同点
《全国报刊索引》与《报刊资料索引》的比较分析
景 月 亲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61)
文 摘 从收录范围、体系结构、著录格式、检索途径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两部大型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与《报刊资料索引》之间的异同及存在问题,指出两者应保持特色,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跻身国际二次文献品牌行列。
关键词 全国报刊索引 报刊资料索引 比较分析
《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和《报刊资料索引》分别是我国现行出版的以报道国内报纸、期刊文章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检索刊物。这两部检索刊物创办历史较长、信息量大、质量上乘,因而拥有众多的用户。作为检索工具,两者各有特色,本文拟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1 概述
1.1 《全国报刊索引》
《全国报刊索引》(以下简称《索引》A),月刊,创办于1955年。其前身是1951年《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编辑出版的《1950年全国主要期刊重要资料索引》和同年山东省图书馆编印的《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改为现名。1980年开始按“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技术版”两个系列编辑出版。目前由合并后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辑,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部查找建国至今哲学社会科学报刊论文资料最为实用、最具权威的大型检索工具。
1.2 《报刊资料索引》
《报刊资料索引》(以下简称《索引》B)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创办的系列情报资料品种之一,其中“复印报刊资料”创办于1958年,“文革”期间停刊,1978年10月复刊。“复印报刊资料”依托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从中选辑主要论文和重要资料,照原样复印,分专题装订,按期(月、双月或季度)连续出版。其显著特点在于各个专题每期除选印重要论文资料刊载以外,还附有未选印论文资料的篇目索引。复刊后的“复印报刊资料”增加了季度索引的编辑,自1980年起改为按年度编印的大型检索工具《报刊资料索引》,即将类目相近的各专题每期上面的载文题录及“索引”累积起来,按年度集中出版。1983年以来分为7个分册出版,近年来为满足用户多途径检索需求,除编印7部相近专题的年度累积索引分册以外,还专门编印了一部年度著者索引,即第8分册。《索引》B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用户的目光,成为又一部备受欢迎的大型检索工具。
2 《索引》A与《索引》B的比较分析
《索引》A与《索引》B是我国现行检索工具中两部优秀的索引,但两者在收录范围、体系结构、著录方式、以及检索途径方面各有千秋。
2.1 收录范围
《索引》A是一部综合报道社会科学领域报刊的检索刊物,涉及的文章资料涵盖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部类目,即《中图法》中A-K的11大部类内容。从其“引用报刊一览表”中可以看出,《索引》A在报刊的选择方面,对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的报纸、全国性的学术、专业报刊、大专院校学报及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出版的专业性刊物均予以收录。文章报道方面强调专业性、学术性与资料性。《索引》A的出版频率为每月一期,根据新近到馆的报刊情况,每期选收期刊千余种、报纸百余种,报道篇目两万条左右。
《索引》B实质上是将百余种专题刊物中每期的载文题录及“索引”部分析出,按年度出版的累积索引,它把内容相近的专题结集,共形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生态环境、出版等总共7个分册的年度索引。由于析出于以上大类的专题刊物,可以看出,《索引》B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领域和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形成从一次文献(部分重要文章)到二次文献、期索引到年度累积索引的配套组合形式。在报刊收录方面,《索引》B对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中央和地方报刊、大专院校学报、社科专业的报刊均予以收录,新创办的报刊也随时列入收录范围。文章报道方面强调学术性、资料性与参考性,理论动态、学科进展、观点争鸣、研究综述等都在报道之列。《索引》B年收录报刊3千余种,报道篇目百万余条。
以上的对比说明,《索引》A和《索引》B在资料的收录方面均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报刊文章为主,但各有特色:《索引》A按《中国法》中A-K大类集中文献,强调文章的专业性、学术性和资料性,按月出版。《索引》B注重资料的专题性和针对性,门类涉及全部社科领域以及个别科技、自然科学领域和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在各专题期索引的基础上,按年度累积出版。
《索引》A和《索引》B分别由我国情报信息领域的权威性机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作为检索刊物,它们在报刊文献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以及促进报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共同成为国内当前查找社会科学领域报刊资料稳定的、权威的检索工具。
2.2 体系结构
《索引》A是以《中图法》(第四版)为基础标引编排而成的分类体系,其类目设置的学科与专业属性非常明显,显示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隶属关系,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等级制概念的标识系统,适合于从学科门类出发的族性检索需求,但需熟悉分类法,否则因其直观性差不易辩类而影响检索速度。《索引》B源于每年百余个专题刊物中的“期索引”,是这些“期索引”按相近专题累积形成7个分册的年度索引,因而大类的专题指向十分明显,大类之下的类目设置多为列举式,或按主题、或分类主题相结合,直接面向用户,特别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较之于《索引》A,其直观性增强,专指度提高,并且由于各个专题的学科基础性,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按学科检索的需求。
在类目设置的细密程度和标引深广度方面,《索引》A按学科体系和专业性质立类,基本大类之下一般设置二到三级类目;《索引》B按主题(专题)立类,大类之下一般设置四级类目,个别类目(如“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研究”)已深入揭示到七级类目。
下面以音乐类为例说明:
索引(A)
J 艺术
J6 音乐
J60 音乐理论
J61 音乐技术理论与实践
J62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J63 民族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J69 音乐事业
《索引》(B)
J5 舞台艺术
J5�4 音乐
J5�41 音乐学(总论)
J5�42 中国音乐
J5�421 概述
J5�422 传统音乐
J5�423 汉族音乐、民歌
J5�424 少数民族音乐
J5�425 戏剧影视音乐
J5�426 流行音乐
J5�43 音乐创作
… …
J5�44 音乐表演艺术
… …
J5�49 外国音乐
… …
类号设置上,《索引》A以《中图法》为标准,通用性强,比较适合人们的分类检索习惯;《索引》B采用自行设置的类号体系,通用性差;其专题(大类)类号形式上与《索引》A无异,但类名有所不同,所以容易发生辨类混淆。
2.3 著录格式
《索引》A与《索引》B均为题录式索引。两者在条目的著录格式方面,以国家标准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为依据,主要著录项目文献题名、责任者、报刊名、年、卷(期)、页码及符号应用基本一致,但在具体著录时,根据报刊文献的特点,各自有所变通。
在条目之首,两索引均加注了文献顺序号,以便于其它辅助索引的编制。《索引》A以每期收录的所有文章为一个整体按顺序编号,一般是九位制号码;《索引》A以“专题”为单元按顺序编号,一般为四位制号码。
《索引》A自2000年第一期起,增加了文章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及邮政编码(这一项目的增加得益于近年来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的逐步实施),有助于“读者——作者”之间的联络,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索引》B近年来增加了刊发原文的报刊所在地,以便于用户对刊物作出进一步判断。此外,对已经复印刊载的文章,在其索引条目最后还附出所在专题复印资料的期数及起页页码,以方便用户对文章的查找或索取。《索引》B对于一组内容相关的著录有专门的处理:并列条目以文献顺序号“.1”、“.2”…加以区分,文献出处项只著录一次,另起一行,前空二字;当一组资料有总题名与分题名时,先著录总文献号与总题名,另起一行,前空一字再著录分文献号与分题名,出处相同时著录方式与前者相同。这种灵活的著录方式,使用一组相关资料信息相对集中,更便于读者使用。
2.4 检索途径
《索引》A有分类、著者、题中人名3条检索途径,且每期之后附有“引用报刊一览表”。《索引》�B 7个�分册以分类检索途径为主,著者索引(第八分册)单独成册。
《索引》A的分类检索途径以《中图法》为依据,共有A-K11个类目,一般类目细分到三级或四级,个别类目细分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如F299�23(城市经济管理)。《中图法》普及应用多年,用户利用分类途径,比较容易辨类,查找所需资料。“题中人名索引”是一种以人物为主题的辅助索引,可以引导读者以题中人名为检索点,查到所需资料,是对分类检索途径的补充和延伸。
《索引》B按专题立类,大类之下类目揭示深入,一般到四级,最细揭示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如:J 1�313838(写作学)。对于一些涉及到地域、时代或人物的类目,《索引》B采取“分类+主题”的标引方法,使类目的专指度大大提高,特别在查找以人物为主题的资料时,往往非常方便。
例1:
J3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J3�4 现当代作家作品
… …
J3�45 作家
J3�4511 A (艾青,阿来…)
J3�4542 X (须兰,谢冰莹…)
J3�45421 xiɑo (萧红,萧乾,萧军…)
J3�45422 xú (徐志摩,徐子芳,徐迟…)
J3�45423 xǔ (许杰,许地山…)
例2:
J4 外国文学研究
J4�4 欧洲文学研究
… …
J4�42 各国文学
J4�421 东欧、中欧
J4�4211 俄罗斯(1917年以前)
J4�42111 普希金
J4�42112 屠格涅夫
J4�42113 陀斯绥耶夫斯基
J4�42114 列夫·托尔斯泰
J4�4212 苏联(1917-1991)
… …
J4�4213 独联体(1991�12以后)
… …
可以看出,《索引》B的分类检索途径功能强大,但如前文所言,大类(专题)类号设置易与《中图法》混淆,且类号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索效率。如J5原为“戏曲、戏剧研究”,J6为“音乐、舞蹈研究”,2001年两者合并为“舞台艺术”专题以后,类目代号仍取J5,但显然所指不同。
同《索引》A相比,《索引》B的著者索引独立于7个分册之外,使用时,需与各分册配套,不便于查阅,影响检索速度。此外,《索引》B缺少“引用报刊”检索功能,不方便用户从总体上把握文献资料的出处。
3 结束语
3.1 《索引》A与《索引》B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的检索刊物,两者的收录范围广泛,体系结构科学实用,条目著录和检索途径设置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编纂质量高,出版周期互为补充,并且服务手段多样,因而成为查找社会科学论文资料稳定的、权威的检索工具,多年来深受用户信赖。但瑕不掩瑜,《索引》A与《索引》B在著录和标引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检索系统的完善方面仍有待改进;时效性是衡量检索刊物的重要指标,通过抽样调查,《索引》A与《索引》B的时差一般最短也在5-6个月,同国外(一般3个月内)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3.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高密度存贮介质的广泛应用,《索引》A与《索引》B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处理现代化的步伐,在书本式版本的基础上,于1993、1994年先后开发出了电子式版本,从根本上改善了书本式索引的加工、出版,提高了检索速度和检索效率,在索引工作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著名情报语言学家张琪玉先生认为:现代索引就是数据库,现代的索引工作者就是数据库建造者。……当前索引事业发展的重点是数据库建设。《全国报刊索引》与《报刊资料索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书本式到电子式,无疑在我国现代索引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并且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继续保持特色,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跻身于国际二次文献品牌行列。
参考文献
1 何华连.我国现行检索刊物概观.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2)
2 张琪玉.现代索引就是数据库.中国索引,2003(1)
景月亲 女,1968年1月生,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
上一篇:地理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论文答辩抽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