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17:46

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论文

【摘要】 本文对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课程设置 管理 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经过2O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多数高校也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体系。但是一部分起步较晚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着重针对国内部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的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不完善

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就有一个明确表述,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目前部分学校培养目标模糊,只重视学术理论知识讲授,实务应用课程设置较少。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课程容量小,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完善,课程设置没有前瞻性,课时安排不合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本科阶段课程存在重复和脱节的现象。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研究和发展都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无法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新知识。

2、导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关注,教学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硕士生招生人数猛增.使师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导师之间所带学生比例悬殊,这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导师同时带上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硕士生,加上本身教学科研工作量繁重,对学生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导师行政事务缠身,非业务活动繁多,对学生无暇顾及,学生有问题时也不方便向其导师请教,或者是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有的导师年纪较大,学科前沿知识缺乏,指导学生也是勉强为之;而部分导师工作年限短,提拔快,缺乏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经验。综上所述,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较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3、研究生论文质量不高,创新点较少

选修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设置不足,导致研究生思维狭隘,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缺少对学生学术论文的实践培养,特别是在当前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考核中,多数还是采取笔试的方法,虽然某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小论文写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撰写课程小论文时,由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比较多,学生在选题、查资料、资料分析、设计论证、归纳总结等过程中缺乏教师指导,一般敷衍了事 ,缺乏创新。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多数学生存在态度不端正问题,对学位论文写作不重视,这就出现了“敷衍开题、将就过关、应付答辩”的现状。多数论文七拼八凑现象严重,创新点是微乎其微。

二、改进现状的几点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重点加强课程设置

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计划,重点加强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整合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反映当前的创新成果,又要满足研究生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同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不断地将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最新的技术、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入教学中,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因此,要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迸发,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课程评价、保障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还直接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关。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还应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一门课程应有多名教师具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做到一专多能。还要做好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工作与教学态度调查工作。实施教学评价制度,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听课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时数的监督,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3、加强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的管理

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要新颖,专业性要强。开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论文开题的组织管理工作,选题时要组织专家小组对论文的可行性以及现实中的意义进行充分论证。同时也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督查、评审工作,由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审,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科研工作不扎实、科研方法不规范、弄虚作假的情况严肃处理,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和完善,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相应任务的,应推迟答辩,以此督促研究生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种种措施相结合促进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研究上下功夫,以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需要国家、社会、培养单位、研究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相信经过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科研和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玲芳,金明,徐日光.导师责任制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印.现代大学教育,2008,(2):99-105.

[3]俞家庆,李延成.肩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 -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要点摘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

[4]代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5]张庚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5

[6]李保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开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反思

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反思

传统的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媒介,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反思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快,人才的培养就愈发重要,经济越发展,会计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越重要。借鉴国际经验,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当前重要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 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启示;借鉴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会计准则逐渐实现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中国会计行业加强国际化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财会人才。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有1400万人左右,中国会计人才“数量有余、质量不足”,一方面是低层次会计从业者泛滥,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匮乏。据统计,我国现在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大约为35 万人,而符合要求的只有约6万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大不利因素。中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所以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培养机制,学习并改进国内会计培养模式,改善国内会计人才生存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1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如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的专业目录、教学计划,统一的招生和分配等,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培养目标一个样、同一个学科专业目标一个样,甚至专科层次培养目标几乎也和本科一个样。这种极端共性的培养目标至今还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同一种层次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要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1.2 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不足

传统的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媒介,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把学生框在一个窄小的专业圈子里,培养出的会计为“簿记型会计”。他们会计专业知识较扎实,对企业正常业务的核算、报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税收、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应变开拓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不受企业欢迎。所以目前中国会计人才结构畸形,出现两个极端,一头是人才供过于求,即“簿记型会计” 相对过剩;另一头是人才供不应求,即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开拓型高素质会计”严重短缺。

1.3 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1.4 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与其他汉语授课的专业教学考核基本相同,侧重于采用试卷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左右,通常由出勤、作业、小测试和课堂表现等情况综合考核确定。期末考试试题往往是对具体专业内容的测试,通常需要由教师事先提供较规范的标准化参考答案。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平时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而只专注为应对期末考试的“临时抱佛脚式突击学习”,学生学习的全面效果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有效合理地进行考核。

2 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高端会计能够带动全国会计水平的提高,高端会计人才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高低。作为专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会个人技能和实用技能,还应该会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2.1 美国会计人才培养

美国会计师的培养从基础教育层面开始,教育指导委员和高等教育认证项目协助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完善课程的设置,设立教育案例期刊来帮助教学,提供学生丰富的会计素材知识,举办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用来锻炼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校园里成立会计社团,注重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在会计专业的认证方面,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对会计和财务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权威评价,持续专业教育确保管理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与时同步。在指引方面,为企业会计提供指导,包括全球商业环境、财务职能转换等的七大指引体系。为会计人员提供全球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及热点话题的权威解读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从业技能水平,更注重会计人才管理方面的培养,会计不仅要学会个人技能及实务操作,更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到决策中去,成为多方面的管理人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计师协会组织,一直致力于帮助会计人才在职业早期就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和素养,站在国际财务领域制高点,加快自身的职业发展速度。美国会计师协会认为具有商业头脑,优秀的分析能力,扎实的财务基础与各种IT技术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会计人才。与中国会计相比较,美国对会计的培养更注重全面发展的高情商会计人才。

2.2 日本会计人才培养

日本作为后期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口数量不足,以至于人才数量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日本企业内部非常注重企业内部会计人才的培养,甚至为此制定法律。可以看出日本培养会计人才注重高端会计人才,全面提高会计人才水平。日本会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教育又分为很多阶段,逐级培养,企业内部又重点培养专业技能,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注重企业内部会计教育值得我国企业会计培养的借鉴。

2.3 加拿大会计人才培养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由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核和认定标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加拿大国会批准成立的会计专业团体,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国际公信力。它的课程融合了各个方面领域技能,如审计、会计、商业、金融、管理、IT、计算机等方面。加拿大会计培养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会计师和财务经理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为了企业以后更好的发展,也就是全方面的去培养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不仅可以解决会计方面问题,还可以参与到公司企业的决策中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可以在公司决策中作出正确判断,以及利用计算机管理企业和会计工具的实用能力培养。

3 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经济发达国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做法各不相同,但有些方面有着共同的趋势,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1 明确会计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应与世界接轨,高等教育在现在及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应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金融危机中更加体现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就需要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充分和公开,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借鉴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我国原有会计教育目标,即培养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全面会计价值观、终身学习能力、健全知识体系、实践和创造为一体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会计教育与会计师未来职业需求能力相结合。

3.2 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

从各国人才培养的做法以及我国的现状来看,实际工作能力的是目前会计人才的主要缺陷,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在职后续教育都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因此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的培养手段,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手段 ,并把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3 启动实验实践教学方案

打造复合型会计人才并不是单纯掌握理论知识就能完成的,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步入社会到达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承担相关任务和责任。启动实验实践教学方案是指安排会计专业融合到其他专业中,通过两者结合来完成对不同领域的了解,专业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其能娴熟、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综合性实验旨在扩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和内容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紧跟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变的脚步。

3.4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有效的审核学生学习和能力掌握情况,通过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侧重表现学科动态情况,以讨论题、案例题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学习,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还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或课程评价体系,加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力度,在科学体系的引导下加快会计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丹舟,郑婕颖.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本科创新实践——基于CIMA实践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2(10).

[2] 黄群立.国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3] 王征. 会计国际化背景下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基于阙限理论与ACCA、CGA教学实践[J].财会通讯,2011(34).

[4] 王晓军,王梅梅. 会计人才标准变化背景下的培养对策[J].财会月刊,2011(06).

[5] 代玺玲. 高校与ACCA合作模式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高分悬赏————毕业论文提纲“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第一章 绪论 10-18
1.1 课题背景 10-11
1.2 研究意义 11-12
1.3 文献综述 12-16
1.4 主要研究内容 16-17
1.5 课题来源及创新之处 17-18
第二章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18-34
2.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18-20
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0-21
2.3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21-27
2.3.1 核心竞争力的内部识别 22-25
2.3.2 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识别 25-27
2.4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 27-29
2.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29-32
2.5.1 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29-30
2.5.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30-32
2.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32-33
2.7 本章小结 33-34
第三章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及分析 34-48
3.1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 34-37
3.2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37-47
3.2.1 我国企业家素质低下 37-42
3.2.2 企业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42-44
3.2.3 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 44-47
3.3 本章小结 47-48
第四章 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48-67
4.1 塑造和培育企业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48-52
4.2 企业新理念的树立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基础 52-59
4.3 加强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59-63
4.3.1 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 59-60
4.3.2 企业如何运用技术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60-61
4.3.3 运用技术创新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61-63
4.4 大力引进、培养人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63-66
4.4.1 确立新的“人才观” 63-65
4.4.2 凝聚核心人才,维护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4.4.3 引进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66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还有一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你也参考一下吧

第一章 引言 5-11
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一词的由来 5-8
第二节 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8-9
第三节 研究思路 9-11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11-18
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11-13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3-15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5-18
第三章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8-27
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18-19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的规划 19-22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2-25
第四节 核心竞争力的维护 25-27
第四章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7-33
第一节 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7-28
第二节 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8-29
第三节 组织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9-31
第四节 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31-33
第五章 关于核心竞争力几个误区的思考 33-40
第一节 走出认识误区--企业家与核心竞争力 33-34
第二节 走出扩张误区--多元化与核心竞争力 34-36
第三节 走出营销误区--市场占有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36-38
第四节 走出信息化误区--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 38-40
第六章 案例分析 40-45
案例一 日本电气公司(NEC) 40-41
案例二 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41-43
案例三 海尔集团(Haier) 43-45
参考文献 45-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实证分析》
第一章 引言 6-7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7-13
2.1 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演变 7-10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及战略意义 10-13
第三章 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要素分析 13-30
3.1 核心资源 13-21
3.2 核心能力 21-30
第四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0-41
4.1 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30-32
4.2 创造企业独特的价值链 32-34
4.3 把资源集中于重点环节 34-36
4.4 培育和获取新的核心竞争力 36
4.5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6-41
第五章 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误区 41-43
5.1 无价值独特性 41
5.2 急于求成 41
5.3 忽视基础管理 41-42
5.4 忽视市场信息 42
5.5 过分多元化 42-43
第六章 “武汉有机”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案例分析 43-49
6.1 企业主管业务的调整 43-44
6.2 企业经营策略 44-47
6.3 武汉有机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机制分析 47-49
第七章 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3
致谢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学位论文致谢学姐

下一篇:史学论文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