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论文格式
植物分类论文格式
论文引用中国植物志参考文献格式为: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中国植物志》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之一,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
所以《中国植物志》属于专著,专著的类型标注为[M],而专著的参考文献格式应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扩展资料
作品内容
《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科研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植物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生物小论文格式,急啊帮帮忙啊
根据教材选个题目吧 比如蕨类植物探秘
格式:题目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材料: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我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
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多为高大乔木,二叠纪以后至三叠纪时,大都绝灭,大量遗体埋入地下形成煤层。现代生存的大部为草本,少数为木本。植物体有根、茎、叶之分,有维管束,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其上产生颈卵器,受精卵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胎。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如铁线蕨、卷柏、贯众、 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之,约12000种,我国约有2600种,多种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药用(如贯众、海金沙)或工业用(如石松)。
关于植物的论文里三线表能写些什么
带雨林林下的许多草本植物具有巨大的叶子,如芭蕉、海芋、箭根薯等植物的叶子,它们大得足以容纳数人在下面避雨。巨大的叶子能捕捉到更多的光线,一般认为这是热带雨林林下草本植物适应弱光的结果。
有些雨林下的草本植物,叶子并非全为绿色,而是杂以黄、白、红等各色的花斑纹,这称为花叶现象。花叶现象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热带花叶植物很早就被人们用作花卉素材,在很多温室里都能见到。
热带雨林林下层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叶子普遍具有尾状尖端,叫滴水叶尖。典型的如菩提树的叶子,它的弯曲尾状的叶尖长达数厘米。热带雨林的内部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汽和随时发生的降雨常在叶片的表面结成一层水膜。滴水叶尖能使叶片表面的水膜集聚成为水滴流淌掉,使叶面很快变干,这样即有利于叶片的蒸藤作用,又避免一些微小附生植物(苔藓、藻类)在叶片表面生长而防碍其光合作用。
醒目的红叶现象
不论什么时侯,从空中俯看热带雨林,你都会发现在茫茫绿海中点缀着撮撮红色在阳下闪灼,那并不是花朵,而是红色的树叶。在季节性热带雨林,老叶脱落,新叶萌生的时节,片片红色映衬在绿海之中非常醒目。
热带雨林的很多树种,新叶长出时是红色而垂下的,几天或几周后才逐渐变绿和变得坚挺。温带的树木则不同,例如著名的枫叶和黄栌,是在秋季叶片衰老快脱落时才为红色。前者象征新生,后者意味衰老。
附生植物空中花园
步入热带雨林就映入眼底的是除了地上生长的树木灌草外,在各不同的树枝杆和藤萝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小型植物,琳琅满目,犹如一个空中花园。这些悬挂的植物被称为附生植物层片。
热带雨林生境优越,植物种对生存空间的竟争异常激烈。由于林下光线幽暗,很多小型植物都难于获得足够的光线而不得不向其它空间扩展。热带雨林的多层次结构,加上林内空气潮湿,在各种树丫枝杆以及树皮裂隙处经常能聚集枯落物而形成少许土壤,为一些种子提供了温床。很多小型植物在这些位置得以立足、发展,成为附生植物。热带雨林越潮湿,附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热带雨林创造了对太阳光能最有效利用。那些躲过了厚厚树层而渗漏进来的光线也常常逃不脱附生植物的捕捉。难怪林下如此阴暗,能到达地面的光线所剩无几。
魔高一丈的藤本植物
热带雨林中,有一类靠缠绕或攀援于其它树木上,借助于树木支撑自己的躯体的植物,叫藤本植物。热带雨林中大型藤本植物十分丰富,它们时而卧地而行,时而缠绕穿梭悬挂于大树上,在林下只能见其藤茎不能见其枝叶。藤本植物的枝叶一般伸张于林冠之上,填充林冠空隙,这也是对光线的一种竞争形式。有些类型的热带雨林,藤本植物多得行人难于穿过,当树木被破砍伐时常常被大藤子挂住,悬掉于空中不能倒落。在这类森林中采伐非常困难
贪得无厌的绞杀植物
早期的欧洲植物学家和旅行家常被热带雨林中树上长树的奇异现象所困惑。从枝叶上任何细心的人都能分辨是两种不同植物,但它们的茎杆则彼此缠杂融合在一起,或者一种植物的茎杆套包住另一种植物的茎杆。逐渐地,人们注意到,被缠绕包在内部的树木最终将枯死,而包它的植物则将发展成大树。人们把包缠者称绞杀植物,而把被包缠者叫寄主植物。日本上智大学土屋隆英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揭开了含羞草闭合运动之谜:含羞草细胞是由细小如网状的蛋白质“股动蛋白(actin)”所支撑。产生闭合运动时,股动蛋白的磷酸会脱落,只要让含羞草吸收不让磷酸脱落的化合物,经触碰也不会起变化。土屋教授指出,当股动蛋白束散开时,细胞被破坏,结果水分跑出来,以致产生闭合运动。股动蛋白一般见于动物的肌肉纤维内,与肌肉伸缩有关。没想到它也存在含羞草内,可说是相当罕见。
带雨林林下的许多草本植物具有巨大的叶子,如芭蕉、海芋、箭根薯等植物的叶子,它们大得足以容纳数人在下面避雨。巨大的叶子能捕捉到更多的光线,一般认为这是热带雨林林下草本植物适应弱光的结果。
有些雨林下的草本植物,叶子并非全为绿色,而是杂以黄、白、红等各色的花斑纹,这称为花叶现象。花叶现象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热带花叶植物很早就被人们用作花卉素材,在很多温室里都能见到。
热带雨林林下层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叶子普遍具有尾状尖端,叫滴水叶尖。典型的如菩提树的叶子,它的弯曲尾状的叶尖长达数厘米。热带雨林的内部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汽和随时发生的降雨常在叶片的表面结成一层水膜。滴水叶尖能使叶片表面的水膜集聚成为水滴流淌掉,使叶面很快变干,这样即有利于叶片的蒸藤作用,又避免一些微小附生植物(苔藓、藻类)在叶片表面生长而防碍其光合作用。
醒目的红叶现象
不论什么时侯,从空中俯看热带雨林,你都会发现在茫茫绿海中点缀着撮撮红色在阳下闪灼,那并不是花朵,而是红色的树叶。在季节性热带雨林,老叶脱落,新叶萌生的时节,片片红色映衬在绿海之中非常醒目。
热带雨林的很多树种,新叶长出时是红色而垂下的,几天或几周后才逐渐变绿和变得坚挺。温带的树木则不同,例如著名的枫叶和黄栌,是在秋季叶片衰老快脱落时才为红色。前者象征新生,后者意味衰老。
附生植物空中花园
步入热带雨林就映入眼底的是除了地上生长的树木灌草外,在各不同的树枝杆和藤萝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小型植物,琳琅满目,犹如一个空中花园。这些悬挂的植物被称为附生植物层片。
热带雨林生境优越,植物种对生存空间的竟争异常激烈。由于林下光线幽暗,很多小型植物都难于获得足够的光线而不得不向其它空间扩展。热带雨林的多层次结构,加上林内空气潮湿,在各种树丫枝杆以及树皮裂隙处经常能聚集枯落物而形成少许土壤,为一些种子提供了温床。很多小型植物在这些位置得以立足、发展,成为附生植物。热带雨林越潮湿,附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热带雨林创造了对太阳光能最有效利用。那些躲过了厚厚树层而渗漏进来的光线也常常逃不脱附生植物的捕捉。难怪林下如此阴暗,能到达地面的光线所剩无几。
魔高一丈的藤本植物
热带雨林中,有一类靠缠绕或攀援于其它树木上,借助于树木支撑自己的躯体的植物,叫藤本植物。热带雨林中大型藤本植物十分丰富,它们时而卧地而行,时而缠绕穿梭悬挂于大树上,在林下只能见其藤茎不能见其枝叶。藤本植物的枝叶一般伸张于林冠之上,填充林冠空隙,这也是对光线的一种竞争形式。有些类型的热带雨林,藤本植物多得行人难于穿过,当树木被破砍伐时常常被大藤子挂住,悬掉于空中不能倒落。在这类森林中采伐非常困难
贪得无厌的绞杀植物
早期的欧洲植物学家和旅行家常被热带雨林中树上长树的奇异现象所困惑。从枝叶上任何细心的人都能分辨是两种不同植物,但它们的茎杆则彼此缠杂融合在一起,或者一种植物的茎杆套包住另一种植物的茎杆。逐渐地,人们注意到,被缠绕包在内部的树木最终将枯死,而包它的植物则将发展成大树。人们把包缠者称绞杀植物,而把被包缠者叫寄主植物。
绞杀植物大多是一些被叫做榕树的植物,它们的果实是动物的一个主食,它们的种子很微小。当动物把榕树的种子携带到树木的枝丫或树皮裂隙上后,这些种子便会萌发。幼小的榕树能产生不定根,行为就象附生植物一样。随着榕树的不断长大,它的不定根逐渐将寄主树木包住,借助寄主树来支撑自己躯体。当这些榕树逐渐长成为大树时,它们的根和茎已整个地包住寄主树,寄主树最终由于太负重和营养亏缺而枯死,而这些绞杀榕树最后也变成为独立的大树。
生活独特的根寄生植物
在阴湿的热带雨林下,不时可见到一些没有叶子而形态奇异的花朵骤然由土中冒出,有的小如绿豆(无叶兰),有的硕大无比, 直径可达到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草)。这些花朵是寄生在其它植物根上,平常看不见,只是开花时才冒出土壤的植物,叫根寄生植物。大花草是热带雨林特有的一类根寄生植物,它的花非常巨大,颜色醒红,花瓣肉质,发出浓烈的腐臭味,犹如一堆臭肉,吸引苍蝇为它传粉。
沉默的真菌世界
阴暗潮湿的热带雨林下,在枯枝倒木或蓬松的腐殖物上,人们常忽略了一类没有叶绿素的小型植物,它们的形态各异,色彩斑驳,靠分解枯落物腐殖质获取养份为生,属于真菌一类植物。人们熟知的磨菇便是此类植物。它们没有硕大的身躯和健壮的枝叶,但在森林更新和养份循环中缺它们不可。
奇花异草
热带雨林湿热的气候环境滋生了极端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植物生活类型。有些花果形态怪异,有的似花非花, 有的花果一体, 无法区分。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草)、最小的花、最怪的花、 最美的花都藏匿于雨林之中。
兰花世界
兰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之一, 全世界有2000多种, 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以热带雨林最为集中。中国有兰科植物1240种以上,也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有兰科植物属334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中。热带雨林是兰科植物的分化形成中心。
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植物生活类型最多样,生态现象最特殊,也是目前人类最陌生和对它的毁坏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由于热带雨林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成为许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热带雨林中也含有十分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热带雨林无疑是我们这个星球的精华和最最珍贵的财富,对它的保护和研究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所汇集的焦点,也是决定人类和我们这颗星球存亡的最伟大工程
后记
热带雨林的昨天和今天
今天热带雨林仍复盖着地球上广大的地区,特别是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仍存在着一望无际的大片热带雨林,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植被相比,它仍是复盖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然而,同几百年前相比,现今的热带雨林已大为减少,在很多地方变成为小块片断甚至消失殆尽。
自十九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对木材和森林产品的需求量剧增,从而开始了对热带雨林疯狂的开采。特别是最近几年人口暴涨,在热带雨林地区人口也明显剧增,大片热带雨林顷刻之间转变为农地、种植园和城镇。在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大片的雨林已经消失和片断化。即便在热带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随着纵横交错的道路的开通同,密集人口区的大量移民涌入热带雨林,在那里定居、蕃衍, 馋蚀热带雨林。
几十年前看到的无边无际的雨林现在看来是有限和脆弱的。现在对热带雨林的破坏速度仍有增无减,若再不加紧有效的保护,它们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殆尽。
合理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越来越多的发现揭示人类是起源于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养育了人类。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各种各样的人类种族依赖热带雨林为生。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复盖面积最大的森林,在人类生活中,它一直在无私地奉献着木材和森林附产品以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现在世界上每年要消耗木材3350百万平方米, 其中的一半是作为燃料木材,而燃料木材中84%是热带木材。热带雨林中藤蔑每年的贸易量达1万5千多吨,价值15亿英磅。人类的许多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甘遮等都是起源于热带雨林。以它们独特的风味而著名的热带水果也主要来自热带雨林。工业原料橡胶是出自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雨林的一个河岸树种。 现在的植物药品中2/3是来自热带雨林,例如抗疟疾特效药奎宁是由热带树种金鸡纳树皮中提取;麻醉剂可卡因由古柯树叶中提取;降压药利血平由萝芙木根提取;口服避孕药成分之一薯蓣皂苷由薯蓣根中制得。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植物群落,它蕴藏着无穷多样的遗传基因。人们现在所依赖和利用的仅仅是极少数的雨林物种和它们的遗传基因产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显然正在转向热带雨林发揭新资源和药物。
热带雨林的植物通常分布的范围狭小,有的种类仅是某个群落或某个局部生境所特有。温带地区的植物一般都是广布种、分布范围广大,例如,英格兰的阔叶林减少到仅占它陆地面积的4%,但并没有木本植物种类灭绝。热带森林如果面积减少,无疑大量的植物种将会灭绝。
热带雨林的减少也将导致雨林动物的减少和灭绝。雨林植物为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动物反过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它们彼此之间已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依存关系。有一个粗略的规律,保持一个动物种在短时期存在需要保留有50个成年个体;保持一个动物种长期存在需要保留有500只个体。在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里做的调查研究表明: 要保持头盔犀鸟这个种,需要保留500只个体,那么就需要有100平方公里雨林;要保持暹满猿(Siamang)这个种,需要186平方公里雨林,要保持长尾猕猴这个种则要90平方公里雨林。
热带雨林的破坏,不仅仅只是导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更主要的是大量动物、植物种的灭绝。雨林的环境效益是可以由各种各样的人工植被(人工林、种植园等)和次生植被所缓解和部分替代的,但形成一个物种需要上万年的时间,大量动、植物种的灭绝却是人类不可补救的。
人自身也是一个动物种,与其它生物种有着极其密切复杂的依存关系。雨林的消失,物种之间平衡关系的打破,完全可能毁灭人类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在仍留存有大片的雨林,保护热带雨林已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心,国际上已有很多非政府和政府的组织机构在积极不断地努力筹集资金,培训人员,建立自然保护区。自1970年以来全世界热带地区已有3000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建立, 保护面积已达400百万公顷。生态旅游也逐渐在自然保护区里开展起来,以唤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和意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研究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专们机构,他们的科学家正在夜以继日地努力探索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热带雨林的新路子。
人类离不开热带雨林,人们需要利用热带雨林,只要是在热带雨林的承受力内进行开发,热带雨林是可以更新和永续利用的。
找一篇关于植物的论文800——1000字
菊科植物
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年青的科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论在种的数量上还是分布范围上,均跃居世界种子植物之冠。许多植物分类专家和系统演化专家都一致认为它在被子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菊科植物的绝大部分属、种的营养体都是草本,木本者甚少,仅占本科植物种数的1.5%。从进化角度看,草本植物以种子或地下器官(根、根茎、块茎、球茎等)度过环境的不良时期,比木本植物适应性强,因而较木本植物进化。菊科植物除少数种类(如百日草、鬼针草)为对生叶外,多为互生单叶。
1.菊科植物繁殖器官的特点是头状花序。
头状花序是由许多无柄小花(或仅有一朵花)密集着生于花序轴的顶部,聚成头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实为由多花(或一朵)组成的花序。一般再由许多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伞房花序等。漏芦属的头状花序小,只包含一朵花,由许多小的头状花序又组成较大的复头状花序。
头状花序的最外面,包有总苞,一般为绿色,叶状,它的功能无疑是在头状花序未开放之前,包在外面起保护作用。但本科中许多属、种的总苞,特化成具有特殊用途的器官,如蜡菊的总苞变成膜质,并有鲜艳的色彩,用它吸引昆虫;牛蒡、苍术及苍耳等的总苞变成钩刺,腺梗菊、豨莶等的总苞上具粘质的腺毛,可利用动物来传播果实、种子。
由许多小花集成头状花序,这就使本来不太明显的每个小花集在一起,显得较大而醒目,尤其当某些属、种花序边缘的舌状花开放后,使花序变得更大、更醒目,以利于招引更多的昆虫。
有些属、种的头状花序中,各小花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如向日葵,花序边缘的舌状花是不能结实的无性花,中间的管状花既能产生花粉,又能结果实,是两性花,而金盏菊与之不同,边缘的舌状花是能结实的雌花,而中间的管状花全是只能产花粉而不能结实的雄花。
2.头状花序上每朵花的结构,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萼片变成冠毛,花瓣5枚连合,雄蕊聚药、子房2心皮下位。但各属、种之间差异很大,简化或特化现象很普遍。
萼片:萼片是保护器官,尤其在花蕾时期。菊科的头状花序外围有总苞统一保护,所以萼片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有些种类特化成为果实顶端刺状、毛状或片状的“冠毛”,成为果实种子的传播器官,如蒲公英、鸦葱等具毛状冠毛,可借风力使果实到处飘扬。又如鬼针草,冠毛变成刺状,可使果实附着于动物身体上,借以传播。
花瓣:5枚,互相连合成管状或舌状。从进化角度看,合瓣花是后出性状,要比离瓣花进化。若花瓣的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顶端五个花瓣呈辐射对称排列的,叫管状花,如向日葵花序中央的小花。若花瓣基部连合成较短的管,五个花瓣连合成为片状,两侧对称,向一侧伸展的叫作舌状花,花瓣顶端五个齿,表明该舌状花是由五枚花瓣连合而成。如蒲公英的花。有的种类花瓣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但花瓣五枚形成唇形,分上下二唇,往往有的只发育一个唇,另一个唇退化,形成假舌状花,如金盏菊和向日葵花序外围的小花。在花冠管的基部,有环形的蜜腺,可分泌花蜜贮存在管的基部。
雄蕊:5枚,花丝互相分离而花药边缘互相连合形成空筒形,即聚药雄蕊。每当花药成熟时,将花粉粒撒在聚药雄蕊的“筒”中,待雌蕊花柱生长时,将它们“推”出筒外。有些种类花药的基部特化成“尾”状,其功用是保护花瓣管基部的蜜腺和花蜜,免遭灰尘或雨水的侵蚀。在每个花药的顶端有突出的“药隔”,在雄蕊未成熟时,此五个药隔互相靠合形成一个“盖子”,封住花药管的口部,起防护作用。
雌蕊:子房下位,二心皮构成,一室,一枚倒生胚珠,基底着生。花柱一条,伸于花药管中,顶端柱头2裂,但在雌蕊尚未成熟时,柱头不张开。在花柱上部,常生有一圈毛,叫“扫粉毛”,每当花柱发育而伸长的过程中,此“扫粉毛”即可将雄蕊花药“撒”在花药管中的花粉粒“推”出,便于来访的昆虫携带。菊科植物花一般都是雄蕊先熟,花柱伸长过程中将花粉粒“推”出后,顶端的柱头再张开来接受其它花传来的花粉。这是避免自花传粉的适应。但是,一旦柱头上没接受到其他花传来的花粉,即异花传粉遭到失败,也无妨,柱头可以下弯,将“授粉面”接触到自己的花柱上,沾上自花产生的花粉粒,完成自花授粉。
3.菊科的果实是不开裂的干果,果皮致密,其中只含有一粒种子,一般认为是瘦果。但它来源于二心皮,并且是子房下位形成的,这与由一心皮形成的子房上位的瘦果有所不同,严格说起来应叫“菊果”或“连萼瘦果”(Cypsela)。
菊科植物大多数花序较大而鲜艳,适于虫媒传粉,但另外有些属、种的花并不鲜艳,例如蒿属(Artemisia)、苍耳属(Xanthium)及豚草属(Ambrosia)等,它们的花序很小,黄绿色,很不鲜艳。这些植物是由虫媒特化成风媒的一个类型。苍耳属植物是雌雄同株,异花,雄花序较小,还保留扁平的头状花序,花期很短,花谢后即脱落,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雌花序(即所谓的“苍子”)的花序轴(托)木质化,外有许多钩刺,其中包有两朵雌花,每朵雌花只剩下一个子房和二裂的花柱,成熟时整个花序脱落。
向日葵在我国各地广为种植,取材容易,而且花序及花都较大,便于观察,下面将它的各部器官作一简述,供教学参考。
向日葵是原产北美洲的一年生大型草本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43.9~52%。高2~4米,大型的心脏形叶,互生。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一般直径30厘米,大的可达60厘米。头状花序的花序轴(托)扁平,其中充满白色海绵状的填充物(薄壁细胞)。花序边缘围有3~4层绿色的总苞。最外圈的花为鲜黄色的“舌状花”(边花),中央为黄褐色的管状花(盘花)。舌状花(边花)(见图c)是不育性的无性花,功能就是吸引昆虫来访,帮助传粉。花瓣基部连合成短管,花瓣上部扁平、伸展,由三枚花瓣连合而成,另外两枚花瓣退化,所以有人称它为“假舌状花”。子房三角柱状,内无胚珠,花柱和雄蕊皆退化,不复存在。萼片退化成膜质的“冠毛”,一般三枚,分别着生在子房三个角的顶端。子房基部无明显的苞片。管状花(盘花)(见图B)的五枚花瓣基部连合成管状,上部五个齿,辐射对称。在花瓣管的下部膨大成球形,上生纤毛,其作用有二:1.膨大的空腔内贮花蜜供来访的昆虫采食。2.膨大的部分彼此靠得紧密,填充了花冠管之间的空隙,防止雨水、灰尘或长吻昆虫伤害下面的子房。萼片退化成膜质三角形的小薄片,着生在扁平子房的两个上角,已无明显的作用,果实成熟时脱落。雄蕊的花药黑褐色,连合成管,药隔三角形,黄褐色。雌蕊的子房下位,未成熟时白色,壁薄而软,待成熟后,果皮变硬而具黑色花纹。每个子房的基部都有一枚膜质的苞片包住子房,白色,顶端有三个裂齿,当果实成熟脱落时,此苞片仍存留在扁平的花序轴上。
菊科植物依据头状花序内花的形态及乳汁的有无可分为两个亚科12个族。划分标准即:
管状花亚科(Asteroideae)植物体不含乳汁,头状花序皆为管状花或至少花序中的盘花为管状花。包括11个族,大多数菊科植物都属于此亚科。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日常栽培的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虽花序中央的盘花似舌状,那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它无乳汁应归于本亚科。蒿属、向日葵等,也都属于本亚科。
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植物体含乳汁,头状花序上皆为舌状花。只包含一个族。蒲公英、莴苣、苣荬菜等都属于本亚科。
菊科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有许多著名的观赏花卉如菊花、大丽菊、万寿菊、金盏菊、翠菊、蜡菊、大波斯菊(秋英)、瓜叶菊、雏菊等。日常食用的蔬菜有莴苣、茼蒿(北京称蒿子秆),菊芋(姜不辣),生菜等。药用种类较多如除虫菊、红花、牛蒡、蛔蒿(花序中产驱蛔虫有效成分——山道年)、苍术、泽兰、大蓟等。可提取芳香油的植物有艾纳香(Blumeabalsamifera),蒸馏后提取的挥发性物质即冰片,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可提取芳香油。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是北方较寒冷地区的草本橡胶资源植物,苏联曾大量栽培。对人类生活有害的植物如蒿属某些种,专门生长在农田中,是庄稼的大敌。豚草属一些种的花粉对某些人易产生过敏反应。
《植物的认种及其作用》论文
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
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首先进行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这一过程称为营养生长。经过一定时间的营养生长,植物体的某些部位感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改变,通过内部因素如某些激素的诱导作用开始形成花,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再形成果实和种子。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属于生殖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植物生长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器官所需要的养分,绝大部分是由营养器官所提供。只有在根、茎、叶生长良好的基础上和所需外界条件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花芽分化,开花结实。但过旺的营养生长也会对生殖生长产生负效应,如供水、肥过多时,引起营养器官生长过旺(徒长),往往会推迟向生殖生长的转化,或者花芽分化不良,穗小果少产量低。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仍同时有营养生长,多年生植物常以年为周期交替进行。向生殖生长的转变又是营养生长的必然趋势,通过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和传播,可繁衍后代,延续种群,并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扩大种群。
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大转变。这个时期也是农业生产上的关键时期。如在这个时期满足小麦水、肥需求,并采取适当调控措施,能够使植株健壮生长,分化出较多的健全小花,增加穗粒数,并为形成饱满的籽粒打下基础。因此,了解有关营养器官形态发生知识,掌握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建成和有性生殖过程的规律,对于协调植物的两种生长关系,提高作物产量,发展农业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花的组成和发生
一、花的概念和组成
(一)花的概念及意义
被子植物的完全花通常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几部分组成(图8-1)。花可以是单生的,也可以是多数花依一定方式和顺序排列于花序轴上形成花序。从系统发育角度看,通常认为花是节间极短而无分枝、适应于生殖的变态枝,因为花柄是花与枝条连接的部分,形态、结构与茎类似,其顶端的花托有多个节间极短、因而密集在一起的节,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由外至内依次着生在花托的这些节上。萼片绿色,形状很像叶片;花瓣有各种颜色,形态结构也和叶片相似,雄蕊和雌蕊虽然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叶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发生、生长方式和维管系统则与叶类似。
图8-1 油菜花的组成
花的形成在植物个体发育中标志着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入了生殖生长。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有性生殖器官,在花中形成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雌、雄生殖细胞,并在花器官中完成受精,进一步形成果实和种子,以繁衍后代,延续种族。花在植物生活周期中,显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系统发育看,花器官的形成及其生殖作用是植物繁殖方式中最进化的类型。繁殖(propagation)是植物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植物有多种形成新个体的方式,通常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和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营养繁殖是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上分离后,直接形成新个体的方式。它是植物系统演化中出现的初级繁殖方式。许多低等植物进行营养繁殖,如藻类植物体的断裂,酵母菌的出芽,有些高等植物也保留了营养繁殖特性(见营养器官的变态)。随着植物进化。有些植物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时期,形成具有繁殖能力的无性特化细胞,称为孢子(spore),孢子从母体脱离后,在适宜条件下即可萌发为新的植物体,这种繁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或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是藻类、菌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是更为进化的繁殖方式,植物体中产生特殊的有性别差异的配子(gamete),其中分化程度最高的为精细胞和卵细胞。以后两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受精卵),再发育为新个体。这种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称为有性生殖。由于合子具备了双亲的遗传性,因此适应性更为全面,从而增强了后代的生活力。被子植物的花就是形成性细胞和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这种生殖器官结构趋于完善,如性细胞和所形成的胚胎均处于多重保护结构中,形成有利传粉的雌、雄蕊结构及特有的双受精作用的出现等诸多进化特性,更有利于保证种族生存和发展,使植物有性生殖达到较为完善的阶段。
? 12-13 (二)花的组成
一朵完全花(complete flower)可分为六部分,即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有些植物的花可以缺少其中一个或多个部分,则为不完全花(incomplete flower)。
1.花柄与花托
花柄(pedicel)。是着生花的长轴状结构,可以把花展布于一定空间位置,其内部结构与茎相似,并且与茎连通,是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由茎向花输送的通道。当果实形成时花柄成为果柄。花柄的长短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有些植物的花没有花柄。
花托(receptacle)。是花柄顶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部分,多数植物的花托稍微膨大,如油菜。花托的形状在不同植物中变化较大,如伸长呈棒状或圆锥形;有的凹陷呈杯状或壶状等。花生的花托,在受精后,能迅速伸长,形成雌蕊柄,将子房推入土中,结成果实。
2008-12-24 09:3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
回复: 植物学知识
2.花萼、花冠与花被
花萼(calyx)。位于花的最外轮,由若干萼片组成,其结构与色泽与叶相似,各自分离或多个联合。有些植物在花萼之外还有副萼,如棉花、草莓。花的副萼为3片大型的叶状苞片(图8-2)。花萼和副萼具有保护幼蕾和幼果的作用,并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子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有些植物如一串红的花萼颜色为鲜艳的红色,引诱昆虫传粉;茄、柿的花萼在花后宿存;蒲公英等菊科植物的花萼变成冠毛,有助于果实传播。
花冠(corolla)。位于花萼内轮,由若干花瓣组成,排为一轮或几轮,分离或有不同程度的联合。花冠常有鲜艳色彩,花瓣细胞中有的含有色体,有的含花青素,有的二者都有。很多植物花瓣的表皮细胞含挥发性的芳香油,有些植物在花瓣内有芳香腺,能散发出芳香气味。花冠的彩色与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此外,花冠还有保护雌、雄蕊的作用。杨、栎、玉米、大麻等植物的花冠多退化,以利于风力传粉。
花被(perianth)。花萼与花冠合称花被,尤其是当花萼和花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时,常统称花被,如洋葱、百合。
图8-2 棉花花的纵切面,示花的组成 (引自李扬汉)
? 3 3.雄蕊群
一朵花内所有的雄蕊总称为雄蕊群(androecium)。雄蕊(stamen)着生在花冠内方,一朵花中雄蕊的数目常随植物种类而不同,如小麦、大麦的花有3枚雄蕊,油菜有6枚雄蕊,棉花、桃、茶的花具多数雄蕊。
每个雄蕊由花丝(filament)和花药(anther)两部分组成。花药是花丝顶端膨大成囊状的部分,一般由4个花粉囊(pollen sac)组成,花粉囊内产生大量花粉粒。花丝常细长,基部着生在花托或贴生在花冠上。花丝支持花药,使之伸展于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散粉。(图8-3)
图8-3 花药的结构
?
二、花芽分化
花和花序均由花芽发育而来,花芽分化的开始则是被子植物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需要植物体内部因素与外界因素相互协调时,植物才能启动花芽分化的编程。植物在营养生长的一定阶段,其感受器官——叶(感受光周期)和茎生长锥(感受温度),感受了调节发育的刺激,使一些芽的分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生长锥不再产生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发生花的各部分原基或花序原基。逐渐依次形成花或花序的各组成部分,分化成花或花序,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一) 花芽分化时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
植物开始进入生殖生长时,芽的顶端生长锥表面积明显增加,如为单生花的原基,生长锥便逐渐增宽变平,如桃、梅、棉等;如为花序原基,则生长锥增大呈半圆形或圆锥形,并且随不同植物所形成的花序不同,继续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以后,随着花部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和心皮原基)或花序各部分的依次发生,生长锥面积又逐渐减小,当花中心的心皮原基形成后,顶端分生组织就完全消失。
花芽分化时,生长锥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中央母细胞区下部及髓分生组织区上部之间的这部分细胞最早出现活跃的有丝分裂,接着中央母细胞区的细胞分裂频率增高,与周围分生组织区的界限模糊,形成了细胞较小、染色较浓的一个分生组织套区。套区的形成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与此同时,髓分生组织中央的细胞分裂速率明显下降,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大液泡,逐渐分化成髓部的薄壁细胞,髓分生组织趋于消失。花芽分化时,茎端原套的层数常发生变化,原体的相对体积也会改变,或原套和原体的分界变得不清晰。如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原套由2层减少为1层或为不清晰的2层。
从细胞生理学上看,在向生殖生长转化过程中,茎尖生长锥细胞中的高尔基体、线粒体的数量增加,琥珀酸氢化酶活性加强,表明呼吸强度增大。同时,可溶性糖也有增多,特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核糖体数量增多,核酸的合成速率加快,从而提高了细胞分裂的频率。
上一篇:韩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议论文作文好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