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美院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19:47

中国美院学位论文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

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

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

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以有病推辞。

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

奇特的是,他淡泊名利,屡次辞官,却使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亮,人们更想请他入朝任职。

神宗嗣位后,派使者到家拜陆树声为礼部尚书,以示礼遇,陆树声力辞不得,始赴任。

陆树声狷介耿直,在位时尽心尽职。

一年,兵部为安抚边境少数民族,要求增加岁币,已拟照准,树声上疏劝止。

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责、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揽魁柄(大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别忠邪(分清忠臣和奸贼)”二十四字的方策,得到皇帝的嘉许和采纳。

但也因而得罪了太监冯保,屡次宣树声至会极门接旨,当匆匆赶去时,却都是些寻常小事。

树声知受戏弄,上疏请求退休,宁愿辞官,也不愿与弄权的中官结党。

此时,张居正为挽留陆树声,特意对其弟陆树德透露:“朝廷行相平泉矣。

”(“朝廷即将任命陆树声为内阁大学士”)表达希望他留任的意思。

陆树声得知后说:“我曾作为一介史官,远离朝廷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以这种虚假的礼遇笼络我,有何意义?”力辞而去。

辞朝时,树声还奏陈时政十事,其中有“用内侍以给扫除,而防落之渐不可防;优外戚以示眷异,而非分无厌之求不可不节”(重用太监要当心大权旁落,优待外戚要注意节制他们贪得无厌的要求),语多切中时弊。

树声门生盈门,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并与其子彦章同中万历十七年进士。

后袁可立和董其昌的同年之谊传为千古佳话。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除苏州府理官。

苏故海内大郡,机巧成俗,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

“就在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

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

”“陆彦章字伯达,是陆树声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

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一起中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

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作者颜晓军)

个人作品

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杨春的成就

其书法、篆刻、国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多项荣誉 。2012年12月,“信道抱真——杨春书画篆刻展”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 ;2011年5月,“同梦异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意大利展”;2009年12月,“空谷传声——杨秀发(杨春)书法展”在上海朱屺嶦艺术馆举办 ;2009年10月,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书、画、印三项兼能;2009年6月,硕士毕业论文《怀素及其书学》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杨春书法硕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1月,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2008年11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2008年4月, “艺术春天”——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群展 ;2004年6月, 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 ;2002年9月,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 ;2000年11月,(深圳)“龙岗杯”国际书法大展 ;1999年12月,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1997年7月,“杨春书画展”在河北邱县举办;1995年8月,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书法展;1992年5月,河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优秀奖 。

杨春的评价

在国学中,书法、篆刻唯高,因其纯粹,纯粹到具有唯一性与排它性特征。书法非仅写字,书法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她很早就已超越实用功能而承载审美价值。故从事书法之人必具文化底蕴、审美素养与书写性灵,杨春乃其中之一。中国书道中,魏晋人尚法、尚意更尚韵,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杨春深悟其道,所书小楷与行草之作,用笔灵便到位,使锋用豪干净、明确,线条润泽、清苍。作品散发着魏晋人的飘渺清淡、雅逸隽永之气。由书及画,杨春所画梅兰竹菊等作品也透着古意与清趣,简约飘逸,这同样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取向。书道因其纯粹故需真诚与平实,杨春二者兼而有之。在书道上,杨春还年轻,范儿正、悟性强,再加坚守,日后必有更大造化。——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蒋世国 于2012年12月15日 谈谈老杨老杨是我在浙江十年里非常熟悉的朋友。老杨对于中国美院的教学宗旨已有相当的领悟,比如,其用笔锋头的转换、锋尖的提示,用线的拉伸之力等等处理都非常到位,使锋用毫干净、明确,线条润泽、清苍,在国美毕业的学生中都算是不错的表现。这些优点在其新近的一大批或临帖、或创作的小字行草书作品中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甚至有些作品对于魏晋人飘渺清淡趣味的把握已非常入骨入味了。可以说,老杨十多年来吃着国美的饭,已深深地打上国美烙印了。十多年的为客杭州,老杨用作品给自己的辛苦与劳作一个完满的回答。在国美的书法教育系统中,王冬龄老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老杨当年在高手如林的国美学生中最终胜出,成为王老师门下的研究生,一则验证了老杨不俗的专业实力,二则也潜含着老杨打算在王老师处找到其更行更远之书学路径的意图。果不其然,三年之后的今天,老杨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之时,王老师健旺的艺术创造力深深地影响了老杨。这在他的这本作品集中的一些创作作品中都是可以清楚地看出的。比如,老杨学习怀素一路风格的大草,用笔的圆劲感、线条的滋润感,都分明与王老师大草的启发不无关联。特别是几件特大号的草书作品,中锋圆厚的趣味颇可见老杨对于王老师草书精神的细致体会。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王老师送给老杨的评语是:“秀发于各种书体功底扎实,尤以草书见长;书画印创作及理论研究兼擅,素养全面,难能可贵。”熟悉王老师的人自然能够掂量出这个评语的分量,它既是对老杨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包含着老师的殷殷期待之情。在我的朋友圈子里,老杨为人本分厚道、循规蹈矩但又细致委婉,对于艺术的体察深稳而又独到,是位兼具北方人的质朴性格和南方内秀气质的艺术家。这一点让我想起林散之先生对于王冬龄老师的评价:方正人一辈子不会做出格的事。老杨也是属于那种地道本色的人,正是因此,老杨选择的是一条并不惊艳但又极为本色的道路,他把从事艺术视为一个终生的学习历程。这或许影响到他不可能参与到某种风头正盛的流行派对之中,获得某种艺术上的暂时风光感。但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诚实的,这种诚实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对自身艺术生命负责任的一种体现。老杨选择了这种诚实,这注定了他日后艺术生活的艰辛,但也将给他的艺术生命带来更为持久的攀升之力。——梁培先 信竹篁之道,抱兰麝之真——杨春书画篆刻展文化是决定生活的基本因素之一,艺术则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刻也不能抛弃生活,所以我们不可能远离艺术。就这样,原本用来记录事实,表达情感的书写,逐渐超越了实用,最终转变成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杨春少年时耽嗜书法,成年后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在很多人眼中,这份工作稳定、体面,值得羡慕;可他却觉得,这种稳定和体面,使他与书法渐行渐远。于是,当获悉中国美院书法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后,他毅然不远千里,南下杭州,求学于王冬龄先生门下。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是国内第一个书法专业,教学最重传统,其创办者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以及它培养出的国内首批书法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陈振濂、邱振中、祝遂之等,不仅专业素养超卓,国学修养也极其深厚。杨春性情温和沉静,又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乃充分利用这一机缘,全身心浸染于传统之中,游目于五体之间;又旁涉篆刻,兼及绘事,积少成多,渐有汇通之效。经过三千余日的磨砺,他如春蚕一般破茧而出,于书则诸体兼善,书、刻并工;于画则点兰写竹,苍润遒拔;更重要的是,其理论修养也大有提升,论文《怀素及其书学》荣获中国美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杨春对书法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理解,毫无疑问会在无形中影响很多青年学子。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使命。展望未来,希望他在为书法史的拓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能为书法与社会的再次结“缘”献上一份心力。——赵生泉 且将古意写清风——杨春的书画篆刻青年书画篆刻家杨春,是一位继承传统的优秀实践者。杨春书画印兼修,皆有传统法度,中规中矩。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的教学以重视传统而称誉于业界,这当是杨春的最大收益所在。他的书法以帖学见长,每能出规入矩,小字尤为精彩,法度严谨,点画灵动,顾盼有姿,光彩照人。帖学一路,出于王羲之,其后来者在这条道路上,能得其一仓一廪便足资名家。杨春的画,多以小写意花卉见长。有了他的书法底子,画起画来,自然事半功倍。写意画大抵是元明已降大行其盛,尤其是写意花卉和山水画,大多出自文人士大夫之手。如果说书法中尚存有一部分事功因素(诸如科考需要、字的优劣关乎读书人尊严体面等),写意的山水和花卉画,则完全是寄发情感的笔墨游戏了。从技法层面讲,一方面要把思想寄托的好,另一方面还得使画面好看,长期下来,也就积累成了一系列成了体系的笔墨技巧。这些方面,杨春都能继承得很好,题材方面,他多以“四君子”等题材表现笔墨,说明他于古来文人传统精神有戚戚焉;其笔墨不温不火,用线寓刚健于柔美,用墨清新淡雅而不浮华,说明他体察传统笔墨颇深。杨春于篆刻工稳健精细一路,此类印章其实很难,一方面,由于受众面广,一般人都认为会看得懂,所以稍有差池,就会有责难声;另一方面,在当今篆刻圈子里面重视创新的时代,很难像写意印风那样有大破立。古人论诗文书画,最高境界者,是无论你私下里用了多少心思,花费多少心血,最终呈现在作品的时候,不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叫含蓄之美,就像江南的园林,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一定要隔断,一隔,便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深入走进去,才可领略个中奥妙,这是含蓄,是品位。大多是恨不得耳提面命地告诉你说,用了许多的心机,都摆在面上,一眼望去,坦荡荡、赤裸裸地,第一眼美,越看越不美。所以在精微处找无数的变化,叫人信心把玩,细心领略,才是隽永。所以杨春在这个精微的印风中去寻求变化,其实是很有勇气的事,因为难能,所以就有其可贵处。继承优良的传统,符合中国文化大的发展理路;而创新求变,又是时代风尚的大趋势,不过此于艺术的创作也带来了不少的空间,艺术也正因为诸多的不可预知,方更有吸引人处。——王振羽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读《杨秀发书画篆刻集》我不懂画,但我却很喜欢老杨的画。老杨以前就喜欢弘一法师的字,但要想把字写到无欲却太难了。我从老杨的画中所感受到的还是弘一书法中的那种“淡”,我知道,老杨心中一直都是那么淡定安静,无论是过去学弘一的书法,还是如今的绘画篆刻,表现的都是平淡安逸。平淡安逸是他心中的一个境界。这很孤独啊,我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他的画一点都不热闹,无论是兰竹还是山水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一个人,而背景又总是那么萧瑟。独自一人也许可以不受外面的浮躁与喧嚣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思想,不让自己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老杨的画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笔墨之外,别有意蕴。老杨的印同样让我感到惊喜。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而能刻一手很工的印,并不稀奇。但能刻得如此蕴藉,却不容易。工整是外在的形象,而蕴籍则是内在的精神气韵。很多篆刻作者往往以为工整一路的印难见性情,而只有写意,写意之不足,又继之以大写意。或以为创新就一定是发展是进步,而保守就一定是退步。相对而言,我觉得老杨的书法中透露出更多的不统一或矛盾,也许正如古人所谓的“书者,心画也”,这些矛盾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艺术家所必然会敏感到的。老杨的小楷、小草都能写得那么生动而又不失一种纯粹华贵的气象,而集中“信息时代”系列则明显与其他作品格格不入。前者代表的是传统,后者为现代;前者是一种继承,后者是探索。而如何能恰当地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探索、一般(大的书法规范)与特殊(个我的风格)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在这种种矛盾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我想大概正是老杨所思考的。也许我们永远都免不了要追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陆昱华 只在此心内,莫向身外求——杨春书画印观后我们为什么要孜孜以求地研习书画篆刻艺术?我翻着杨春寄过来的书画篆刻集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么个“过时” 的问题。当今书坛和画界的状况可谓光怪陆离,一张张新异的风格面目层出不穷,我们耳边充斥着批评理论家的诸如大胆创新之类的伟大号召。于是渐渐地,个人面目成为书画家们的终极目标,风格成为名利场逻辑的最可靠的根据地。一旦我们脱离这个逻辑规则,我们就必然地冒着被边缘化的危险,遗世而未必独立,勤勉却往往泯然。十年知交,我对杨春的从艺之路并不陌生。他早年离开令人艳羡的工作,只身赴杭州求学时,就已经具备了极好的基础,已经对篆隶与唐宋人的行草浸淫颇深。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扎实而又不乏灵敏的“弘一体”线条,显示了他对笔墨的早期理解。在绘画方面,他喜临吴昌硕,下笔沉厚老辣,行款也得缶翁遗意,以书入画,画从书出,规模已具。还记得零一年的山水临摹课上,杨春曾节临一段《富春山居图》,那些披麻皴飞扬飘逸,老健华滋,至今还让我艳羡三分。与其书法风格相似,他的绘画与篆刻同样充满着宁静祥和的气息。篆刻白文有汉官印功底,而于玉印浸淫尤深,曾为我治过一方“秋池”,线条挺拔俊秀,微微几处破残,使得全局古朴灵动,意味隽永,似乎隐约传达出了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朱文印则多效法明清流派如吴让之等人,融入近人陈巨来等大师的装饰趣味。书画家们的小品之作如能配上一两方这样的印章,定当平添三分雅趣。八法精研通六法。杨春的国画对兰竹和山水题材钟情更甚。尤其是他的兰竹,件件似乎都能随风飘动。《兰石图》取法赵孟頫,线条细劲果敢,穿插繁复而层次井然,别有香草美人的动人风致。不过,依我个人愚见,最能代表他绘画成绩的,当首推其墨竹。墨竹是文人墨戏不可或缺的资粮。从一千年前的湖州竹派开始,文同就奠定了“非竹而道”的宪法。“道”在现代人看来是个奇怪和费解的东西,但在古人那里,“道”则是个人安身立命和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它是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是伦理的最终法则和审美的最高境界。非是大胸襟大智慧的真文人不能传达其中奥妙。因此,这种“道”的性格呈现在书画作品当中,我们不得不说那是一种内在的“反风格”的因素,因为一件具有道心的作品,其本质并不注重个体的“自我”,如果非要有个“我”在,那便是大而化之的“我”、是如佛陀那样的包容十法界众生的“我”。行文至此,我再次想到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中国书画是向着心灵深处渗透而并不是冲击外在感官的的艺术。杨春的书画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一种退隐的哲学性格。其墨竹的笔墨都十分含蓄,从不张扬,一枝一叶都那么敦厚朴实,令观者备感亲切与真实。理解国画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真实绝不是形色的视觉相似,那是心物同构的和谐。只有体会了这种真实,我们才会理解古人面对自己笔墨时动辄发出的那句感慨:吾将老矣! ——郭嘉

自考中国美术学院申请学位有什么要求?

自考申请学位按照主考院校的要求申请,一般是要求平均分六十五以上,主干课程七十以上,毕业论文良好或是七十五以上,通过学位英语,还有其他要求,具体以主考院校的规定办理。申请时间是毕业后一年或两年,具体时间也由自考院校定。

上一篇:卫生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期刊对论文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