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周黑鸭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03 22:40

周黑鸭的论文题目

读者诸君五月好。此时的人大校园绿荫匝地,群芳竞绽,百鸟喧腾,声彻云天,士女往来,络绎不绝,真是一幅令人一扫心中积郁的好春景。倘若读书累了,不妨闭眼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或许能给您增添一些动力。今日写这篇经验贴的同学,襟怀超迈,性情阔朗,是位有大才具的人物。此君在2021年4月联系到我,再给他做了复习规划后9月才开始上课。暑假两个月还去了实习,工作时间长,少有时间复习;往后每天复习时间也不过四五小时,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足见才干优长,效率极高。下面是此君的经验贴,提醒读者:经验者,“甲之良药,乙之砒霜”。一定要学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吸收,并无定法。

我考的成绩虽然勉强够看,但绝不算高,考研复习的很多地方我也没琢磨清楚,所以就把自己从决定报考到复习期间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再就事论事,总结一些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说欠缺之处,供同学们参考。

我本科是某985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原本一直打算报考本校政治学理论专业。但是一来听说本专业今年可能要缩招不少,担心自己的实力有限,二来我的阅读兴趣主要还是在政治哲学多一点,对本校的总体方向(政府过程)兴趣不大,所以还是放弃了本校的报考。大三下学期,杨光斌教授来我校开讲座,题目是“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革”,当时听的我是醍醐灌顶,对这一套理论好感倍增。再加上人大政治哲学实力雄厚,所以大概在暑假的时候,综合考虑了这几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报考人大的政治学理论专业。

我考研政治的复习是最早开始的,在八月中上旬。当时是参加了微博上一个博主的刷题班,要求每天做一章陆寓丰团队的《30天70分》,我就跟着这个班,每天自行阅读一章节肖秀荣的讲义,然后在第二天做对应的《30天70分》来巩固,每天用时接近2小时。

这样大概做了三个礼拜,到了九月初,算是把政治过了一遍,在头脑中建立了简单的知识框架。之后紧跟着开始二轮,每天做一些肖秀荣《1000题》到十月份。

陆寓丰《背诵手册》发货后,就每天看一点《背诵手册》,之后哪套模拟题发货就做哪套,没有什么系统性可言。以上的复习都是针对选择题,到考前四五天,我开始准备大题,跟陆寓丰老师押题班的资料背了一些规范性表述(但背的不怎么样,考场上一大半是自己现场发挥的)。

我考研英语复习得很清晰:背单词+刷一遍15年真题+用5年真题模考,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干。从八月末开始到大概政治一轮结束的时间点,在墨墨上快速过了一遍考研单词(没指望记住,只是混个脸熟,留个印象),大概每天三个小时吧。之后就开始刷真题了,除了作文外,把2002-2016的真题按照题型分类每天做两道,保证原文所有不理解的地方全都弄明白,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到十月末,作文之外的各个题型基本都熟悉了,就暂停了一阵,整个11月基本没碰过英语,12月开始隔几天做一套2017-2021的作文外真题,类似模考。考前的最后一晚,背下了周黑鸭最后一课整理出的作文模板,算是完成了全部的英语复习。

专业课的学习和政治英语太不一样,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专业课的内容,在范围上毫无边际,在深度上深不见底,所以我没有分出“一轮”“二轮”,而是第一轮“永远在路上”。人大的专业课虽然说是“理论”与“综合”两门,但毕竟都是政治学的知识,两门科目彼此交融,不好区分,所以我复习的时候只是大概分成了思想史和非思想史两部分。

非思想史的复习,我完全是以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为框架展开的。一整个九月,我以两天一章的速度通读了《导论》,同时整理每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大致是第一天阅读+整理,第二天跟着导图回忆知识点。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往十几章的框架中填补知识的日子,这些知识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杨光斌教授的论文及专著、经典教材(主要是人大出版社的那些教材,如张鸣、柏桦、景跃进等)、《导论》给出的参考文献、本科期间各相关课程的PPT、自己因感兴趣和有困惑而阅读过的文献等等。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往框架中填补知识这一个方法外,我还根据真题、教材里的题目和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总结出了几十个考试类型的题,自己按照这些问题搜集资料并整理答案。总的来说一句话:以教材为框架、以问题为方法、以自己接触到的一切资料为内容,一直复习到考前最后一天。

思想史的部分复习就很容易了,因为它的考试范围很清晰很稳定,不出那几个人。中国方面包括孔孟荀韩老庄、贾董朱陈叶、黄顾王这几个人,西方就更少了,包括柏、亚、霍布斯洛克卢梭密尔等等,所以我用力并不多,基本上是两天解决一位思想家。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的第一大参考书自然是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虽然具体阐述不能尽信,但知识的覆盖面大体上是足够的。如果仔细对照真题的话,很容易发现不少题目都有萧著的影子。我复习的具体方法是,对于主要考察的思想家,读过萧著后,结合学长的授课内容、本科老师的PPT和刘泽华学派的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自行手写一篇介绍该思想家政治思想及意义的文章,做到各个知识点及其间的逻辑自己能复述清楚。这些文章既是知识也是框架,在日常的专业阅读中,遇到哪些相关的理论或知识就记得填补进去。在考试前一个礼拜,根据学长的建议,把考察频率不高但说不准会考的一些思想家,比如《白虎通》、张之洞等等在萧著和刘泽华三卷本里简单看了一些,确保有东西可写。

至于西方思想史的复习,我是完全通过阅读进行的,没留下什么总结性文字,也没有系统性可言。《理想国》

《法律篇》

《政治学》

《政治家》

《君主论》

《论李维》

《利维坦》

《政府论》

《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自由》

等等,我都在复习期间通读了全部或部分重要章节。然后通读了像人大出版社的《西方政治哲学史》,还有徐大同、陈伟、唐士其等等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再就是研究各思想家的经典论文和专著。经典专著不出施特劳斯学派和剑桥学派,了解他们著名的观点就行(今年一道考霍布斯洛克人性论的题,我就是按照施特劳斯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展开的)。但文章是看不过来的,我本人是找师大学派诸师的文章较多,按照其他标准找文献来阅读当然也可以。至于当代政治哲学,我自认有一点点基础,像当代的一些作者,伯林、阿伦特、施特劳斯、波普尔、罗尔斯、诺齐克、桑德尔、泰勒等等的作品都有一点了解,所以用力就更少,只是简单读了读马德普版的《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和人大出版社的《史》敷衍了事。

这些就是我考研复习的全部经历了,下面谈谈我的想法,主要是我觉得不行、后悔的地方。

首先是英语的作文,我完全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其实严格来说英语作文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考前自己独立完成几篇,预演一下总是必须的,只可惜我太懒了,没有做到。这直接导致我在考场上手忙脚乱:我足足留给作文70分钟的时间,最后居然没写完。我的客观题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只扣了6分,但总分只有75,说明翻译+作文以供扣了一半的分数,是个大败笔。所以绝对不可轻视作文!!!

其次是政治,我现在觉得《1000题》用处不大,完全可以不做,一本《30天70分》足矣。事实上,确保自己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比如高中是个合格的文科生),模拟题之前的复习完全不用太较真,因为每年的考察范围都是很容易被押中的,并不需要全盘学习各知识点,当时不了解,耗费了不少不必要的时间。

然后就是专业课复习时只注重内容和材料,忽略了真题。只注重知识漫无目的的积累,不注重知识被应用的可能性。用一段时间建立知识框架之后,我的复习就变得散漫了起来,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读什么,读到什么就记什么。复习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当然一部分原因也是我作为本专业学生,对专业内某些特定话题有一点兴趣,导致复习过程中总是“溜号”到本不需要复习的地方)。这肯定是不可取的。正确做法是先熟读熟记真题,了解真题的考法和考察内容,再围绕着对真题的理解下手去复习。

最后,忽略了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复习虽然要以知识为重,但考场上一共就几张纸、六个小时,你学再多的知识也不可能展现得出来,这时候答题的输出能力而非内容也变得关键了起来。这个能力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答案组织能力,二是具体表述上的一些小技巧。答案组织能力说到底就是个思维方式,思维不开阔,积累再多的知识也不一定用得上。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什么逻辑写,比如结构-过程-影响、历史-现状-展望、正面描述-类似举例-反面举例等等。复习的时候,如果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会很容易产生自己已经复习好了的错觉:看到真题后立刻想到这个知识点我明白,但其实真下笔写最多只能写不成体系的几行。这个能力的培养,还是要靠多总结各个学者的文章写作思路。至于具体表述的小技巧,如果经常读特定学者的文章时,就会发现这个学者总会有一些经常使用的表述和例子,这个东西第一次看会让人觉得该学者学识渊博,但看多了就会发现这只是他的行文习惯,到处使用。具体例子不可言说,大家自己体悟。以上这两方面能力的重要性,越到复习后期我感悟越深,也就越后悔没早早练习,希望同学们不要步我后尘。

当然了,每个人的备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学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大体而言,我个人觉得知识鉴赏能力决定了备考所需要的努力程度,所以“认清你自己”才是关键,别人的经验不足为据。谢谢!

数学建模

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在校数模论坛闭幕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数统学院08数学3班的***。上个星期接到数模协会会长的通知,说作为今年校数模一等奖得主,希望我在闭幕式上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经验。我想说明的是一等奖属于我们组,不是我个人,包括我的同班同学***以及08级自动化专业的***,我代表着我们组,很荣幸被你们邀请过来。不过我们的资历蛮浅的,毕竟作为08级的学生,没有过全国赛的经历,也没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所以我的言语也许会有些苍白,不周到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拿什么爱你,数学建模?这句话也许道出了许多参加竞赛的同学的心声,数学建模成就了一些人的辉煌,但是也打击了许多人,虽然我们可以一笑而过的说“我是来培养能力的”,但是谁不想取得好的名次?“重在参与”只不过是借口罢了,事实上大家都逃避不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大众观念。
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
我想,汪国真先生在《生活》一文中的这段话很符合许多参加数模的同学的感受吧!
我相信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的。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我就结合我的所见所闻谈谈我对应该如何参加数学建模的看法吧!
首先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为什么参加数学建模。
当年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说出“吾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志,多年之后,虽兵败自刎,却也受到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钦佩。
只要认真参加了数学建模培训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如果仅仅把培训的目标定在培养能力是不够的。要我说,大家就应该把目标定在获奖上。别每次都觉得“来锻炼锻炼能力”就满足了,能力是个抽象的名次,你得有平台才能让人家信服。别像中国足球那样,每次比赛输了丢下一句“我是来交学费的”。让人汗颜……不要觉得我想法很俗,其实也没关系,自己本来就是个大俗人。
我在组队的时候就毫不掩饰的说过:我得找敢于冲刺全国一等奖的人做队友。拥有这个想法来自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本身比较喜欢这个东西,自然希望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成绩,数模证书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学校拿了数模奖的同学在就业时都没有问题;
其次、学校辛辛苦苦的花人力,花物力来培养我们,每个组器材损耗费,电费,还有几百块的报名费,比赛三天的生活费,这些钱学校一分都没有让我们出,我们是否应该有颗感恩之心呢?认真奋斗拿奖也一种报恩;至于少数人去实验室培训就天天在那里聊QQ,吹空调,我觉得太没有追求了;
最后、就如尼采总结的:人都倾向懒散。我也非常懒,如果我的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的话,如果我不能给自己压力的话,我的能力,我的潜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有进步的动力。
我知道,我们专业有很多人都有冲刺全国一等奖的**,但是真正敢表达出来的人不多。我记得我在去年参加学工部主办的“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报告会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目标就是明年的全国一等奖,我不怕说出来了明年没有达到就很丢脸。为信念而奋斗的人永远都值得尊重和敬佩,有些人觉得这种话说出来很丢人,很害羞。其实大可不必,我打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吧。我今天走在校园里,吐了一口痰,后面的人看到了,会说:“这人真没素质,哪个专业的?”但是我相信,下次走在大路上,他一大半不认得我。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世界那么大,我们都很卑微,不要觉得自己很厉害,不要觉得别人的目光都是围绕在你的身上,不仅要有壮志雄心,还要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如果你把你的目标,你的后期计划贴在墙上,每天起床前,睡觉前看一看,它真的会给你力量。
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高三毕业生写的《花开不败》,描述了他从成绩很差的一名学生奋斗一年考进复旦的故事,他把“杀进复旦”四个大字贴在他的墙头,每天早起和入睡前大喊几遍,他说道: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执著得有些傻气的劲头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只是一味地坚持“复旦”那个守了11年的抽象名字,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用什么样的代价去交换这个儿时就有的美丽的概念,只是紧紧地跟着它,一遍遍地默念它。我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狂妄换来了一丁点儿优势,其实我没有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在这里,我希望这段话能够给那些害羞的人一些鼓励,我希望我们每个人不仅有宏伟的目标,还有将目标表达出来的勇气。
所以说我为什么参加数学建模?我就是为了全国一等奖而来!当我说出这句话时,仿佛就真的感觉非常有动力,仿佛待会儿回去后就要接着开始看书了。
当然成功并没有这么简单,大家都明白,3分钟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持。
我们欣赏一切完美作品的时候,往往忽略他是生成问题,只是怡悦于眼前的作品,仿佛它是在魔棍一挥便从地下跳出来的。尼采真是犀利,这么平常的问题都被他看出来了。成功是光环,但是成功的背后是充满汗水的,信念的支持源自外界的鼓励和内心的渴望。为了让大家更加形象的理解这句话,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下,我想向大家讲讲今年校赛一等奖小翠他们组的一些情况。哦,不好意思,小翠的官方名字叫林豪,小翠是我们给他的爱称!
他们组是第一次正式参加数模竞赛,不像我们组,我去年参加过学校的培训,做过一些练习赛文章。我今天出来的时候特地数了数,小翠桌子上关于数模的书有5本,他们组当时写论文时最后3天连续熬夜,结果我们寝室当月电费超了1快6毛8,还好拿了一等奖,当天晚上我借1块钱给小翠买了一袋爆米花带回去分给大家,大家吃得很开心,都鼓励他们以后继续努力,以后争取买周黑鸭吃,他们也表示要冲刺一等奖。集体的力量会给我们动力,我相信他们组会在我们寝室的强力支持下,在后面的学习与比赛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周黑鸭。
答辩那天上午我们有四节课,中午我们两个组在11栋203教室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模拟,互相挑对方的毛病,给对方提意见,他们的答辩PPT也一直在修改,直到1点半以后才正式确定,语言的组织也才确定下来,此时离答辩开始不到30分钟,他们的一等奖真的来之不易。
在这次校赛中,他们组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明确目标,但是当我听到他们组的秦文钊说:“我们不想拿二等奖”的时候,我想,努力的背后真的都是有信念支撑的。
我所了解到的,就08级而言,还存在少数已经参加校培训的同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绩的。就在去年我参加校暑期培训的时候,也有少数07级的学长学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在那里聊QQ,谈恋爱,网速好,还有空调吹,很舒服的。而后来的成绩也证明,汗水和成绩是正相关的。
把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告诉大家,就是希望08,09级的同学们能够引以为戒,在以后你参加培训的时候,抵制住**,专心为我们的梦想而奋斗。
平静的湖水下暗藏着波涛汹涌,每一分每一秒也许都有鱼儿在死亡;奋斗的旅途中也许看似平平淡淡,却也同样波澜起伏,谁不经受着失败的挫折,多少次看书时看不懂,多少次觉得他人比我优秀,多少次会迷茫,会彷徨?如果说都有目标,有信念的话,我想如何对待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就是最终成功的关键了。
大家都是平常人,面对成功会开心,面对失败会沮丧,这个很正常,但是差距就产生于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如果说我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话,我想应该是反思。
面对成功,面对学校的一等奖,我实现了写在QQ空间里面的诺言,但是我更加要明白,在9月份,我要面对的是全国参加比赛的大学生,而不是民大,渺渺沧海一粟,我不过浮游长空而已。
失败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今年的校赛,有个同学参加后觉得很失望,于是退出了,连培训也不参加了。我想,如果他是在比赛中认识到了这项赛事不适合自己的话,那么他依然是成功的,我相信他这种敢于放弃,及时调整目标的精神将会为他走向另一扇成功的殿堂提供捷径;但是如果他只是因为没有获奖而觉得失败的话,我认为在其他方面他也不会有很高的成就。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认真,觉得自己付出了,但却很少看到其他人的付出。我以我自己为例吧!我在大一暑假参加了校数模培训,我是唯一一个完整参加完培训的08级学生,07级的学长学姐们都有许多人中途退出,但是我坚持下来了。第二阶段的培训中,因为要做模拟题,我找了一个同学过来,4次练习赛我们组每次都完成了,我们组只有2个人,也不会用MATLAB编程,这中间的艰辛不是简单的两句话能够说完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中午在西门吃3块5的鸡蛋炒饭,下午吃麻辣烫,每天早上提前20多分钟到教室,晚上9点以后回寝室,生活非常单调,就这样过了半个月,这样的生活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我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一直到大二上学期结束,自学完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运筹学》两门大三的专业课,我不敢说我学的怎么样,但是我相信如果遇到这两方面的知识,我知道该到哪里去找相关资料,在这方面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已经走到了在了其他08级的同学的前面,骄兵必败,我依然有自己的不足。我们都在努力,我们都在进步,但是进步也是有差别的,我以1米/秒的速度在前进,你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那么我还是落后的。衡量自己的努力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同时进行。
几年前红楼梦中人选秀非常火爆,有位女选手非常不错,但是竞选林黛玉时被PK下来了,主持人问她:你觉得自己失败吗?她说不,勇气啊!我觉得我很佩服她,但是我更欣赏主持人后面说的话:“其实我更愿意你说你今天失败了,因为你原来是想演林黛玉的,但是你要明白今天的失败只是暂时的,今天的失败是为了明天的成功。”我虽失败,但我不气馁,机会还有很多,成功的舞台依然等着我。
事实上,失败了又怎么样?说句非常非常让大家觉得刺耳的话,除了霸王项羽,初了留下千古闻名的《枫桥夜泊》的张继等极少数人以外,谁记得其他的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恰恰是其他方面的成功者。你们今天认识我,认识这个拿校一等奖的人,你们有几个人会去关心谁拿了三等奖,谁拿了优秀奖,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不是显摆,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不要害怕失败。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内心都战胜不了,谁相信你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太明显了,我觉得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浪费大家的时间。只愿大家明白:失败非常平凡。而且事实上,怎么看待失败是你自己的事情,尽管从获奖的角度讲,你会觉得你失败了,但是从参与和学习上讲,我们都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我们学院的数模竞赛时,很多人找到了B题《洁具流水时间控制》这个问题的网上参考范文,结果09级一位学习部长把他们大班参赛论文交给我时说有一个组没交,因为觉得都有答案了,没有意思。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数学建模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我想告诉大家,网上的那篇参考范文是非常粗糙的,是浙江1位高中生做的。大家不要觉得网上的都是权威,我也把自己写过的一些数模论文发到网上去了,还有很多人下载了,网络这个东西很奇妙的。尽信不如不信。你要是能够在人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你的论文才够出彩。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数模培训的看法。
很多同学反映培训内容枯燥,听不懂,这个是事实,老师讲一堂课的知识,也许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老师不可能讲的很仔细,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过于依赖老师的培训内容,课堂时间很短,更多的时候要自己自觉。在学院和学校2次数模比赛中,我们这边有个同学觉得没有必要参加,他认为:“现在什么都不懂,参加只是浪费时间,老师在以后会布置题目给我们的,我们现在根本不需要参加。”这个思想也是不对的。我们培训的时间其实不长,能够有训练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一定要珍惜,数模题目我觉得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院赛的难度不见得比校赛低,只要你认真做,都可以做出优异的答卷。
自觉性在数模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事实上学习任何事物都需要自觉,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对老师讲的知识在课后整理,还要自己找书再看,我的这些观点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培训有一定的帮助。
今天站在这里,应该算的上是榜样吧!大家别笑我自恋,我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大家不要见怪,呵呵。我觉得榜样分为两种,一种代表的是一种高度,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如陈景润,陈省身等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另一种代表的是一种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也许我们稍稍注意,就可以做的比榜样更好,我本也是如此的卑微,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功绩,我属于走在大路上马上被人群淹没的那种,我愿成为你们的后一种榜样,一种你们稍稍努力就可以超越的榜样,我愿意今天的话能够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一些很小,很平常的事情里让你有所感悟。也许有一天,当你和你的室友一起在寝室吃零食,聚餐的时候,回想起我今天说过“集体的力量会给我们动力”时,你会感叹有朋友真好;也许有一天,当你看一篇论文看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当你沮丧的时候,你回想起我念到《花开不败》那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时,你会静下心来,继续努力奋斗的时候,那么我今天的发言就非常成功了,我想,我今天在这里的意义也就存在了。
最后,我想改编《花开不败》一文中一段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以君共勉:
为数模而奋斗的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也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这些花儿的影子连同奋斗的历程带给我们的是今天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双成熟的眼睛,充满理性思维的视角。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着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似水流年,花开花落,我们站在岁月的河边,看流水清清划过,河面上是落英缤纷,以及逝去的年华。你是否愿意落叶上写满自己无悔的青春记忆?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就做起!
今天我讲的就这么多,不周到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曾经年轻人爱不释手的周黑鸭,为什么现在生意惨淡?

几年前,周黑鸭在街上很受欢迎。它的连锁店相继开业。有些人可能没有吃过周黑鸭,但他们一定听说过它的名字。更别说味道了,门口排着长队。你也会好奇,想和这种受欢迎的食物的味道摩擦。

作为周黑鸭的前消费者之一,我觉得周黑鸭味道很好。比一般的卤鸭店好多了。更甜,更适合南方人。为什么要像今天的题目那样说一次,为什么周黑鸭的生意越来越差,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很多人都离不开?当然,周黑鸭还有很多粉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两年来,周黑鸭确实不如以前。为什么?

首先,近年来周黑鸭的口味没有变,但价格越来越贵。其实,以前并不觉得贵,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同价位比周黑鸭好,但价格比周黑鸭便宜。这样,你自然会另选一只,周黑鸭的生意自然会变得惨淡。

也有人说是因为周黑鸭越来越咸。说不定,小编好久没吃周黑鸭了。不过,这不是腌菜。它们能有多咸?一位网友看到这条评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少穿多高。网友表示,如果周黑鸭能卖一元三根,看谁觉得恶心,生意一定好爆。

而现在很多人都不选择去周黑鸭。另一个原因是其他连锁鸭店的兴起,其他鸭店品种较多,现在口味也多样化了。慢慢地,很多人认为周黑鸭的价格贵了一点,品种也少了,所以很多人更喜欢选择其他店的鸭产品,比如在其他店买一盒鸭脖子的价格可能只有周黑鸭店的一半。慢慢地,人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选择一家便宜的鸭店,而且味道也差不多。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介绍:我是第二次考研,考的是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某21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期间,比较喜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又因本科学校古文字学氛围相对浓厚,虽然不太懂,浸染其中,也一知半解。

2019年1月1日,我结束在学校周围租房初试备考,回到乡下老家,等待成绩与复试。一开始,我读一些与复试似乎关系不大的书,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李零先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董莲池先生的《说文部首新证》、季旭升先生的《说文新证》。中期,我读了一章《仪礼》,标点礼疏、画礼图;读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写本文献学》;听音韵学方面的公开课,请教学友音韵学知识,重新学习现代汉语及国际音标等相关知识;读曾运乾先生的《音韵学讲义》、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汉语音韵学》;翻阅《广韵》,填《广韵补谱》。每天睡觉、烧柴帮忙做饭,去田间地头走走。

2月15日,考研成绩公布。思想政治理论65分;英语一59分;文史基础124分;汉语与文献129分;总分377分。

3月8日,浙江大学公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知道自己需要调剂了。那一晚,我想了很多事情,在床上反反复复地睡不着,默默地流着眼泪,一遍遍地循环孟小冬的《击鼓骂曹》:“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

二、调剂二十七天

(一)填报、申请、通知

3月9日,正式着手考研调剂。我是个怕麻烦的人,我想着考研分数一出或者调剂系统一开再去关注,而且我确实不懂怎么样调剂。但老师和朋友们劝我不要如此,要赶紧打电话联系。

我开始搜寻各种信息,浏览学校的招生网和文学院网站,查看往年的复试信息等,给各个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学院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有些学校打了很多电话,一直打不通。有些学校说可能有调剂名额,等等看;有些学校说要等国家线出来再说;有些学校记下了我的信息或者让我把信息发到他们指定邮箱;有些学校创建了QQ群,让我们进去填写信息表。看着QQ群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甚至有很多的985学校的,我的心情慢慢焦急起来。总之,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给准确的答复。

那时,老师每每电话鼓励我,询问情况。而弟弟恰恰相反,他每天跟我聊天,总是给我泼凉水,比如说人家只要“双985”,即考生的毕业院校和报考院校都必须是985、别人只是吊着你等待更优质的生源。每天上午和下午我打通了调剂电话,感觉还有一丝希望,但傍晚或是晚上弟弟又给浇灭了。回过头想想应该感谢弟弟,因为他确实给我了很多帮助,重要的是他让我保持冷静。

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值得说说。一件是我加了一个调剂群,调剂群里的人总在讨论各种调剂的事情,他们很多人的调剂意向在我看来有点一般,我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另外一件是我开始准备调剂简历,整理各种材料。简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一志愿报考信息、科研经历、获奖经历、工作经历等。复试材料我汇编了一些自己的论文、个人申请表等,还制作了封面,以便胶装。我筛选了几个比较喜欢的学校,在文学院的网站上找到老师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

3月15日①当天下午我给重庆某学校打电话,对方说可能会有名额,让我等等看。傍晚,重庆某学校打电话来,确认我此前留的信息。我觉得有一丝希望,很高兴。但3月18日星期一我再打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今年不接收调剂了。②西安某学校电话总也打不通,打通后,让我关注,他们可能会有调剂名额。我一直等到他们公布文学院复试方案,迟迟没有等到调剂公告。直到4月1日左右他们才在调剂系统公布调剂名额,7日通知我面试,我婉拒了,当时我已经参加其他学校面试了。③南京某学校官方回复的调剂为优秀生源调剂,要求“双985”,也没能去成。④联系华中师范大学,对方回应很好,我也一直关注着,注意他们的信息发布。

3月20日,调剂系统开。我填写了浙江师范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还留了一个空白的。当晚20:34,我的手机收到浙师大的调剂信息,很高兴。但每天仍然焦急地等待其他学校发布通知公告、担心复试时间冲突。3月24日下午16:47,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复试通知,与浙江师范大学冲突了。3月25日,我给浙师大打电话,说了抱歉,不能去参加面试。之后几天,我读了一遍张三夕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大的考研参考书),做了一些笔记。3月27日,我打印了复试材料(包括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复印证书),去人才市场去复印成绩单。傍晚,去公园走走。这期间我主要翻看了一些自己的以前做的笔记,其实每天提心吊胆的,也没有太多的心思看书。

(二)华中师范大学复试

3月28日,整理东西,也看不下多少书。当晚21:08,我坐火车去武汉参加复试,一晚没怎么休息。坐在我旁边是四个一起去武汉看樱花的小姐姐,还有一个武汉学校的大三小哥。我本来想看看书,背背英语。但小姐姐们一上来就吃辣条,问我去武汉看樱花什么攻略?还让我吃辣条、面包,我29日早晨要空腹体检,所以拒绝了食物。我们六个人就一直瞎聊,主要我听他们聊。我还借给她们充电宝、耳机、洗面奶,看着她们很兴奋地聊天、看着她们自拍、又卸妆、看着她们瞌睡……

(图为地铁上化妆的四个小姐姐)

3月29日,早晨5:10,我叫醒其余五个人,到达汉口站,下了火车,准备坐地铁。等了一个多小时,坐上了第一班地铁,小姐姐排队还帮我买了地铁票。她们在地铁上,重新化妆“复活”,我们在虎泉站分别。七点左右,我到达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学院与报道的老师交流,老师很热情,鼓励我好好表现。八点半左右,拿完材料,就去体检,人特别多,一直体检到十一点半。体检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先去抽血、做CT之类的,再去量身高,这样会比较快。测完最后一项的时候,我十分饿,几乎要晕倒。紧接着我订了五芳斋的外卖,在文学院门口的凳子上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因为古典文献学的面试提前了。面试开始,我们先在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抽签,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其他四个人先出去。面试一共六个老师,坐在我对面。老师让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性格、学习经历、读过哪些书(有点紧张、可能说话比较快),说自己曾经整理过一些文献,还说到了自己的带去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论文。接下来,老师主要围绕着我的毕业论文和我平时的论文展开问题,比如四库全书、数据库、日记文献等等,聊了半个小时左右。最后一位老师可能是看时间太久了、且问得都差不多了,就说,“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就行了。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的图书有没有序跋?”我回答完,老师让我叫下一位进来。当天,我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就是有时候说话有点快。出学校的时候,听到学校里有一群老人在唱京剧,我去听了一会,跟着哼唱了几句,很放松,心情很好。回到宾馆,洗了个澡,就睡了。

(图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门口)

3月30日,上午口语考试,主要是自我介绍、抽问题回答、自由对话。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有导向性地往我的爱好是京剧、喜欢读书方面上说,抽到的问题是课外活动是什么。自由对话的时候,老师主要问了京剧、读书方面的问题。下午是专业课笔试,之前我加了一位同样复试古典文献的小姐姐,我给她发了一些资料、聊了一些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小姐姐可能看我比较真诚,就把去年复试的真题发给了我。我看了看,觉得挺基础。专业笔试,主要是连线、标点、问答之类的。有一题10分的问答,我有点短路,写得很少,也很一般,最后笔试只考了89.5分。答题的时候,我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战国竹简《诗经·伐檀》的异文、《说文解字》的各种版本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自己课后又查了资料总结。复试完的那天晚上,我很累,心情很复杂、睡不着觉。八点多躺在床上,后来又起床,洗个澡,收拾了一下东西,看了一期更新的《中国新相亲》,到十二点多睡了。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

3月31日,这一天是华中师范大学其他专业的面试,我已经结束了。上午去湖北博物馆看展,人特别多。曾经我来武汉,与好友二人共同游玩,当时博物馆正在修缮闭馆,甚憾。湖北博物馆的藏品十分精美。出了博物馆,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在车站买了一些周黑鸭给我的朋友,给自己买了面包和水,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吃午饭。坐在火车上,回想起当年与好友游玩之情形,古人与故友皆不在,“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心有些凄凉。

之所以匆匆赶往北京,是因为3月27日我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通知,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被华中录取,所以还是往北京赶。幸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冲突。下午五点多,抵达北京。第一次到北京,换乘地铁,让人头晕。因为提前找到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的男生,他是文艺学,小哥很好。我们拼了房,就住在北京站附近。我们晚上一起吃了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转了一下,熟悉路程。回去之后,拆了一盒周黑鸭,两人吃了起来。看了一会书,十一点半睡觉。当天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复试成绩,我的成绩都还好。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文艺学小哥入镜)

4月1日上午,我们和其他小伙伴(因为有几个人住在同一宾馆)一起去社科院文学所领了体检材料,然后坐地铁去体检。两点十五开始笔试,三个小时,一百五十分钟,试题主要是报考的导师根据报考方向命制。我的那份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比如古文尚书。我记得老师说的答题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点,所以我先介绍一下古文尚书的由来,“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以及民间献之(因为之前熟读过《汉志》和《四库提要》的一些序,甚至能背下来,所以答题的时候,都直接写下来了),今古文之差异,古文尚书的流传以及辨伪,最后谈到清华简中《咸有一德》能证古文尚书之伪等等。第二大题我答得很一般,主要是古人名姓的关系,没怎么复习到,所以尽力“胡扯”。第三题分析训诂材料,这种题目我总觉得是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调动的是小学知识。第四题是标点,老师选的文章很有哲理,读的时候,很受启发,每每会心一笑。第五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我以前有过实践经验,写起来比较舒服。整体除了第二大题答得一般以外,我感觉良好。两次笔试,都和我想的不一样,虽然有些题答得不好,但华中的比较基础,社科院的有基础、也十分考查能力。回到宾馆,我和文艺学小哥看了一下电视,正在放京剧《昭君出塞》,我给文艺学小哥说了说京剧的一些知识。不过这出戏,我更觉得牟元笛功夫帅一些。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在系统里给我发了拟录取通知,一旦接受了该通知,就全部结束了。我特别矛盾,很怕两边最后都没得到。但是来了北京之后,北京又有点吸引我。晚上七八点钟,坐地铁给朋友送去周黑鸭,和朋友在西单一起吃了点东西、聊聊天。十点左右回到宾馆,歇。凌晨三四点忽然醒了,发现文艺学小哥灯没关,关上灯,又睡了一会。

4月2日,上午专业面试,下午口语面试。专业面试分两组,很“幸运”,我和文艺学小哥分别是两组的第一个。我站在走廊面对着窗户,吹着冷风,十分紧张。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所畏惧。而这一次,我生怕都失去了。我在走廊默记自我介绍,我报考的那位老师在我面前走来走去,他不认识我,我是在网上看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我也没好意思多看,也记不太清模样,只是觉得老师很帅,有点像《万万没想到》里头的刘循子墨(可能是错觉),而且感觉有点高冷。一会儿,有老师叫我进来面试。这次面试的阵仗比较大,正对我的是主持老师,一位女老师,很和蔼,两边坐两排老师,报考的那位老师坐在我右手边第一位。主持老师让我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次自我介绍,我感觉就比第一次好,说话很清楚、语速也适中。紧接着是我报考的那位老师提问,问了一下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又问了跟我名字相关的问题,问我的姓是什么意思?又问汉朝为什么叫汉朝?我不知道,瞎说了几句,老师说我说得不对以及没有好好读《史记》,其他老师听了,也笑了笑,我心里就比较紧张(其实《汉书》的《高祖本纪》以及《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我都细细读过的)。后面老师问我懂不懂音韵学,我说知道一些,而且比较推崇曾运乾先生。老师就问我曾运乾先生著名的音韵学论断是什么?我当时还沉浸在“汉朝”的紧张中,就说,“曾运乾先生有很多著名的论断”,老师说,“最著名的”,我回答,“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到后来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来文学所……时间控制的比较好,大约聊了十五分钟,就结束了。

文艺学小哥也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宾馆,准备口语考试。但我们也看不下书,就睡了一会。昨晚与故友吃饭的时候聊天,她还谈及她当初面试北大,英语要准备研究生的读书计划啥的,我只准备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常用话题。在宾馆的时候,我看到文艺学小哥的英语自我介绍,感觉自己准备的似乎有点简单。下午两点口语,文艺学小哥又是第一个,我是第四个。面试所有的人一起在教室等待,文艺学小哥先去,我们聊得正欢,他就回来了,感觉很快。我错误地第三个就进去了,我开始介绍,等我说了三四句到我的名字时候,老师很诧异,问我难道不是XXX?我说不是,老师让我先介绍,然后翻看我的资料。这样我更紧张,说了一会,就结束了。老师看到我的资料就用英语问我,学写古诗多久了?古诗和现代诗有什么区别?还有我获得证书等等,感觉挺难的,但是我都努力地回答了。口语结束,我跟文艺小哥回宾馆歇着。下午,和在北京的大学同学以及文艺学小哥去逛了公园,一起吃了饭。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收回了给我发送的拟录取通知。我们在公园的时候,就有人在群里说自己接到了文学所的电话。一般,当天傍晚,文学所会给需要再调剂以及被刷的同学打电话,没打电话的就基本上没有问题。我跟文艺学小哥当天一直都没接到电话。

4月3日,上午我和文艺学小哥一起去逛了故宫,看到了出自《诗经》的“螽斯门”以及“翊坤宫”、“正大光明匾”,因为我之前挺喜欢《甄嬛传》。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了,所以才去的故宫。当时有一种“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感觉。中午,我们吃了肯德基。之所以又逗留一晚,因为体检报告要今天下午才可以取回。下午一点半取回了体检报告,交到所里,但老师不在,也没打听到什么消息。我送走了文艺学小哥,自己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歇了很久。想买一本点校本《毛诗传笺》,因为是原价,没舍得买。吃了点东西,坐火车回家了。坐了很久的火车,很累。

4月4日,回到家,睡到十一点多,打开手机,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哥哥买了十一点半的电影《调音师》,我们又匆匆赶过去。电影很好看,尤其结尾,但我也是有点心思不在其上。确认了拟录取,我的心情恰是“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三、我之心境变化

2018年2月,第一次考验我得知自己考不上了,难过了一阵子。回到学校后,我就一门心思地转入毕业论文写作。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到院办公室值班,到晚上十点左右回去。整理了三个月左右的论文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慢慢地静下来,对于一些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想法。在那三四个月,是我的论文陪伴我走过来的,没有人能体会论文之于我的重要。

毕业前后,我和同学一起吃饭,送走他们,心里空荡荡的。在这前后也有一些人,可能看我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其他原因,删除了我的微信,不和我往来了。我也曾难过,但也都好了。不过还是有很好的朋友,探望我、关心我、鼓励我。一直到十月份,起起伏伏的,心情也没啥大的变化。

到了十二月,我的心情很紧张,很有压力,晚上睡不着。每天十点半左右回去,就特别饿,总要吃点东西,但是吃了东西又睡不着。尤其快到了考研那几天,压力特别大,睡不着的时候,我看着微信列表里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那些师友,我都不太想跟他们说,因为怕他们担心。我记得比较搞笑的是,认识了一个麦当劳的外卖小哥。最后实在很压抑,就跟他聊天、倾诉。那段时间好友说的“晴耕雨读”,很启发我。十二月底,我即将离开学校,那时我才感觉到“毕业”,要跟这座城市、跟我的学校告别。临别前,与好友、老师吃饭。和老师一起吃饭,老师说,“把你交好的同学一起喊着吧”,我回复说,“故人皆不在”。当晚,喝了点白酒,四年来第一次喝白酒,有些晕晕的。饭后,和老师一起在公园散步,老师说了很多,最后跟我握手告别。老师的手有些粗糙,握着的时候很用力。我往回走,微醺,空中刮着的雨丝又让我有点清醒,颇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感。那一晚睡得很香。

回到家之后,一开始很轻松地看书,后来等待成绩、复试线、调剂等,心情焦急起来,但表面仍然要保持镇定。四年来,在家从没待过这么久,周围的人也开始表现出担心、焦躁,很多人开始询问我,我的心情其实很烦、很烦、很烦,但还是保持镇定。每天我吃完饭就去田间散步,看着东风吹来、麦苗渐长,想起《离骚》、老杜的诗、冯延巳的词,更加忧伤。当然散步时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胡思乱想,比如自言自语地幻想面试,幻想以怎样的面貌站在老师面前,告诉他们我读了什么书?怎么样回答他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模拟面试吧)?幻想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幻想着那之后我可以安心地读书。

调剂的那段日子,取舍,很难。其实,依照我自己的内心,本也没有太大想法,只是要兼顾很多东西。那几天,很累,很矛盾,恐怕都得不到。但我内心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点盲目的自信,我觉得我还是能做到的。

四、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非要说什么关于调剂的经验或者建议,我想:

第一、自己全面、深入地了解调剂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每年的调剂、复试的政策都有所变化,所以首先应该去全面地了解调剂政策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国家的调剂系统和学校的调剂系统。有些学校的调剂是先通过自己的调剂系统报名,然后复试、录取,最后让录取的学生在国家调剂系统里填写。调剂系统什么时候开放?怎么样填写调剂系统等等?一般申请调剂的时候,会有备注,字数有限制。我也不知道对方学校会不会看,但我很精简地写的是最有代表性的。

第二、广泛撒网,认真准备。调剂只要过了A区的线,A区的学校都可以去申请。我反复地去估量自己,到底能到达一个什么层次,可以申请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划定了一批学校,不停地去筛选。去他们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的官网和院的官网去查找信息,然后打电话问。广泛撒网不仅仅是指学校,有时候也可以试试其他专业,比如我报考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和古文字学也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一般都是在文学大类里面的调剂。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材料,如简历、证书等(有些学校可能不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看一些他们指定的参考书,了解他们院系的治学传统等(比如我去社科院面试时,有被问及是否读过一些社科院老前辈的书,我确实没怎么读过,我回答说“我没有怎么读过,因为我是调剂过来的。我想,等我进来之后,肯定会更多地了解文学所的传统,读一些书。”)。无论是华中还是社科院,复试老师对于毕业论文、科研能力都是非常重视,一则是有无完成、能否提交完整稿;第二就是论文规范与由论文衍发出的复试问题。在这方面,还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第三,谈一些小的点。

①关注信息。调剂时,我认识的一位研友因为没有注意邮件,而错过了一个学校的面试去了一个并不太好的学校。那封邮件提到说,她能力很不错,欢迎她来面试。我因为没有关注某些学校官网的信息,而错过过了投报。所以大家还是要及时查看与回复信息。

②写邮件给老师,一定要真诚、有礼貌,且言语恰当。不要过多地打扰老师,频繁发送邮件。同时要制作一份像样的简历、复试材料等等。

③不要过度地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多去试试。有些学校网传有出身歧视,但是你也可以试试看。而且今年情况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④最好最坏打算。调剂的时候,要奋力去跳一跳,但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后路。

⑤见好就收。调剂有一个满意点的学校就可以了。同时如果你确定不能去参加学校的调剂复试时,最后提前打电话告诉别人,以便把名额留给别人。

⑥自信,多模拟。我可能比较喜欢幻想,所以每次散步我都会假想地模拟自己面试时怎么回答问题,说什么,自我介绍怎么办?

⑦累了、难过了、迷茫了,再坚持坚持。

后记

去年的一月到三月,每天我坐在窗前,看着庭院里积雪渐深再到春归柳长,看着嫩芽始吐直到花开烂漫,焦急、失望、幻想,各种复杂的心情,“终朝如醉还如病……”,一周左右的复试,我也算是“历尽风霜万苦辛”,而今一切都好了。

北京,从没在我的考研计划中,我也从没想去那里读研究生,我不喜欢灯红酒绿的都市、冰冷的建筑、那些来往往的人群、拥挤的地铁。杭州的那一片湖,似乎总充满着温情,吸引着我。但真正去了北京,也确实挺有趣。首先是遇到了我的导师,(此处略去若干夸赞、崇拜的字)。其次,确实有很多资源,去国图查看古籍,还可以申请去北大等高校看古籍,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去其他高校听听课,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挤北京的地铁,看看人来人往、灯红酒绿,迷茫有时又有着希望。

以上鄙言累句,仅供参考。祝各位幸运!

最近要做结业设计,题目为“武汉印象”

主要是围绕印象2字.打个比方,外省人来武汉旅游..主要是看什么呢?知道答案了么...把武汉的一些特色画上去,虽然角度一样.但是表现的手法可以不一样的啊.漆画,喷墨,涂鸦,拼贴等.这些都可以考虑.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一些新潮的手法相结合.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火花哦!

上一篇:阅读论文文献汇报

下一篇:以孝为主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