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味十足论文范文
禅味十足论文范文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课堂,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应在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高质量问题措施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讲解理论知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应用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位置。该教学方式违反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难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片面地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气氛非常沉闷。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2.课堂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之前,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无法设计出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案,无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此
老可的老可论著《浅谈禅宗与中国画》
文/老 可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代。禅宗,则始于南北朝。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有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后以南宗为盛。南禅对中国画的影响尤深。受禅宗影响,在美术史上中国画也便有了南北宗之谓。自盛唐始,禅风画韵相互交融,禅机画理交互渗透,产生了唐朝王维、宋朝苏轼、清朝石涛等为代表的大批以禅入画的水墨文人画大师,逐步改写了盛行历朝历代的金碧青绿山水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画自此便唱响了以黑白、水墨为语调的主旋律,由此也产生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虚静空灵”、“我师我心”、“师心自用”等禅画理念。禅宗与中国画的思想理念情趣相一。一、禅宗与中国画的法道守一——心道中国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人对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性和对环境的心灵感悟,主张师心自用。南朝宗炳就提出了“应目会心”理论。“应目”是指观察物象,“会心”则是画家感应于物象后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亦即“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最后达到“万趣融其神思”。中国画讲究意境。在意境的形成中,物象是基础。脱离了物象,情与意就无从抒发,心也即无所寄托,也就产生不了达意之境。因为在意境中其心其情均消融在物象之中,并由此得到生发。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情、是意,也即心神。所以画家笔下的精品力作往往能以一种洗炼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其关键还是心境的真诚传达与回应。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画家创造性表现客观物象的手段,它具有反映不同画家情感轨迹的特性。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色调,以笔墨为表现语言,其本身的根本性决定了其意象性的表现特点。这是因为融于画家笔下之境,绝非客观物象,而是心中之境。中国画讲究传承。一是向古人学习,向传统要营养,与古人交心;二是师徒间手传心授。但从真正意义上讲,是用“心”来传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血脉。这要求画者,习古而不能泥古,以“我心为法”,变通妙理。正如石涛所言“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其中“一画”并非指一幅画,而是禅宗所指明心见性。由于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法华经》语)。经中所致的“一”即为心。故石涛“一画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达到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则在其中。要想达到心法之根本,则在于缘起,缘起性空,方可见性。人能见性,方得“一画之法”。此时之“一”,是随心所欲;此时之“法”,则是大智慧。石涛论画,画理禅机尽在其中。但始终强调对“心性”的关照。“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其中之“见”,即佛理“见惑”见之。“神”是指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若受世间妄见所染,会产生五种见惑,即边见、身见、戒见、见取见、邪见。而人的本原之心却不见了。其原因主要是充满见惑的心在起作用,如此心态则难达空境,更无立一画之法可言。“藏”来源于佛经中“万法藏于一法”。“一”就石涛所言,是为心。而万法则藏于此心中。若有妄念则难见藏于心中的“一”。 “用于人”是指人的悟性,立“一画论”需要悟性,“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其中“我”有大我、小我之别。大我是得悟之我,小我是偏见妄念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见性,可立一画之法。石涛又语“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要想达到无法生有法之境,首先应立“心”。因为无心则无境,无境亦无心,心境相依,方可见地。只有认知“心即是一”这个道理,方可成为“从于心者”,才能做到“盖以无法生有法,乃至随心所欲”。禅宗,讲究提持心印,见性成佛。“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楞伽经》语)。故,禅宗也即心宗。禅宗认为,人是感受大千世界的主体,在修行中靠内在精神去驾驭纷杂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着重强调主体精神的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语)。人的修行可以顿悟。即心见性。禅宗提倡“随缘人生”。用真心感悟则“即心即佛”。由此可见,禅宗之所以对中国画有着至深的亲和力,其根本原因是法道相一。即还本归真,见心见性,自证自悟,畅扬心道。二、禅宗与中国画的风气守一——虚静恬淡禅宗以“二入”、“四行”学说及《楞伽经》作为习禅的根本理论。“二入”,一是理入,指禅法的理论,二是行入,指禅法的实践。“四行”,即为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禅宗以壁观法门为中心,教人安心。自达摩于南北朝时期东渡来中国传法立禅宗始,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代代相传,并得到丰富和发展。至六祖惠能,提出了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之宗旨,强调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参禅者能超尘脱俗,以禅修德,以定求悟,达到空性而得到解脱;甚而在坐禅入定之中,忽然得悟而明其妙,心境升华,一变常人之理,独辟一片新境。再有禅僧大德的机锋转语及禅理的奥妙玄机,尤为中国画家尤其文人、士大夫画家所欣赏和推崇,禅悦之风盛行。谈禅为逸事,无禅不雅。禅学中超然独脱的境界,尤为中国画家受益至深。画家长期修禅的过程中达到的心照与觉悟,使人清净本心,无障无碍,顺其自然。虚静之气超然入画。画风自然趋向含蓄、寂静,并进而得到安宁、空灵的韵味。“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画家戏墨玩赏的心态渐盛,以疏简明快的笔墨,潇洒自如、随心所欲地去创作而含蓄玄妙,超逸静穆,禅味十足。这对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画家以画为禅,将绘画作为怡养性情的道场,其画境恬淡静气,格调高雅,则自在情理中。对于中国画,禅宗则改变了画家的创作思维,使人们对“色”、“空”有了非常深刻地认识,并形成了东方美学的一种流派,使中国画的发展不但重视形的表现,同时,更加注重虚静、恬淡等意境的表达。三、禅宗与中国画的格调守一——自然空灵“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从“诗画一律”观,读韦应物的诗句,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尤其文人画家崇尚淡泊。因为淡泊是脱去匠气、人间烟火气后的气息,是自然的或重新融入自然的生命形态,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真正空灵高格的中国画境界,使画家超凡脱俗,迥然高蹈,并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正如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所言,“何谓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行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可知,中国画状写物象是自然生机与灵气的洋溢,是画家自然而然的情意表达,是画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物通神的灵感所得,是画家“有意”与“无意”的出神入化之境。感应天地之间的苍茫状和人世间的诸多无奈,中国画家尤其文人画家的内心世界往往有着无尽的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现实的孤独,而是一种“超然孤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洁心性,则包蕴在这种孤独之中。由于孤独,所以内心世界一片静寒。因为静寒则驱除了尘世的一切喧嚣,将其带入幽远清澄的空灵世界之中。荡涤心间污垢,使心如冰幽、因幽而静、因静而空、因空而灵之境,这恰恰就是一种回归自然、宁静淡泊的心灵关照。正如苏东坡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禅宗强调“妙有性空”、“随缘素位”、“缘起性空”,因为禅理无所不在,要求参禅者舍相求真。真即大千自在。禅具有神妙空灵的内涵,并能直接彻见人的本性。禅宗追求禅定,对宇宙万物色相视之为空,以虚静之气为参禅者的立体之境,要求参禅者以平常心处世,扬弃一切分别相,归于本真。受禅定思想影响,中国画追求以墨代色,以简化繁,大朴自然而气韵灵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即体现了禅宗思想对中国画追求自然、空灵、平淡、天真格调和趣味的影响。纵观历史迹象,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画也为禅宗的发扬广大提供了难得的“道场”。尚问当下何?禅者“无相”,画者“大相无形”。或禅,或画,或机,或理,或禅画,或画禅,“妙悟不在多言”(王维语)。也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故至人无为,大至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2004年10月8日于北京中国画研究院
如俳句般绽放:谷口治郎的坚守和他的禅
文/宝木笑
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在内涵升华到某种高度后,总会达到一种共通的境界。这就仿佛一幅臻于化境的书法作品带给人的观赏体验,往往让人觉得是在欣赏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也仿佛一首匠心独运的诗歌也常常让读者或是眼前好似展开如烟的画卷,或是脑中仿佛响起缠绵的歌谣,这种美妙的通感背后常常是创作者高超的技法以及长期的内心积淀使然。而创作者内心的积淀最终将超越技法本身,而且越是在艺术创作面临那种可以达到某种化境的关口的时刻,其精神层面的破茧成蝶便会更多带有某种“禅”的意味。
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逐利性的过分强调,已然造成蝴蝶效应,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社会个体心性的扭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作为生命本真的某种忽略。越是挤压,越是渴望释放,越是浮躁,越是期待平和,这也是谷口治郎先生和他的《散步去》二十年来让无数读者喜爱的最重要原因。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并非是针对谷口治郎先生作品的艺术性,恰恰相反,他们是觉得像《散步去》这样至简至静的作品竟然会出现在漫画工业已然成熟的日本,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也难怪,因为日本的漫画已经完全故事化,甚至影视化,对故事架构和情节的注重让日漫风靡整个世界,人们在其中领略到想象力无限拓展的魅力,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让人无法自拔。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下,《散步去》这本只是讲述一个中年男子散步日常的漫画,这本由十八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故事组成的作品,这本几乎没有任何故事冲突,甚至连对白都基本舍去的作品,在喧闹中显得非常另类,甚至是叛逆。
谷口治郎先生在《散步去》的后记中说的很清楚,“今后的漫画不再仅是故事先行,我开始思考怎样能够自然地表现登场人物的感情”,比起故事,作者更想要表达的也许是一种心境,而承载这种心境的或者说最终实现这种心境圆满的,则充满着日式禅宗的味道——“随意地出门散步时,不知什么原因,从那一瞬间开始,时间的流逝开始变慢。自然而然地,心情也变得丰富起来,重新发现那些被人遗忘的、令人怀念的事物,就连云彩的变动也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看到路边的杂草和小石子,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有时候我想,或许,在散步时也能体验到小小的旅行。”
自从抹茶在明中后期逐渐被茶叶替代,我们最为正宗的唐宋茶道也逐渐变异,直至后来衰落,这一点很像中国本土的佛教——禅宗在两国不同的命运。我国的禅宗兴起于唐,宋时鱼跃到顶峰,而后则无更高的发展,在海的另一边,自从奈良时代,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引入禅宗,至镰仓时期荣西和道元真正将禅宗开启本土化之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禅宗影响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风气、认知、书道、建筑、绘画、文章、饮食、剑道等。可以这样讲,日本现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原则是建立在日式禅宗基础上的,甚至可以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从这种意义上看,谷口治郎先生和他的《散步去》也颇得这种内生关照的玄妙,谷口治郎对创造中禅境的追求造就了《散步去》的整体风格,而《散步去》整体的风格正是谷口治郎先生内心追求或者说是内在修为的一种表现。
《散步去》整体的风格是轻松、安静、徐缓的,在内容上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对自然的亲近,而具体亲近的过程则是非常朴素化的。全书从主人公和妻子搬到一个小镇上开始,这显然是谷口治郎的某种象征性的寓意,即远离喧嚣。而后,两人收养了房子前任主人留下来的狗,因为是下雪那天发现的,因此给它取了名字——小雪,这样非常有生活质朴感的桥段,实际上是通过“小雪”将人与自然巧妙地正式“介绍”在了一起。在这之后我们看到主人公的散步故事,“观鸟”、“爬树”、“拂晓”、“下雨”等篇无一例外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亲近,特别是那种“重新发现那些被人遗忘的、令人怀念的事物,就连云彩的变动也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看到路边的杂草和小石子,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的心境,那种对待简单普通事物的诚意和静心,其实已经与日本禅宗的清寂思想以及崇尚质朴的审美观实现了一种契合。
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和禅意中,《散步去》得以和其他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实现某种程度的共通,比如日本最为有名的俳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朴素清寂的意境一直是日本禅宗所追求的,而俳句取材多来自于大自然,禅宗所倡导的“山林水鸟皆宗佛法”的内聚理解方式和“我心即山林大地”的外延观察方式的结合,对俳句的影响最为深刻。俳句的作者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溪都感到亲切,用心灵直接和自然沟通,如“碧水奔流,熏风吹起在前头”、“面对亡魂,秋蝉几度变鸣音”此类佳句都是对最为普通的自然景物的精细的感触。在“下雪了”一章,当第一点雪花打到主人公的眼镜,谷口治郎先生的描绘是极为精准和细腻的,主人公先是稍稍一惊,而后好似苏醒般抬头向天空望去,继而闭上双目去尽情地感受漫天的飞雪,这也许正是禅宗所说的“梵我合一”、“物我合一”的美妙体验吧。
如果一定要给日本禅宗找一种艺术形式的代言,很多日本文化研究者都会选择俳句。那仅仅由十七字音组成,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的句子,从室町时代诞生之日起,便与禅结下不解之缘。而室町时代按照著名日本文学史研究专家叶渭渠先生的话说则是“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宗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代的文化”。在禅宗思想影响甚深的日本,如古时俳句般绽放,这是多少日本艺术家最为炽烈的追求和信念,更是其作为生命个体对自身本心的坚守和关照。在中国,谷口治郎的名气自然比不上鸟山明、尾田荣一郎、井上雄彦等人,但在日本和欧洲,他都有着崇高地位,这位曾获手冢治虫漫画大奖和法国艺术文化勋章的大家却比起上述人物经历了更多的艰辛。
“磨砺”和“顺随”是日本禅宗很重要的两类道场,在“磨砺”中能否坚守本心和初心,能否融入自然、“顺随”机缘,这是能否达到“悟”这一至境的关键。谷口治郎在日本“沙漠之地”鸟取县出生,父亲是一位裁缝,母亲做些零工补贴家用,谷口从小就喜欢在家临摹一些画纸上的图案与人物,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从鸟取商业高中毕业后,谷口没有上大学,直接到了京都一家纤维公司当上班族,没做多久,他还是难以割舍心中画画的欲望,于是他收拾行囊,只身来到东京闯荡,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经历了很多困苦,这很像当年同样以默默无闻者身份去东京闯荡的东野圭吾。只是谷口治郎“默默无闻”的时间更长,受到的煎熬更甚,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如《孤独的美食家》、《神之山岭》等,都是在50岁以后创作的,在日本漫画界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在漫画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在无数个生活窘迫的不眠之夜,谷口治郎仍然默默坚持创作着自己艺术格调平缓的作品,在长年的“磨砺”中,他终于体悟到“顺随”的真谛,这必将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整体艺术心境上的升华。
这种“顺随”的禅意修为在《散步去》体现的尤为明显。“下雨了”一章,主人公坐着公交车突然瞥到一处不大的小山,于是顺着自己的好奇马上下车,这座小小的山上竟仿照富士山从山脚到山顶,共分10个阶段,每个阶段也称作一个“合目”,主人公信步登上小山的山顶,山虽物小而体悟甚高,这就是此章末尾主人公对妻子所说的他去了一趟富士山的原因。这时却下雨了,这种“天公不作美”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很“煞风景”,而在主人公“顺随”的心境下成为了别样的风景,主人公随雨下山,随雨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给读者造成一种难忘的平凡沉静的惬意感。当主人公的眼镜被孩童的足球击中,裂出很多纹路的时候,戴眼镜的读者一定能够体会到那种不便带来的心烦。但又是这种“顺随”的心境让主人公发现了不戴眼镜时的“模糊的风景”,更让其体会到戴着这样裂纹眼镜所看到的万花筒般的奇妙景象,平凡而略带不如意的小事,却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别样体验。这种种顺势而行,随意而为的禅意显然让读者在《散步去》这本书中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顺随”的心境往往与禅味十足的艺术表现手法两相呼应,在日本文化中,最为推崇的是以细微的心灵感觉来体现主体宁静的心绪和对客体的审美观照,这也成为无数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创作者们共同追寻的艺术至境。俳句“顺随”自然万物,崇尚心境的描摹和升华,而在表现手法上紧紧贴合着禅宗“不立文字”的宗旨精要。禅宗认为当宗教的直觉必须用文字来表达的时候,特别要讲究文字的简练,不是曲折隐晦地点到即止,就是借用种种比喻,以此来激发有缘人的主观想象力并期待有所领悟。在这样的宗教观影响下,俳句在创作上追求凝炼含蓄、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形成了一种言简意繁的艺术特色。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经典《古池》写道:“古池呀,青蛙跃入水声响”,就这一句,就这几个字,可以说简约到了极致,其内涵和意境却是宽阔洒脱而意味深长的。这种大巧若拙般的艺术手法实际上正好契合了日本艺术最大的核心特点——暗示力,汉语和日文其实都是“高语境”的语言,这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意会”作为更高层面的“言传”,对“写意”的追求远胜过“写实”,或者说“写实”要承担更多的“写意”的使命,松尾芭蕉之后创造了日本俳句新辉煌时代的谷口芜村的名句“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青青铜钟上,悠然蝴蝶眠”等正是这种艺术核心特点的形象写照。
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谷口治郎的《散步去》正是以漫画的形式为载体,传承着一种“禅”的精神,也在延续着俳句式的审美追求。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日本艺术作品的“情”显然是细腻而颇具禅意美的,那种清寂疏淡的味道恰似日本俳句“俳圣”松尾芭蕉所提出的“闲寂”的俳谐论。阅读《散步去》是轻松惬意的事情,书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其他文字很少,经常好几页图画都不着一字,甚至在如“穿过小巷”等章除了个别象声词,竟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一个字。读者随着这种文字感的消解,渐渐放下对故事情节的执着,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图画本身,那种与主人公的通感体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这种美学上和哲思方面的享受在漫画这种题材的作品中是极为难得的。当主人公为了给孩子们拿下挂在树上的飞机模型而爬上大树的时候,他坐在高高的枝丫上远眺自己居住的小镇,没有任何旁白,只是长久地失神……《散步去》中这种“出神”的处理非常多,这和与谢芜村俳句里的“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的触景生情异曲同工(有趣的地方是与谢芜村本来的姓氏也是谷口),这种“闲寂”中失神的状态其实更具一种艺术上的浸染力。
不过,这种审美或者精神上的追求显然是需要“代价”的。谷口治郎先生说:“在书中我运用了漫画的表现形式来塑造人物个性,把主人公变得有点怪,即对最细微的事物也抱有兴趣的那种‘怪人’。平常人会感到不好意思、做不出来的事情,我也让主人公去做了。”确实,《散步去》的主人公是一个凌晨喝多了酒后会选择索性到野外散步,进而为了感受拂晓晨光而狂奔至一处大楼楼顶的“怪人”;是一个等到露天游泳池关门后翻墙而入,享受一个人裸身夜游的“怪人”;是一个“那天,说不上为什么”就在公司前一站下车,不再管迟不迟到,沿河而上感受“所谓春天,就应该是这样的吧”的“怪人”……
其实,这种“怪”是一种为了内心的关照而不再去在意别人眼光的“放下”,是一种坚持对内在精神世界进行重新找寻的“拾得”,正如谷口先生自己所说:
“我想通过这部作品尽力去表现某种东西。那时候正是日本——也许也是全球,但是日本尤其明显——正在仅仅是在经济方面向前迈进,但是在奔跑的同时,有很多东西被遗失或是忽略了。因此,我们不想处于这样的一种匆忙之中,就让我们花点时间慢下脚步来探索我们身边的事物——我就是想要试着传达的讯息”。
2017年2月11日,69岁的谷口治郎先生仙逝,在这样的年龄离去的谷口先生让无数喜爱他的漫画迷扼腕叹息,确实是离开得太早了,让人一时无法接受。然而,一生在“磨砺”中坚守自己本心的谷口先生,一生在漫画中“顺随”自己艺术直觉和原则的谷口先生,一生在亲近自然中体悟生活滋味和禅意美的谷口先生,生命于先生自身也许早已好似一季樱花,“雪山永不动,樱花正芳春”,离开只不过是另一次也许平凡但却绝对惬意的“散步去”。
—END—
求十篇作文(议论文)
1.《生命中的三种人》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三种人:重视我的人、鄙视我的人和轻视我的人。重视我的人,我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确立了我的信心,坚定了我的信念,让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当我春风得意时,一句适时的赞美,可使我平添百倍的热情;当我失意时,一句及时的劝告,会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那颗浮躁的心重新又沉静下来。我真诚地感谢他们,那些重视我的人。鄙视我的人,我也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全部,使我知道,自己还有不足,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他们批评我、讥讽我、摒弃我,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像皮鞭一样一次次抽打在我身上,鞭策我加倍努力,拼命前行——虽然会很痛,但每一次鞭策都加快了我前进的步伐。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仍将以一颗平常心,真诚感谢他们——那些鄙视我的人。轻视我的人,我仍该感谢他们。他们既不诋毁我,也不赞誉我,他们忽略了我的存在,却给了我一个自由的空间,任由我发展。如果说我不甘寂寞,想引起他们的关注,那么我就取得超人的成绩。我知道,自己只是尘世中的凡夫俗子,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得付出超人的努力。他们给我的是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变成动力,促使我努力前行。我真诚地感谢那些轻视我的人。我感谢身边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在促使我不断前进、前进、向前进!2.《寂寞中的坚持》很是敬佩集藏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舍弃种种世俗的享乐,牺牲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殚精竭力,心无旁骛,在他人不务正业的讥议和冷嘲热讽中默默坚守,以宗教徒般的虔诚和执著,探幽寻微,搜罗觅求,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将一件件别人眼中的俗物罗致到自己门下,将爱好演绎成事业,将平凡演绎成美丽。
成功路由寂寞铺成。成功不是懒汉身上的虱子,一伸手便可以摸到;成功是悬崖峭壁上的灵芝,只有不畏艰辛的勇者才能采撷到。除非你绝顶聪明,鸿运当头,否则想要出类拔萃,必须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准备一些,多迈出一步,多坚持一阵;流更多的汗,吃更多折苦,品尝更多的寂寞。
成功是漫长的马拉松之旅而不是短短十几秒的百米冲刺,有太多的艰辛和太多的理由可以放弃,有太多的诱惑可以稀释激情,冲淡理想。做琐碎小事的耐心以及竞成大事的信心,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更灯火五更鸣,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事业上,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灯红洒绿,物欲横流中坚守信念,不浮躁,不迷失。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静,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中思索,追求、创造,高瞻远瞩,洞幽烛微。因为他们明白,当热闹的爆竹响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满地纸屑。
成功来自坚持,执著创造奇迹。成功者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只是不愿让世俗的安逸迟滞前进的脚步,他们只是不愿在迎来送往,闲聊宴饮中看着青春和激情如燃着的香烟般被慢慢烧成灰烬。于是他们背起寂寞的行囊,在心中那轮明月的照下悄然远行,一直走到别人看不见的远方。他们用孤独的背影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能忙人之所闲,才能有人之所无。3.《独处是一种淡淡的美》独处,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孤独内向,其实不然,独处它本身也是一种美.它不同于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它是一种轻松,一种淡淡的,静静的美.
独处时,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可以品读一本书; 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置身自己的世界里:一杯淡淡的茶,任舒缓轻柔、晶莹剔透的旋律漫过心田,不添加任何的感觉色彩,没有任何伪装的成份,将心情放飞,做一回纯真.本质的自己,然后甜甜一笑……
在心静如水的日子一个人带着数码相机去观日出, 看落叶,.随着”mp3”优雅的音乐步入溪边草坪,尽情地听一曲美丽,让涓涓溪水和着灿烂的音符静静的流淌......享受着这惬意美妙的时刻,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流连忘返的呢?
月朗星稀的夜晚,缕缕银丝透过窗棂牵动着你的目光,诱惑着你蠢蠢欲动,使你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此时,不如起来走出屋外,仰望朗朗苍穹,玉兔当空,皓月千里,丝丝夜风拂着面颊. 徜徉在皎洁的月光下,享受着这无限的良辰美景,面对宇宙的广漠深邃,月夜的空旷静谧.无不使人联想到一位远方的朋友在此时,是否入睡,;是否也在享受这如水的月光呢? ......
好多人一直在寻找世外桃圆。我呢,也正用我的热情;我的细腻;我的单纯;我的幻想,去接收它,欣赏它,描绘它……享受着这份宁静。
真正的独处是一种境界,不是身外无人,而是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也能得到一份恬静的心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因为,独处本身就是一种淡淡的美. 4.《孤独如古墨生香》孤独,不同于独处。鱼夫一个人静静地在海边钓鱼,猎人药农在深山打猎采药,农民在田里插秧,虽无人作伴,并不叫孤独。孤独是不得不离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为一项目标去努力,去自我囚闭的人。如高考前的学生,又如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求索者.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孤独并非是不懂娱乐与休闲,也并非没有能力去享受。孤独,如同在觥盏交欢中独饮一杯清茶,在笙歌酣畅处默念自己的心语,孤独者是自甘清苦的修行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孤独是一个人要修养的心性。心比四肢更活泼,思不能止,欲不能平,故有”心猿意马”之谓。修心,是让一个人心静下来,专注一处而无他求。这很难,天下最难管的是一个人的心。管住了心,就管住了眼耳鼻舌身意。通达地讲,享乐没什么不好,如果不允许享乐,人类没必要建设美好的家园。见享乐而指斥,不是伪君子就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但时间不给有志于事业的人留出享乐的闲暇,他们因此孤独。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刚好用在这里。不享乐,并非享乐不好或不会享乐,只是成本太高,高到要管住自己的心,其中滋味,人称孤独。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孤独者不会因为孤独就成功,如同炼金的不一定炼得真金,打鱼的人不一定获取锦鲤。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与风险并存。无论多么勤奋、顽强、辛苦都不一定获取相应的回报。但成功一定离不开勤奋、顽强和辛苦,而另一个如影随行的伴侣是孤独。财富会改变一个人,机遇会改变一个人,孤独也会改变一个人。孤独对人格的改变,不是使人委顿或胆怯,而是让他沉静、清醒和忍耐。且不说成功与否,一个人持有沉静和忍耐的品格,就是大收获。胜过真金白银。孤独时,不须怨人,也不须自怨,不妨静静地接受它的锤炼。是的、孤独也是锤炼,尽管寂寞无声。孤独如果是一锭墨,一定是蕴含松烟净泉之精华的古墨,光润、宁静,透出说不出的幽香。5.《与天真签约》 天真,本来是指心地单纯,性情直率,不做作,不虚饰,但曾几何时,它却成了幼稚、无知的代名词,为聪明人所不齿。天真的人常常会遭遇世俗的白眼和冷语。常常会吃这样那样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亏。天真的人可能活得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他们却能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天真的人,无谎言被揭穿后的尴尬,无面具被摘除后的丑态,无东窗事发后的愧悔,无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孤独;天真的人,无道貌岸然的可鄙,无城府在胸的可怕,无口是心非的可憎。天真的人,有的只是闲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恬淡、充实和愉快。天真的人,虽平凡,却真实;虽忙碌,却充实;虽清贫,却朴实。
“人之初,性本善”。天真,本是上帝赋予人的最美好的品格,但是,人们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阅历的日渐丰富,对人、事、物、景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理解,新的心计,新的谋略,于是,渐渐地淡忘了天真,遗弃了天真,越来越变得老练成熟、圆滑世故、工于心计了。结果,代沟产生了,隔阂出现了,矛盾加剧了,争斗开始了,甚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蜗角虚名而巧设机关,暗布陷阱,勾心斗角,藉此欺世盗名,谋取私利。人们不得不时时处处事事都为自己的心灵设防,“逢人只说三分话”,常有言不由衷之感,不得不戴着面具做人,昧着良心做事。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应该保留一份天真、童真、率真、纯真、本真、和认真,埋头做事,抬头做人,敞开心窗,畅饮亲情的雨露,沐浴友情的阳光,喜迎爱情的和风,以一颗博大包容的心来容纳一切,使天真的花期延伸到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与天真签约,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与天真签约,可以拥有幸福、美满、潇洒的人生,请相信。抖落满身的疲惫和困乏,走出世俗的阴影和藩篱,果断的与天真签个约吧! 6.《做一只旋转的好陀螺》儿时的伙伴,大多都会制作陀螺。于是,我们便常自发的组织陀螺比赛。没有什么特殊的奖品,谁的陀螺不需要随时鞭打就能够旋转,而且旋转的时间最长,就会被公认是最好的陀螺。能评上好陀螺,就是最高的奖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那些轻轻的一鞭子下去,就能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得时间最长的陀螺,才是最好的陀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突然就变得忙碌起来。每个时段都被忙碌充塞。生命在高速的运转,生命在忙碌地进行。这忙碌的人生,让我突然联想起了儿时玩过的陀螺。仔细想想,不停歇地忙碌着的我们,其实和一只高速旋转着的陀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陀螺在不停的旋转,这由不得陀螺,我们在不停忙碌这也由不得我们自己。没有人喜欢忙碌,但又不得不去忙碌。忙碌,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青年时,要忙着读书、忙着游戏、忙着建构五彩缤纷的幻想。成人之后,忙着上班、忙着攒钱。结婚成家之后,则要忙着生儿育女、盖房置业、打理生活。而立之后,又要忙着奋斗、忙着交际、忙着应酬。就是老来退休,也要忙着照看儿孙、侍弄花草、健体强身。人生在世,无时不忙,无事不忙,能够从忙碌中超脱抽身的,其实没有几人。这种宿命的忙碌,让我们不得不像陀螺一般,在生活的鞭打之下,不停的旋转,旋转。忙碌的一天结束了,紧接着与太阳一道升起的,依旧是同样忙碌的另一天。 于是,我们抱怨忙碌,我们厌倦忙碌,我们痛恨忙碌,我们甚至逃避忙碌。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沉下心来仔细想过,其实就是这谁都不喜欢的忙碌,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岁月因为忙碌,才有了春秋交替,才有了除旧布新。季节因为忙碌才有了春种秋收,才有了麦穗的饱满、稻花的芳香。商家因为忙碌,而财源广进;市场,因为忙碌而欣欣向荣。 忙碌的土地,是永远不会荒芜的土地;忙碌的鸟儿,是永远不会挨饿的鸟儿;忙碌的机器,是运转正常的机器;忙碌的思想,是最具活力的思想。 最忙碌的地方,也是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最忙碌的行业,也是最有潜力和希望的行业。 只有那些已经报废的东西,它才是闲着的。美国有位89岁的高龄老妇人,已经连续获得三届长青组游泳比赛冠军,当记者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时,老妇人笑着说:“让生活像游泳一样,不断前进,不断运动。”紧接着,她又说:“不要老停留在那儿,否则就会沉下去!”我们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拥抱生活所赐予我们的这份忙碌.因为有忙碌相伴的每一天,才无比的充裕,无比的密实。还是那句话:只有那些轻轻一鞭子下去就能不停旋转,并且旋转的最长时间的陀螺才是最好的陀螺。 7.《忍者无敌》我国古代两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这样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如何处治了?”拾得日:“只有您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我喜爱极了这句话,真是,当痛苦、误解、仇恨、冷漠等人生不幸包围我们时,我们不妨容忍。倘若我们以生命是一般逆风启航的航船,我们无法避免大风大浪和同一岸线航船的竞争,但我们可以调整方向。都说忍地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风浪过后必是碧波荡漾的妩媚风光。容忍不是懦弱,不是退让,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隐形的坚强,一种积极的进取,一种平静的突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剐,忍让呈现了灵魂极为广阔的一面也展示了人格高尚的一面,更张扬了一种无声的风度。大音稀声,大智若愚。没有谁能永远不幸,也没有谁能永远幸运。在生活中,有时忍者总是不得志,总是吃亏,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得意并不能代表长久的风光,暂时的得利并不意味着长入的幸福。人生的辩证法总是由时间来证明,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我想说:忍者无敌。“忍”是悬挂在心上面的一把锋利的刀。如果不处理好刃与心的距离,我们必然流血,受到伤害。而心是阻挡这种伤害的盾牌。刃与心保持一定的距离,世界就美好了,天地就变宽了。在忍者的心底,时间总会磨去刃的光芒。心多了一份广度,刃就少了一份亮度,心多了一层厚度,刃就薄了一层利度。因为忍让,我们会受到嘲笑、讥讽、打击和误解;因为忍让我们却得到了乐观、豁达、信念和力量。失去了花瓣,得到了果实;失去了严寒,迎来了温暖;失去了成功,得到了教训。因为果实如不容忍花瓣凋零,就无法成熟;寒冬不容忍温暖就无法换来季节轮回;成功不容忍失败,就无法寻得突破和转折。花开花落,忍来愁去。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忍者无敌. 8.《享受痛苦》痛苦是一个人的影子,它忠实地伴随着人的一生。男人有男人的痛苦,女人有女人的痛苦,孩童有孩童的痛苦,老人有老人的痛苦。平民百姓有痛苦,大腕明星有痛苦,帝王将相亦有痛苦。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是痛苦;遭人排斥,怀才不遇是痛苦;存亡之危,身处绝境是痛苦。一个人可能一无所有,但不会没有痛苦。痛苦强烈如天崩地裂,微弱若袅袅梵音。痛苦大如浩浩宙宇,小似点点雨滴。面对痛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采取拒绝、积压、妥协的态度,痛苦可能会变成恶魔,把鲜活的生命吞噬殆尽;有的人采取吸纳、分解、转化的办法,利用精神的炼金术,把受伤的灵魂盛在由痛苦转化的蛋壳里,孵化出新的生命。痛苦是孕育成功者的温床。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的躯体,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持卑*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利和荣誉,令他们在痛苦中生存。孟子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痛苦造就人,使其在某个意义、有价值的领域脱颖而出。痛苦是智慧之花的根蒂。人之心灵深度,与其忍受痛苦之量成正比。上帝赐予你痛苦,是在衡量你心灵之深度。痛苦之锄挖掘你的心,在你的心上印下道道深深的锄痕,在你心田之锄痕处播洒智慧的种子。在痛苦中审视生命本身,青春茁壮的幼芽自锄痕深处,日渐萌发,蓬勃成长,你的智慧之花定将傲然绽放。文学是生活的苦果。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苦水一遍遍地泡过,谁就有可能成为亮光乐的福将。生活把你肆意掠夺一番,才会把文学才能馈赠给你。《离骚》、《庄子》、《史记》、《草堂诗集》、李后主之词,都是痛苦的产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把人们带进痛苦中,又牵引着人们的精神从苦难中拔脱。福克纳用他所能传达的人物从各个角落发出声音来拯救人类。他的太多太深的生存不幸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那便是他一生苦苦追寻的彼岸。他告诉读者,你无论怎样被压在最底层,但精神应该永远支撑着,这样你才可能不倒。福克纳要的不是生存的质量,而是生命的力量。痛苦里面包藏的是钢铁,安放在痛苦上的灵魂必然是倔强的生命。最坚硬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与灵魂较劲,灵魂比剑更强。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自屈原以来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人寰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感到痛苦。痛苦充实了每个富于感情、善于思想的人生。缺乏痛苦,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当痛苦袭来,别拒绝,别害怕,只要学那珍珠贝,把痛苦紧紧咬住,就准能把它变成美丽的珍珠。痛苦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神圣的锤炼。 9.《平淡是真》 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激湍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如一片落叶。那挂在梢头的树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甚或泛红,最后不知不觉地暗淡成褐色,化为泥土。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尘世间所有生物的轨迹。
生活的内容,本来也很平淡,如一杯白开水。然而,许多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嗜好,往杯子里放糖、放盐、放茶、放药……甚或放砒霜,这样才产生了百味人生,于是什么酸甜苦辣,荣辱得失,种种尽在其中。
只有平淡的人,才会原谅自己,欣赏别人。玫瑰长满了肉刺,但能萌发出浓郁的芳香;小溪活泼欢跳,但浅彻自赏。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世界上哪棵树上没有痂疤?
只有平淡的人,才会轻松地享受生活。一些人无法忍受平淡,因为他们骨子里藏着一丝不安分的情绪。茫茫人海,不知有多少人在仕途上你拥我挤,在欲海里随波逐流,在名利场翻爬滚打。人生确实有许多诱惑,亦真亦假亦幻,令人难以取舍。但是正如地球都是由细小尘埃组成一样,平凡和琐碎,才构成了生命的永恒,飞扬只不过是惊鸿一瞥,昙花一现。
人生甘露的点点滴滴,都缘于平淡,然而苦苦众生,又有几许能真正享受到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况味呢?
做一个平淡的人,并不可悲。最可悲的莫过于,一颗普通的鹅卵石硬把自己视为蓝宝石,一株小草硬要让自己与参天大树比高。
上一篇:汽车喇叭毕业论文
下一篇:艺术论文论点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