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与思的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4 08:54

学与思的主题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学与思的议论文论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考与勤学结合则事半功倍。

正有成就的人是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种必备能力。

只有经过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

思考问题要坚持自主原则。

自己通过思考接受知识比被动的学习更富有成效。

思考有时是一种乐趣。

没有思考就没有判断和创造。

经过自己仔细的研究、思考,与从来不动脑筋而请教别人,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松下幸之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王夫之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

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培根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少年好学,将成大器。——林肯

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二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普朗克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弄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歌德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聪明的人好学习,愚蠢的人好为人师。——契诃夫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蔡尚思

事实论据

“惟一的腿”

——思考是灵感的源泉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可是有一次为了描绘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心上人,苦思冥想了两天,还是一无所获。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又想得头昏脑涨,在睡梦中,他忽然吟出了下面的诗句:

我将保护和疼爱

你的身体,

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

对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爱护着

他惟一的腿。

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惟一的腿”,形象生动,感情深沉,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孤独和惆怅。所以如果你在写作时埋怨自己没有灵感,那只是因为你缺少了苦苦思索。

读书如攻坚

——学习如征战

在学习中,许多人视难题为敌人,视读书为攻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出“八面受敌”法,将学习对象当作敌人从八面分割包围。此法曾受到毛泽东赞扬。毛泽东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说过,学习中要“攻书”,把书本上艰深的问题看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 董必武在诗中曾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也是提倡用进攻精神读书。集中表达了这一观点的还有叶剑英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王安石的指点

——写诗须先勤读书

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写诗的诀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陆游的书巢

——处处皆有书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箱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孙中山酷爱读书

——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酷爱读书。他流亡国外期间,虽然仍在为革命奔忙,但只要一有空暇时间,他就一头钻进书里。在伦敦时,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 看书。他的生活费也经常用于买书。有一次,他的钱用完了,衣食无着,还是几位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凑些钱给他。但是不到三天钱又用完了,因为他又买了一些急需阅读的珍贵书籍。他曾经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通用公司服务客户的故事

——思考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客户服务部收到一封信,“这是我为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我不会怪你们没有回信给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样别人会认为我疯了,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我家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餐后,都会以冰淇淋来当饭后甜点。由于冰淇淋的口味很多,所以我们家每天饭后才投票决定要吃哪一种口味,决定后我开车去买。

但自从我买了新的庞帝雅克 ( 编者注:这是通用旗下的一个牌子 ) 后,我去买冰淇淋的这段路程问题就发生了。

每当我买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买其他口味,发动就顺得很。我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尽管听起来很猪头:为什么当我买了香草味冰淇淋它就罢工,而我不管什么时候买其他口味,它就一尾活龙 ? 为什么 ? ”

事实上,客服部的总经理对这封信还真的心存怀疑,但他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当工程师去找这位仁兄时,很惊讶的发现这封信是出自一位事业成功、乐观、且受了高等教育的人。

工程师安排与这位仁兄的见面时间刚好是在用完晚餐的时间,两人于是一个箭步跃上车,往冰淇淋店开去。那个晚上投票结果是香草口味,当买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又秀逗 (shut down) 了。这位工程师之后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车子没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也没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秀逗”。

这位思考有逻辑的工程师,到这时还是死不相信这位仁兄的车子对香草味过敏。

因此,他仍然不放弃继续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工程师开始记下从头到现在所发生的种种详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开出及开回的时间……

根据资料显示,他有了一个结论,这位仁兄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为什么呢 ? 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口味中最畅销的,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放置在店的前端;至于其他口味则放置在后端。

现在,工程师所要知道的疑问是,为什么这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秀逗 ? 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师很快地由心中浮现出,答案应该是“蒸气锁”。

因为当这位仁兄买其他口味时,由于时间较久,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以“学而不思则罔”写一篇议论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关于学而不思则罔的作文600字 围绕学而不思则罔的议论文

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本章是孔子对于真知的获取途径之阐述.由于知是义的基始,而义在孔子学说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真知的获得也就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了.
本章字面上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学、罔、思、殆.因此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字:学即是学习,着重在取法及理解,是见闻的知;思是思考,着重在分辨及判断,是推悟的知;罔原是罗网,引申有蒙蔽、拘束之意,亦可通惘字,而有迷惑、困惑之意;殆则有危险、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综合此四字的意义,便能对本章有清楚的了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
因此学思并重便是本章之意,这同时也是建立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
其次,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另一章相近的,却又好象有点矛盾的记述.卫灵公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表面上看来,此章之中似有学重于思的感觉.其实此章有两点要仔细注意一下:第一点是“尝”字,尝即是曾经,因此可知此章所指应该只是某一两次的学习经历;第二点是其实此章整章只是在强调思而不学,虚掷了光阴及精力.严格讲起来,只是等于为政篇本章的后半段,并无学重于思之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论语中与本章有互补作用的另一章.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除了学思并重之外,积极地吸收新知,也是一种能拓展真知领域的做法.当然在吸收新知的过程之中,还是必须兼顾到学与思并重的原则,如此方可得到正确的新知.

【【学与思】】作文800字的

学习是食物,思考是甘泉。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便是学习与思考。这两者都必不可少,犹如一个人不能只吃饭、不喝水;也不能只喝水,不吃饭。学的越好,收获的精神营养也越丰富;思的越好,收获的精神知识也越丰富。学与思处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状态,不学不思将无药可救,又思又学将成为国家栋梁。还可以说,不学而思是囫囵吞枣,不思而学是不求甚解。书是精神食粮,学与思都是调味品,一定要精神食粮越来越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习的基础是想。想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学习和工作,推导出来的想法。这是真正的思想;而另一种是漫无边际,瞎想、妄想。虽然二者都是想,但前者是有事实根据的。

我们开始学习,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能随随便便的瞎学。这一番思索,就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条件。比如说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就应事先想清楚学习英语的目的,为何学英语。当我们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应再想一想应该怎样学英语,并自制一个计划,每天按计划学习,这样就能有始有终,科学的学习,使学习效果加倍。

不仅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应该思考,在向它人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思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里提到,在向他人学习时,应找其优点,欲向其优点处看齐;还要思考找出其缺点,想想自己是否有这些缺点,如有则立改,若无则用他人之缺点时刻警醒自己。

所以说,无论怎么学、学什么,都离不开“思索”

思索不仅是从消极方面督促我们学习,也是从积极方面使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学会应用。

物理学的再好的人也会有摔交的时候。而学习物理的人却能够发明出怎么推也推不倒的不倒翁。学化学再

好的人也会因失火而被火烧伤,但他们能用所学的知识发明灭火器。而这每一项发明都是离不开学习与思考的。

所以说学与思就如两根筷子一样,是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的。只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疑虑甚多而缺乏信心。我们要时刻做到“学中思,思中学。”

上一篇:期刊产品论文网

下一篇:极论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