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毕业论文
霸凌毕业论文
导师卡论文其实是属于校园霸凌的一种,而自闭症/强迫症患者因为其较低的社交能力,尤其容易成为霸凌的受害者[1](有趣的是社交恐惧症反而无危险),因此上述两种人极其不适合读研。
卡论文的直接影响就是无法按期毕业,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跳楼[2-3],服秋水仙素[4],拎斧子胁迫系主任[5],校园枪击[6]等等……
卡论文的原因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如你水平太高了所写的东西正好和导师最引以为荣的研究成果相悖[7];或是你水平太低了只想发个平庸杂志尽快毕业但是导师非要你投一区;或是仅仅因为一些小细节导致你不招导师待见;或是你太被待见,导师只想接着免费多用你几年……不一而足。
陷阱可能出现在任何随机的时间地点。如果连谢彦波、干政、卢刚这些CUSPEA的精英、几百万中择一的最聪明的中国人都没能从这种境地逃出去[6-7],那么你能够逃脱的几率实际为零。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更换导师。
关于如何换导师的攻略网上有很多[8-10],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你想改换的老师是否愿意接收。如果恰好对方是位很有同情心的人,接下来的工作就不用你折腾了。但很多时候其他的老师并不愿意得罪人,特别是当你的导师是位高权重的大老板的时候。所以这时候只能去系里交涉,让那些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出面协调。无论如何,大多数情况下换导师的难度远远超过考研/考博。但我的确曾有很厉害的朋友把这件事办成了,还把原来的导师痛骂一番,非常钦佩!
总之读研的过程更多的是训练和导师如何相处的艺术(而不是执着于学术真理)。于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事实上很多少年神童(如中科大那些)因为自闭症带来的超常专注力,是极其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但并不善于和人相处。对于这些特殊人才应该设置专门的学术交流渠道,采用独立性更强的机制,而不是通常的这种死板的导师研究生制。而目前这种培养制度下,所有携带自闭症特质的研究者必定会遭遇难以避免的高淘汰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是初一的,路上被四个初二学生电摇,并且嘲讽我,算不算欺凌?
这个算欺凌了。因为你才是一个初一的孩子,而且他们是4个人在一起,嘲笑你电摇你这个就纯属于欺凌,你可以向学校报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底
核心看点
一、“问题少年”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荒芜化
二、家庭教育现实困境:低质量的陪伴,养不出高品格的孩子
三、国家立法,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事”
四、家庭教育全民刚需, 社会 机构应全力支持
一、“问题少年”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荒芜化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底,中国有4亿家庭,亟需好的家庭教育滋养。 只有做好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中国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
一些中国家长在“鸡娃”的路上逐渐疯魔化,在他们的观念里,分数即正义。他们被学区房支配,被名师辅导班裹挟,被名次和成绩驱使,却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教化和打磨,未能及时培养孩子的基本规范、道德判断能力及法治意识。
于是,我们看到了北大高材生弑母、校园恶性霸凌事件、被母亲掌掴后轻生跳楼的初三男孩、因毕业论文没通过而自杀的名校研究生……
而从教育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只考高分的人。
这些案件,是 社会 问题在儿童教育上的折射,在悲剧的背后,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
2021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家庭的监管和教育责任,筑好家庭这道“防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
二、家庭教育现实困境:低质量的陪伴,养不出高品格的孩子
从教育部2015年10月出台 《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到国务院2016年2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家多次强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承担监管主体责任。 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以下现象:
1、双职工家庭数量攀升,祖辈参与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双职工家庭占比逐年攀升,在“996”严重内卷的情况下,年轻的父母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带娃的队伍中去,所以只能将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来照顾。
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研究报告数据,近八成的家庭存在祖辈(包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现象。
2、隔代教养为主的孩子,容易出现教育问题
研究发现, 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特别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父母的亲情与职责,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隔代教养虽然解决了很多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却容易弱化父母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能,甚至阻断父母与孩子的亲情链接,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教育问题,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隔代教养带出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被溺爱惯了,要什么就给什么,形成骄纵任性、自私自我的性格;要么被管得太严,认为自己寄人篱下,形成自卑自闭、胆小懦弱的性格。
除了隔代养育之外,很多在单亲离异或家暴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非常缺乏家庭教育,存在巨大的人格缺陷,人生很难幸福。
3、部分隔代教养家庭,成为家校合作共育的障碍
根据数据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与隔代教养家庭最难合作,尤其是班主任感受最深。主要原因在于隔代教养家庭,祖辈养育观念过于传统,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不配合学校及老师的工作。
4、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监管和教导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至2017年间,全国法院审结的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流动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多,其次是离异、留守、单亲和再婚家庭。
而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近半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6岁前外出务工,逾三成外出务工5年以上,近半数半年以上回一次家。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与父母联系较频繁的仅占六成,他们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可谓是严重缺乏父母的陪伴。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关爱的缺失,让孩子长期处于“放养”状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祖辈更加难以监管和教导,孩子面对 社会 的浸染和诱惑,容易走上歧途。
留守儿童的 健康 成长,迫切需要父母履行监管和教育的主体责任。
5、父亲教育缺失
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的“丧偶式” 育儿 。
“丧偶式” 育儿 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该缺席。
三、国家立法,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事”
随着 社会 中坚力量的更迭,80、90后已经成为父母群体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人,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但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家庭教育意识的觉醒,还有更大一部分的农村家庭仍然处于“家庭教育”边缘化状态。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常常用暴力来镇压孩子的叛逆,导致家庭关系极度紧张。
从2020年的抚顺虐童案到留守女童烧伤事件,从校园欺凌屡禁不止到未成年人自杀、犯罪案件层出不穷, 家庭暴力、责任缺位、教而不当等突出问题摆在大众面前,再次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
2021年1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提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通过立法,保障每个家庭获得必要支持,调动资源对家庭教育加以专业指导,规范家长行为,规范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行为。
四、家庭教育是全民刚需, 社会 机构应全力支持
为什么国家历年来不停地在呼吁重视家庭教育?为什么强调父母也要“持证上岗”?
因为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一个品格健全的孩子,必定是家庭、学校、 社会 共同养育的成果。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受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学校教育均采用1对多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孩子,要做到因材施教本来就难,就算在学校里费力培养出的好习惯,回到家里,遇到完全不懂教育法则的父母,好习惯马上付诸东流。
所以,家庭教育已经是每个家庭的刚需,优质的家庭教育可以解决大量的家庭生活问题,包括孩子成长焦虑、财商培养、情商培养、夫妻关系等;
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课程,他们所吸收和汲取的养育知识大多来自网络平台和朋友经验分享,不具备系统性、专业性、权威性。
而家庭教育专业性强,影响力深远,家长们理应接受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养指导。
上一篇:论文电子模板
下一篇:化学论文答辩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