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论文题目
古交论文题目
说到剪纸,人们都很熟悉,见惯不怪,然而,如果有人既会剪纸,还会撕纸,而且能把手背到身后凭感觉撕,您听说过吗?在古交市,就有这样一位奇人。
乘车行驶在去往古交的盘山路上,我想象着武四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猜,能创作出这样精致的撕纸作品的人,一定非常细腻感性, 等来到古交市文体局门口,他迎上来,才发现他爽朗热情,高高瘦瘦的,脸上写着诚挚的笑容。武四新是土生土长的古交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从1976年分配到古交文体系统工作以来,已孜孜不倦地度过了20多个春秋
“一把剪”武四新观察母亲剪窗花 练出了剪纸造诣
武四新告诉我,他的母亲剪了一辈子窗花,小时候,看着母亲剪出的千姿百态的窗花,他得到很多启示,深知脚下的这片黄土地蕴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缺乏一种个性和宏大的意境。逢年过节,母亲为村里人剪窗花时,他总会爬到一边仔细观察,有时还拿把小剪刀自己琢磨着剪,耳濡目染之下,他竟也练出了“一把剪”的绝技。为了将母亲的剪纸艺术发扬光大,他广泛地搜集全国各地的优秀剪纸作品上千幅以及各种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表现水平,在剪纸艺术上具有了比较深的造诣。他的剪纸多以动物、花鸟、历史传奇人物、吉祥图案等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题材为主,造型生动,剪法洗炼,线条工整细致,阴阳线纹剪法俱用,大刀阔斧,拙中藏巧,形成了纯朴鲜明的艺术风格。他设计的“五福蟠寿”、“八喜牡丹”以及十二生肖等作品,构思精妙,造型生动,疏密得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喜庆气氛。剪纸作品在展出时,如果粘在纸板上,再取下时容易造成损坏,他研究出了“冷膜装裱,薄膜隔离”的办法,解决了剪纸作品的展示和保存上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武四新的剪纸作品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还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在太原群众艺术馆举办“武四新剪纸书法艺术展”时,著名书法家袁旭临参观展出后,高兴地挥毫题写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人”的句子。撕纸艺术家武四新偶然事件触发灵感 蒙面、背后撕纸成绝活儿武四新撕纸的灵感,既来源于他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创新意识,另外,也是由于一次偶然事件的触发。在一次与外国友人的聚餐中,出于好奇,那位外国朋友想当场见识一下武四新的剪纸技艺,但武四新当时恰好没带剪刀,他灵机一动,拿过桌上的餐巾纸,一边与友人谈笑风生,一边手飞快地撕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图案从他手里诞生了,那位外国朋友拍手叫绝,武四新也深受启发,谁说这些作品只能用剪刀剪,用手撕岂不更得心应手。他说,相对剪纸,撕纸更让人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撕纸那既规整,又略带手工痕迹的独特感觉,更灵动,更挥洒,真正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撕纸则完全是手上功夫,手上要有劲儿,不然,单那一叠起来最多70层厚的纸,想撕出精巧的花样儿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武四新的绝活儿,还不只是撕纸,关键是他能背过身去,两手放在身后,让观众看着,点名要什么样的图案,只要耐心地等几分钟就会展现在你眼前。他笑着说,“三下乡”的时候,一些农村的大娘大婶们看着他这么个撕法,像变戏法儿似的,都不禁啧啧称奇。武四新从小就喜欢美术,大学期间经常参与出墙报。正是这些美术方面的功底帮助他形成了独特的蒙面撕纸和背后撕纸。 2004年8月武四新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同乐五洲”节目,在现场观众热情高涨,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2005年春节,在“小崔说事”节目中,他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儿“背向撕纸”,赢得了许多现众的喜爱。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先生请武四新到家里作客,对爱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不请人到家里吃饭,我请武先生到家里吃饭,一是想让老伴见一见真正的艺术高手,二是表达一下我对艺术家的尊重。文体局领导武四新撕纸宣传家乡形象 独轮车带动城市发展武四新在古交市文体战线担任多年领导职务,他总在想,古交没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无论是秧歌、道情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来的,怎样培植属于自己的文化体育品牌呢?他创办了古交独轮车运动队,队员曾先后三次入选国家队参加世界锦标赛,并曾三次被国家体育部门聘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副领队、教练等职务。在第八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时,他的剪纸作品“小牛骑车”获得了最佳设计创作奖,用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语言宣传古交的独轮车运动。他工作上的好搭档、古交文体局局长建议他向全市的小朋友们推广撕纸活动,“小朋友们做手指操虽然益智健脑,可也不如撕纸更有意思更形象,如果真能把这项活动推广到孩子们中间,对他们肯定大有好处。”他用撕纸和竭力开创的古交“独轮车运动”,打造出一个古交的文化品牌,提高着古交的知名度。他平时担任着行政职务,撕纸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创作,经常是熬夜到1点钟才睡觉,家里面到处都堆着他的作品,家里人曾经有过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理解了他的苦心,积极地支持他的创作。撕纸融合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成为他表达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种来源于民间而又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山西太原古交市徐氏祖先是谁
您好,徐氏祖先是徐锡麟,他是山西太原古交市徐氏家族的祖先。徐锡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曾经担任过西晋的宰相,在政治上他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徐锡麟文集》被誉为“古代文学宝库”,其中包括了他的诗歌、文章、书信和论文等。此外,他还曾经参与过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比如在西晋末年派遣军队攻打西凉,以及在西晋末年派遣军队攻打西凉,并取得了胜利。因此,徐锡麟是山西太原古交市徐氏家族的祖先,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徐锡麟文集》也被誉为“古代文学宝库”。
250分悬赏!你所理解的文学及文学性(或者是经典文学的品质)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目录
• 基本诠释
• 性质品格
• 自主性
• 视点形态
• 中国当代
• 基本诠释
• 性质品格
• 自主性
• 视点形态
• 中国当代
• 文学性渗透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文学理论-基本诠释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理论也吸取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对文学史研究发生影响。
文学理论本身,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均如此。
文学理论-性质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苏俄文学理论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观念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是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三)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自主性
所谓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主要是指文学理论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使文学理论回归自身。几十年来的沉重的政治管制,使中国文学理论完全成了一些政治家手里的、不断朝令夕改的某些政治行为的等价物,文学理论完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尊严与价值。现在,文学理论分清了与政治的界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开始建立起自身的学理。自然,政治作为一种行政的意识与手段,仍有可能来干预文艺现象,但已不易收到实际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解构了。解构还表现在过去不少被奉为重要的理论原则,如今已退出文学理论,这也是事实,这是一方面。
课件
另一方面,文学理论的自主性,自然还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文学理论-视点形态
中外文学理论史表明,任何一种理论科学都是对文学活动实践经验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概括。而历史同样表明,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关于文学的理论概括,都还没有也不可能得到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所有专家认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形态,得到持有共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立场的所有理论家的一致首肯。
文学理论
这种事实反复出现,说明文学活动实践本身与人类其他认识对象一样,在存在上具有无限的广泛性与丰富性,而人类对文学认识的可能性、优越性和局限性都在于,人们对文学的理论概括必须受制于人类理性思维机能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思维普遍法则,习以为常的理论概括的工作往往是把文学的经验事实纳入一些理性框架,或者说在进行理论概括时,理论家是用一种先在的理性框架去对文学活动的经验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寻求和建立一种框架内的明确认识。在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建构中,理性框架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因为理性认识的先在框架是人类认识从具体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加工器具,是人类认识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构。当然这种认识结构是人自身在实践、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而不是先于人类自身的,也不是超越人类本身的。从人类整体而言,是如此。但是从个人具体的存在而言,它则是外在和先在的。个人总是通过接受文化传统,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结构,去理解现实、认识文学。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成型的文学理论都有它在理论上的框架,都有它在理论上的预定性、约定性、假定性。古今中外文学理论丰硕的成果,就体现在它不是一种单一框架的产物,而是从多种框架、视点去观察、分析、概括文学经验事实的成果。
文学理论-中国当代
西方是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一个“他者镜像”,只有在这个镜像当中,中国文学理论家们才能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推进到哪一步,学术增长到哪一步,而哪些是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空白。当代文论发展的新趋势,说明了中国一个世纪以来不断的“追新逐后”的持续理论热情,这种理论热情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尤其是以二十世纪后半叶为重;对这种学术史的清理,在当代成为新的学术思想生长点的关键。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当代文中国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文艺理论思想几乎共时态的涌入,中国的接受语境的复杂化。一般认为,文艺理论包括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文化四个要素:作家论如传记批评、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等;作品论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读者论如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社会文化分析新趋势,如西马、女权、解构主义,都不能说太新了,像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思潮,已是明日黄花。而后殖民主义已把后现代主义关于差异性的理论和话语权力理论,应用到国别之间的国际关系文化权力模式研究中,做出了新意。当前,文化研究被认为是比较新的,其实它也仅仅是跨文化、跨学科的互动研究。再有就是少数话语,其实也与第三世界文学、第三世界身份紧密相关。这些内容都可以很快找到最新资料,并且同中国的具体现实结合起来。这里,我想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近二十年来西方这些新理论一下子涌入中国,中国知识界接受了什么,已经消化了什么?什么样的东西与我们的肌体产生了一种共振、共鸣,生成了一种新的东西?哪些东西被我们清除了、排斥了、拒绝了?
事实上,西方文化理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平台,这个平台足以使中国学者在分析文本时感到自己方法的落后、思想的僵化、和行文话语的边缘化,但是否他们抓住了这些最新话语就可以走向中心,就不再僵化,就可以表现得十分灵动呢?完全追新可能是一个本体论的误区,它将使中国永远追不上西方,使中国在新世纪还要重复二十世纪的一系列错误。所以,中国的文艺理论不可能完全从西方借鉴,但是不可能不对西方加以观照。只能把西方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参照,要在本体论上发掘中国的本土资源。毕竟面前的现实是,中国的文化方法研究与西方基本同步,像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时还显得很新,但今天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在国外刚刚出现一、二年,中国这里已经广泛应用了。既然是基本同步,追新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时学术竞争不以量胜,不以万花筒的不断转动取胜,相反,是一种本质力量的学术较量。中国必须走出赶超心理,深层次地总结自身经验并寻求差异。这种差异性的东西有可能成为中国新世纪经过拿来主义走向输出主义的主角。
文学理论-文学性渗透
文学理论学者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是文学的衰微,另一方面是文学性的无处不在,二者悖反的背后隐含着文学性对社会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渗透。尽管学界大都认为以电视媒体为主导的直观图像文化的疯狂扩张,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衰落或文学边缘化,但学者们也注意到,电视这种主导的、综合的形式正是仰仗“文学性”才得以向意识形态各领域强力渗透。流行文化的“走红”、“轰动”往往都少不了文学性,种种风行时尚的品位和水准也常靠文学性来提升,仿真景象常因文学性的叙述和解说增加其韵致与情趣,体现出艺术真实甚至是生活真实。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文学性对理论的渗透显得特别突出。众多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因其理论谛视与文学性表达的完美结合而倍增魅力,而且这种文学性表达不仅成为一种外在的装饰,尤其是深入到理论思维与思想内涵之中,成为显示理论水准、理论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现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简练、准确、直陈,即概括性强。但是,枯燥和抽象的理论给现代社会高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文学性就成为理论的调味品和滋补品,成为压抑弥深的理论的调节性因素。西方学界已注意到文学性对理论的这种渗透,卡勒揭示了文学性对20世纪的理论运动显著参与和文学性统治的事实:修辞装饰了理论话语。他说:“事实上文学胜利了:文学统治了学术领域,尽管这种统治伪装成别的样子。”众所周知,经济学堪称“最硬的”社会科学,但有西方学者在列举了经济科学中大量的文学性事实之后说:“经济学家是不证自明的语言表演者,而对她的表演可以用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的戏剧概念来予以讨论,或哲学家奥斯丁和约翰•西尔尼的语言哲学概念来讨论”,“经济科学家用了许多装备进行说服,就象一个大庭广众之上的演讲者”,“科学的最终产品——科学论文——是一种表演”。由是观之,经济科学中的文学性实则是一种煽情性,这也正好求证了“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力量也就在于它的激情”,“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潜在的作用就在于诱发情感”的论断。
文学性对理论的渗透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早就有充分的体现,中国具有诗性文化、诗性学术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文论、史论、哲学之中的诗性智慧堪称文学性渗入学术理论的典范。当时的文学性与文论、史论、哲学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就了极其诗化、颇具特色、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的文、史、哲、天文、地理等诸多理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理论的评价习惯于以西方标准为参照,对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因文学性而显露的诗性智慧不屑一顾,将西方学术理论的思辨性奉为圭皋,这种用观念的明晰性来框范“没有观念的智慧”无异于隔靴搔痒。中国学术理论之所以隐藏着极大的灵活性、模糊性、趣味性就是其文学性的渗透使然。看似片言碎语,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内蕴丰厚,机智委婉,美妙文雅,它并不明确地说出想说的话,总是通过隐喻、暗示、打比方,话中有话,言不尽意,锋芒不显。无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来衡量说这是优点还是以西方为参照说这是缺陷,这种特有的回避概念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传统,构成了中国学术理论的文学性表征。
耐人寻味的是,文学性对学术理论、思想的渗透成为当今主宰全球化浪潮的西方现代化学术理论的生成时尚。虽然有的西方学者出于对所有形式的革命运动的反感,面对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鼓噪,翘首盼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终结”,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古老的“没有观念的智慧”的不经意之中,曾被他们誓言要启蒙一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又使他们趋之若鹜。历史就是充满了如此的讽刺意味:高度发达的文明或文化必须经过漫长的迂回之后,还是要靠最原始、最质朴、最本真的养料来滋补!尽管当代学术理论靠文学性滋润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当代通俗文化派生的结果,但渗透了文学性的当代学术理论应该比靠概念来思维、充满思辨性、靠西方话语表述的现代理论更具魅力,更具深度和底蕴,更充满觉悟和智慧。
上一篇:硕士论文查重标红
下一篇:有关毕业论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