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论文题目
武松的论文题目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徐鸿冰(1966-),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聋人学校讲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2007年08月
第7卷第4期A
ug,2007
Vol.7 No.4
武松人物形象初解
徐鸿冰
(常州市聋人学校,江苏常州213004)
[摘要]《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与宋江的关系从精神导师到分道扬镳,他的招安思想有
来自宋江的,也有其他的,他的性格随着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带有“痞性”的英雄性格,则使得他形象
更为复杂。
[关键词]武松;性格;形象;招安思想;“痞性”英雄
[中图分类号]I 20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07)04-0107-03
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
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性
格,都写出来。”武松是《水浒传》塑造得相当成功的
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他的性
格、思想都在不断发展,他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
得到不断丰富,他不断认识着他周围的人物和社
会,读者也通过他的认识和行动来认识他和他所处
的那个社会。
一、武松与宋江———从精神导师到分道扬镳
出道之前的武松是一个玩劣的青年,没有父
母,只有一个备受他人欺负的哥哥武大。武大对武
二是又怨又想,怨的是武松在清河县时,经常吃官
司,教武大受苦;想的是武松在家没人敢欺负他了。
武松与武大兄弟情深,他却不受哥哥的约束,脾气
照样发,是非照样惹。在柴进庄上,虽然柴进用物质
满足了武松的要求,给他酒喝,给他肉吃,但是武松
并未有任何改变,直至遇上宋江,他的精神得到洗
礼,他对自己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武松受到宋江
的赏识,宋江将出自己的银两与武松做些衣裳,每
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前病都不发了。这是
武松的一个重要转变。他们第一次分别时,两个人
结拜为兄弟,武松“堕泪”[2]而别,他的心灵找到了归
宿。可以想象,武松与宋江一起在柴进庄上的那些
日子,除了饮酒,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较量些枪
棒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话要说,宋江对武松在思想
的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日后武松说出招安的话,
恐怕与他们在柴进庄上的十数日相处不无关系。宋
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
在十字坡,武松称颂宋江“仗义疏财,如此豪杰”。他
给那四个捣子赌钱的行事方式颇有宋江给李逵赌
钱的风格。在孔太公庄上,当武松说出有心等朝廷
招安时,宋江说:“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
佑。”两个人分别时,宋江又对武松说:“如得朝廷招
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
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个好
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
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官。可
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又吩咐武松
道:“兄弟,休忘愚兄之言,少戒酒性。保重!保重!”
武松对宋江也是情深义重。两人分别时,武松还要
送宋江一程,宋江阻止,武松又下了四拜才自投西
而去。
武松与宋江分别之后,两人辗转都来到了梁
山。在排座次之前,武松与宋江还是一条心。当宋江
要推卢俊义为梁山泊主时,“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
也发作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
也只是让哥哥,他如何肯让别人?’”(本文所引《水
浒传》内容均来自于《水浒传图咏》)武松一心拥护
宋江为山寨之主。排过座次之后,武松虽然还是跟
随宋江,并且随宋江招安,后又跟随宋江南征北战,
107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与宋江之间逐渐产生了裂
痕,最终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
彻底决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需要对
此进行一些讨论。
武松与宋江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有
了自己的见解,对宋江也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失去
了对他的信任。那些前来攻打梁山的军官可以说是
梁山的对头,可是宋江一次次对待被梁山好汉打败
并捉上山来的政府军官的卑躬屈膝的态度,使得武
松心中不快。特别是捉住了打伤鲁智深的张青后,
鲁智深要打张青,却被宋江硬生生地拦了下来。“宋
江取酒奠地,折箭为誓,……众人听了,谁敢再言”。
不敢再言,不等于心中没有想法。虽然《水浒传》没
有明确写武松的反应,但是武松在场看到宋江为了
招安的种种丑态时他的反应是可以想见的。排过座
次后,他与宋江的分歧就表面化了。在菊花会上,宋
江作了《满江红》一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
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
心!’”宋江想招安,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不想招
安了,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
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受招安受束
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我们也可以从鲁智深
的话中寻找到答案:“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
蔽圣上,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
安不济事!”武松自从上了二龙山,和鲁智深形影不
离,他们一起打青州、一起去救史进、攻打大名府时
一起住宿、一起在城门口杀人放火。他们在一起有
许多共同语言,鲁智深说的,也可以说是武松想的。
当高俅被捉上山来,宋江对他纳头便拜,口称死罪,
极其无耻,众好汉没奈何。当高俅夸口相扑天下无
对时,众好汉都支持燕青教训高俅。这就表明了众
好汉包括武松都对宋江的做法都有所不满。
虽然武松对宋江心有不满,但是他并没有立即
离开宋江,这里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一是因为他
被义气所缚,他对宋江的确感情深重。好汉们分别
时两次堕泪的恐怕只有武松与宋江。一次是在柴进
庄上初遇,分别时武松堕泪;另一次是在白虎山孔
太公庄上分别时,这次是宋江堕泪。二是武松逃亡
到二龙山落草,再入伙到梁山。他如果离开宋江离
开梁山还能到哪里安身呢?当时的梁山是武松最好
的安身之所。三是可能他对宋江、对宋朝皇帝还抱
有幻想。后来招安后他对宋江和朝廷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朝廷对他们处处设防,时时刁难;宋江自招安
以后把“忠义”二字中的“忠”看得重于“义”,陈桥驿
杀军校就是明证。等到方腊打完了,梁山那么多的
兄弟死的死、亡的亡了,张青夫妇、施恩死了,特别
是鲁智深的坐化,再也不可能“八方共域,异姓一
家”了。他自己的一条胳膊也没了,成了一个废人,
这是他离开宋江最好的理由。宋江也承认武松已是
一个废人,面对一个已没有了利用价值的人,一个
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留在六
和寺出家。宋江说:“任从你心”。表面上看是对武松
的支持,实际上他也不想带武松赴京朝觐。武松的
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和宋江两个人最后不同的结
局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武松招安思想的来源
《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中,许多人都支持招
安,但是除了宋江,还有谁像武松那样,自己先明确
说过受招安的事的呢?有招安想法的好汉较多,特
别是那些吃了败仗被抓上梁山的政府军官,他们包
括武松为什么会认同宋江的招安思想呢?
首先,先造反再招安是宋朝的一个现象,就像
唐朝的人想通过终南捷径,由隐而仕一样,宋朝的
人有通过盗而仕的思想,通过啸聚山林,再被招安,
然后做大官。《水浒传》中就曾写道:“原来这十路军
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个节度使,旧日都
是在绿林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
职”。因为现实中有这样的事例,许多造反的人也想
受招安。那些被梁山打败了的军官投靠梁山之后还
可以受招安,重新做官,武松也可以受招安复为顺
民。
其次,武松毕竟做过都头,从内心说,他并不想
落草做强盗,做强盗也是迫不得已。即使是吃了官
司者如林冲、朱仝以及雷横、杨志等人都是如此。在
他们看来,做大宋的臣民才是正途。传统的观念是
要求人们做忠臣孝子,这种观念在人们意识中根深
蒂固。让具有这种观念的人做乱臣贼子,他们的内
心一定非常痛苦,他们内心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激烈
地挣扎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造反。即使他们偶尔
做了一些有乱国家法度的事,他们也不一定想做叛
逆。那些劫了生辰纲的好汉,如果不是被发现了,他
们会主动上梁山去吗?吴用是想到了,那也不过是
作为一条退路,而不是作为首选。武松得到哥哥被
谋杀的确凿证据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手刃仇人,而
是告官,他想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来为兄长报仇。
当他的正当要求得不到县官支持时,他也没有滥
杀,他多次说“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他杀了仇人之
后,也还是带着证据到衙门自首,并没有反叛。他希
108望吃过官司之后能够复为良民。“逼上梁山”就是说
做强盗都不是自愿的,能够不做强盗还是不做强盗
的好。做了强盗之后能够受招安重新做皇帝的顺民
不也是很好吗?而且有人走过这样的路,前面所说
的十个节度使就是例证。
那些被梁山打败了的政府军官,并非真的被宋
江三言两语所感动,也不是义气为重,而是他们想
到只要保住性命,就有接受招安的机会,有重新做
官的机会。在他们内心,官与贼没有什么区别。官是
招安了的贼,贼是未招安的官。他们当时对宋江的
恭维,只不过是顺坡下驴,给自己被打败了、投入梁
山而暂时背叛朝廷找个借口而已。
其三,前文已述,宋江是武松的精神导师,他的
招安思想对武松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武松有招安的思
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
社会现实。
三、打虎和打狗———英雄的“痞性”及人物形象
的暗示
武松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
的演绎。虽然金圣叹称武松是“天神”,但《水浒传》
似乎并没有把武松当成天神来看,我们可以从书中
武松的许多经历看出这一点。武松在打虎出名之前
有一段不那么光彩的经历,他这一段不光彩的经历
与他的身上具有的一种个性是分不开的,这里称这
为“痞性”。从武松与武大在阳谷县初次相见时,武
大说对武松又怨又想,可以得到这一信息。这种“痞
性”在武松的身上时时显示出来,武松在柴进庄上
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同样的信息。宋江来到柴进庄
上,和武松相处了几日,武松先前的诸多前病都不
犯了。是什么前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
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这
和他在清河县动辄与人打架一样。我们把这些“醉
酒”、“性气刚”、“和人相打”等前病称为“痞性”。
武松与宋江分别之后,他独自来到阳谷县地
面———景阳冈下的一个酒店。他的言语行动中又一
次显示出“痞性”。要酒喝,不给酒就骂人、威胁要将
“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他
不要一个人过冈子,他说酒家“你留我在家里歇,莫
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
吓我”,把酒家的好心通通反做恶意。这也可以看做
是他行走江湖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于他多年形成
的“痞性”。武松的“痞性”加上他的好名,使他遇上
了吊睛白额大虫,并最终使他成为一名打虎英雄。
在十字坡,他遇到了卖人肉包子的张青夫妇,
他发现这是一家黑店,他与孙二娘周旋的方式也具
有个性色彩———“痞性”。武松对孙二娘道“我见这
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娘
子,你家丈夫却怎的不见?”武松特地说些风话,诱
孙二娘下手,再顺势制服她。如果是李逵或者是鲁
智深会怎样?当然李逵会轮起斧子就砍了上去,鲁
智深也会“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当然,鲁智
深不具有“痞性”也就识破不了这个黑店,差点被做
成人肉包子。
人物的遭遇往往极具相似性,但相似不等于相
同,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对武松也适
用。喝醉酒可以使武松成为打虎英雄,喝醉酒也可
以使武松成为连狗也打不着的狗熊。无论我们如何
喜爱这个英雄,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真正伟大
的艺术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胡编乱造。武松来到白
虎山庄前的一个村落小酒肆。此次喝酒更是向读者
充分展示了武松的“痞性”,他不仅骂人打人,而且
真的把小酒店屋里粉碎了,强抢了他人的酒和肉,
然后喝得大醉,比他成名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名
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
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
时他却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
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
打狗。《水浒传》的作者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写
武松打狗的那种生动逼真一点也不逊于写打虎。打
虎是赤手空拳,打得惊心动魄,打狗是用刀砍,砍得
滑稽可笑。不但狗打不着,自己也两次翻身落在水
里,他“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
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只
在那溪水里滚”,极其狼狈,此时有谁知这人曾经打
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
构,使他复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
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武松打狗时无英雄气,有的是痞气,所以狗也
不吃他打了。打狗与打虎难以相匹。武家兄弟初次
相见时,武大怨武松,但是并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
读者从武松打狗可以猜想他在成名之前都做了哪
些事。
虽然武松身上具有这种“痞性”,但是他的英雄
形象还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这不能不使我们
佩服《水浒传》高超的叙事技巧。大多数看过《水浒
传》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印象:众好汉是被逼上梁山
的。这是因为《水浒传》(下转第113页)
109[参考文献]
[1]金圣叹.金圣叹文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7.
[2]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何满子等.五大小说评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沈亨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5]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M].东方出版中心,2006.
在开始时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被逼上梁山的
好汉———林冲。林冲这个逼上梁山的好汉是如此的
隐忍,他的种种不幸又是如此的令人同情,以至于
这部书给了我们错觉———好汉们上梁山都是被逼
的。《水浒传》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写武松这一人
物。武松一出手便打死了景阳冈上的大虫,《水浒
传》写得非常精彩,“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
乱”,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打虎”这一品
牌形象如影随形地一直出现在武松的事迹之中,这
一巨大而光辉的业绩足够照耀武松的一生,也足以
耀花了许多读者和后人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武松
竟然连一只黄狗也斗不过,他打狗的那种狼狈竟然
被忽视了,留在人们心中的永远是打虎英雄的形
象。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地把武松看做是一个英雄,
至少与《水浒传》对他的全部演绎是有差距的。
武松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复杂
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存在着某种暗示,是不是《水浒
传》故意留给读者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存在
这种情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验证和暗
示。再英雄的人物也有会做抢人酒喝、夺人肉吃、无
事生非地去做打狗这样不光彩的事;酒量再大也有
喝醉的时候,而且是烂醉如泥。武松又回到了“原
地”,回到了他未出名时候的形象。正因为有这样的
验证和暗示,才使得武松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
令人信服。
四、结语
武松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形象栩栩如生的水
浒人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市井细民身上
有的他都有,他有的在市井细民身上也会这样那样
的表现出来,武松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
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
人生充满艰辛,有着太多的不幸、痛苦与无奈,
人们希望能够像武松那样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许多
束缚,使得人们不能够像武松那样做。于是,武松就
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那个潜在的自我可以为
所欲为,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显豪爽气概;
可以打虎、可以杀人,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
之恨;可以做光明磊落的英雄,也可以做有“痞性”
的无赖,人们在武松身上找到了自我。尽管武松有
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谅解,甚至
忘却,人们一如既往地喜爱武松。
[编辑:张雪梅]
[参考文献]
[1]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奚玉春,马业永.《黑骏马》-超越痛苦的人生牧歌[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33-35.
[3]刘绍里.《黑骏马》的审美"镜像"和生命意蕴[J].柳州师专学报,1998,(4):33-39.
其其格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她总在关键时
出现,并成功地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中心,影响和
左右着其他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
潮与结局,贯穿草原文化与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全
过程。张承志在其其格身上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
能将人物画活的功力与对人物恰到好处的安排,使
其其格形象变得举足轻重,其其格人物形象的精心
选择和塑造使小说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为深广,
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也是作家张承志的成功。
[编辑:张雪梅]
(上接第109页)
113
《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
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内容摘要 :《水浒传》中武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景阳岗打虎,为兄报仇,表现出他勇猛胆大争强好胜的性格。为兄报仇又显露出他兄弟情深、精细果断的一面。发生在他身上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表明他是一位知恩图报、讲究义气、抱打不平、重情重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铁骨铮铮的梁山好汉。在招安一事上他头脑清晰、主见独特。随着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使他的形象特征在不断变化。也使他正直豪迈、光明磊落的梁山好汉形象栩栩如生。武松的形象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他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在生活中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血仇人之恨,武松这个人物深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 :武松:《水浒传》形象特征武松义气主见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造反的小说,为此类小说开创先河。《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倩、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做敢为,他做过很多事,每件事都表现为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了正义。这是一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武松这一形象。
一、勇猛胆大争强好胜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浓彩重笔书写的章节,武松喝十八碗酒,吃三五斤牛肉,醉卧山石,避开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用铁锤般的拳头斗杀吊睛白额大虫,富于传奇与浪漫。这段惊人的赤手空拳打死斑斓猛虎的情节本身就让人惊叹,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神勇形象的取材与表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和奇思妙想,景阳冈打虎,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没有醉,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铺垫。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性格。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难以相信。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先写老虎攻击,武松防守。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是一躲,一闪,再闪。虽然也是害怕和吃惊,但并未被吓得瘫软无力,而是表现得那么机敏和雄健,那干净利落的一躲两闪,就已经显现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来。老虎“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这种描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松才有机会转入反攻。施耐庵有意写武松打折了哨棒,好让他赤手空拳打虎,以便更加突出武松的威武有力。接下来写武松干脆丢了半截哨棒,用两只手按住老虎,如果是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打虎,那就不合情理了。等到“老虎将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做了一个土坑”,武松将老虎的嘴按进坑里,这才“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打五七十拳”,将老虎打得动弹不得,但尚未断气,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写得很真实,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二、兄弟情深精细果断
武松发现武大死得不明不白之后,对潘金莲仔细的盘间;向何九叔和郸哥作了周密的调查,迅速取得了武大被人谋害的人证、物证,表现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社会斗争经验。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封建官府的统治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随时紧逼,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封建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的深切同情斌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诌官吏。”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贿赂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死心踏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封建礼法来保护罪犯:“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屈,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作者是把武松作为一个非凡的好汉来塑造的,所以也斌予他以非凡的性格.他的勇力、刚强又精细的特点,在这一事件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象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好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播金莲的狡辩。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封建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只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一一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伯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一—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摄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好计,潘金莲的狡辫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无能为为,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三、知恩图报讲究义气
武松杀了奸夫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受到施恩点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听到施恩有许多冤屈,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但被蒋门神霸占去了,还吃了蒋门神一顿拳脚,使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本爱打抱不平,又是侠义心肠,得知消息之后,顾不得身体状况,当即要去找蒋门神,到了快活林,先是找茬,而后将蒋门神老婆扔进酒缸,再将一个酒保也往酒缸里一丢,另一个酒保,也受到了同样的“恩赐”,蒋门神来了之后,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两只大拳在蒋门神面前虚影一下,惹怒他,然后飞脚踢去,直至小腹,然后双手将其按将下去,又飞起右脚,直奔蒋门神额角,随后那厮即倒,武松逼入一步,踩住胸脯,抡起大拳,往蒋门神头上一落,可谓痛快淋漓。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了酒店,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要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也说明他是有谋略。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其后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时,武松知道是张都监设下圈套,害得他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此时武松“怒火冲天,提着朴刀径自回到孟州城,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逢人便杀,杀马夫,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烛影中,刀光霍霍,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返将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全部毙命,虽然他杀得有点过火,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嫉恶如仇、正直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因此诸多读者就忽略武松杀人过火,而更多地去赞赏他的梁山英雄形象。
四、头脑清晰主见独特
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武松跟随宋江,并且跟随宋江招安。《水浒传》中的确是武松最先提出招安主张,但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想法虽同,目的却炯然有异。武松心中只有和“义兄”宋江的情义,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招安遇赦后来找宋江,其义之重,其情之真,昭然可见;宋江想的却是仕途,是在尽忠报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留名青史。
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但是,上梁山后,在同官军的一次次抗争中,武松逐渐认清了现实,变得坚定和成熟起来,他已经放弃了招安的初衷。武松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此过程当中,武松对宋江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并且对他的那种信任也逐渐地消失二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宋江想招安,但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却不想招安了,最终,武松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武松与宋江两人关系的完全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一事有了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招安不愿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面对一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论调,武松鹤立鸡群,他并未让
义气蒙住双眼,不顾及“义兄”宋江的态度,第一个跳出来,明确地反对招安。这份孤傲与不屈,即便是自己敬慕的宋公明哥哥也难动摇,至为可贵。诚然,招安的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的,但从招安后很多梁山好汉失去了昔日的丰采,特别是平方腊后,死的死,伤的伤,以至多人选择放弃随宋江回朝封官进爵,可以证明武松的见识是深刻的。武松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明智的。他与宋江两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水浒传》中的武松,侠肝义胆、气盖云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有爱也有恨,他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武松“集中了人民的英雄的美的理想”。他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天人”形象。他是那样的快意恩仇,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就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痞性”的无赖,可以大碗喝酒,也可以杀人、放火。虽然,武松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都能给予谅解,人们欣赏的仍旧是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地爱着们我们心目中的梁山英雄。
参考文献:
①拙文《再论吴读本(水浒传>》,《文学遗产》1988年第三期
②李希凡:《文章名》《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1980年
③陈辽:《关于<水浒)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写简单的议论文150武松是不是英雄
人们都称武松为英雄,但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传》上武松打虎的故事,说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称不上英雄。我认为他的看法是错误的。
武松生活在遥远的宋代,那时的老虎经常吃人,让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时候武松挺身而出,去了景阳冈,打死了这杀人凶手,被百姓视为英雄,人人拍手称快,县官对他又是赏银又是嘉奖。这么看,他的行为是深得人心的。
再说李逵不也是一下子杀死了四条老虎吗?可见当时老虎数量巨多,是随时都可以危害人们生命的“定时炸弹”。从这个角度说,武松打虎是正义的,他称得上是英雄。
再说今天老虎已频临灭绝的生物,不会伤害人们了,我们也不能伤害它了。
通过以上所述,今天的武松打虎和武松打虎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武松是英雄
帮忙给一篇论文,题目《水浒传》中的正统精神与侠义情结。《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的是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水浒传》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传》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除了李逵、林冲、武松、鲁智深、阮小五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作品紧扣“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题旨,刻划梁山英雄。如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经济收入宽裕,妻子年轻美貌,家庭生活温馨。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安于现状、怯于反抗的性格。面对调戏他爱妻的高衙内,虽然怒气顿生,但碍于对方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的螟蛉之子,只好忍气吞声地收回了那高举的拳头。之后,高俅指使陆谦设计骗他的爱妻,并诱骗他误入白虎节堂,他仍然忍气吞声。在充军途中他受尽折磨,在野猪林里险遭暗害,他依然甘受凌辱,幻想能回家与爱妻团聚。直到高俅指派陆谦等人,要在草料场将他烧死,才使他忍无可忍地杀了陆谦等人,雪夜上了梁山。 "《水浒传》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语)。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比如林冲、鲁智深和杨志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异。林冲有如上述。鲁智深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作敢为,这都集中表现在见义勇为和爱打抱不平上。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犯了血案,无可奈何地藏身寺院,做了和尚;为了救林冲,受高俅迫害,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辗转上了梁山。杨志跟林冲、鲁智深的性格都不相同,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的生活目的在于“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当他失陷花石纲,丢了官时,仍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想法。他积极采取贿赂的手段,企图恢复原来的官职。当受到梁中书赏识和提拔时,感激涕零,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门下做军官。直到失陷生辰纲,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亡命江湖、逼上梁山。 刻划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首先通过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独具的性格特征,这是《水浒传》刻划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鲁达第一次出场时,通过史进的眼睛看见:他是个军官模样,“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只几笔就揭示出鲁达这个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对行者武松,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水浒传》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写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情节就是如此。第一个场面,写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一连喝了十几碗酒。接着第二个场面,写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说:有大虫伤人和三碗不过冈。武松怀疑店家用心不良,决计过冈。第三个场面写他行数里,看见剥皮树干上写着有大虫伤人等两行字,武松将信将疑地仍继续上冈。第四个场面写他来到景阳冈上,看到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确信有虎。接着第五个场面才写他在冈上遇虎、打虎。在打虎这个场面中,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过,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树上被折断,他就势按住老虎拳打脚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写武松神勇的同时,扣人心弦地把情节推向高潮。 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传》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传》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浒传》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结构,是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是《水浒传》的语言,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好汉,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著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在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此外在对招安的不同态度上,来自社会底层的李逵等人是坚决反对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吴用主张有条件的招安;来自官军的绝大部分的将领则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这种不同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夥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激活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以劫法场为例,由于石秀是在形势万分急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得悉处斩卢俊义的消息的,以他的精细,不会没意识到个人去劫法场的危险;可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没有别的办法可行。从石秀在酒楼上的焦躁,可感到他内心的激烈活动。他考虑到要在戒备森严、刀枪林立的法场上,一个人救得卢俊义,必须先压住敌人的气势,因此,未下楼时就大喊一声,接著趁敌人神志未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智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上一篇:李白论文文献综述
下一篇:庄子的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