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学位论文
剑桥学位论文
1、掌桥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
该网站拥有51258309篇外文文献,包含外文期刊、外文会议、外文OA文献、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外军科技报告等各领域文献,并在不断更加中,值得一提的是,该网站机译外文论文。
2、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
该网站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
3、LolMy Thesis 哈佛毕业论文分享网站
该网站是由哈佛学院学生创办的论文分享网站,所有的论文都支持在线阅读,免费使用。
4、HighWire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
该网站号称是提供免费全文的、全球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之一。该网站收录了电子期刊882种,文章总数已达282万篇,其中超过103万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重点是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增加。
5、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
该网站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 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
毕业论文的外国文献可以去哪里找啊
不知道行不行 你试试看吧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Dspace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 Openj-gate 提供4350种开放获取的期刊的数百万期刊全文文献。 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 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研究项目。eScholarshipRepository主要提供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未出版的研究手稿、会议文献以及其他连接出版物上的文章1万多篇,均可免费阅读。 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 由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 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 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 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2万多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评论等文献全文。包含艺术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资源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论文,另还有博硕士论文。标识为OPEN的可以打开全文。 jfg CERN Document Server 主要覆盖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及相关学科,提供360,000多篇全文文献,包括预印文献、期刊论文、图书、图片、学位论文等等。 kl ArXiv ArXiv是属于Cornell University的非盈利教育机构,面向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等学科提供16种免费电子期刊的访问。 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主要是关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科技报告和会议论文。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提供的是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出版物。可以通过EPA出版号或题名检索EPA National Publications Catalog。 Energy Citations Database 提供美国能源部的科技信息摘要。学科范围: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能源和物理。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和专利。 网上免费全文期刊FullText 提供7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免费全文获取。 Open J-Gate 开放获取期刊门户 提供基于开放获取的近 4000 种期刊的免费检索和全文链接,包含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期刊,其中超过 1500 种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议( Peer-Reviewed ) PMC(PubMed Centeral) 美国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建立的数字化生命科学期刊文献集,S现提供5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免费全文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免费的全文科技学术期刊。现有2752种期刊,其中830种可以全文搜索。目前有140307篇文章。 HighWire Press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分支机构——HighWire出版社,拥有最大的免费期刊数据库,可以在线提供916种免费期刊和1,149,216篇全文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田纳西大学的经济学杂志,包括2000年至2002年三年共12期的免费期刊。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Mathematics 欧洲数学会电子图书馆,提供了期刊、会议、论文集、专著、演讲、软件等资源。并提供期刊和电子版图书的全文浏览。非电子版图书提供前言、摘要、目录和书评等内容。特别地,在经典著作栏目内,目前可检索到哈密尔顿和黎曼的经典论文的全文。 美国“科学”网站收录内容以研究与开发报告为主,所有的信息均免费使用,也不必注册,但是通过这些站点链接的有些信息是限制使用或有条件使用的。 ERIC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美国教育部资助的网站系列和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其中包括各种文档以及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论文摘要,这些摘要超过了一百万篇,收录980多种教育及和教育相关的期刊文献的题录和文摘。部分资源可查找到全文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 PLOS是一家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慈善机构支持的非赢利性学术组织,旨在推广世界各地的科学和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一种公众资源,科学家、医生、病人和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不受限制的平台来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PLoS出版了8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可以免费获取全文。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由美国统计协会出版的《统计软件杂志》,提供1996年至今20卷的内容。可以免费获取全文。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社会科学(经济类)研究论文数据库,部分提供全文。 Max Planck Society 德国马普学会,该学会创办了3种开放存取杂志: (1)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 ISSN 1433-8351 (2)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ISSN 1614-4961 (3)Living Reviews in European Governance ISSN: 1813-856X Networked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Reference Library(NCSTRL) 网络计算机参考图书馆,由文安德鲁梅隆基金会、联合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联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支持,英特网上开放式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库。提供高级检索和简单检索,原文格式需根据要求,下载相应的阅读器软件。 世界银行报告 汇集了27000篇银行报告
希望采纳
邓亚萍学英语事迹的议论文论据。尽量简短。谢啦'
邓亚萍学英语的故事---这世界上没有努力无法达到的事。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 来源/《大学生》杂志,作者/赵迎新 要简短得了解全部事实后自己概括,缩减。要简短,得自己了解事实后缩减。
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怎么找外文文献
1、首先,打开百度搜索栏,输入“知网”字样,并点击搜索结果中的知网官网。
2、进入知网官网以后,我们点击搜索栏右侧的“高级检索”选项,如图所示。
3、在高级检索状态下,我们将检索结果选定在“外文文献”区域,并且在搜索栏中将搜索类型设置为“篇名”,同时输入需要检索的文章的关键词,比如这里的“light”和“agricultural”,然后检索。
4、在所有检索结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开文章的标题,查看文章的摘要,以作筛查。
5、当我们看过摘要,确定要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点击下方的“全文下载”按钮。
6、接着就会弹出一个全英文的界面,我们在文章标题右侧可以找到“DOWNLOADPDF”的字样,点击它。
7、这是浏览器就会打开这一篇文章的pdf文档,如果需要打印或者下载的话,点击右上角的打印或下载按钮即可。
上一篇:汽修学院毕业论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修改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