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研究论文
转喻研究论文
书籍:隐喻与转喻研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
隐喻与转喻:一种认知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
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即
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
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研究内容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
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后者叫目标域。
在隐喻“爱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中,“旅行”域映现到“爱”的域上,
例如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我们的关系已经恶化了,直译:我们的关
系脱离轨道)
We are spinning our wheels.(我们关系发展迅速。直译:我们使轮子飞转)
Lakoff指出了这二个认知域之间的对应关系:(1)相爱的人对应旅行的人;(2)爱的关系
对应旅行中的工具(这里“轮子”和“轨道”对应“爱”的关系);(3)相爱人的共同目
标对应旅行上的共同目的地;(4)关系中的困难对应旅行的障碍。
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表整体就是一例,请看例句
There are a lot of intelligent heads in this university.(大学里有许多智者
。)(直译:智慧头脑)
在上例子中,“Head”(头脑)代表人,是用人的器官代表整个人。
Lakoff认为一个隐喻和转喻通常是一个更抽象的隐喻和转喻的具体表现。例如“爱是
旅行”是隐喻“生活是旅行”的具体表现,而“生活是旅行”是事件结构隐喻的具体
表现。同样,转喻“头脑代表人”是“身体部位代表人”的具体表现,而“身体部位代
表人”是“部分代表整体的具体表现。隐喻和转喻的系统性通过隐喻和转喻的组合在
构建概念域中最为明显。这些复杂的组合在“情感”域中得到了详细的分析。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但一些
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为普通和基本的来源域,如一些普遍的空间概念(垂直
性和包容性等),它们被称为图象———图式。这些图象—图式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身
体经验而习得。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
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
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在这一点上,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区别于Searle
的隐喻理论。Searle没有给予隐喻以认知模式的地位,而是把隐喻词语看成语言的特
例,并通过语用规则还原为字面意义,对隐喻词语理解需要人的额外认知努力。与之形
成对照的是,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隐喻意义
不必还原成字面意义,也并不需要额外的认知努力。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认为,映现总是单一方向的,即只能从来源域映现到目标域上,
而反过来就不行。根据这一理论,双方向的隐喻映现是不存在的。这一特征使其区别
于其它的隐喻理论。在常规隐喻“人作为动物”(People as animals)中,我们把动物
的一些特征映现到人的一些特征上去,反过来则不行。但还存在“动物作为人”(animals
as people)的隐喻,在此隐喻中,人的一些特征映现到动物的特征上去,反过来也不行
。这两个隐喻并不是一个隐喻的两个变体,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隐喻。。
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在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趋势是,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概念整合的一
个特例。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双域理论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以后者为前提。
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更准确地解释隐喻和转喻的运作情况,而且还能解释隐喻和转喻
的认知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
论文:::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初探左景丽
【摘要】: 传统的语言学将借代/转喻和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表明借代/转喻和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然而,中外学者们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很多,而对借代/转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已意识到借代/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正如王寅教授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中指出:我们完全可以说“转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借代/转喻和隐喻的关系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有学者认为借代/转喻和隐喻形成一个连续体。经典定义下的借代/转喻和隐喻可以视为“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上两端的类典型范畴,借代/转喻-隐喻互动现象属于连续体轴上的中间部分。借代/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区别不是离散的,而是标量的。它们是连续体上的点。这意味着两个实体间概念关系的性质可能随观察的角度不同而更接近某一端。“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不但关注连续体两端的类典型范畴,同时也关注模糊的中间地带;提出了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借代/转喻不但是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可能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 本篇论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借代/转喻倾向,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结合例子论述了“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强调指出借代/转喻是隐喻的基础。借代/转喻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共同的经验基础;(2)语用含义;(3)范畴结构;(4)文化模式。接着论文从国内学者对metonymy的不同译名出发,探讨了metonymy究竟应译为“借代”,还是“转喻”。为此,论文阐清了两个问题:(1)metonymy究竟有没有“喻”;(2)是否所有metonymy都有指代性。Dirven将metonymy分为三类(:1)线性metonymy (linear metonymy);(2)连接性metonymy (conjunctive metonymy);(3)包含性metonymy (inclusive metonymy)。Dirven又将思维分成两大类:原意(literalness)和非原意(non-literalness)。原意显然无喻。非原意则又可进一步分为无喻(non-figurative)和有喻(figurative)两类。线性metonymy和无喻连接性metonymy既非原意又无喻,是non-literal non-figurative metonymy;有喻连接性metonymy和包含性metonymy虽非原意却有喻,是non-literal figurative metonymy;典型的无喻metonymy为线性metonymy,典型的有喻metonymy为包含性metonymy。根据定义metonymy是一种单一映射,通常具有指代性。然而,Mendoza Velasco认为,从现时文献资料看非指代性(non-referential)的metonymy与指代性(referential)的metonymy例子出现频率大致相同。非指代性的metonymy,例如:Mary is just a pretty face,或在包含基于动词的metonymy的表达式内,如‘Oh Dear’,she giggled,句中用giggle代表(stand for)‘to say something while giggling’。这类非指代性的metonymy应译为“转喻”而非“借代”。因此可得到如下结论:non-figurative referential metonymy即无“喻”有“代”的metonymy(如“The pot is boiling.”)是“借代”,figurative non-referential metonymy即有“喻”无“代”的metonymy(如“Mary is just a pretty face.”)是“转喻”,figurative referential metonymy即有“喻”又有“代”的metonymy(如“The crown has not withheld its assent to a Bill since 1707.”)则译为“借代”或“转喻”皆可。此外,从原意、非原意无喻借代、非原意有喻转喻到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体。 第三章重点阐述了被视为“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轴上中间部分的借代/转喻-隐喻互动现象。其互动表现为以下四种模式:(1)由借代/转喻构成的隐喻;(2)隐喻内包含借代/转喻;(3)借代/转喻内包含隐喻;(4)隐喻语境中的非借代/转喻化。分析指出,前两种是常见的模式。 第四章以上面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搜集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演说辞中出现的借代/转喻和隐喻及其互动模式。演说辞历来被认为人类巧妙使用语言的典范,但是运用“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英语演说辞方面的研究的确不多,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特色所在。为此,作者搜集40,000多字的英语演说辞语料,并作了详细的判断分析。这篇论文旨在通过分析英语演说辞中出现的借代/转喻和隐喻,再次印证借代、转喻和隐喻构成一个连续体,借代/转喻是隐喻的基础,并试图分析借代/转喻和隐喻在英语演说辞中的作用。 第五章回顾论文内容,总结全文。
韩语专业,不知道写什么论文,求论文题目 谢谢谢谢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提问,这是我以前在新浪博客里整理的一些,按照类目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言语法类:
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
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
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
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
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
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
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
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
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
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
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
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
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
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
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
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
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
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
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
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
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汉韩成语比较研究
汉韩量词对比研究
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
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
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
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
对韩谦语教学研究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
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
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
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
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
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
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
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
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
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
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文化类
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韩国的民俗文化
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
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
中韩文化交流研究
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
中韩文学交流研究
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
韩国语中的外来语
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
1970年代小说研究
黄顺元小说研究
或者以下段落能给你韩语论文题目找寻上一点灵感!!
艺人?(可以和中国的艺人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出道的历程)
饮食?(泡菜文化~或者和中国对比,色香味上比较)
国际婚姻?(韩国正迈向多元化国际型社会,国际婚姻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原因现象发展未来都可以谈)
전혀 관심 없어!就想毕业?(不能这么直接,那也可以谈谈韩国的留学生)
再或者,可以看看最近韩国的新闻,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事件会不会给你什么灵感!
韩文版韩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
11.한중 언어 속의 높임말에 대한 비교연구
12.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의미가 다른 한자어
13.한자어에 대한 정리 비교연구
14.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유행어에 대한 비교
15.한중 언어 속의 속담에 관한 비교연구
16.한중 언어 속의 사자성어에 관한 연구
17.영화를 통해서 본 한국인의 민족성
18.한중 무역교류의 역사, 현황 및 장래
19.한국의 음식문화에 대하여
20.한국의 유교문화에 대하여
21.한국인의 민족성에 대하여
22.한국의 무속신앙에 대하여
23.한국의 대중문화에 대하여
24.한국인의 기질연구
25. 시사용어중의 한자어
26.한국어의 접사에 대하여
27. 한국어 시간범주에 대하여
28.한국어 태범주에 대하여
29.한국어 색채형용사에 대한 인지언어학적인 연구
30.한국어 공간적 은유에 대하여
31.한국의 유교사상 실태
32. 햇빛정책과 남북관계
33. 한미간의 군사동맹
33.한국어 속담에서 반영된 문화적 이메지
34.한국어 축략어에 대한 연구
35.한중언어대미연구
39. 한국어 어휘 의미론(意味论) 분야 ( 동의어, 다의어, 유의어, 관용어, 외래어 등)
40. 한국어 통사 의미론 분야
41. 한국어 화용론 분야
42. 한국어 시제 분야
43. 한국어 조사 분야
44. 한국어 복합어 분야
45. 한국어 파생어 분야
46. 한국어 피동과 사동 분야
47. 한국어 보조용언 분야
48. 한국어 경어 분야
49. 한중 언어대비
50. 한중 문화대비
更多题目选择参考我的新浪博客博文
急求韩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虽然过去这么长时间了,相信你也早已顺利毕业了~写在这里希望对以后有需要的韩语专业毕业生有帮助!
经济,教育类
近十年韩国网络游戏进出中国市场战略研究
釜山港和上海港的对比研究
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作物出口的影响
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中韩FTA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
论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影响
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
韩国的G-market与中国淘宝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
韩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
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对韩国“循环”生活模式的研究
浅谈中国朝鲜族对于国家共同体的心理变化
论仁川登陆战对韩国近代史的影响
关于现代索纳塔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
关于韩国燕子爸爸现象的研究
论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韩大学外语教学比较研究
儒家思想对中韩两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研究
论中国网络韩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
中韩高考制度改革对比研究
韩国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研究
中韩对银行业经营和监督的研究和对比
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现状
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
中韩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
爱茉莉太平洋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
论韩国职业棒球的发展性
中韩自贸区对韩国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顺丰快递和韩国无人快递的对比研究
韩国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对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
中韩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对比研究
韩国与中国的就业形势对比研究
90年代以来韩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及现状
中韩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
中韩自由贸易协议政策对比
乐扣乐扣OEM向OBM转型过程分析
语言语法类:
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
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
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
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
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
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
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
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
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
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
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
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
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
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
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
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
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
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
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
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
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汉韩成语比较研究
汉韩量词对比研究
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
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
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
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
对韩谦语教学研究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
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
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
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
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
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
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
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
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
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
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文化类
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韩国的民俗文化
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
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
中韩文化交流研究
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
中韩文学交流研究
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
韩国语中的外来语
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
1970年代小说研究
黄顺元小说研究
韩文版韩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
11.한중 언어 속의 높임말에 대한 비교연구
12.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의미가 다른 한자어
13.한자어에 대한 정리 비교연구
14.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유행어에 대한 비교
15.한중 언어 속의 속담에 관한 비교연구
16.한중 언어 속의 사자성어에 관한 연구
17.영화를 통해서 본 한국인의 민족성
18.한중 무역교류의 역사, 현황 및 장래
19.한국의 음식문화에 대하여
20.한국의 유교문화에 대하여
21.한국인의 민족성에 대하여
22.한국의 무속신앙에 대하여
23.한국의 대중문화에 대하여
24.한국인의 기질연구
25. 시사용어중의 한자어
26.한국어의 접사에 대하여
27. 한국어 시간범주에 대하여
28.한국어 태범주에 대하여
29.한국어 색채형용사에 대한 인지언어학적인 연구
30.한국어 공간적 은유에 대하여
31.한국의 유교사상 실태
32. 햇빛정책과 남북관계
33. 한미간의 군사동맹
33.한국어 속담에서 반영된 문화적 이메지
34.한국어 축략어에 대한 연구
35.한중언어대미연구
39. 한국어 어휘 의미론(意味论) 분야 ( 동의어, 다의어, 유의어, 관용어, 외래어 등)
40. 한국어 통사 의미론 분야
41. 한국어 화용론 분야
42. 한국어 시제 분야
43. 한국어 조사 분야
44. 한국어 복합어 분야
45. 한국어 파생어 분야
46. 한국어 피동과 사동 분야
47. 한국어 보조용언 분야
48. 한국어 경어 분야
49. 한중 언어대비
50. 한중 문화대비
上一篇:谁发明了论文查重
下一篇:论文查重高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