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研究论文
花粉研究论文
人类对花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远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就曾传说“天上的神仙不吃凡人的食物,只吃花粉”。古有一位神农氏,在两千年前写了一部《神农草本经》,就把蒲黄(香蒲的花粉)和松黄(松的花粉)列为上品,称久食可以强身、益气、延年。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说蒲黄有“润心肺,益气,祛风,止血”的功效。国外对花粉的利用也有不少记载。
花粉的正式学名叫Pollen,它是花的雄性器官,通俗地说就是植物的精子,是植物生命的精华所在。
花粉的体积小,颜色大多是淡黄或淡粟色。花粉有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两种。风媒花粉靠风传播,虫媒花粉靠蜜蜂采集。食用花粉全部是虫媒花粉,是蜜蜂采集的花粉加上蜜蜂自身的腺上分泌物、唾液和花粉形成的花粉球。花粉细胞直径约15~50微米左右。小小花粉不但包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还包含着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部营养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花粉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完全营养的保健食品!
根据科学家测定,破壁花粉中含有22种氨基酸。蛋白质是生命中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据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检测,破壁花粉中的氨基酸含量为牛肉、鸡蛋的4~6倍,破壁花粉总脂含量约为5%左右,对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磷脂更能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破壁花粉中糖类总含量为25~40%,糖类种类齐全。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等。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花粉多糖,它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功效。
破壁花粉中含有100多种酶和辅酶,酶是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对营养成分的分解合成、消化吸收起催化作用。
破壁花粉中还含有维生素A、B、C、E等14种和钾、钠、钙、磷、铁、镁、碘、铜、锌、锰、钴、镍、钽、钡等30多种对人类起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以及含有具抗癌作用的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
花粉的营养研究
1957年,法国医生雪旺的论文《食疗药用的花粉》,揭示了花粉的现代药用价值。此后,国外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科学家们发现,每颗小小的花粉都像微型的“营养库”,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氨基酸有2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的氨基酸处于游离状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这是目前任何一种天然食物所不能比拟的。研究人员还在原苏联阿塞拜疆发现200多位白岁以上的寿星,他们身体都很健康,并从事养蜂工作,这些老寿星都爱吃鲜花粉。另据报道,乌克兰长寿老人的饮食之道也与食用花粉有关。
法国研究人员证实了花粉含有骨髓造血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对防治缺铁性贫血有疗效;经实验,儿童日服6克花粉,1~2个月后红血球增加25--30%%,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增加15%。保加利亚医生对50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花粉治疗,日食1次,每次30克,2个月后化验发现,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花粉中含有芸香苷、花青素,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强度,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预防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所引起的脑溢血和视网膜出血。花粉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体力,消除疲劳的功效。国内外运动员在参加一些重大比赛时都要服用花粉,作为体力消耗的一种强力补充剂。花粉中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这两种维生素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调节生理功能,改善皮肤营养,延缓机体衰老,是理想的“口服化妆品”。实验表明,中年妇女使用花粉化妆品6个月后,皮肤皱纹可消退50%,表皮黑色素可消退20%。
什么是中国松花粉?
中国松花粉是我国特有乡土树种-马尾松和油松的花粉,因此冠以中国两字,它是松树花蕊的精细胞,这是生命之源,担负着松树繁衍的重任。在橄榄形细胞两侧各分布一只气囊,一到阳春三月,花粉成熟季节,气囊自动充气,随风飘散,其采摘需到花穗由青转黄的二、三天内,由人工进行采摘,加工工艺极其复杂。松花粉集聚了大量生命元素,饱含丰富的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正象花粉落在植物花蕊上能使植物的生命过程发生质的飞跃一样,松花粉对人体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可谓“龙之华,花之精,美之源”。
松花粉药食兼用的历史已逾千年。松花粉具有花源单一、品质纯净、成份稳定、无农药残留物,不含任何动物激素等许多优点,较其它任何一种植物花粉口感均好,服用时感到淡淡松籽香味,堪称“花粉之王”。
松花粉更正的价值,在于它含有世界上最多、最完全、最佳搭配的营养成分,高达二百余种,凡维生素、氨基酸、酶都是完全含有,绝不缺少任何一项。其每种成份含量均极大,蛋白质总含量较牛肉鸡蛋多出七至十倍,矿物质铁比菠菜含量高出二十倍,维生素A原型胡萝卜素比胡萝卜要多二十至三十倍,更难得的是松花粉 所含的二百余种营养成份,全部属于活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必经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比市售之维生素吸收力约大十倍。因此对人体的健康有较大的助益,甚至有很多神奇的医疗效,而且松花粉是纯天然植物产品,比药物治疗更好的地方是完全没有任何长期的副作用。
松花粉的保健效果
人类生病的原因有二:一是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可以靠常吃松花粉来增加身体健康,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和预防;二是身体所需的二百余种营养成份少一部分所引起的疾病,吃松花粉可迅速大量地补充身体缺少的营养,对这类疾病当然有很好的效果。
消化及吸收不好
常吃松花粉,可以吸收足够的维生素B1,刺激消化酶的产生,增加食欲。对于顽固性便秘及泻痢,松花粉中合有足够的维生素B6、矿物质镁、蛋氨酸等成份,能扼止因紧张造成胃肠痉孪所引发的便秘,防止因胆碱分泌不足造成的结硬大便便秘;松花粉中亦含有抗生素及生长物质,可控制大肠菌、沙门氏菌等,可用来治疗便秘和泻痢的毛病。
胃肠疾病
包括胃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吃松花粉都可以吸收足够活性氨基酸及活性酶,以修补胃肠损伤的部分,达到治本的目的,效果十分神奇。
前列腺炎
为老年男性的通病,对身体影响很大。瑞典、德国、丹麦和日本都有无数的报告证明花粉可以治好前列腺,成功率高达80%,同时病人会感觉性能力增强。主要因为花粉里最可靠的最丰富的矿物质锌的供应来源。芝加哥COKK COUNTRY医院的医生Dr.INing Buen和Dr Alred Eamm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报告。日本长崎大学泌尿科的齐藤博士1967年论证:花粉是治疗前列腺炎的最好物品。
抗衰老
药理实验证明,松花粉中合有大量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硒,可以抑制体内脂质和蛋白质过氧化反应,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松花粉进 入人体后,可使SOD的活性增强,量级提高,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能清除沉积在皮肤表面和脑、心、肝器官组织中的老年斑,可抑制组织细胞老化,抑制人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感冒
感冒无药医,只有靠体力来恢复,吃松花粉能增加体力,加强对感冒的抵抗和治愈力。
肝癌
多吃化花粉可促进肝细胞之活性,胆碱分泌正常,营养均衡吸收,心脏机能正常,防止肝病发生,并能促进肝脏解毒功能。
肾脏病
最常见的是肾的过滤不良,皆因于肾小球破裂,主要是缺押所致,同时会转化成高血压及其他循环方面的疾病。松花粉可供应足量钾及氨基酸和酶,一方面扼止肾小球继续破裂,又可修补损坏的组织,防止癌细胞发育。维也那大学妇科 hemuss、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学会willam ahipmau和Leonard Cole、美国国家防疫协会,加拿大Winnipcg国立医院及其他无数的医疗研究单位都有报告,常吃花粉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发育。
过敏症
过敏症是一种无害物质在身体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有鼻塞、流鼻涕、眼睛红肿、喷嚏、咳嗽、搔痒等;过敏原有霉、灰尘、羽毛、昆虫的刺、化学物质、甚 至花粉。但长期服食松花粉,能吸收过敏抗原在身体中建立免疫系统,清除过敏体质。美国Okahoma的医学博土m Peterson 有很多这方面的指导。松花粉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红鼻子头”等过敏症效果良好。
糖尿病
吃松花粉能吸收足量的维生素B6,借以控制色氨酸不使转化成黄尿氨酸,对糖尿病有绝对的预防作用;对已患者能提供足够的矿物质钾,促使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可防止因酮体产生的中毒危险,保障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松花粉更有足够的活性氨基酸和活性酶等,可修补破损的胰脏组织,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糖尿病症状。
关节炎
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患者。都从花粉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来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美国加州沙漠热泉地方的医生m对此有很详细的报告。
贫血
多吃松花粉补充铁质、铜质、蛋白质,促进造血机能和红血球的增加,可增加约20%的红血球,能有效地治愈贫血。
肥胖
吃松花粉吸收足够营养,造成饱腹感,同时松花粉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可燃烧过剩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白发
松花粉中矿物质硫和泛酸可以使白发变成黑发,起到秀发作用。
青春痘
松花粉供应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锌和镁,对青春痘和其它的皮肤疾病,如头皮屑、化妆过敏等都有很好的功效。维生素A可滋养毛孔,维生素B6可以改善皮肤品质,维生素B2可以促进饱和脂肪酸的代谢,使皮肤不再油腻,减少青春痘的发生。皮肤斑点如黑斑、雀斑、皮肤炎等都是因为皮肤细胞不健康,新陈代谢和排毒的功能受阻之故,松花粉可促进新陈代谢机能,恢复健康,消除皮肤上的斑点。
妇女病
经期不准、痛经、崩血和更年期障碍,松花粉都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主要是松花粉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促进内分泌的正常,子宫的收缩正常,进而治疗许多妇女病。
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硬化
松花粉中合有多量维生素B6可控制因蛋氨酸转化所引起的血管硬化,松花粉中含有大量的RUTIN可以增加血管弹性、增强毛细血管,降低血压。
过度疲劳症
对悲观神经质、不眠症、头痛、健忘、精神不能集中都有舒解作用。松花粉可调节平衡身体的机能,能安定情绪,不易发怒 精神愉快。
生长迟缓、智能不足
松花粉中有“生长因子”。可促进儿童生长,松花粉中含有大量麸氨酸,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生成,能增加智商。
其它
此外,松花粉尚具有使女人肌肤娇嫩,使老人延年益寿之功,对清除口臭、气喘病、痔疮、宿醉都有治疗之实例;对扁平疣、皮屑过多、“圈癣”、脚气病、放化疗和术后恢复都表现出明显的效果。
松花粉是生物医学排头兵
现代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病因是身体系生化失衡,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错误饮食,便血液化学酸碱夫衡,代谢失常, 废物在血液和组织中无法排除,造成毒血症,自体中毒是一切疾病真正病根,包括传染病和慢性病在内,细菌和病毒只有在毒性血液中才能致病。生化失衡是全身系统性病理现象,必须是整体调整。主要是营养疗法、饮食习惯、草药、保健膳食、禁食疗法等。
专家说:"完整的植物是最好的药品,您的食品就是您的药品,神奇的植物因子是人类未来营养尖兵",而国珍松花粉含有200余种神奇的植物因子,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百病治病根。平衡是健康,调整是治疗,国珍松花粉是古代誉为 "仙药"、"益寿粉",有很好的食-补-疗三效,防病防本,强调全面均衡的调理。中华国珍松花粉,有讲述不完的神奇故事。
蜂花粉的功效
1 蜂花粉对习惯性便秘的作用
习惯性便秘是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和心里负担,对中老年人,便秘痛苦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常因便秘、排便用力而发生意外。因此,治疗便秘,使排便顺利,对人的健康、预防意外发生是很重要的。蜂花粉治疗便秘效果是显著的,有效率达95%,疗效表现为排便间隔缩短,排便时间明显缩短,粪便软化,便量增加。治疗几乎不受年龄、性别、便秘史及治疗史影响,治疗时不出现腹泻等副作用。
2 蜂花粉对抗衰延寿的作用
常食用蜂花粉者可长寿,这是历史证明的事实。因为蜂花粉含有核酸,食用后它可使细胞再生,可延缓人体衰老和延长寿命。人体的脑细胞中脂褐素的堆积,会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脂褐素含量增多,会导致细胞萎缩和死亡。食用蜂花粉后,身体各系统改善,祛除褐色素功能加强,机体衰老过程减缓,脑记忆力明显提高,血睾酮、雌二醇水平增加,老年人的体质自然得到改善,老年斑逐渐减少和消失。
另外蜂花粉中所含硒能减少过氧化物的形成,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这也是服用蜂花粉可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蜂花粉的抗癌作用
花粉中糖类总含量为25~40%,糖类种类齐全。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等。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花粉多糖,它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功效。
小小花粉不但包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还包含着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部营养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花粉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完全营养的保健食品!
蜂花粉的食用方法
蜂花粉食用多少剂量为宜?各家说法不一,剂量相差较大。正常情况下,成人以保健为目的,一般的剂量是10-15克/日,强体力劳动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如运动员)或用于治疗疾病(如前列腺炎等),可增加到20-30克/日。3-5岁儿童在5-8克/日,6-10岁儿童在8-12克/日为宜。蜂花粉是天然营养品,适量多用一些对人体并无妨碍。食用蜂花粉最适宜时间是早明晨空腹服用,或早、中、晚分次用温水、牛奶或蜜水调服。
蜂花粉可用于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和治疗疾病,但蜂花粉不是速效药,因而不能马上见效,应该连续、长期服用,逐渐见效,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但在食用蜂花粉前,首先选定花粉种类,进行鉴别有没有混入有毒花粉或可引起过敏的花粉。如雷公藤、羊踯躅、藜芦等。不经鉴别,误食有毒花粉,会引起中毒,有些花粉易引起过敏。因此食用蜂花粉前必须进行花粉种类鉴定,保证不会混入有毒花粉,确保食用安全。
蜂花粉的主要作用
驻颜美容: 一般的美容用品,化妆品只能治表,而服用蜂花粉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平衡人体机能,由体内直达肌肤从根本上激活表皮细胞,增强,皮肤新陈代谢,消除或减轻色斑、皱纹,防止皮肤衰老、粗糙、使皮肤柔滑细嫩,富有光泽和弹性。
我国唐代的 武则天 、清代的 慈禧太后 都选用花粉来调理美容。百分之九十的国外 名模 都用花粉美容。目前市场上的“前列康片”、“靓靓养颜王”等食品、药品、化妆品都是以蜂花粉为原料。
在罗马尼亚、玻利维亚,也有因生活习惯喜食花粉而获长寿的民族;在日本,有不少常年食用花粉者,年过70仍然精力充沛。
1、增强人体综合免疫功能: 花粉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国外许多运动员经常食用花粉,国家体委正式将花粉定为我国运动员的保健食品。
2、防衰老、美容作用: 蜂花粉属营养性的美容化妆品,花粉中的VE、超氧化歧化酶(SOD)、硒等成分能滋润营养肌肤,恢复皮肤的弹性和光洁。花粉中的肌醇可使白发变黑,脱发渐生,保持头发乌黑亮丽。
3、防治脑心血管疾病: 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有效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积,从而起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作用。
4、调节神经系统,促进睡眠。
5、防治前列腺疾病: 花粉是前列腺炎的克星,以油菜花粉效果最佳。我国治前列腺疾病的有效药物-前列康就是以花粉为原料的。
6、减肥: 服用蜂花粉可以吸收足够的营养,造成饱食感。同时,花粉中的卵磷脂可燃烧过剩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7、调节肠胃功能: 花粉有许多杀菌成分,能杀灭大肠杆菌等,并能防治便秘
8、保肝护肝: 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样可防止脂肪在肝上的沉积。
9、辅助治疗其他疾病: 花粉对贫血、糖尿病、改善记忆力、更年期障碍等有较好效果。
花粉的好处
人类对花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远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就曾传说“天上的神仙不吃凡人的食物,只吃花粉”。古有一位神农氏,在两千年前写了一部《神农草本经》,就把蒲黄(香蒲的花粉)和松黄(松的花粉)列为上品,称久食可以强身、益气、延年。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说蒲黄有“润心肺,益气,祛风,止血”的功效。国外对花粉的利用也有不少记载。
花粉的正式学名叫Pollen,它是花的雄性器官,通俗地说就是植物的精子,是植物生命的精华所在。
花粉的体积小,颜色大多是淡黄或淡粟色。花粉有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两种。风媒花粉靠风传播,虫媒花粉靠蜜蜂采集。食用花粉全部是虫媒花粉,是蜜蜂采集的花粉加上蜜蜂自身的腺上分泌物、唾液和花粉形成的花粉球。花粉细胞直径约15~50微米左右。小小花粉不但包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还包含着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部营养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花粉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完全营养的保健食品!
根据科学家测定,破壁花粉中含有22种氨基酸。蛋白质是生命中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据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检测,破壁花粉中的氨基酸含量为牛肉、鸡蛋的4~6倍,破壁花粉总脂含量约为5%左右,对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磷脂更能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破壁花粉中糖类总含量为25~40%,糖类种类齐全。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等。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花粉多糖,它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功效。
破壁花粉中含有100多种酶和辅酶,酶是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对营养成分的分解合成、消化吸收起催化作用。
破壁花粉中还含有维生素A、B、C、E等14种和钾、钠、钙、磷、铁、镁、碘、铜、锌、锰、钴、镍、钽、钡等30多种对人类起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以及含有具抗癌作用的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
花粉的营养研究
1957年,法国医生雪旺的论文《食疗药用的花粉》,揭示了花粉的现代药用价值。此后,国外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科学家们发现,每颗小小的花粉都像微型的“营养库”,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氨基酸有2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的氨基酸处于游离状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这是目前任何一种天然食物所不能比拟的。研究人员还在原苏联阿塞拜疆发现200多位白岁以上的寿星,他们身体都很健康,并从事养蜂工作,这些老寿星都爱吃鲜花粉。另据报道,乌克兰长寿老人的饮食之道也与食用花粉有关。
法国研究人员证实了花粉含有骨髓造血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对防治缺铁性贫血有疗效;经实验,儿童日服6克花粉,1~2个月后红血球增加25--30%%,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增加15%。保加利亚医生对50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花粉治疗,日食1次,每次30克,2个月后化验发现,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花粉中含有芸香苷、花青素,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强度,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预防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所引起的脑溢血和视网膜出血。花粉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体力,消除疲劳的功效。国内外运动员在参加一些重大比赛时都要服用花粉,作为体力消耗的一种强力补充剂。花粉中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这两种维生素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调节生理功能,改善皮肤营养,延缓机体衰老,是理想的“口服化妆品”。实验表明,中年妇女使用花粉化妆品6个月后,皮肤皱纹可消退50%,表皮黑色素可消退20%。
郝刚的代表论文
1) Mao, K.S., G. Hao, J.Q. Liu, R.P. Adams, and R.I. Milne. 2010. Diversific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Juniperus (Cupressaceae): variable diversification rates and multiple intercontinental dispersals. New Phytologist 188: 254–272.2) Li, L.F., M. Häkkinen, Y.M. Yuan, G. Hao, and X.J. Ge. 2010.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banana family (Musaceae) inferred from multiple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DNA fragments,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genus Mus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7: 1-10.3) Yan, H.F., C.H. He, C.I. Peng, C.M. Hu, and G. Hao. 2010. Circumscription of Primula subgenus Auganthus (Primulaceae) based on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8: 123-132.4) Yan, H.F., X.J. Ge, C.M. Hu, and G. Hao. 201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ornamental plant, Primula obconica Hance (Primulaceae). HortScience 45: 314-315.5) Huang, X.A., H.Y. Jiang, and G. Hao. 2009. Direct HPLC detection of benzodilactones and quinones in glands of Lysimachia fordiana. Fitoterapia 80: 173-176.6) Pan, Y.Z., L.Q. Fang, G. Hao, J. Cai, and X. Gong. 2009. Systematic positions of Lamiophlomis and Paraphlomis (Lamiaceae) based on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sequence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7: 535-542.7) 颜海飞,王凤英,郝刚.2009.报春花属的保育遗传学及亲缘地理学研究进展.广西植物29:751-757.8) 宁淑萍,颜海飞,郝刚,葛学军. 2008.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16: 417-425.9) Chen, G.Q., L.F. Li, G. Hao, S.H. Shi, and X.J. Ge.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seven genomic and one dbEST-derived microsattelite loci in the river mangrove Agceras corniculatum (Myrsinace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9: 449-451.10) Wang, F.Y., X.J. Ge, X. Gong, C.M. Hu, and G. Hao. 2008. Strong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Primula sikkimensis in the East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 Biochemical Genetics 46: 75-87.11) Wang, F.Y., X. Gong, C.M. Hu, and G. Hao. 2008. Phylogeography of an alpine species Primula secundiflora inferred from the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 varia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6: 13-22.12) Yan, H.F., C.I. Peng, C.M. Hu, and G. Hao. 2007.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of Primula obconica (Primulaceae) inferred from chloroplast microsatellites (cpSSRs) markers.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5: 488-496.13) Wang, X.L., T.Y. Chiang, N. Roux, G. Hao, and X.J. Ge. 2007.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banana (Musa balbisiana Colla) in China as revealed by AFLP marker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54: 1125-1132.14) Liu, Q., P.M. Peterson, J.T. Columbus, N.X. Zhao, G. Hao, and D.X. Zhang. 2007. Inflorescence diversification in the finger millet clade (Chloridoideae, Poaceae): a comparison of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developmental morp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4: 1230-1247.15) 张巧玲,谢建光,陈显化,郝 刚. 2007. 中国紫金牛属圆齿组果实微形态特征研究.武汉植物研究 25: 432-439.16) 许炳强,夏念和,王少平,郝 刚. 2007.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广西植物27: 697-705.17) 张巧玲,王少平,胡启明,郝 刚. 2007. 中国紫金牛属圆齿组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广西植物 27: 385-392.18) 许炳强,夏念和,王少平,郝 刚. 2007.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形态.武汉植物研究25: 1-10.19) Liu, Z., G. Hao, Y.B. Luo, L.B. Thien, S.W. Rosso, A.M. Lu, and Z.D. Chen. 2006. Phylogeny and androecial evolution in Schisandraceae, 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TS and chloroplast DNA trnL-F reg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67: 539-550.20) Hu, C.M., G. Hao. 2006. A new synonym of Primula boreiocalliantha Balf. f. & Forrest (Primulacea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4: 477-479.21) Han, R.L., D.X. Zhang, and G. Hao. 2006. Two new species of Viscum (Viscaceae) from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3: 719-724.22) Hu, C.M., G. Hao, and Y.F. Deng. 2006. The identity of Lysimachia longshengensis G. Z. Li & S. C. Tang.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4: 195-196.23) 刘青,赵南先,郝刚. 2006. 禾本科虎尾草亚科细胞学研究分析.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4: 347-353.24) Hu, C.M., G. Hao. 2005. Notes on the genus Sabia (Sabiaceae) from Vietnam. Blumea 50: 551-553.25) Xiao, L.Q., X. Gong, G. Hao, X.J. Ge, B. Tian, and S.X. Zheng. 2005. Comparis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wo species of Cycas.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9: 219-223.26) Liu, Q., N.X. Zhao, G. Hao, X.Y. Hu, and Y.X. Liu. 2005. Caryopsis morphology of the Chloridoideae (Gramineae)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s. 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 148: 57-72.27) Liu, Q., N.X. Zhao, and G. Hao. 2005. Inflorescence structures and evolution in subfamily Chloridoideae.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51: 183-198.28) Ge, X. J., L.B. Zhang, Y.M. Yuan, G. Hao, and T.Y. Chiang. 2005. Strong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ast-Himalayan Megacodon stylophorus (Gentianaceae) detected b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4: 849-861.29) Liu, Q., N.X. Zhao, and G. Hao. 2005. Pollen morphology of Eustachys tenera (Chloridoideae, Gramineae).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 37: 503-506.30) 颜海飞,王小兰,胡启明,郝刚。2005. 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亲缘地理学的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3: 526-532.31) 许炳强,邓云飞,郝刚. 2005。厚叶木犀名称的合格发表.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3: 451.32) 王凤英,葛学军,郝刚,胡启明. 2005. 喜马拉雅 -横断山区钟花报春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3: 149-153.33) 许炳强,郝刚,胡晓颖. 2005. 中国木犀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3: 29-39.34) 刘青,赵南先,郝刚. 2005. 虎尾草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3: 432-442.35) Hao, G., Y.M. Yuan, C.M. Hu, X.J. Ge, and N.X. Zhao. 2004. Molecular Phylogeny of Lysimachia (Myrsinaceae s.l.) based on chloroplast trnL-F and nuclear ribosomal ITS sequenc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1: 323-339.36) Liu, Q., N.X. Zhao, and G. Hao. 2004. Pollen morphology of the Chloridoideae (Gramineae). Grana 43: 1-10.37) Xue, D.W., X.J. Ge, G. Hao, and C.Q. Zhang. 2004. 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a rare, narrowly endemic primrose species: Primula interjacens (Primulaceae). Acta Botanica Sinica 46: 1163-1169.38) Xiao, L.Q., X.J. Ge, X. Gong, G. Hao, and S.X. Zhang. 2004. ISSR variation in th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plant Cycas guizhouensis (Cycadaceae). Annals of Botany 94: 133-138.39) Wang D.L., Z.C. Li, G. Hao, and X.J. Ge. 2004. Genetic diversity of Calocedrus macrolepis (Cupressaceae) in southwestern China.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2: 797-807.40) 王玉金,李小娟,郝刚,刘建全. 2004. 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垫状形态的趋同进化.植物分类学报42: 481-499.41) 韩容兰,张奠湘,郝刚. 2004. 桑寄生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42: 436-456.42) Han, R.L., D.X. Zhang, and G. Hao. 2004. Interfamilial relationships of Santalales as revealed by chloroplast trnL intron sequences.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12: 393-398.43) Hao, G., D.X. Zhang, M.Y. Zhang, L.X. Guo, and S.J. Li. 2003. Phylogenetics of Bauhinia subgenus Phanera (Leguminosae: Caesalpinioideae) based on ITS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44: 223-228.44) 韩荣兰,张奠湘,郝刚. 2003. 中国槲寄生属花粉形态的研究.广西植物 23: 318-320.45) 韩荣兰,张奠湘,郝刚. 2002. 中国槲寄生属植物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0: 222-228.46) Zhang, M.Y., C.Y. Sun, G. Hao, et al. 2002.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Cymbidium (Orchidaceae) based on nrits sequence data. Acta Botanica Sinica 44: 588-592.47) Hao, G., C.M. Hu, and Nam Sook Lee. 2002. Circumscription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rimula sect. Auganthus and Ranunculoides: evidence from nrDNA ITS sequences. Acta Botanica Sinica 44:72-75.48) Hao, G., Dong-Hee Lee, June Seung Lee, and Nam Sook Lee. 2002. A study of taxonom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es of Korean Allium sect. Sacculiferum (Alliaceae) and related species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43: 63-68.49) Hao, G., D. X. Zhang, L.X. Guo, M.Y. Zhang, Y.F. Deng, and X.Y. Wen. 2001. A phylogenetic and biogeographic study of Cercis (Leguminosae). Acta Botanica Sinica 43 :1275-1278.50) 郝刚,胡启明. 2001. 珍珠菜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9: 93-100.51) Hao, G., M.L. Chye, and R.M.K. Saunders. 2001.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chisandraceae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nuclear ribosomal ITS sequences. 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 135: 401-411.52) Hao, G., R.M.K. Saunders, and M.L. Chye. 2000.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Illiciaceae based on sequence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23: 81-90.53) 郝刚,胡启明. 绣球亚科的分支分析. 1997. 数量分类学与微机信息处理研究进展.中国植物学会数量分类学专业委员会编, 59-66.54) 郝刚,胡启明. 1996. 绣球亚科花粉形态的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4: 26-31.55) 郝刚,胡启明. 1996. 绣球亚科的脉序研究.广西植物16: 155-160.
上一篇:名著论文格式
下一篇:结课论文会查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