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毕业论文
社会信任毕业论文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求助专业人士 - 中西社会信任危机 毕业论文 参考书目?
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我凭什么信任你 —当前的信任危机与对策 作者:彭泗清(北京大学)
近几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力极大的病毒,渗透到社
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这种病毒的发
作,使社会上弥漫着不信任的情绪,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这就是信任危机.
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象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就要求人们对
生活中的一切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否则,人们就会提心吊胆,草木皆兵.试想一下,如果我
们看到美酒,首先想到的不是甘甜可口,而是它会不会让人双目失明;如果我们看到微笑,
第一个联想不是友善,而是笑里藏刀;如果我们踏上外观宏伟的大桥,第一反应不是闲庭信
步的轻松,而是如履薄冰的紧张(担心它突然坍塌);如果我们去医院做阑尾手术,却总害
怕胃被切掉;如果我们在马路上救助一个遭遇车祸的陌生人,却被他的亲友当作肇事者......
那么,我们还能够正常地生活吗 可惜的是,这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如果",却早已是一个
个众所周知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一 信任危机的六种表现
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的泛滥,也就是说,在我们
的生活中,不少东西,不少人本身的可信度很低,不值得信任;二是不信任心态的普遍化,
即人们对很多事物和个人不信任,包括对一些本来值得信任的也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的
心态,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泛滥的心理后果,它对社会生活的危害,可能比这
些现象本身还要严重.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不信任心态的各种表现.
1 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
现在,不少人在购买商品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不是假货 无论是对街头小店,还
是对国营大店,人们都有这种担心.社会上,有为数不少的一批人靠制假贩假为生.制假的
技术越来越高明,一些假冒商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贩假的手段越来越巧妙,一些
假货在流通领域通行无阻,甚至比正牌商品还顺畅.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地方利益纵容造假行
为,一些执法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包庇造假贩假者.1992年3月,《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
曾经以"疯狂的黑潮"来形容遍及全国的假冒行为.几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打假"的
力度,推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但是,这种黑潮却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打假专
业户"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值得注意的是,假冒伪劣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由日用消费品
(假烟假酒,假名牌服装,假化妆品,假电器等),到生产资料(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
假钢材等);由小件商品,到大型工程(如前不久震惊全国的重庆塌桥事故,杭州劣质堤防,
还有不少祸国殃民的豆腐渣工程);由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如盗版书以及一些虽是正版
但错误百出的书籍);由对普通老百姓的欺骗,到对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欺骗(例如一些人用
假文凭,假证件骗取工作,一些企业用假报关单骗取国家外汇,用假合资证明骗取优惠政策,
用假发票偷税漏税等,此外,假币伪钞的问题也已经相当严重).
假冒伪劣在服务领域也同样存在.在全国,无证经营的"江湖医生"的广告到处可见.
在北京,一些人经常在居民楼里散发各种"小广告",冒用国营煤气天然气公司的名义,贩
卖质次价高的服务.即使是由正规厂家或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存在乱收费和质量差等问题.
客观地说,近年来,名牌产品和优质服务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但是,由于假
冒伪劣的波及面很广,也由于真假难辨,良莠难分,很多人只好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抱着
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2 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不信任,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所有外人不信任
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导致了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如生产厂家和销售服务人员
的不信任.一些不法分子和不法厂商的坑蒙拐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对市场的
信心,破坏了很多行业的信誉,使不少坚持规范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也被殃及.更为严
重的是,这种状况使不少人产生"人心不古"的感慨,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唯利是
图,从而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态度.有一段顺口溜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态:
"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防人,八十年代各人顾各人,九十年代人
宰人".
3 对熟人甚至对亲朋好友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与熟人之间和亲友之间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交换有关.长久以来,人们一直
信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把亲朋好友当作值得信赖的力量.对于熟人,人们也相
信"兔子不吃窝边草",认为熟人之间不会发生坑蒙拐骗的行为.然而,在今天,人们突然
发现熟人甚至亲朋好友也并不那么可靠."杀熟"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合伙办公司的好朋
友反目为仇的故事也时有所闻.对熟人和亲友之间朴素的信任感破坏得最为严重的可能是传
销活动.传销本来是一种很好的销售方式,但是当它被引入中国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畸形发展,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传销网络往往是依靠熟人和亲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病态
的传销使很多人上当受骗,而直接的骗子,即传销者的上线,往往是熟人或亲友.
4 对管理者及执法者的不信任
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的泛滥,是与一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的贪赃枉法相辅相成的.在不少
地方,"打假"成了"假打",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与制假贩假者相互勾结,对社会巧取豪夺.
一些官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社会上曾经流传一段名为"十种人"的顺口溜,
描写了不同领域中的腐败分子:"第一种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第二种人大盖帽,吃
了原告吃被告,......"这段顺口溜虽然不无夸张的成分,但是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一些
管理者和执法者的不信任情绪.
5 对法规制度的不信任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进展很大,各种地方性,行业性的法规也在逐步建立,各
类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也日益健全.但是,由于法规制度本身还不完善,也由于法规的执
行过程存在问题,如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等,使得不少时候,法规制度还难以落实,在一些
地方,法制只是一纸空文.法规已经很多,但是法治还离我们很远.一些人总认为制度是死
的,人是活的.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相应地,不少人对法规制度也持一种不
信任的态度.
6 对基本价值观的不信任
这是最深层的不信任.当人们觉得人心不古的时候,对人性也就会产生怀疑.一些过去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也会动摇.例如,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将诚实,善良,互助,同
情,守法等当作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但是,近年来,这些道德观念成为一些文学作品调侃
的对象,它们的正当性受到挑战.有些学者指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渴望堕落"的心态;
有些人提出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口号;有些人试图发展一套背离原有的价值观念的
生活方式.
在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里,也难免出现不信任的情况,但是,其不信任往往针对明确的
对象,局限于具体的特定的范围,不会扩大化.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中国,不
信任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浅层的不信任发展到深层的不信任,由局部的,个
别的不信任扩大为普遍的不信任,由理性的,依赖证据的不信任转变成情绪性的,不自觉的,
无条件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的深化和扩大化,使我们认为中国社会面临信任危机.那
么,不信任为什么会深化 为什么会扩大化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信任是如
何产生和维持的.
二 信任的产生和维持
信任问题自古就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信任象空气一样被当
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在社会科学中一直以沉默的面目出现,没有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在
1950年代, 心理学家开始对人际信任进行实验研究.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
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人的信任行为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信任,一是人际信任,二是社会信任.人际信任以个人
因素和私人关系为基础,是根据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和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产
生的信任.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对方的人品和能力的了解,双方的熟悉程度,双方个人背景
的相似性,双方关系的好坏等.社会信任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 是建立在法理(法
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信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
些人将它看作法规制度的产物, 认为人们之所以守信用, 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 不敢
作出背信弃义的行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另外一些人认
为社会信任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守信用或信任他人, 是因为文化中含有倡导诚
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这两种理解事实上对应着两种不同类
型的社会信任,前者是法制性的社会信任,后者是道德性的社会信任.
在传统社会中,信任行为的主要形态是人际信任和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很显然,人际信
任只能存在于熟人之间,因此它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在传统农业社会,
人们基本上生活在熟人圈子中,单靠人际信任和朴素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
行.传统社会中的商品和服务往往由手工作坊提供,对它们的信任也以人际信任为基础,人
们看重的是生产经营者的信誉,注重的往往是带有个人特色的"老字号"和"老师傅".在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法制产生信任的机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基于非个人
性的社会规章制度, 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他人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社会化程度很高,个人化色彩很淡,对它们的信任也
不可能以人际信任为基础,而必须依赖于标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在今天,人们同样注
重生产经营者的信誉,企业也力图创造名牌,但是,建立信誉的方式与传统社会不同,靠的
主要是制度因素,如比行业标准更高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对人
的信任,还是对物的信任,都必须借助法制手段.当然,人际信任并没有从现代社会中消失,
私人之间的信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还是以相互的了解和情感的关联为基础,但是,
在某种程度上,法制因素已经渗透到现代的人际信任之中,例如,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传统
社会主要靠习俗来制约,现代社会则有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一些现代夫妻,不仅有山盟海
誓,还有婚姻合同.
三 信任危机的根源
上面的讨论表明,建立和维持信任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个人因素与私人关系,二是
法规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这三种机制各有用武之地,在不少场合还需要它
们的相互配合.这三种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决定了社会中信任水平的高低.考察一下中国社
会中这些信任建立机制的情况,就不难找出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传
统社会中的信任模式.
1 中国传统信任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信任主要是通过私人关系来建立, 以人际信任为核心,道德性的社
会信任也往往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法制性的社会信任则很少.
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很有特色,它靠双方关系中的义务关联来保证人际信任,靠个人尽
力履行义务,并将义务扩大化来发展信任.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位往往是不
对等的,人们被教导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诚奉献,耻于索取",而不要主动表达
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自己的权利.这种道德规范对个人的要求非常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
有其它措施相配合,它可能带来两个负面的效果:其一,真诚奉献者的权利可能得不到有效
的保障,而不守规范的人可能坐享其成,即所谓的好人吃亏,小人得势,其实际效果往往是
鼓励违背规范;其二,如果要求个人服从这种规范的社会压力很大,一些道德水准达不到这
种高境界的人可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成为所谓的伪君子.由于从外表行为很难辨别真伪,
人们就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对策,这种防人之心使得人际信任往往
需要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建立,而且局限于小范围内.
在中国传统的信任行为中,普遍性的社会信任不是靠法规制度来建立,而是试图通过道
德楷模的示范,如"君子","圣贤","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来形成.这种机制要有效
地运转,必须具备很多条件,例如,带头的榜样必须是无私的真诚的奉献者,而且得到群众
的认可;榜样的行为必须是最有影响力的,即没有其他相反的力量来与榜样抗衡;群众必须
真诚地学英雄,见行动.这种机制当然有它的优点,如果行之有效,它具有很大的社会动员
作用.但是,这种机制过分依赖个别道德精英自我牺牲式的奉献行为,以道德高尚和纯洁作
为信任的一个重要基础,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机制可能是相当脆弱的,
一方面,它对道德精英过分苛求,使他们要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并可能使社会上最优秀的
分子得到最差的待遇,造成极其荒谬的不公平,结果使绝大多数的人不敢成为真正的道德精
英,妨碍了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当社会上扮演道德精英角色的人出现问题时,
整个信任体系就可能崩溃,个别人的道德问题可能引发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
中国传统社会也有很多的法规制度,但是却只有人治,而没有法治,因此也就缺乏法制
性的社会信任.在注重人治的社会中,规章制度能否深入人心,往往是由法规制定者和执行
者的个人行为的道德性来决定的.法规制度本身的权威没有独立地建立起来.所以,人们对
基本价值观的信任,对法规制度的信任都是以对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个人信任为前提的.
按照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道德精英.但是,
现实与理想往往相距甚远.
2 目前的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
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
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
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
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
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
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
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
心.
其次,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
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
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
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
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
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信任还非常缺乏.在现代社会中,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健全法制并落实法治,社会才能良性运行,社会信任才能获得根本性的保证.广义地说,
法治是管理社会的一种方式.一些人将当前的信任危机归咎为所谓的道德滑坡,这种说法当
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有完善的法治,道德滑坡就不可能滑那么厉害,退一万步,即
使道德水平降到最低点,人们的行为也会因为法治的约束而滑不下来.可以说,法规不健全
和法治不落实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泛滥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假冒伪劣之所
以屡禁不止,与我国目前很多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在发达国家,
推行标准化是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重要措施.如果对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
具体的严格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检查
和监督,那么,假冒伪劣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 重建信任的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信任的重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加强各个领域中的制度化建设,并树立法规制度的独立权威.对产品和服务,要
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要制定行业规范;对管理者和执法者,要制
定详细的工作规章.而且,这些标准,规范和规章,都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让人们知晓.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由过去主要依赖于人的道德自律,转变为主要依赖于客观的制约措施.值
得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例如,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推行
"政府采购",用公开透明的招标方法来购买政府部门所需的物资,从制度上杜绝了此领域
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第二,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如生
产厂家自己的质量监测,和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检查.外部监督则是指由有公信力而且有
控制力的第三者来实行监督.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外部监督.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内部监
督就可能流于形式.例如,在以前,我国医疗事故的鉴定主要由医院自身来执行,或者由卫
生主管部门来负责,由于一些医院及其主管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将本来应该由医院
方面承担的责任推卸给患者,结果引起很强烈的不满.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此做了改革,由
法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局外人"与医方一起组成鉴定小组,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公正
性.此外,我国去年推出的特派稽查员工作,由于从制度上保证了稽查员的独立性,如直属
国务院领导,稽查期间的吃住和交通全部自己解决,不准从企业接受任何"好处"等,已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必须指出的是,外部监督应该是多层次
的,监督者也应该接受监督.这就要求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度
和深度.
第三,将道德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如果道德规范过于理想,要求
人达到一个高不可攀的水平,那么,这种道德就会很脆弱,甚至很虚假.如果将道德建立在
一个很理想的基础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少数精英人物苦苦地追求高尚的道德,而大
多数人表里不一,实际行为处于很低的道德水平.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才能使大
多数社会成员都达到正常的道德水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道德基础是平等互利,而不
是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一种高贵的品德,个人可以以此来要求自己,但是社会不应该以此
来要求所有人.
第四,调整人际交往的规则,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际信任.在新的条件下,人际信任
很难再靠某一方的以身作则来维持,很多时候也不可能靠传统的人际资源来保证.我们应该
树立平等互利的意识,讲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在新的基础上,增加人际信任的程度.
如何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信任心态的转变,更需
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只有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有了根本的好转,全社会的信任水平才可能恢
复正常.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摘 要】 诚信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会计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说明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是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惟一责任人,这样才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超规范
我们一直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当今的会计,不仅其数据真实性已大有问题,就是其基本诚信品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怀疑。
1. 我国面临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那无异于会计的消亡,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它用。正因为此,我们才对会计真实性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并向社会各界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在会计真实性方面作出了基本承诺。而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这种承诺给予了充分信赖,所以会计信息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由此可见,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运用,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但是,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社会的这一基本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说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就一般层面上,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确实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但对所有者,而且对经营者都将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恢复会计诚信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首先要找出会计诚信缺失的真实原因,并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解决会计诚信失缺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建议。
制度缺陷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现行产权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导致作为信息使用方的投资者 和作为信息提供方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从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旦委托人远离企业或无法确认,受托人缺少相应的监督,会计诚信缺失就会因为缺乏动力和压力而成为一种必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诚信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能否得以协调的关键。对资源使用过程及结果作出如实记录并及时向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报告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会计身上,从而使会计诚信变得更为社会所重视。
3. 会计诚信缺失带给人们的思考
在没有委托人的世界,会计诚信原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根本上说,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内在要求
另一角度看,会计诚信的缺失似乎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现象。其原因,可从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垄断现象中寻找。令我们充满信心的是,虽然人类社会一再经历着垄断并缺乏诚信的磨难,对诚信原则的认同则始终未变。
综上所述,会计诚信为发展市场经济必需,但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会计诚信产生了各种扭曲性的影响。可以这样理解,会计诚信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紧密相依的。但市场的“三公”在世界各国迄今尚未得以真正实现,因此,会计诚信原则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难免打了或多或少的折扣。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是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现实条件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诚信原则。
4.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首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行为规范
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建立会计人员信誉档案制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另外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人人都讲诚信,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使诚信成 为一种自觉行为。
另外,加强契约管理
中国可能是没有委托人契约关系条件下会计诚信缺失的典型。解决这类问题,按权威的观点,只能应用社会契约论原理。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我国经济生活中在会计诚信问题上存在着什么样的“超规范”,我国现阶段在执行会计诚信原则时,应赋予各单位以什么样的“道德自由空间”。
由于我国的法律尚未建立在对目前我国会计“道德自由空间”真实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非常有针对性地出台各种解决会计人员两难境地的各项法律,因此,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诚信原则绝对不可能在“高压”政策下确立。
在中国会计实务中真正广泛地确立诚信原则,必须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其一,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最好完全剥夺会计自主选择会计方法的权力,使会计处理各种业务只有唯一选择。其二,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样,住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由单位一把手负全责,若如此,中国会计诚信原则的彻底恢复为期不远矣!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诚信。可以说,是诚信给了会计以健康的生命,失去了诚信,会计工作就无异于消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觉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社会需要诚信,而会计人员也只有用诚信这种职业道德武装起来,才会给会计工作注入“真实的生命”。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会计工作者的期望和信任,重新唤回社会公众 对会计行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忠利.浅议会计诚信[J]商情(财经研究),2008,(1).
[2] 张辉.诚信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 3).
[3]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经济师,2004,(9).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诚信教育
摘要: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主要与背景、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的问题、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了建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新秩序,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建立会计诚信的法律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内控机制等,使财务工作者能够遵循准则,严格自律,客观公正,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会计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危机;教育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可以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一、会计诚信危机的现状
21世纪,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会计造假形形色色,无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编造虚假会计凭证或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歪曲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通过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创造“账面利润”;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一般而言,会计造假主要有四种方式:(1)利用时间性差异,也称为“截期舞弊”。其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提前确认收益,另一种是延迟记录费用或负债。但是,不论采取其中的哪一种,都是通过时间因素实施舞弊的。(2)虚增资产价值。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值。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3)虚构利润。一度是美国也是全球头号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从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就是利用了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通过复杂的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并利用下属公司大胆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高风险的运作,由此增加公司账面资产和利润。(4)披露不实。常见手段是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推迟披露。有的上市公司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如在揭示股东持股情况时,掩盖了许多关联方;有的公司只说明关联交易,未说明关联方究竟是何关系等。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
1.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失
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社会大环境失信行为有关,并受其直接影响。当前,某些地方由于某些原因,决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规则由于其经常性的变动而缺乏严肃性。在某些偏远地区,制度规则的朝令夕改更是严重。这种不稳定的制度规则,必然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收益预期,将导致人们行为的短浅化,并可能诱发人们采取非诚信行为来获取利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将使一些市场参与者采取不合理的甚至违规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计舞弊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常常成为他们使用的手段之一。
2.公司制度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如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造成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对大股东的约束流于形式;又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容易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等问题,这一切的不完善,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埋下隐患。
3.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服务,而代理人为了获得继续代理,也会主动讨好委托人,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长期代理报酬。会计师为了企业的某些利益和领导的满意,听从企业领导的意志,审计师也可能会为了得到长期丰厚的审计费用而与企业串通或对企业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这种委托代理的制约关系,决定了会计师很难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作出公正的判断。所以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是理性看待会计诚信问题不能忽略的一环。
4.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如果将会计师的每次作假和不诚信看作一次博弈行为,尽管影响诚信博弈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却是博弈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游戏规则既定的情况下,是诚信还是不诚信,会计师要对决策后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收益高于成本,会计师就有可能选择不诚信;而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成本高于收益,会计师自然就会选择诚信。
三、会计诚信教育的建立
中国会计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诚信,不仅是企业应恪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朱�基曾高屋建瓴地作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并强调指出“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1.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加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快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
要推动整个社会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应当首先解决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明确起来。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确定较高级别的信用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3.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加强诚信教育使会计工作者都遵循准则,严格自律、爱岗敬业,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我做起,“不做假账”,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正彬.强化会计诚信之我见[J].财会研究,2003,(1).
[2] 卞宇.对我国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3).
[3] 缑思聪.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2006,(4).
[4] 熊筱燕.小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3,(2).
[5] 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经济评论,2004,(7).
[6] 张小岗.浅谈会计的诚信教育[J].四川会计,2003,(10).
[7] 曹玲.会计诚信之我见[J].经济师,2005,(12).
猜你喜欢:
1. 有关会计诚信论文范文
2. 关于会计诚信的毕业论文
3. 会计诚信论文综述范文
4. 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论文
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上一篇:职称论文答辩格式
下一篇:毕业论文挂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