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选拔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5 05:05

选拔机制研究论文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不断涌现,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与管理机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与比较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选拔与管理方式上的异同,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及满意度,从而探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与管理规律,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问卷主要由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基本情况、人才的选拔方式、培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满意度,共30项。我们向江苏省13个省辖市3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972份,回收率为97.2%①。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各种类型企业的分布及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大致比例,确定了相应的抽样比例,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按比例抽取被调查对象。去掉无效样本后,我们得到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1.人才的培养
(1)培养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接受培养的途径和机会较多,一般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其中63.1%的人参加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70.5%的人参加了企业内部的实践锻炼,56.5%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另有10.9%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12.3%的人被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仅有2.6%的人从未受过任何培训。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基本相同,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注重企业内部上课培训、企业内部实践锻炼以及企业外上课培训,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更重视企业外实践锻炼以及送到国外上课培训的方式(见表2)。
(2)培养效果评价。被调查对象对所接受的培训总体上是满意的,当问及“培训对你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帮助大吗”时,17.7%的人认为“大”,71.5%的人认为“较大”,仅有6.3%及0.3%的人认为“不太大”和“不大”。在这里,来自于3种类型企业的管理者做出的评价并无明显差异。
当问到“何种培训对你最有帮助”的时候,选择“企业内部实践锻炼”及“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的人分别占到33.5%和33.1%,选择“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的人占13.9%,9.7%的人认为“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最有帮助,但选择“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仅占7.9%,与上述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数的高比率(63.1%)相比而言,显然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表3可以看到,人们一般对自己参加过的培训评价较好,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参加过的培训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培训,实际上都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较大的帮助,只有企业内部的上课培训例外。不仅未参加过该类培训的人对其选择较少,那些接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也较少将之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
(3)对培养方式及内容的要求。当进一步问到“你希望得到何种企业外培训学习的机会”时,64.5%的人希望得到“短期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项培训”,22.5%的人希望“读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生”,37.7%的人则希望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另有20.3%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参观学习”,26.1%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显然,短期的专项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出国学习更备受欢迎。
对于“你认为目前的培训需要加强什么”的这一问题,超过半数以上的人(53.3%)认为应该加强实用性,39.1%的人认为要加强针对性,仅有4.9%和3.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培训的理论性和普遍适用性。
2.人才的选拔
(1)选拔方式。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是多样的,原有的“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方式在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已不是主要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相关的一系列人才选拔方式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企业内部提拔任命”仍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显然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与我们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比较好的方式是有差距的,他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公开招聘”作调查对象认为的较好方式之比较 单位:%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被调查对象获得目前岗位的方式反映了企业实际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被调查对象大多通过“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得到目前的岗位,这一比例高达41.0%,其次是“由董事会聘用”(18.4%),还有14.8%的人通过“公开招聘”上岗,12.0%的人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10.3%的人由“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产生,还有2.6%的人是“自己创业”,“从国外引进”的仅占0.1%。可见,经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上岗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要远远超出任何其他方式。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表5中可以看到,尽管“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在3种类型的企业中都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较少使用“内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经营管理人才,而较多采取“公开招聘”和“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则较少使用“公开招聘”与“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
进一步比较来自于不同性质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各种人才选拔方式的认同度,可以看到,“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的方式在国有企业中得到的更多的认同,82.1%的人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将之作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4.3%和62.2%,略低于国有企业;“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却在民营企业内得到了更高的认同,43.9%的人认为这是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国有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这一比例分别为34.8%及26.6%。
显然,中级与高级两类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不尽相同。在本调查中,25.8%的人是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32.2%是由董事会聘用的,也就是说,政府或上级组织的任命以及董事会聘用是目前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对于中级管理人才的选拔,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56.5%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职位的。
(2)人才特质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能力在各个企业的人才选拔中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问到,“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你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什么”的时候,高达83.6%的人选择了“能力”,而人品也被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44.8%的人选择了“人品”,选择“业绩”的人也占到35.9%,“经验”和“学历”在人才的选拔中,则相对作用较小,分别只有19.9%和13.8%的人选择了它们。

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对于能力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在“你认为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什么更重要”这一问题上,同样有84.0%的选择了“能力”,对于“人品”,人们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高达66.7%的人认为“人品”更重要,认为“业绩”与“经验”更重要的人分别只有26.9%和13.7%,而“学历”则最不为人所看好,仅有3.6%的人认为学历重要。
按照不同企业的性质进一步来看,“经验”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该类企业中有34.6%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中比较重视“经验”,而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这一比例仅为15.5%和18.5%;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强调“业绩”,分别有41.6%和36.2%的人选择了“业绩”,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相应选择的人为25.2%,明显地低于前两者;“人品”在民营企业中,被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53.3%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人品”,这一比例在国有企业为42.9%,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34.2%。
3.人才的管理
(1)激励方式。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较多,但薪酬以及升职乃是企业用来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见表6)。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与被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更能发挥激励作用的方式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除了股权这一项而外。由此看来,目前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较好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我们试图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人才激励方式加以比较,结果发现,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更多地使用了“股权”这种方式,民营企业中,选择此项的占28.8%,国有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此项的分别是16.3%和16.7%,低了10多个百分点,而在“升职”这一项上,民营企业则比其他两类企业低了近1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为59.3%,而国有企业为69.3%,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67.6%。我们还看到,“精神”鼓励在国有企业中被更多地采用,来于国有企业的调查对象中,有53.3%的人认为本企业主要的激励方式是“精神”,而民营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同比分别为38.5%和24.8%。
(2)对业绩不良者的对待方式。从(表7)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人员,企业常用的方式依次是“换岗”、“批评”、“降职”、“降薪”、“培训”、“辞退”。但目前企业所采取的这些对待方式与人们认为较好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表明,我们调查对象实际上将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原因归诸于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不是主观上的未尽职,不努力。
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对待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人员,国有企业更多地采取“批评”的方式(61.9%),而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较少,选择率分别为53.3%和41.9%;在“辞退”这一项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是40.1%,大大高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13.4%和27.5%;“换岗”也是国有企业较常采用的方式,对此的选择率高达74.4%,而另两类企业相对较少采用,民营企业的选择率为59.6%,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为58.6%。总体看来,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者,国有企业的对待方式更为柔性,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为刚性。
(3)人才流动。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在我们的调查中,19.9%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相应的规定,“而且比较完善”,60.0%的人认为“有,但不完善”,认为“基本没有”的仅占19.4%,“根本没有”的则微乎其微了,只有0.9%。
比较不同类型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管理规定可以看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规定更加完善,有27.1%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着“比较完善”的规定,而来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此的选择率分别为17.3%和17.5%,低了10个百分点。
对于“你认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问题,56.5%的人认为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引导措施配合,有条件地放开”;40.7%的人认为应“全面放开,由市场机制决定”;仅有2.8%的人认为应以“政府措施为主,适当结合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在人才流动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要求通过市场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而政府在这其中的作用更多地被定位于“搭台”,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人才市场体制,开放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交流”来体现;尽管不少人提出应该“全面开放,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也是“在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的前提之下,“建立良好的企业家市场”,而市场运作机制的规范,非政府莫属。因此,政府的作用并没有被人们忽略。
二、分析与讨论
1.建立怎样的培养机制
从前面的结果来看,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式,主要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参加过多种培训,而且觉得对自己经营管理是有帮助的。现有的各种短期培训班解决了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问题,但职业化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专业学习与专门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开放、便利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在此,政府的重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建立起市场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对社会性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为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而企业自身,也应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增加培训投入,积极开展针对中低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力度,把优秀的人才选派到中外合资的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熟悉国际化运作惯例和接受最新技术的能力。
2.建立怎样的人才选拔机制
从前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是“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尽管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近半数的人也是通过这一方式得到目前岗位的,但他们大多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公开招聘”,是他们较为看好的两种人才选拔方式,虽然这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但它们最大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相对公正,为每个人提供了机会上的公平。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寻求的,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为人才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相信随着这一人才选拔机制的逐步完善,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提拔任命的方式”。
3.建立怎样的人才管理机制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调查对象大多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是“满意”(13.3%)和“比较满意”(72.7%),两者相加,满意率达86%,而“不太满意”(13.0%)和“不满意”(0.9%)仅占14%。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了相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对来自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满意度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我们进一步分析他们为何满意以及为何不满意,却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诚然,感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得到了发挥”、“企业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氛围好”以及“企业经营状况好”,但从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似乎更注重发挥特长的机会,相对而言,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更注重利益方面的激励。从不满意的原因来看,可以得出与上述基本一致的结论。
从前面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更加柔性和人性化一些,而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加刚性,但管理者们的满意度并未因此而产生显著的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起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利益导向机制及约束机制。
注释:
①考虑到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仅限于中、高级管理人员。

文秘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纷纷崛起,文秘这一职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中。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文秘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

2、浅论不同历史阶段对秘书素质的不同要求

3、论现代企业中秘书人员必备的素质

4、秘书心理性格要求探讨

5、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职业道德

6、秘书能力层次分析

7、切实加强秘书人员适应能力的培养

8、浅谈秘书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9、秘书人员的举止礼仪探析

10、秘书工作中的生活礼仪

11、试析秘书的人际关系

12、浅析秘书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13、企业秘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14、试论秘书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5、谈谈秘书与领导相处的基本原则

16、秘书辅佐职能分析

17、浅析市场经济中秘书工作的参谋职能

18、论秘书协调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论我国当前秘书工作的内容

20、秘书工作的特点与创新思维

1. 行政管理与文书工作

2.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3.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4. 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档案管理

5. 秘书如何做好信息工作

6. 论提高会议效率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

7. 论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8. 当前企业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 我国政府机关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 秘书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11. 秘书考核评估初论

12. 秘书人员选拔机制研究

13. 股份制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研究

14. 论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

15. 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刍议

16. 中国传统行政中的秘书擅权现象研究

1. 论秘书的角色定位

2. 论性别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3. 论秘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4. 新时期秘书综合素质之我见

5. 论秘书的知识素养

6. 论秘书的写作素养

7. 秘书辅佐职能分析

8. 论秘书的协调艺术

9. 论秘书协调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 论秘书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11. 论秘书的会议管理

12. 论秘书的时间管理

13. 秘书工作方法谈

14. 论秘书工作的适度原则

15. 秘书工作“3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之我见

16. 试析公文的特点

17. 公文写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用途与意义

18. 如何正确选用公文文种之我见

19. 公文写作思路初探

20. 公文与记叙文特点之比较

人才选拔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关于你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相关文献:
1、《人才选拔趋向符号尊重的教育影响》作者:杨启亮 刊名:教育学报 出版日期:2011 期号:第05期 。
人才选拔中演绎成简单的符号尊重(如限定为资格条件),这对于弱势高校学生和其他社会人才而言,其公平权力被剥夺就是一种隐性的符号歧视。在"不拘一格选人才"、"培养人才"成为制度化规定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与促进公平的国家教育政策相悖的误区
2、《高等学校学术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研究》作者:赵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出版日期:2007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国外大学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值得借鉴:严格筛选教师;富有弹性与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教授终身制;坚持自我发展的培养理念;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本文尝试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高校学术人才胜任特征,并对胜任特征进行描述,进行高校的学术人才选拔与培养。
3、《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探析》作者:翟居怀 刊名:教育与职业 出版日期:2008 期号:第02期 。
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在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史上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从考查、考试的类型、举措、方式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
一、荐举选才阶段 所谓荐举选才, 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实行的以推荐、察举为主要特征的人才选拔制度。西周时期的人才选拔、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时都是如此
二、科举选才阶段 我国以考试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 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 年)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 沉重打击了门阀势力, 士族
制度逐渐崩溃, 废除了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 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三、民国时期的高考制度民国时期, 尽管人才选拔制度的层次不一、形式多种, 但高考无疑是一种主要的形式。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从
简单模仿日、美到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四、新中国的高考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高等院校仍实行单独招生的制度。1950 年, 全国有三个大区的高等学校开始实行联合招生的制
度, 1951 年发展为六个大区的高校联合招生。1952 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的高考制度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河南自考论文题目

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公安管理方向

1、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 公安机关大接访工作效果分析

3、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4、 试论基层公安机关走出经费保障困境的长效机制

5、 试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模式

6、 跨地区、多警种的警务协作模式研究

7、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8、 关于公安机关警务协作中的统一指挥问题研究

9、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警察职能演变

10、 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与犯罪预防绩效

11、 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

12、 论警察巡逻体制创新

13、 从公共管理视角谈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14、 论新世纪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途径

15、 论警察权力的道德约束机制

16、 警务责任工作机制研究

17、 论公安机关服务理念与勤务制度创新

18、 试论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20、 关于公安民警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思考

21、 论奖励激励在警察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2、 基层公安机关勤务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

23、 试论对公安领导者权力运用的监控

24、 论警察激励机制的构建

25、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管理层级设置的思考

26、 论提高基层公安实战部门工作质量的途径

27、 论提高基层公安实战部门绩效的工作机制

28、 论公安经费开支的监督

29、 论公安机关规范化管理

30、 试析公安机关的政府采购管理

31、 浅谈公安机关警务保障体系的完善

32、 当前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与现实需求分析

33、 论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公安财务管理

34、 论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

35、 浅析当前公安机关装备保障与使用

36、 节约型公安机关建设之研究

37、 试论公安装备配备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38、 公安机关执行新财政收支科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9、 试论公安装备配备标准体系

40、 论岗位责任制对公安管理的作用

41、 当前公安机关推行目标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42、 公安民警工作满意度分析

43、 试论增强公安机关群体凝聚力的途径

44、 试论公安新闻发布会的有效组织

45、 论质量管理在公安机关的应用

46、 应对警务危机之策略

47、 公安机关危机公关之对策

48、 关于基层公安实战部门工作绩效的评价

49、 论公安机关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及其引导策略

50、 如何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51、 浅谈公安机关组织结构改革与创新

52、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53、 关于公安机关优抚制度的思考

54、 社区民警角色分析与工作技能要求

55、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56、 从市政管理看城市警察职能

57、 街面巡逻见警率与反应时间研究

58、 关于公安派出所绩效考核的思考

59、 论公安管理的效率增进

60、 浅谈公安领导体制改革和创新

61、 试论警务公开与公安组织绩效提升

62、 试论公安指挥中心职能

63、 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研究

64、 试论公安领导力

65、 试论公安领导者如何有效地使用权力

66、 论公安统计对公安决策的意义

67、 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的公安应急体制研究

68、 公安机关应急管理的任务、特点和对策

69、 关于公安决策咨询机制建设

70、 论公安领导决策艺术

71、 论公安统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2、 我国公安指挥体系研究

73、 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因素分析和预警机制建设

74、 试论公安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保障

75、 试论紧急警务现场指挥的情报信息工作

76、 紧急警务现场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77、 公安决策创新与超优目标设计思想探究

78、 试论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

79、 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80、 论适应动态社会治安管理要求的公安统计工作改革

81、 公安指挥的情报信息保障系统研究

82、 公安派出所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83、 试论警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84、 人口管理信息化研究

85、 论公安机关信息资源开发

86、 论公安信息系统对于提高警力的意义

87、 电子警务与电子政务关系研究

88、 关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89、 试论公安信息安全管理

90、 公安信息标准化研究

91、 电子警务若干问题研究

92、 网络环境下的治安问题研究

93、 公安组织评价基本技术方法研究

94、 电子警务实施办法研究。

95、 公安机关办公自动化研究

96、 论公安信息化与警务效能提高

97、 电子警务工作模式研究

98、 公安组织评价基本要素研究

99、 城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研究

100、 电子警务与公安管理创新

101、 国外警察信息化建设研究

102、 论如何实现公安管理工作信息化

103、 警务协同的内容与方式研究

104、 公安机关紧急警务处置现场指挥问题研究

105、 公安指挥处警预案研究

106、 警务协作中指挥关系研究

107、 论指挥中心在公安指挥中的作用。

108、 公安指挥中心规范化建设研究。

109、 论如何提高公安指挥的有效性

110、 公安指挥机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11、 论公安机关警务协作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112、 论公安指挥模拟训练系统开发

113、 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现状分析及改进

114、 论加强公安监督的途径

115、 关于当前警务督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116、 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度建设

117、 如何加强对公安机关“一把手”的监督

118、 用权变理论管理警察人力资源——对警力不足的思考

119、 关于公安机关警种合理设置的思考

120、 基层公安机关行政改革研究

121、 公安机关行政权威流失问题研究

122、 关于警力下沉的理性思考

123、 关于公安机关开展基层基础建设的战略思考

124、 现代国家构建理论与公安行政改革新思路

125、 试论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改进

126、 论公安机关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127、 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128、 论公安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129、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130、 论“战训合一”的公安教育培训模式

131、 公安机关人才选拔机制研究

132、 公安民警考核方法研究

133、 公安民警职位分类研究

134、 实习警察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认定形式

135、 公安民警素质结构分析

136、 公安机关“从优待警”保障机制研究

137、 论新时期公安文化建设途径

138、 公安行政职能转变研究

139、 关于构建服务型警务模式之我见

140、 论外国警察教育训练工作的启示及借鉴

141、 试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142、 警察权力腐败现象透析

143、 对公安机关末位调整措施的思考

144、 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结症及解决途径

145、 论警察权力运行规范与制约

146、 如何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

147、 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构的整合

148、 关于当前公安监督工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49、 试论警务督察工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150、 论现场督察的实施

151、 论警务督察效能的提高

152、 如何构建公安机关惩防腐败体系

153、 如何加强对基层公安领导的监督

154、 论公安行政执法监督

155、 基层公安机关培训工作效果评估

156、 试论公安行政伦理

157、 构建学习型警队的条件分析

158、 警察绩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159、 试论警察绩效“评估链”

160、 试论社会公众见义勇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161、 警力下沉的经济学分析

162、 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研究

163、 试论公安行政人格的完善

164、 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

165、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166、 试论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

167、 论公安机关腐败治理体系建设

二、刑事证据学方向

168、 试论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特点和评价

169、 论我国封建社会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70、 试论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171、 自由心证原则与判断证据的标准

172、 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构想

173、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点

174、 试论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75、 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176、 论“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运用

177、 无罪推定的真实内涵探究

178、 论证据不足不起诉案件的证据运用

179、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背离

180、 试论疑罪从无原则的具体适用

181、 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

182、 试论刑事疑案及其处理

183、 从国外立法看我国的无罪推定制度

184、 试论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

185、 对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

186、 证据关联性含义及其判断

187、 试论证据的关联性

188、 试论证据的关联性及查案适用

189、 试论刑事证据的合法性及其制度完善

190、 刑事诉讼证据能力初论

191、 论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

192、 试论证明力强的证据和证明力弱的证据

193、 试论证据意识

194、 论物证

195、 试论物证的概念及其证明力的特点

196、 试论现场微量物证的侦破作用

197、 论书证收集的程序保障

198、 论书证

199、 试论书证及其证明力的特点

200、 论证人资格问题

201、 论幼年证人的资格

202、 试论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作证的问题

203、 证人拒证行为的性质及法律对策

204、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证法律责任的探讨

205、 刑事案件证人拒证追究制的立法构想

206、 论公民免证权

207、 证人作证义务初探

208、 试论强制证人作证的合理性

209、 完善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构想

210、 试论证人证言的两重性

211、 论非证据性证人陈述的排除

212、 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213、 建立与完善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

214、 论证人证言的特点与运用

215、 证人证言失真原因及对策研究

216、 试论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

217、 警察出庭作证若干问题的研究

218、 试论单位或组织出具刑事证言的违法性

219、 试论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220、 对强奸案中被害人陈述的证明力初探

221、 试析被害精神病人陈述的法律效力

222、 试论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及审查判断

223、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224、 浅谈同案犯口供的法律性质及证明作用

225、 试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证据价值

226、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攀供问题探究

227、 试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白

228、 证明责任与犯罪嫌疑人如实陈述

229、 论口供的特点与运用

230、 试论“零口供”与沉默权的关系

231、 毒品犯罪案件中口供的鉴别与认定

232、 试论“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原则

233、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口供规则体系

234、 论我国口供补强证据规则

235、 试论询问笔录、调查笔录的法律性质

236、 试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证明作用

237、 试论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和审查判断

238、 试论我国的鉴定人制度

239、 试论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及其责任

240、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立法完善之构想

241、 试论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和价值判断

242、 浅谈测谎技术在侦查领域中的运用

243、 关于测谎及其结论的争议与评析

244、 论指纹检验技术在侦破案件中的作用

245、 刑事鉴定结论若干问题辨析

246、 刑事诉讼中鉴定的性质和范围

247、 试论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及其证明力

248、 试论视听资料在侦查中的运用

249、 视听资料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250、 论视听资料在诉讼中的意义及应用

251、 试论视听资料的含义及其证明力

252、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价值

253、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

254、 论计算机数据的证据价值

255、 试论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

256、 试论电子数据信息的证据效力

257、 试论网络犯罪的证据收集及其采信规则

258、 电子证据规则体系研究

259、 试论刑事证据的分类

260、 试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261、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传来证据

262、 试论传闻证据及其排除法则

263、 试论传闻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64、 试论传闻证据规则的含义和价值

265、 试论直接证据及其运用规则

266、 试论间接证据及其运用规则

267、 试论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268、 试论间接证据的证明方法

269、 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犯罪事实

270、 试论间接证据在预审中的作用

271、 论言词证据及其运用规则

272、 论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

273、 试论辩护证据及其运用

274、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

275、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276、 论刑事诉讼的免证事实

277、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278、 试论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

279、 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280、 论证据确实充分的客观标准

281、 试论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

282、 试论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

283、 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承担

284、 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285、 论刑讯逼供的危害性及其防范对策

286、 关于严禁刑讯逼供的几个问题

287、 严禁刑讯逼供若干问题探讨

288、 高科技取证与严禁刑讯逼供

289、 论侦查阶段律师收集证据权

290、 试论违法取得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

291、 试论非法证据取舍的价值权衡

292、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293、 论刑事证据规则及其制度构建

294、 论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

295、 试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效力

296、 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

297、 论我国刑诉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98、 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

299、 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研究

300、 浅议我国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

301、 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

302、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问题研究

303、 对非法证据材料证明力问题的探讨

304、 刑事非法证据成因分析

305、 试论秘密取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306、 论取证难及证据制度之完善

307、 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

308、 沉默权移植与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309、 论沉默权制度的引进与借鉴

310、 试论沉默权对侦查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311、 试论沉默权

312、 试论审判阶段控方收集证据权

313、 论交通肇事案件的证据特点及其运用原则

314、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范围

315、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展示制度研究

316、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7、 论再审证据的收集和运用

三、犯罪学方向

318、 非犯罪化研究

319、 犯罪学实证主义学派基本观点评价

320、 强制性环境对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

321、 社会反应与犯罪的关系

322、 情景因素在犯罪行为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323、 社会化与少年犯罪

324、 犯罪统计的价值评断

325、 论社区警务与犯罪控制

326、 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犯罪问题

327、 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

328、 预防犯罪的模式探讨

329、 被害预防在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30、 当代刑事政策视野下的犯罪被害预防

331、 试论警察被害预防

332、 我国流动人口潜在被害性及其预防

333、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334、 被害预防在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地位

335、 网络接触中的被害性问题探讨

336、 创建无毒社区之理论与实践

337、 “无被害人犯罪”的预防机制

338、 家庭暴力与未成年人犯罪

339、 青少年暴力犯罪原因分析

340、 家庭结构变化与少年犯罪的相关性

341、 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现象探析及思考

342、 “两抢”案件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343、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344、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犯罪现况浅析

345、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346、 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及其完善

347、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348、 腐败的预防机制

349、 跨境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防范

350、 洗钱犯罪的预防与惩治

351、 涉网金融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防范

352、 网络成瘾与上网中的越轨行为

353、 网络黑客行为的定性分析与公共治理

354、 商业贿赂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55、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行为的治理对策

356、 足球流氓的治理对策

357、 群体犯罪及其公安控制

358、 手机短信违法犯罪的治理对策

359、 互联网对上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分析

360、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361、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362、 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预防

363、 论“擂肥”违法犯罪及其控制

364、 高校犯罪预防模式研究

365、 社区矫正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作为其载体,决定了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另一类是需要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 方法 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耦合增效。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 总结 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协同运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中,教师能否模拟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教师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为了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于2014年1月—3月采用个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首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10名教师进行开放式个人深度访谈,然后选取湖南省高校的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落后(84.3%);案例资源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79.6%);教师专业素养低,案例教学水平不高(70.1%);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69.4%);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僵化(53.2%)等。另一类是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案例讨论与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不足(84.9%);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75.0%);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67.3%);等等。后一类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解决。

二、合作学习对案例教学法的耦合作用机制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动态地利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合作互助式的学习策略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之与案例教学法协同运用,就能够与案例教学法产生耦合作用,发挥联动效应。第一,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获得信任、认同、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第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扮演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他们只是通过对组织形式的干预和引导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充当活动的“管理者”“顾问”“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合作学习中的讲授是师生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四,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合作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总之,合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追求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这对于克服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运用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总结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一)课前教学设计与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原则、教学案例的准备与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场地设施准备以及辅助工具准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学生同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技能目标。其中学业目标又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合作 学习方法 选择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以学业目标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的方式学习大量新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调查法和拼图法;如果是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可以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或小组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阅读案例、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拟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时的发言提纲、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运用与管理

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案例课堂交流的组织实施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小组规模为2~6人较为合适,这样既能可以保证每个组员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能较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组的积极互动。当然,在具体确定小组规模时,还需要考虑到全班人数、教室空间、学习时间、可用学习资料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此外,教师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思维模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差异进行分组,其基本原则是增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提高小组之间的同质性。课堂交流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与协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比如,有些成绩比较好或平时表现好的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喜欢独占发言权。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处理,比如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并定期轮换;使用发言卡或发言棒,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小组 报告 和总结发言,这时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其他小组必须提1~2个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三)课后 教学总结 与评价

总结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适当扩展与延伸,并指导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学习书面报告,以便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中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以不断调整偏差,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成绩,考查教材组织、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的恰当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以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值得尝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10.

[3]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市场经济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由于行政单位自身具有特殊性,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优势。

关键词: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当前,很多单位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为了能改变这种状况,做好人才资源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其能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

一、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我国行政单位的工作职责是管理政府,再加上历史这一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因此没有合理管理人才。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行政单位无法很好地管理办公人员,且人才流通性较差,这就导致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人才、调配人才。同时,很多行政单位并没有构建完整的人才选拔机制。在选拔人才时仍然选用接班的方式。这种家族式的人才选拔并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从而影响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些员工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就从事行政等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办事效率,又浪费了人力成本。另外,家族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行政单位长远发展。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费

行政单位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担负着管理的成本;担负着员工的养老 保险 。行政单位本属于非盈利机构,其自身的生存都是依赖于财政拨款。尽管我国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行政事业管理中,但却始终没有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所投入的经费比较少,这就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培训工作,最终影响到人员的综合素质。

3.缺乏明确的人才培训目标

现阶段,行政单位在培训员工时,并没有确定培训目标,再加上专业培训课程比较分散,从而影响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员工培训并没有与绩效考核挂钩,很多员工都不愿意去参加培训。

4.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行政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没有与员工日常表现挂钩,再加上缺乏完整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不高昂。与此同时,其并没有公开绩效考核的相关信息,这种不透明的绩效考核会让很多员工产生猜疑,从而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策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素质的高与低成为判断行政单位能否长远发展下去的标志。所以,在人力管理策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员工看作是推动行政单位健康发展的动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可以为行政单位改革、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现阶段,单位与单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单位要重视每位人才,坚持以人为中心,将每位员工的内在潜力都挖掘出来。

2.不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在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员工绩效是一个关键性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这不仅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热情激发出来,还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员工,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单位要将绩效考核与工资、奖金、个人发展等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管理好每位员工。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多与员工沟通,让员工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

行政单位发展不仅与系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还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推动其向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确定完整的培训方案,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培训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将培训效果作为依据,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4.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

行政单位中存在人才选拔不合理的问题,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在选拔人才时,要将“逢进必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必经门槛,且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要监管这一考试,确保其能从中选择出高素质的人才。近几年,用人制度开始走向公开化、规范化,这就营造了公正、平等的选拔环境,从而可为单位选拔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行政单位的发展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如果其并未合理管理人力资源,就无法长远发展下去。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行政单位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滕竺君.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4(20):8-9.

[2]叶秀娟.政府单位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8):78-79.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4.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5.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上一篇:论文题目文献梳理

下一篇:厦大毕业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