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高专论文格式
镇江高专论文格式
饿,论文答辩距离内容,就是由3个或5个本校的教师对你写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或者问你一些看法。其实没有什么。
形式是问答的形式。
时间最多20-30分钟,快的10分钟搞定。
镇江高专论文答辩
我就是高专的,也刚答辩结束,大概3天吧,我觉得跟其他学校比起来,不算严,跟老师的关系好,也很重要
镇江自考毕业论文答辩流程是什么?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格式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2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1.4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2.2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2.3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学校要迎评,要我们写论文,请各位帮忙找找相关的资料
高职高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作者:杨国祥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 点击数:542 更新时间:2005-5-16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所在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工作实践和思考,论述了高职高专应从“全面思考学校定位,客观分析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协调发展”三个方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新跨越。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基于国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新跨越,是每所学校主要领导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高职高专应从“全面思考学校定位,客观分析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全面思考学校的社会定位
高职高专要从社会功能、教育结构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来思考学校的定位,其中,社会功能的定位决定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定位和自身发展的定位。
1.社会功能的定位 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有的学校主要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铜陵学院等;有的学校主要为某一行业或某个职业群输送人才,如公安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等。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性普通高专,学校主要定位于“立足镇江地方经济,面向苏南经济板块和‘长三角’经济圈,为区域发展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新性、广适性的应用人才”。学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①直接为地方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镇江市“十五”期间人才净增和自然减员累计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1万多人,地方高职高专应成为区域和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阵地和主渠道。②承接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和地方企业的应用性和技改性科研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先后承接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90多项,承接地方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100多项。
2.教育结构的定位 ①高职高专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属职业教育的高层次;2003年全国高校录取382万人,其中本科生182万人,占总数的47.6%,高职高专生200万人,占总数的52.4%,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市2004年开始进入高校生源高峰期,年均3.7万人左右,2007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求达到50%;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将承担地方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份额,学校正加快建设和发展,努力增强自身的承担能力和吞吐量,迎接生源高峰。②高职高专除了学历教育外,还是地方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和群众终身教育的主要阵地。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成人广播电视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和函授学习等渠道,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广大市民的终身学习构建了宽阔的平台,目前,学校在籍的各类成人学员已有6 000多人。
3.自身发展的定位 高职高专由于所在地区(或行业)和办学条件不同,在发展定位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个性就是各自的办学理念、
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等有所不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是:①发展目标。整合做大,特色发展,提升内涵,适度扩张,努力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②办学层次多元化。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五年制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做好地方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并同时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等。③人才规格应用型。瞄准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智能性管理层面和操作一线的人才需求,培养广适性的应用型人才。④学科类型综合性。根据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商科等5个门类的基础上,加快医学专业建设,开设普通大专、五年制高职专业60多个;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努力形成相应的2,-,3个主学科和10个窗口课程。⑤服务面向区域性。立足镇江,辐射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圈,努力为区域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⑥培养方式“订单式”。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实际,采取需要多少培养多少、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的“订单式”培养方式。⑦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8 000~10 000人。
二、客观分析高职高专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导向,高职高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发展趋势 从现状分析看,高职高专发展呈现以下三大趋势:①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上,高职高专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②扩大规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的校均规模由上年的6 471人增加到7 143人,其中高职高专校均在校生由上年的2 523人增加到2 893人;目前,江苏省一些高职高专校均年招生数已突破2 000人,校均全日制在校生超过6 000人。③做强升位。随着应用型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移,中等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学院高移,高职高专又向本科层次高移;目前,上海和江苏已经有升格为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对于以上三大趋势,笔者认为,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权衡利弊,正确选择,尤其在扩大规模和“升本”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以保持学校的协调发展。
2.面临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①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和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够准确、不够清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②发展空间呈夹缝型。高职高专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中等职校之间生存发展,面临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的比重不断扩大,以及综合大学大力发展二级民办职业技术学院,这种竞争的压力越发增大。③办学投入不足。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高专基础较差,财政投入有限,市场竞争中办学成本又不断上涨,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负担很重,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3.发展途径 高职高专除了自身努力外,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进发展。①资源整合。在办学资源和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做大做强,如江苏连云港实行中高职贯通、优势互补,整合做大地方职业教育,这是加快发展的睿智之举、多赢之举。②“借船出海”。依靠综合大学,分享其优势资源,加快高职高专发展,如江苏省宿迁市通过借助省内其他重点院校的力量,实现高职高专建设“从无到有、从专科到本科”的“两级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建成了宿迁学院。③合作办学。通过社会企业和财团的投资与合作,加快发展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和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江苏目前已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15所,大部分综合大学都已设置了二级民办学院。④市场运作。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推进高职高专的发展,如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的“融资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院校的建设资金。
三、积极推进高职高专的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都以“协调”为基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横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纵向协调。“协调”已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调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发展。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结合长远规划,确立了“三个阶段”、“四个并重”和“五个统一”的发展思路。
1.依据“三个阶段”,推进持续发展 学校规划按照“做大、做强、做优”三个阶段,拾阶而上,循序渐进。①适度做大。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快把基础做实、把规模做大,增强自身的承接力、生存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②逐步做强。学校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之后,要强化管理,练好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社会地位。③努力做优。学校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之后,加快构建专业优势、质量优势、就业优势和管理优势,彰显特色,以特色迎接挑战、以特色求得生存、以特色形成优势。
2.坚持“四个并重”,保持协调发展 学校发展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兼顾,坚持“四个并重”。①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学校既要抓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强化内功;又要加快推进教学基础、实验实习设施、图书资料等外延建设,优化条件,打造形象。②坚持规模与结构并重。既要注重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又要注重优化专业结构,按需办学,协调发展。③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为1∶1。④坚持办学效益与社会效应并重。办学效益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和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必须统筹兼顾直接的办学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应,优化育人环境;前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源,后者为学校发展赢得信誉,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同步增长。
3,坚持“五个统一”,实现全面发展 要实现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一”。①坚持盘活内存与集聚吸纳并重,实现外部广泛吸纳和自身加快建设相统一。②坚持管理改革过程中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相统一,实现管理与放活、规范与激活的统一。③坚持依法治校与亲情管理并重,实现学校、系部和师生三方面目标取向的统一,营造亲情化、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④统一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可承受的程度,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学校稳步发展。⑤协调统一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积极性,凝心聚力,形成整体、持久的办学动力。
笔者认为,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等于一定要放慢发展速度。全面、协调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分
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无为”与“有为”的互动是一种高水平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奥林匹克论文文献
下一篇:毕业论文定稿没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