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田径论文文献作品

发布时间:2023-03-05 08:33

田径论文文献作品

[收稿日期] 2010- 07- 02
[作者简介] 余红盈( 1976- ) ,男,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 硕士。
掷标枪左侧支撑的作用与影响因素探析
余红盈
(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摘 要 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已在标枪教学和训练中引起
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 文章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掷标枪左侧支撑中左腿支撑、 左肩
制动和左腿蹬伸以及对影响左侧支撑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 以期能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标枪教学
和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标枪; 左侧支撑技术; 左腿支撑;左腿蹬伸
An Analysis on Rol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ftSide Strut in Javelin Throwing
YUHong ying
Abstract Left side strut a critical techniq ue in putting for th the las t stren gth in Javelin throwing. I t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and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 tance in Javel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Howeve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y is still rare. This pa
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mechanics on left foot support, left shoulder braking, left leg kick
hold up in Javelin throwing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offer some help and suggestions for coaches in
teaching and players in training.
Key words Javelin; left side strut technique; left leg suppor t; left leg kick hold up
!中图分类号∀ G82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3229( 2010) 05- 0089- 04
1 前言
掷标枪是技术比较复杂的田径运动项目之一。
合理的掷标枪技术要求运动员在周期性转为非周
期性的快速运动中, 充分发挥人体能力将标枪掷
出,在各项技术中, 最后用力是关键。从有关文献
资料来看,对掷标枪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后用
力技术上,过去此类研究大多注重于身体右侧各环
节技术。随着人们对最后用力右侧各环节技术和
实质逐渐取得一致性认识的同时,逐步认识到最后
用力阶段左侧环节对掷标枪成绩也具有极大的影
响作用。为了论证左侧支撑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
才能做好左侧支撑用力技术, 左侧支撑技术的优点
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对相
关数据、 图片处理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着重论述了
左侧支撑的作用,同时也对影响左侧支撑技术的因
素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以供教学和训练参考之
用。
2 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中外优秀男女标枪运动员
左腿支撑的一些相关数据及技术图片。
( 2)数据统计法
使用sps s 统计软件系统, 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
处理和对比分析。
# 89 #
2010年 10 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Oct. 2010
第 10卷第 5 期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nal Science Edition) Vol. 10 No. 5( 3)图片解析法
通过引用的图片对出枪时的相关技术进行比较
分析。
3 左侧支撑的作用
3. 1 左脚迅速落地支撑能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
姿势
运动员交叉步结束, 右脚着地后, 在保持身体
向后倾斜,右腿积极工作的条件下, 促使左腿伸直,
左脚开始快速着地,进行有力的制动支撑。左腿的
制动支撑对于控制交叉步所获得的身体向投掷相
反方向倾斜姿势(即超越器械姿势) ,有关肌肉的拉
长与扭紧,使肌肉处于良好的准备工作状态, 从而
获得较长的工作距离,均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左腿
落地消极,动作缓慢, 就会出现身体重心迅速移过
支撑点, 使扭紧与拉长的肌肉过早地松驰, 不能做
出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 缩短了工作距离。为此,
要做到正确的左侧支撑, 就必须做到: 左腿积极快
速地支撑,左脚不要后撤; 左臂、 左肩不要后撤, 以
免造成上体向左转动; 不要屈踝、 膝、 髋, 特别不能
屈髋后坐。
3. 2 有力的左侧制动支撑能够将助跑速度转化为
投掷速度
在器械出手角度一定时, 投掷成绩主要取决于
标枪的出手初速度,而初速度的大小又取决于助跑
速度和最后用力两个环节。优秀运动员在最后用
力之前, 身体和标枪所获得的速度为 7~ 8m s。通
过最后用力, 身体的速度降为3m s 以下, 而标枪却
获得了高达每秒 35m 的速度。由此可见,通过最后
用力,可将助跑速度转移到标枪上, 成为投掷速度。
这一速度转移的过程,左侧支撑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首先从矢状垂直面上
看, 当右腿向着投掷方向屈膝、 跪蹬并推动右侧髋
部向投掷方向转动的同时, 左脚必须主动、 快速地
落地于身体重心前面, 进行强有力的制动支撑用
力, 这样既制止了下肢继续向前的运动, 又可利用
惯性进行有力的投掷。
据力学原理, 运动中的物体, 如果一端做制动
减速运动, 另一端必然向前做加速转动, 而且, 制动
减速率增加, 加速转动率也增加。因此, 左侧制动
支撑能够增加上体、 投掷臂以及标枪向前的速度。
再从水平面上看,正是由于左脚落地给地面一个作
用力,地面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于左脚上, 并
沿着左腿传到左腿左髋部, 使左髋部产生向前的制
动减速运动, 必使右髋向前做加速运动, 这时左臂
也屈臂制动, 再加上右腿的正确工作, 使整个身体
以左侧为轴向投掷方向转动。同样道理, 左臂屈臂
制动,使肩轴左侧产生制动减速, 从而加大了右肩
部向前的运动。虽然上述分析是基于两个平面的,
就一个完整的动作来看, 它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三维
空间。
3. 3 正确的左侧支撑有利于获得合理的出手高 度、
3. 3. 1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高度的影响
在标枪出手的一刹那, 左腿应充分向上蹬
起, 并充分伸展投掷臂, 使器械达到适合自己的
最大高度。身体左侧的支撑用力能使异侧的身
体位置抬高, 有利于实现对提高出手高度的积
极影响。
3. 3. 2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角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子掷标枪的出手角度在 32 ∃~ 38 ∃
最宜。左腿的支撑用力有利于获得合理的出手角
度。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垂直方向的分力必须适宜,
然而垂直分力的取得又来源于投掷臂的动力结构和
左腿的支撑用力, 其中, 良好的左侧支撑用力对控制
合理的出手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3. 3. 3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根据动量定理: F# T = M #V,其中, F 是手臂
对标枪的爆发式用力, T 是力的作用时间, M 是标
枪的质量, V 是标枪速度的变化量。因为M 一定,
所以 V 与F、 T 成正比。标枪出手初速度的大小,
与投枪时的用力工作距离、 完成这段工作距离所用
的时间以及力量F 有关。投掷力量越大, 工作距离
越长,标枪所获得的初速度就越大。正是由于良好
的左侧支撑, 在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身体获得了
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 增加了工作距离。也正是由
于左侧支撑,使身体参加工作的肌肉预先拉长或扭
# 90 #
2010 年 10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10 卷#第 5 期紧,增大了肌肉收缩力量。因此,左腿的支撑用力对
提高标枪出手速度至关重要。
4 影响左侧支撑的技术因素
4. 1 左腿支撑效果与左腿支撑始角密切相关
左腿支撑始角是指左脚落地瞬间左脚支撑点与
左腿髋关节的连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它的大小
是影响左腿支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表 1
[1]

中、 外优秀男、 女标枪运动员左腿支撑始角表。统计
结果表明, 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合理的左腿支撑始
角男子应为50 ∃, 女子应为55∃左右。合理的支撑始
角可以使运动员左侧形成以左脚、 左髋为轴的合理
支撑面,从而在有效完成左腿支撑制动的基础上, 实
现下肢动量向上体的传递。如果支撑始角过大不仅
极易造成%鞭打&前上体的前溜, 影响% 满弓&动作和
最后用力的做功距离,而且还会使下肢制动不充分,
导致上体发飘而用不上力, 使投掷成绩大受影响。
反之, 如果支撑始角过小就会影响身体重心的水平
移动,容易造成% 坐&着投枪,进而影响标枪的出手高
度和出手速度。
表 1 中、 外优秀男、 女标枪运动员左腿支撑始角统计
姓名 性别 最好
成绩 m
左腿支撑
始角 姓名 性别 最好
成绩 m
左腿支撑
始角
卢西斯 男 93. 80 44 ∃ 富克斯 女 69. 72 60 ∃
沃尔夫曼 男 94. 08 45 ∃ 费尔克 女 80. 00 55 ∃
霍恩 男 104. 80 50 ∃ 莉拉克 女 74. 76 56 ∃
皮特拉诺夫 男 99. 72 55 ∃ 安带坎波 女 72. 16 55 ∃
泽尼 男 95. 56 55 ∃ 托腾 女 64. 34 60 ∃
施密特 男 86. 32 53 ∃ 隆柯拉法 女 74. 20 65 ∃
中毛毛 男 89. 14 45 ∃ 张丽 女 70. 42 55 ∃
张连标 男 83. 38 56 ∃ 徐德妹 女 68. 78 58 ∃
4. 2 左腿支撑效果与左脚着地时左膝角的大小密
切相关
同等情况下,左膝角越大对投掷成绩的正面影
响也越大。这是因为左脚着地后下肢快速形成固定
支撑会产生力偶效应(图 1)
[ 2]
, 力偶效应会使左腿
特别是重心之上的躯干及器械加速向前上方% 翻
转&, 形成绕支点的顺时针旋转力矩, 而较直的左腿
支撑状态会使这一旋转力矩增大, 为自下而上的% 鞭
打&式用力创造有利条件。
有关资料曾经对参加 199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
的男、 女各12 名优秀标枪运动员左脚着地时左膝角
(表2)
[ 3]
的大小进行过统计, 结果表明男子平均为
170. 4∃,女子167. 3 ∃。这一统计数字也有力地证明
了这一点。
表 2 199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优秀标枪运动员
左脚着地时左膝角统计表
姓名 性别 着地时
左膝角(∃)
姓名 性别 着地时
左膝角(∃)
谢科连科 女 162 泽莱兹尼 男 177
迪里娅 女 161 巴克利 男 173
英格伯格 女 172 亨利 男 168
罗坦南 女 167 赫查特 男 168
斯通 女 167 温鲁德 男 170
达马斯科 女 180 希尔 男 162
卢佩兹 女 175 瑞宾 男 171
伊万科娜 女 174 林德 男 170
斯特拉塞克 女 170 帕维南 男 173
詹普森 女 166 莫鲁耶夫 男 175
奈瑞斯 女 158 拉蒂 男 172
曼嘉妮 女 156 哈可奎因 男 166
平均数 167. 3 平均数 170. 4
4. 3 左腿支撑效果与左脚落地的位置、 方法密切
相关
左脚落地的位置( 横间距)是在中线左边约20
- 30cm处( 图2)
[ 4]
, 这主要是因为骨盆的生理结构
(一左一右相距 25- 30cm) 和左髋制动会对右髋的
前送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左腿落地点与右脚落点在
一条直线上, 一则会限制髋的前送, 进而影响后继
% 满弓&和% 鞭打&动作的效果;二则支撑点太近, 会因
身体左侧支撑不住而产生身体% 左倒&的错误动作。
同样,如果横间距过大又会改变最后用力的方向和
# 91 #
第 10卷#第 5期 余红盈:掷标枪左侧支撑的作用与影响因素探析 2010 年 10月导致% 拉枪&。对于左脚落地的方法, 现代标枪技术
一般要求用脚跟和脚掌内侧先着地, 然后过渡到脚
全掌着地, 落地后脚掌与投掷方向形成 20 ∃左右的
角。这样的着地方式和角度, 从人体解剖学上分析
有很大的优越性。据有关资料统计, 左脚着地时要
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5. 5 倍的水平作用力和相当于
自身体重7. 2 倍的垂直分力,这样大的冲击力, 单靠
下肢肌肉的力量是难以支撑的,因此,在不影响技术
的前提下,脚掌与投掷方向形成20 ∃左右的角, 可以
借助髋、 膝、 踝三关节在矢状轴不易活动的特点,来
限制髋、 膝、 踝三关节在额状轴的活动, 从而有效地
增加了左腿的制动效果。反之,落地时脚掌与投掷
方向形成的角度过大或脚尖正对投掷方向都会对投
掷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脚尖正对投掷方向时, 易使髋
和左肩过早打开,对最后用力的身体姿势有不利的
影响,并且由于脚尖正对投掷方向,使髋、 膝、 踝三关
节能沿横轴做较大范围的活动,形成单靠肌肉力量
制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动, 因此易形成左腿屈膝较大,
造成身体重心过早前移, 从而较大程度地缓冲了水
平速度的转移效果; 如果形成的角度过大又会对整
个髋轴向投掷方向的旋转产生不利, 进而影响后继
% 满弓- 鞭打&动作的完成效果,同样不可取。
4. 4 左腿支撑效果与左膝关节肌肉的退让性工作
能力密切相关
根据力学原理,左腿在180∃状态下其制动效果
最佳, 但人体是有机体,所承受的冲击能力有限,因
此,对相当于自身体重5. 5 倍的水平作用力和相当
于自身体重 7. 2 倍的垂直分力, 左腿必然有一个屈
膝缓冲过程。但左膝关节屈膝缓冲程度不能过大,
缓冲过大就会降低制动的效果,影响下肢动量向躯
干的传递,并且还会间接影响后继的左腿蹬伸动作,
对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产生负面作用。据西安体院
康利则对世界优秀选手左膝缓冲角(表3)
[ 5]
统计分
析,发现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的左膝缓冲角度仅为
170∃左右。
表 3 世界优秀选手左膝缓冲角统计
左膝角( X ∋ S) (∃) 世界优秀选手(∃)
左脚着地左膝关节角度(∃) N1 170 ∋ 7
左膝关节缓冲到最小角度(∃) N2 153∋ 10
N1- N2 17
5 结论与建议
5. 1 结论
左侧支撑在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是非
常重要的,特别是标枪重心前移后,左侧支撑显得更
为重要。良好的左侧支撑, 能够获得理想的超越器
械姿势, 增加投掷的工作距离;能够建立牢固的支撑
基础,将助跑速度转化为投掷速度;能够使运动员取
得较高的而且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取得合理的出
手角度; 能够使参加投掷的肌肉预先拉长或扭紧,产
生最大的爆发力作用在标枪上, 使标枪获得最快的
出手速度。
5. 2 建议
明确了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重要性后, 根据
其影响因素,有的放矢, 在教学和训练中进一步完
善和提高左侧支撑效果, 使之充分促进标枪成绩
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宋广林.对影响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左侧支撑技术的因
素分析 [ J] . 中国体育科学, 2004, ( 6) .
[ 2] 宗华敬, 杨善德. 中国优秀田径运动员技术图片选辑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3] 孙庆杰.田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4] 吴雪山.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有关环节运动
学特征的研究[M]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 5) .
[ 5] 康利则,李波. 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左腿支撑技术的分
析[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8, ( 3) .
[ 6] 卢建明.掷标枪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 J] .中国体育
科技, 2003, ( 4) .
# 92 #
2010 年 10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10 卷#第 5 期

体育硕士论文选题参考文献350篇(2)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 髂 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 髁 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 腱 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 腱 、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 报,2007,(2).   [3] 范军.高校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J].湖北体育科 技, 2009,(5).   [4] 路宪法.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与改 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0,(3).

上一篇:论文查重文案

下一篇:论文范文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