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缩尿中药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11:47

缩尿中药研究论文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
传承历史,历经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
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中药的
研发仍然充满了挑战,如药材来源变异大、有效成分不明、质
量控制困难、缺乏清晰准确的安全性评价、药理作用机制不明
等等。因此,至今还没有一种中药通过美国FDA的新药审
批;而且,欧盟已经颁发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也直接影响
了中药的出口。为了扭转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实现真正与
国际接轨。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必须对中药的安全性、作用
机理及其药理活性成分有明确的认识,并深入剖析。近十多
年来。在西方药物发现和开发阶段利用体外和计算机辅助研
究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
T)特性研究,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1]。所以借鉴西
方新药研发的成功经验,将ADME/T评价体系引入到中药的
研究中。特别是药物代谢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中药的真正有
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而且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等。
本文将综述药物代谢(Dmg Metabolism)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概况及其进展。
1 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机体内的消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不经
任何代谢而直接以原型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另一种是部
分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
尿液排出体外。药物的代谢(drug metabolism)也称为药物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
一【2J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分为两个步骤【3j,第一步称为
I相代谢反应。药物在I相反应中被氧化、还原或水解,催化
I相代谢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
第二步称为Ⅱ相结合反应。药物在Ⅱ相结合反应中与一些内
源性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结合
或经甲基化、乙酰化后排出体外。催化Ⅱ相结合反应的酶主要
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一s一转移酶、磺基转移酶和
乙酰基转移酶等【4 】。其中P450酶在众多外来化合物的生
物转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P450酶催化的底物相当广
泛,90%以上药物的氧化是由P450酶催化的。是人体内最重
要的代谢酶,其催化的I相代谢反应是化合物在体内代谢的
关键步骤。因为这一步反应通常是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限速步
骤,可影响化合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动力学特性,且P450酶活性常常随遗传因素、年龄、疾病状态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
影响而发生改变L7J。
一般来说,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其药理活性发生
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第一,代谢物活性或
毒性降低;第二,形成活性代谢物;第三,形成毒性代谢物;第
四,前药的代谢激活。总之,药物代谢转化的最终结果是使药
物极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2.3】。
2 药物代谢研究的方法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两者各有优
缺点,所以通常两者相结合进行药物的评价研究。体外研究
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对大量候选化
合物的药动学特性作出初步的评价。缩小体内筛选的范围,一
般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初期。体内代谢研究是体外研究
的良好的衔接点,因为有时候应用体外模型预测体内参数不
理想,必须借助体内筛选。当然在药物开发的后期,也要进行
动物和人体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总之,两者相辅相成【3J。
2.1 体内法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进
行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收集胆
汁、尿液和粪便,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液质联用
技术(LC-MS/MS)等方法在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中寻找药
物的代谢物(包括I相和Ⅱ相代谢物)。并对代谢产物进行初
步的分析和鉴定,最终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2.2 体外法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和重要器官之一,是药
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富含有丰富的肝药酶,所以大部
分的药物在肝脏被代谢。故药物的体外代谢模型多以肝脏为
基础。常见的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
体肝灌流法、肝切片法和重组I)450酶体外温孵法等。药物体
外代谢研究中应用到的方法除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
液质联用技术(LCMS/Ms),还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we.
ston bloting等。体外法因有其独特的快速简便和节约成本等
优势和特点。所以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肝脏以外,口服药物还必须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
才能进入血液发挥疗效(如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8 ),因此药
物在胃肠内菌群的代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有
人把药物在肠内菌代谢的研究引入到药物代谢的研究范畴。
其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有整体肠内菌代谢实验和离体实验两
种,前者是对人或动物服药后的消化道各部分及其内容物进
行分析,后者有粪便温孵法和消化道内容物温孵法,随着微生
物技术的发展,也可用肠内菌纯菌株、混合菌或粗酶进行代谢
研究。3 药物代谢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3.1 中药代谢产物谱的定性研究
要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首先应该明白其在
体内转化成什么产物,而且这些产物有可能是活性增强的产
物或活性减弱的产物。也有可能是毒性成分。因此对代谢产物
谱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阐明其在体内的代谢途
径和机制,也可以进行代谢产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国
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一般是将中药代谢后的各种
生物样品采用各种手段分离后进行分析鉴定。如阿基业等人
给予大鼠一定剂量的盐酸关附甲素后,在不同时间间隔收集
大鼠尿液,应用液质联用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关附甲素
在大鼠体内可以转化成为关附壬索、关附醇胺、关附甲素葡萄
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关附壬索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经
过生物转化,代谢产物的极性增加,药效下降【9j。李晓海等人
采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和大鼠体内法对左旋一叶蔌碱
的代谢转化进行了研究,代谢产物分别鉴定为6一位羟基、6.位
羰基及5一位a及B羟基取代的左旋一叶蔌碱,还证实了体内
6一位羟基代谢物进一步形成了Ⅱ相结合物。最终基本阐明左
旋一叶蔌碱在大鼠体内外代谢转化的途径Cio】。徐文等人将
待测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与新鲜配制的大鼠肠内溶物悬
液在37℃孵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孵化前后溶液中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浓度,结果表明淫羊藿苷被肠道
菌群迅速代谢成淫羊藿次苷Ⅱ,而淫羊藿次苷Ⅱ不被代
谢[11]。
3.2 中药代谢酶谱的研究
鉴定参与中药代谢的代谢酶种类及其贡献,对中药现代
化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遗传因索和环境因素造成人体对药
物代谢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代谢酶的表达差异,其根
本原因是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决定的,依此可将人群分为强、
中和弱代谢型等表型C12J。强代谢者和弱代谢者之间药代动
力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13J,因此给予不同代谢表型人群相同
的剂量,药物产生的疗效会完全不一样。甚至会中毒现象的发
生【l 。所以鉴定参与中药代谢的代谢酶种类及其贡献有利
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此外中药代谢酶
谱的研究还有利于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中药毒性研究等。
高凯等人采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
术,通过运用不同的CYP同工酶选择性抑制剂和底物进行抑
制实验,初步选出介导甘草次酸单羟化所涉及的CYP同工酶
为CYP 3A1/2和CYP 2C9/10 cis},研究结果提示当甘草次酸
在CYP 3A1/2和CYP 2C9/lO弱表达的代谢者人群中使用
时,应该注意剂量的控制,否则可能会出现中药的安全性问
题。
3.3 中药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对
CYP450酶表现出明显的诱导或抑制。如中药白芷中富含呋
哺香豆素化合物,研究发现白芷提取物可以抑制大鼠肝微粒
体CYP 3A、CYP 2C和CYP 2D1的活性,所以会抑制甲苯磺
丁脲、地西泮、硝苯地平等在体内的代谢[16]。中药黄芩的主
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 1Al、CYP 2B1和CYP 2Cll这3种同工酶有明显的诱导作用【l 。
中药在lJ笛床上常复方用药或与化合物合并用药。这就有
可能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药效、药动学、毒性等的变
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
制。如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d,它对CYP3A4有抑制作
用;而人参再造丸、通心络等中成药组方中又含有人参,因此
如果患者在服用通心络、人参再造丸等中成药时,同时服用经
CYP3A4代谢的化学药硝苯地平、胺碘酮等,就可能会导致低
血压等不良反应[18]。高月等人考察中药丹参、苦参、人参及
其与藜芦合用对大鼠肝P450酶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这3种中药与藜芦配伍合用后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
P450酶含量和主要的药物代谢酶CYP3A及CYP2E1的酶活
力。提示可能正是由于3种中药与藜芦配伍后对药物代谢酶
的抑制作用减缓了剧毒中药藜芦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致毒性
增加,产生了不期望的中药毒性【l 。
4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代谢的研究除了深入研究单
一成分的代谢外。首先应加强有效部位、单味药材和中药复方
的代谢研究,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的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
机制;其次,应该深入开展中药基于代谢酶的配伍规律的研
究,阐明中药复方中各单味药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药复
方的解毒机制。总之,随着中药代谢的深入研究,以及其他学
科和技术的合作。必将揭示中药的代谢规律、中药的配伍规律
和解毒机制等,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创新药物的发现以及指导
临床用药作出贡献。

妇科中医论文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科中医论文篇1
  浅析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妇科疾病;治疗;用药特点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拥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其关键之处,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则更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顺序,分析中医治疗妇科病时的用药特点。由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众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一小部分浅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启迪。

  1 妇科疾病概述

  中医妇科根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哺乳的生理现象,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类。其中“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在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叫“胎前病”;“产后病”指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除经、带、胎、产疾病以外,各种与妇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统称为“杂病”,本文主要论述瘕、不孕症。瘕指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2 浅谈用药特点

  2.1 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病居于妇科疾病之首,在治疗用药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有“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的告诫;《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有“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的专论。

  月经病种类较多,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等,治疗时根据“经前勿乱补,经后勿乱攻”的原则选择药物。如在行经期间,多采用活血通经、乘势利导的药物,以促进经血排出,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但应注意月经过多者慎用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功效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阴道出血过多。

  可以选用夏枯草[1],独降肝火,避免因经期阴血下聚胞宫,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黄,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缩子宫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缓解经期水肿;炒用则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过,血不归经;病在冲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冲任,峻补气血阴阳,补益阴精常用炙龟板、炙鳖甲,温补肾阳多用鹿角胶或鹿角霜,滋养阴血则以紫河车、阿胶为主。经后期,多用滋养肝肾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参等。经前期则常用柴胡、郁金、橘叶、合欢皮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但应注意柴胡用量,柴胡虽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过,则会引动相火,伤及阴津,患者表现为耳鸣、头胀头痛,自觉有热气从尾椎循后脊向上到大椎,后分散为两股从凤池处入脑,脑鸣甚,心中烦躁[3]。

  月经稀发者多属脾虚湿盛者,选择桑白皮、威灵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湿,痛经者多为肾阳亏虚,不通则痛,采用生麻黄、桂枝、吴茱萸、干姜、肉桂等到达温阳行气止痛之效,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者可选用侧柏叶、蒲黄炭、海螵蛸参、三七等止血药,对于长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而致气血亏虚者,可加入人参、炒白术等补气药,但为防止人参温燥之性,常配麦冬、沙参等甘寒滋润之品。

  治疗月经病,应注意以“调”、“和”为主。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之品,以免耗血伤阴,宜选择黄芪、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菟丝子较平和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如阴虚火旺者,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且不可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不宜理气过于香窜,以免劫阴耗气,可用玫瑰花、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轻灵之品[4]。

  2.2 带下病

  带下病用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郁结开通,热去燥结而愈,不可用辛热药。《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湿为先,湿痰下注者采用升提为主。薛立斋主张用健脾升阳止带为主。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此辩证治疗多从湿论治,临床常用完带汤、易黄汤、四妙散之类清热健脾除湿止带的方剂。但完带汤对于脾虚湿盛症情较轻者疗效确切,对劳倦过度、中气下陷者则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对于湿热内蕴,兼有阴虚内热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将苍术易以白术,燥性大减,且白术多脂,无伤阴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为主,滋阴而不腻,化湿而不伤阴,使湿热除而阴虚复[5]。由于带下病与湿关系密切,因此考虑到白芍养阴助湿,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湿止带,兼以止痛。有医家总结到[6]:治疗带下病,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

  除了内服用药外,使用中药熏洗,借助药物的挥发作用,疗效亦佳。常用外洗药为蛇床子、苦参、黄柏、蒲公英、百部、枯矾、花椒等,伴阴道干涩者减枯矾加马鞭草、丹参、甘草;外阴白色病变者减枯矾加姜黄、补骨脂;有皲裂破溃者减花椒加乌梅、诃子,并用蛋黄油外涂[7]。

  2.3 妊娠病

  妊娠期间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为可能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小产或胎儿畸形,因此,重视妊娠病用药意义重大。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类。凡用药,病情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关于用药原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胎前清热养血为主,理脾疏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症虚实寒热看。”

  自古有“胎前宜凉”的说法,因此妊娠早期一般以清热理脾安胎为主,多用黄芩、白术、栀子;中晚期则重滋阴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药虽以益阴敛阴药物为主,但不能选用过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药物,如寒水石、黄柏、泽泻等,防止过分苦寒伤阴,导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热之品应选择性味较为平稳的药物,以免过分寒凉影响胎儿的发育,常用金银花、黄芩、青蒿等;不宜用当归、川芎等辛温“走而不守”之品。考虑早孕期妊娠反应的问题,慎用过分滋腻的药物,如大枣、白芍等,以防碍胃[8]。

  对于兼症,如大便秘结者,可用山药、生地黄、肉苁蓉等滋补肾精,润肠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泽泻等渗利之药;夜尿频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黄精、狗脊等。对于母儿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陈降低其抗体效价,疗效甚佳。

  对于妊娠禁忌药,如半夏、莪术、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蝎等,治疗时应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用药时应注意[9]:宜选择作用和缓之品如柴胡、苏梗、大腹皮、枳壳、香附、桃仁、丹皮、丹参、当归、川芎、五灵脂、益母草等;应适当配伍养血安胎药如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等;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如妊娠浮肿者,宜选择皮类利水药,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2.4 产后病

  尽管目前尚无中药能否进入乳汁的文献资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假定药物能通过血乳屏障转运到乳汁为乳儿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大滋大补、峻下滑利、破血耗气、回乳与影响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应禁用或慎用。如应用番泻叶、大黄等药性寒凉的泻药时应停止哺乳,以免药物成分进入乳汁造成乳儿腹泻。应用中药治疗期间,乳母应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以使下一次哺乳时药物浓度尽可能低一些[10]。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11]。如产后缺乳者,可加入漏芦、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气通络药,与猪蹄并煎,起到通络增乳之效。

  2.5 杂病

  2.5.1 瘕 《济阴纲目》中记载:“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正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12]指出:“三棱、莪术、水蛭,皆为消瘕专药”,并用人参、黄芪等诸药保护气血,使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除应用活血化瘀药外,可配伍祛痰散结类药物,如浙贝母、鸡内金等,正如李东垣所说“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气散结之药,使气血畅通,结消散。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经前顺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药加强疏肝之力,经后则顺其充盈之性促进血海之充盈,通过补益肝肾,适当配合理气化瘀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等[13]。

  2.5.2 不孕症 不孕症的治疗一般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脏腑、气虚、经络等辨证分型治疗。

  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常在经后期以补肾药为主,如紫河车、鹿角胶等,配合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期则在补肾药的前提下,加重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如泽兰、益母草、蒲黄、川牛膝等。若兼有气郁,加柴胡、郁金、香附、乌药;血瘀重者,白芍改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水蛭、土鳖虫;血虚有寒者,加肉桂、吴茱萸;血虚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牡丹皮[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龙、水蛭等行气通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结利水[15]。临床亦可采用中药灌肠,这样内服外用疗效甚佳。

  3 小结

  关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选药,应根据经、带、胎、产、杂病各自病证的特点,把握用药的原则,注重经验用药的积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提高临床疗效。月经病,一般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但应注意在理气、活血、温阳、滋阴的同时,不可过用破气、攻血、温燥、寒凉之品,否则尽管治疗大法正确,但却达不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反而耗损人体气血。带下病的治疗,谨遵“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的原则,另外重视外用药的熏洗,多采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之品,内服外用,则可在极短时间内祛除病邪。妊娠病与产后病者,根据“产前宜凉,产后宜热”的原则,多采用滋阴或温热之品,辨证用药。对于妊娠禁忌药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即可谓真正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对于瘕、不孕症等杂病,在症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大胆使用虫类药、破气药等性味稍峻猛之品,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免于长期使用一些理气药,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耗伤正气。

  由于众医家临床用药经验颇丰,本文只浅谈一小部分用药特点,希望通过这些用药特点启发大家,重视临床用药原则及选药特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产生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梅.刘琨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6.   [2] 季春红.陆启滨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10,33(1):41.

  [3]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陈学奇,葛蓓芬.陈大治疗月经病用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3):1096.

  [5] 杨利.章文庚先生治疗带下病的特色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51.

  [6] 吴玲.吕美农治疗带下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晖.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46.

  [8] 华苓,佟庆,张巨明.柴松岩治疗妊娠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1.

  [9] 文乐兮,尤昭玲,袁振仪,等.妊娠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25.

  [10] 解海,李泽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药应用与风险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乐兮,魏飞跃.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67.

  [1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邓德强,马骏.马德孚教授治疗瘕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4):248.

  [14] 单婧.马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48.

  [15] 何东杰.卫爱武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210.
  妇科中医论文篇2
  试论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

  在临床妇科中,月经失调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青春期到绝经前的各年龄段妇女均可能发病。月经失调的类型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前后不定期3种,患者多伴有经血淋漓不尽、月经过多或量少等[1]。我院妇产科在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调理方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9例):西医组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为(27.1±2.4)岁,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1.8±0.8)年;中医组年龄在21~44岁之间,平均为(26.9±2.1)岁,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为(2.0±0.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疗方法,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医组:采用中药调理。患者在经期完后第1d,应用补肾养血汤(取当归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丹参10g、党参10g、紫河车10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12d,应用理气活血汤(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22d,应用活血促经汤(泽兰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1.3.1 调经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的经期、经量及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恢复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经治疗,月经周期、精良及经期有明显改善者;无效:经治疗,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无变化者。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1.3.2 止血疗效。阴道出血在3~5d内停止,月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阴道出血在5~10d内停止,月经量<100ml或比治疗前减少30%,为好转;阴道出血时间在10d以上,月经量比治疗前有所减少,为进步;治疗前后阴道出血时间及量均无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对比,详见表1。表1显示,中医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91.8%,西医组为73.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月经的调节、产生主要与脏腑气血有关,同时经络通畅与否也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月经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中医辨证,采取调节冲任、补气血、养肝肾等方法,可有效纠正月经紊乱,逐渐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2]。

  理气活血汤,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环,消解淤血;补肾养血汤的功效在于温肾补血,其能有效增强机体能量代谢,患者服药后,全身会有明显的温热感,振奋精神[3];活血促经汤的功效在于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在对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药调理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别对三脏(肝、肾、脾)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青春期肾气初盛,月经不调可归结于肾;中年期月经不调可归于肝失所养;更年期可归于肾气渐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应用中药调理的中医组患者,在止血、调经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西医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妇科月经失调应用中医调理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15

  [2] 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红霞,潘展霞等.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经失调中医药周期疗法治愈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69-770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5.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中医中药类医学论文 优秀医学论文范文在哪里找?

  ·创新医学网·有近千篇中医中药类的医学论文,它对现有的中医中药类医学论文进行了整理归纳,
  【摘要】 小儿皮肤疾病,多因风、湿、热、毒等邪气侵犯肌肤而致。常见皮肤红斑、丘疹、疱疹,形态各异,或夹清浊水液,或焮红灼痛,或浸淫流水,或皮损肥厚粗糙结痂,瘙痒难忍,缠绵难愈。然不同皮肤疾病,病因病机同中有异,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故临证宜分而治之。如浸淫疮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利浊;蛇串疮重在泻火解毒、凉血清热;四弯风重在驱风胜湿、凉血润燥。

  【关键词】 皮肤病/中医药疗法; 疱疹; 丘疹; 中医辨治; 中草药; 儿童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年,通过对小儿皮肤病的长期观察、治疗、总结,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仅选录数例典型病案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浸淫疮案

  患儿邹某,女,3岁,20080407初诊。其祖父诉,3 d前因见孙女精神欠佳,继全身出现疱疹,即带至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诊断为小儿手足口病,经服药后(药品不详),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求中医诊治。就诊时患儿低热(体温38 ℃),皮肤散布疱疹,大小如米粒、绿豆不等,手、足心亦有数个疱疹,盘根潮红,多夹疱液,且较为混浊。口腔黏膜可见米黄色溃疡。面红唇赤,烦哭吵闹,便溏溲黄,舌红苔白腻,指纹紫滞。四诊合参,此乃小儿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与心、脾、肺、胃伏火相召而引发。治以清热燥湿,解毒利浊。处方:炒黄柏、生苡仁各30 g,苍术3 g,茵陈30 g,川黄连3 g,连翘9 g,野菊花10 g,蒲公英15 g,丹皮、紫草各10 g,土茯苓、白藓皮、炒谷、麦芽各30 g。3剂,水煎服。每剂2 d,每日6次。

  20080414二诊。低热已退,全身未见新发疱疹,原有疱疹潮红略减,疱液渐消,其口腔溃疡亦有缩小,精神好转。药已中的,效不更法,上方去野菊花,加银花15 g,栀子5 g,继服3剂。

  20080421三诊。患儿舌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而浮,皮肤疱疹十去七八,所余疱疹已无疱液,疹色略暗红,口腔溃疡已愈,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精神活泼,病欲愈。处方:金银花15 g,栀子3 g,生苡仁、炒黄柏各20 g,黄芩9 g,丹皮10 g,赤芍、紫草各6 g,茵陈25 g,蒲公英15 g,石斛10 g,炒谷、麦芽各30 g。3剂。

  20080425四诊。全身皮肤疱疹尽退,除口渴及小溲略黄外,余无它恙,遂以益气养阴法善后。处方:太子参15 g,芦根9 g,石斛10 g,麦冬6 g,竹叶9 g,甘草3 g,生谷、麦芽各30 g。3剂,痊愈。

  按:小儿手足口病乃中医温病范畴,具有“疫疹”之传染特点。观其临床症状,实为中医之浸淫疮。究其发生原因,既有外感时邪疫气,又有体内素蕴伏热。如《诸病源侯论》云:“肺主气侯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腠理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故治疗宜内外兼顾,疏风清热,燥湿利浊,解毒泻火并进,又审邪气孰多孰少而增减用药,方能获满意疗效。方中以“二妙散”加苡仁、茵陈醒脾利浊清热以绝内热之源;野菊花、蒲公英、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以退外来邪热疫气;紫草、丹皮、赤芍凉血解毒化瘀,川黄连、栀子直泻心脾之伏火,更以大剂土茯苓、白藓皮利湿浊,解浊毒,驱风止痒。小儿脾常不足,况方中多寒凉之药,恐碍脾胃运化,故加入谷、麦芽以和中护胃。如是内外邪气得以分消驱散,而疫毒无以攀附,邪去而病愈。

  更多信息:创新医学网

固精缩尿最有效的中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焙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6-12g,急救固脱20-30g。

注意事项: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深秋至次春时采收,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或蒸透,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小便频数者忌用。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去刺及核。

性味归经:酸,甘,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主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夜尿多,老起夜怎么办?3味中药,补肾缩尿,远离起夜烦恼

不少人都有夜尿多的情况,半夜三更明明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就被尿意给憋醒了,不得不起床去上个厕所,这夏天还好,冬天晚上要是经常上厕所,那可真受罪,而且有时候满满的睡意就被这夜尿搅没了,很是影响睡眠质量,那夜尿频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如果是睡前吃含水量多的饭菜或者喝水多导致的夜尿频繁;心理容易紧张,晚上睡不着导致的夜尿多等,这两种情况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平常尽量避免在睡前喝水以及放松心情就好。但如果你最近睡前没有喝水,却经常夜间起床上厕所,这时候就要提高重视了。

从中医角度来说,夜尿大多是因为肾不好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中医上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当体内肾气虚衰时,体内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异常。并且中医还认为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当肾气虚则影响膀胱气化无力,再加上夜间阴气盛,阳气更显不足,当肾气不足时,体内缺少肾阳的向上蒸腾的力量,从而就导致夜尿增多的现象,那应该这么办呢?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可缓解夜尿多的方子,该方组成也很简单,只有三味中药,益智仁、乌药、山药。

我们先来看看方中的益智仁,了解益智仁的朋友就知道它可是一味辛温的药材,它不仅可以补脾肾,恢复肾的蒸腾气化能力,而且还可以固精缩尿,对于肾气虚衰所致的小便频繁有不错的改善。

再来看看乌药,它味辛性温,可入肺、脾、肾、膀胱四经,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作用,它的温通的性格不仅可以直入下焦温肾散寒,还能帮助膀胱气化,减轻尿频的现象。

最后则是山药,说起山药,它可是家喻户晓的一味药材,不仅可以补脾气、肺气、肾气,而且还有收涩之性,可以通过收涩来减少尿量次数。

总之,益智仁温补肾阳,固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山药补三焦之气。这三味中药合用,可以温补肾阳、固缩小便,可以改善因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的情况。大家学会了吗?如果你有这种情况,那不妨参考一下。

上一篇:考试论文范文

下一篇:讲师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