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毕业论文
阅读毕业论文
写给研究初学者的论文阅读简明教程。
痛苦
做研究,少不得要读论文。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领域已经被研究成了什么样子,又如何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呢?
可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读论文是件痛苦的事儿。
他们匆匆忙忙开始,在CNKI用关键词搜索出来一堆论文,一通下载之后,就打开第一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读完一篇,放到一边;再读另外一篇。
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论文已经遗忘了。于是翻回头去再读一遍。
这还只是中文论文,那英文的??
如果你有无限的时间和注意力,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大不了就是读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而已。
然而,你的时间是稀缺资源。
你的注意力是更为稀缺的资源。
处置稀缺资源,不可如此草率。
读论文的时候,要提升效率,你需要做以下几件工作:
选择合适的文献,确定阅读的优先次序;
即便对筛选过的文献,也要以正确的顺序来阅读内容;
用恰当的方式做笔记。
本文就以上三点,分别给你介绍一些方法、技巧与工具。希望对你(研究的初学者)能有些帮助。
什么?你不是初学者?
那就不必往下读了。赶紧抓紧时间读论文去吧。
选择
从许多相关论文里,选择哪些值得读,甚至是该优先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要了解如何找到相关的论文。
你还应该纵览领域的全景,看哪些论文更受同行青睐。
对筛选后的结果(可能数量)依然很多,你也需要区分论文的价值(靠谱程度)。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为你介绍过前两个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法。包括: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如何快速梳理领域文献?
读过本文后,欢迎你点击链接,阅读或者复习相关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前两轮筛选后的论文,你依然不应该全都读。
千万不要误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宝贵的知识。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依据论文载体的“靠谱”程度,区分优先级。
不同论文载体,在“靠谱”与“不靠谱”的两极之间,形成了一个光谱。
排在最高优先级的,是顶级期刊。
除了这几本“神仙妖怪”级别的期刊,各领域也都有公认的顶级期刊列表。
你可以自己在搜索引擎查找,或者向同行专家请教。
排在靠谱程度最后一位的??是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中,当然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
但是,其中不靠谱论文所占比例,真的是高到难以想象。
这不只是因为本科生缺乏研究经验,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个态度问题。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激励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许多论文是截止日期前最后几天(甚至几小时),突击而成的结果。
这样的论文质量怎么样?
你说呢?
我所说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不只是说国内情形。
TED视频里,Tim Urben 讲述了自己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中文字幕,风趣幽默,建议你看看。
古人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想想看,一个本科生,做论文的参考资料都是上几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其论文的水平大概会如何?
每当我看到学生放着优秀期刊的论文不去阅读、分析和引用,反要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掺杂大量的学位论文,都会要求重做文献回顾环节。
顺序
至少在目前,机器还无法替你阅读论文。
你得自己来。
我给你推荐一个讲解如何读论文的视频教程,只有7分多钟。但是看过后,会让你非常有收获。
教程讲者 Peter W. Carr 教授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他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论文阅读和写作指导经验。
发布这个视频时,他和团队已发表论文300余篇。
下图是明尼苏达大学网站上列出他获得的(部分)荣誉和奖项。
考虑到你可能不是很习惯观看全英文无字幕视频,我给你转述一下教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叙述中加入我的一些思考。
Carr 教授首先强调:
不要一字一句,从头到尾线性阅读。
千万不要。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的感觉》一书中指出:
写作是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的过程(参见“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一章)。
阅读的目的,定然不是重复记忆那些线性的字符串,而是还原作者的网状思考,并且进行加工。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调整阅读顺序。
不要担心剧透,论文又不是侦探小说。
Carr 教授给出了下面这样的论文阅读顺序:
首先是题目、关键词和摘要。
浏览后决定要不要继续看。
然后读结论。通过结论看这篇文章是否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到这里,似乎平淡无奇。许多文章、书籍也会告诉你上述知识。
但是Carr 教授强调了一句:你可以随时停止阅读一篇文章,甚至丢弃掉。
我的解读是,读论文一样要遵守经济规律,不要试图去打捞沉没成本,在已经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的论文上投入更多时间。
许多文章都会告诉你,读过上述内容后,应该去看引言。
但是 Carr 教授说:不要这样做。
你应该先看图表(如果有)。
这阶段,你应该只看图表,不要逐字阅读图表上下文的语句。
图表是否吸引你的注意力,直接决定你要不要做下一步——读引言。
我很赞同这种顺序。
因为引言的主要作用是强调论文研究主题的价值和必要性,会尝试与更为宏大的图景、更重要的问题相联系。有的甚至会有“吹嘘”的成分。
但是研究主体部分出现的图表结果,却实实在在可以看出一篇论文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上,实际偏向哪个方向,以及前进了多远。
读过图表和引言后,你才需要读论文的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是哪里?
不,不是实验,而是研究结果和讨论。
论文写作初学者往往在做出图表后欣喜异常。图表展示后,居然没有任何分析文字,就高高兴兴直接跑去写结论。
虽然“一幅图抵得上千言万语”,但是你的图表结果真的是这么不言自明吗?
对研究结果的探讨,要解答读者可能存在的疑问,并且从实验结果中挖掘出全部的蛛丝马迹。
这才是见真功夫的地方。
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资料,有的人能挖掘与分析出来的内容,比别人丰富许多。
你如果有闲暇时间,可以读读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看看简单的史料,可以被剖析到怎样的深度。
只有你认为作者的讨论部分有价值的时候,才真正需要去阅读论文里面最为困难的部分——实验。
这一部分,你要从头到尾仔细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而且对有的实验过程,你甚至需要花时间去尝试重复它。
从追求效率的角度看,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才值得你这样耗用自己宝贵的时间。
笔记
许多人读完论文,就认为完事大吉了。
不对!
你已经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阅读论文,那就要把花费时间的价值保留住。
有的人说,我脑子好,过目成诵,都记住了啊!
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人脑的记忆能力,其实远没有你想象得靠谱。
Peter W. Carr 教授强调,你需要及时记下笔记。他甚至特意引用了中文谚语“好脑子赛不过烂笔头”。
你可能认为,记笔记很容易啊。
但注意 Carr 教授提出的笔记标准:
以后你只要看笔记就可以了,论文就不用再看第二遍了。
承担着这么重要的使命,可就不是一般的笔记了。
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万维钢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曾经听人讲一个笑话,说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
你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万维钢先生的经典博文《用强力研读书》,其中的笔记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记录读书笔记,对论文也同样适用。
记笔记,方法固然重要,但工具也很关键。
很多人喜欢记在纸片上,记完就丢弃了。
有的人虽然用了本子记录,但是记满几本笔记后,想找到某个内容也很困难。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使用这种过时的方法。
论文的笔记,你可以直接用数字化方式记录。
例如我喜欢使用 MarginNote Pro 这款论文阅读与笔记工具。配合Apple Pencil,你在做笔记时可以找到纸笔写画的感觉。
可是,与纸笔记录相比,数字化论文阅读笔记的存储和检索效果,要高出许多。
你可以方便地将笔记导出到印象笔记里面,这样即便是手写的中文文字记录,都可以很容易检索到。
下图是我查询“牙”这个字获得的结果。
如果论文中有一些新概念,你不理解。没关系,也记下来。
不要尝试当时解决,因为那样会破坏你阅读的整体感和记笔记的流畅程度。
搞定一篇论文的笔记初稿后,再根据记下的这些疑问要点,按图索骥去查找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应有助于你消化理解新知。
我推荐你先到 wikipedia 和 youtube 这样的网站上看看,是否有对应知识点合适的教程。
有的论文,由于最初写作者文笔过于晦涩,你可以找到许多后来者尝试以更清楚的方式来转述的论文或者博客文章。
这些内容,你可以直接补充进你的笔记,也可以记录新的笔记条目,将其和原先的笔记条目建立链接。
印象笔记可以自动帮助你分析该条笔记和其他笔记间的关联。
这些笔记,记录于不同时间,放置在不同目录,打的标签各异。
但是,人工智能却将它们依据内容的关联度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跨越时空的关联能力被称为“远程联想”。许多写作大家靠着这种方式,写出价值密度颇高,又极有创意的文字。
他们当初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索引卡片。
而对于你,完成同样的目的,却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而已。
小结
总结一下,本文为你讲述了高效读论文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献,确定阅读的优先次序。你需要分清不同的论文类型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约束内,优先选择最有可能富含价值的论文。
其次对筛选过的文献,应以正确的顺序来阅读其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把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章节放在最后。阅读中随时准备退出,以避免踩坑。
用恰当的方式做笔记。强力研读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用合适的笔记工具来记录和整理笔记,不仅会让你的记录事半功倍,而且写论文的时候文思泉涌。
讨论
你平时是如何读论文的?你在论文阅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如何解决的?你有更好的论文阅读方法与技巧吗?欢迎留言,把你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赞,并且关注我的专栏,以便收到后续作品更新通知。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
每一篇毕业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毕业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论点 是你观点
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论据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毕业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确立论点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毕业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
1.正确。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2.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3.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4.集中。在一篇毕业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5.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毕业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前两种为主,习作毕业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信;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性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性这一原则,重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毕业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众多劳动的结晶、辉煌成绩的表现、不懈努力的反映,或者是浪费破坏的记录,将科学的数据引进毕业论文,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理论材料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可*性原则。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作他人的话来引用。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信。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再次是引伸性原则。这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此外,还有简明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还要靠自己去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带论,效果会适得其反。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逐层剖析,有的边分析边作结论,有的用设问引出问题进行论证。
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说理透辟,不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具有说服力。
本文转自 第一文库网 (原文链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毕业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帮写一个毕业论文,题目: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谢谢各位大侠!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1年9月,即课题立项之前。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及课题立项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为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这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课题研究组,进行课题成员培训,各实验班级拟定各自的实验计划,进行初步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为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这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为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课,研究交流实验计划、实施办法,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在实验基础上汇总并修订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为2003年9月至2003年12月。这是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整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识字教学——一字带多字。
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2500多个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学生从阅读带注音、图文并茂的作品入手,以逐步认识与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带出并学习多个生字。多次反复运用与巩固,熟能生巧,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突破识字关,提高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而现行语文课本课文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又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内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例如,《一个苹果》是以一物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配合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片松叶的来历》《一把军用小刀》等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中年级段突破阅读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后,带出类似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自学运用,大大地增加阅读量。
(1)基本程序:在阅读教学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一篇带多篇”的特点,建立了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带动课外阅读:每周开设1节课外读书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增强阅读能力。
(3)带动语文实践:定期开设语文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们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
低年级以句段状物为主,写写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家畜动物、庄稼食物、房间教室等;中年级以段与篇为主,写一些熟悉的人、感兴趣的事、喜欢的物、四季景色、家乡山水、美丽校园等;高年级则以想象作文为主,比如:二十年后的世界、正从东方崛起的中国、十年后的苏州、腾飞的苏州高新区、展望浒关工业园等。再如写一些感想作文,读后感和观后感,剧评和影评等。
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
4、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学生对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通过课外阅读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抓住以下两大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
(1)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
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麻雀》一文,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从另一方面,《麻雀》一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母爱,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2)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
作文,多少学生对它朝思暮想,多少学生为它伤透了脑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图画作文、音乐作文、活动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学当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为广播电台、报刊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小报告,举行“与好书交朋友,做有理想的人”等读书活动。
(1)举办“图书展览会”。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开设读书课。
阅览室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创设阅读氛围。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
(3)订阅报刊、设立“中队图书角”。
低年级至少人手一刊,中年级至少一人两刊。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办好“班级图书角”。可在图书角上张贴“爱护书籍公约”,教育学生爱护图书,并选好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借书还书,另外教学生修理书的本领,学会给书包皮、制作美丽的书签,小书架等,从小培养队员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4)背诵优秀的诗文。
背诵优秀诗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赛诗会、故事会等,并评出每期“古诗状元”“故事大王”等。
(5)分阶段定类别增加语言积累。
老师利用班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以增加语言积累。
低年级:阅读儿歌、谜语、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
中年级:阅读歇后语、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今名著;
高年级:阅读现代诗歌、名人故事和历史故事以及一些中外名著。
各班在黑板报上开辟“每周一诗”(三年级起改为“每周两诗”)、“名言警句”等栏目,定期定时更换,由课代表带学生阅读、背诵。黑板一侧开设“好词佳句”栏,内容可有老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轮流提供。
(6)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低年级只要求简单地记下读书年月日、书名、书籍作者。三年级增加一栏,简要讲述书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地方。四五年级写读后感,摘录书中精彩的词句,摘抄佳作写一两句点评,写读后感。班级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7)开展“读书讨论会”。
在班里举办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可以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体阅读纳入群体阅读的一种努力。选择能引起朗读兴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确定书籍后,出好讨论题,讨论前,每个学生读完并写出感想、体会,作为会上主要发言。
(8)“红领巾读书月”活动。
为引起队员对书的热爱,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我们爱祖国读书月活动”,以阅读科普读物为主题的“十万个为什么读书月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学习雷锋读书月活动”等等。
五、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关系处理上意识增强,摸索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在语文教学上形成了敬恩小学的学校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善于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善于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使阅读、作文、课堂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六、存在的问题与结改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师生文章大胆地向外投稿方面还比较欠缺与保守。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努力,下大力气改善。
实验中,我们应该让教师稳定,跟班教学。这样,实验的条理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会更强,取得的实验效果也就会更好。
要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特色化的理论与实验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系统性、科学性。
帮写一个毕业论文,题目: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谢谢各位大侠!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上一篇:超自然研究论文
下一篇:东财论文答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