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开论文研究
柳开论文研究
及研究方向辽金史、宋史、中国民族史 1、《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2、《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月。3、《松漠之间:契丹辽金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7月。 1、旧序新说,《书林》1984年第4期。2、从《春秋左传》看春秋时代的城市,《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3、柳开生卒年辨正,《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4、《青箱杂记》衍文发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55~56页。5、“春秋五霸”辨,《齐鲁学刊》1988年第5期,36~41、11页。6、《次柳氏旧闻》无《桯史》之名,《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辑。7、辛稼轩《美芹十论》作年确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2期,10~16页。8、再论《大金国志》的真伪——兼评《大金国志校证》,《文献》1990年第3期,96~108页。9、《建康实录》校点本訾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4期,14~17页。10、关于《契丹国志》的若干问题,《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59~65页。11、汉冲帝永嘉年号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6~9页。12、书《金史·施宜生传》后,《文史》第35辑,1992年,270页。13、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北方论丛》1993年第5期,91~96页。14、《契丹国志》与《大金国志》关系试探,《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93年,242~254页。15、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86~96页。16、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81~89页。17、邓广铭先生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年第11期,14~19页。18、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95~103页。19、“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邓广铭教授的宋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05~107页。20、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69~78页。21、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陆杂志》(台北)90卷第1期,1995年1月15日,40~48页。22、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27~35页。23、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54~69页。24、金代杂税论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16~26页。25、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127~138页。26、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佛学研究》第5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231~238页。27、唐突历史,《读书》1996年第12期,32~39页。28、金代的一桩文字狱——宇文虚中案发覆,《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73~279页;收入《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70~775页。29、独断之学 考索之功——关于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第6版。30、《三朝北盟会编》研究(邓广铭、刘浦江),《文献》1998年第1期,93~117页。31、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北方人口的南迁,《原学》第6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267~292页。32、关于契丹、党项与女真遗裔问题,《大陆杂志》(台北)96卷第6期,1998年6月15日,19~34页。33、最后的时光,《北京日报》1998年6月4日第7版。34、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57~65页。35、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59~72页。36、大师的风姿──邓广铭先生与他的宋史研究,《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53~54页。37、不仅是为了纪念,《读书》1999年第3期,126~131页;收入《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不仅为了纪念——〈读书〉精选》,《读书》杂志编,三联书店,2007年。38、试论辽朝的民族政策,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35~57页。39、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考古》1999年第5期,85~89页;收入《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陈乃雄、包联群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40、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114~129页。41、金代捺钵研究(上、下),《文史》第49辑,1999年12月,169~179页;《文史》第50辑,2000年7月,159~174页。42、一代宗师——邓广铭先生的学术风范与学术品格,《学林往事》下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232~1247页。43、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71~208页。44、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大陆杂志》(台北)101卷第1期,2000年7月15日,27~42页。45、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86~101页。46、《金朝军制》平议──兼评王曾瑜先生的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166~172页。47、辽朝亡国之后的契丹遗民,《燕京学报》新10期,2001年5月,135~172页。48、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30~44页。49、辽朝“横帐”考——兼论契丹部族制度,《北大史学》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9~49页。50、二十世纪契丹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2期,2002年5月,27~40页。51、《二十世纪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3期,2002年8月,17~26页。52、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文献》2002年第3期,180~199页。53、李锡厚《临潢集》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7期,27~28页。54、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57~171页。55、文化的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中国史学》(东京)第12卷,2002年10月;收入《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56、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历史──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2002年12月,338~344页。57、书生本色,《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1日第5版;收入《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211~213页。58、辽代的渤海遗民——以东丹国和定安国为中心,《文史》2003年第1辑(总第62辑),179~192页。59、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117~128页。60、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综录,《文献》2003年第3期,231~244页。61、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89~203页。62、正视陈寅恪,《读书》2004年第2期,91~99页。63、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契丹语言资料的源流》,《欧亚学刊》第4辑,中华书局,2004年1月。64、再论阻卜与鞑靼,《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65、金代“使司”银铤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66、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辑。67、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68、邓广铭——宋代史学的一代宗师,郭建荣、杨慕学主编《北大的学子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69、辽《耶律元宁墓志铭》考释,《考古》2006年第1期。70、『辽史』国语解から『钦定辽史语解』まで——契丹言语资料の源流,井上德子译,《研究论集》第2集《アジアの歴史と近代》,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6年6月。71、“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72、“糺邻王”与“阿保谨”——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二题,《文史》2006年第4辑。73、宋代使臣语录考,《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74、百年邓恭三,《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6日第4版。75、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1日第20版。77、“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October 2007).78、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79、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80、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81、《契丹地理之图》考略,《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82、「五徳终始」说の终结――兼ねて宋代以降における伝统的政治文化の変迁を论じる》(小林隆道译),『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第9集:「宋代中国」の相対化』,东京:汲古书院,2009年7月,147—181页。83、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84、契丹开国年代问题 ——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辑。85、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北大史学》第14辑,2009年12月。86、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文史》2010年第3辑。87、再论契丹人的父子连名制——以近年出土的契丹大小字石刻为中心,《清华元史》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88、邓广铭先生学术简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新视野》2011年冬季号,2011年12月。89、“The Forenames and Courtesy Names of the Khitans:The Father-Son Name Linkag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diana University,2012,pp.183-253.90、邓广铭先生与辽金史研究,《想念邓广铭》,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4月。91、宋、金治河文献钩沉——《河防通议》初探,《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92、契丹人殉制研究——兼论辽金元“烧饭”之俗,《文史》2012年第2辑。93、在历史的夹缝中:五代北宋时期的“契丹直”,《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4辑。94、南北朝的历史遗产与隋唐时代的正统论,《文史》2013年第2辑。95、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人生如棋议论文
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议论文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人生如棋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五子棋局有一秘决,搭建几个四子组成的“三角”,这样的三角进可攻,退可守,给对手造成威协伺机得胜,人生中也有这样的“三角”,我认为这四子便为“诚信、谦逊、智慧和健康“。
诚信是一角。“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你成功的基石,你重视它、珍惜它,它就会帮助你实现你的理想,成就你的未来。若你去随意浪费它、挥霍它,它就会给你带来厄运,让你寸步难行,以失败而告终。诚信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灵魂深处的清香,在不卑不亢中彰显出人性的高贵。一个人拥有了诚信,便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民族拥有了诚信,便能世代繁荣;一个国家拥有了诚信,便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谦逊是一角。一位作家说:“谦逊是人类最好的美德”。谦逊是沉稳的心态,是踏实的基础,与张扬浮躁形成鲜明对比,但谦逊不是沉默寡言,没有主见,也不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而是在低调中前进,在无声中决断,是“该出手时才出手”的儒将风度,它能助你躲开不必要经过的艰难险阻,避开不必要经历的麻烦。
智慧是一角。智慧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智慧是一种圣物,它能充盈人的思想,净化人的心灵。智慧是无形无价的财富,它能在你两手空空的时候为你带来金玉满堂,在你山穷水尽的时候为你带来峰回路转。而作为一名智者,他则能领
悟人生,进退有度,始终生活在祥和与幸福之中。
健康是那最中间的棋子。身体的健康对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保障,有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者力不从心的时候,是谈不上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假设你有100万,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多一个0能使财富翻十倍,但没有健康这个1,一切就只能为0。五子棋中称此子为“眼”,它是这三角的中心,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得“眼”,你的三角会四通八达,纵横驰骋。失“眼”,你的三角则会苟延残喘,威力消失殆尽。
五子棋的胜利秘决如此,人生的成功的秘决亦是如此,夯实你的基础,巩固你的三角,为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成功做好准备,以暂新的姿态去拥抱和实现你人生的远大理想。
人生就是一场棋,局里局外,黑白相间,有人看透全局,步步为营;而又有人窘迫交加,走投无路。举棋,落定,一场华丽的赛局便在这星星点点,简简疏疏中拉开帷幕。
棋逢绝境智者胜。内突外围,合兵夹击,以掎角之势包揽全局,这就是智者;沉稳自信,运筹帷幄,不言弃不落泪,看淡输赢的智者。
成为智者,你需有一颗沉稳平静的心。诸葛亮也是沉稳自信,端坐西城高楼,手抚三尺瑶琴,不费一兵一卒,击退司马懿的豹虎之师,投以敌手一个淡定从容的笑。危境中的安之若素,冗杂琐事中的不厌其烦,足以显示智者厚积薄发的风度。面对少好凌气的柳开,张景唯袖中藏一轴,金榜题名。面对俄国力士的铁拳,霍元甲冷静从容,纹丝不移。智者沉稳如冰壶清水。
智者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深谋远虑,决胜千里之外,一举一动凌驾着骀荡的东风。
智者如庄子,以巨匏为船,大锷成荫,于落崖惊风,沧海霁月中选择了青山绿水,“吾将曳尾于途中”,道出了看破全局的高妙。人生如棋,智者敢于激流勇进,也懂得以退为进。
卡耐基和柯立芝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懂退让的智者。在他的“肥皂水”哲学里,他们要取得你的利益,必先以一种退的方式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以退为击,以温柔的方式克胜敌人,谋取合乎情理的利益。这就是智者,懂得纷繁冗杂的`局面中化被动为主动,化退让为前进。
人生如棋。一棋招来腥风血雨,一棋惹来夜雨阴沉,一棋点出雁落鸿惊,一棋引来白荻劲风。因此,智慧的人永不会缺乏的是如钢铁般坚硬的意志与决心,勇往直前。
智者同样懂得坚守阵地,筑基意念的堡垒。麦凯恩说过:“当你在旋转时,世界很大,而当你勇往直前时,世界很小。”在困难的巍巍高山前,要有“踏破铁鞋”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傲骨,方可去领略“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的美景。在智者的眼里,冰雪堵塞的黄河,飞雪垅断的太行山道只不过是又一项富有刺激的挑战。“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然与朋友的结伴而行也不容忽视。
人生如棋,智者搏弈。日朗晴空,正照当头,品上一口甜酒,铺好棋盘于绿苹枝头,开启一段智慧无穷的棋海之旅吧!
我从小就喜欢棋,读小学的时候,最先学会的是中国象棋,之后不久,用象棋子学会了摆五子棋,小学毕业那年的夏天学会了围棋。棋,也许不在于学,更多的时候在于悟,我对棋的悟性不高,所以,棋艺很差,但是,我还是喜欢下棋,喜欢“闲敲棋子落花灯的闲适”。
“人生如棋,落棋无悔”,多数会弈棋的人喜欢说这句话,我虽然早早就会下棋,但是唯不知人生如棋的内在含义,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弈棋兴趣渐渐浓厚,慢慢的才悟出了一点其中的道理。
最近一段时期,我跟单位同事学国际象棋,国际象棋的走法与中国象棋的走法截然不同,中国象棋其特点就是运动战,我记得《宋史·岳飞传》中有这么一句话:“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国象棋就是“以战争之象为棋势”,它的战略战术近似于战争中的军事原则,那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而国际象棋的走法,让我想到了人事管理模式,如果中国企业能够研究国际象棋的规则并且去借鉴,那么,我们国家就不会有那么的企业倒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下岗。
中国象棋的“将”活动范围就在九宫之内,闭门造车,企业中有很多的领导就像这个“将”一样,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记得文章中说:中国象棋的马会别自己的腿,产生内耗,象不过界河,没有发展平台,兵永远是兵,沉到底没有战斗力。而国际象棋中的王可以全盘移动,象也没有界河,马谁的腿也不别,兵坚持到最后会成为强大的棋子。当时我不会国际象棋,看完文章,悟不出国际象棋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
人生如棋,变化无常,生活,落在那小小的棋盘上,就会遇到各类棋手,每走一步,都处心积虑。
五月份我单位将进行一次人事大洗牌,局里从基层、中层到高层,多数的干部将会变动,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精心的谋略撕拼,如中国象棋的战略,那就是想办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能别马的腿尽量去别,能堵死象眼的就不能让他有缝。
作为“马”的人,在攻击对方时也会自损;作为“象”的人,无法过界河怎能创新?没有机会发展;作为“将”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己,那么作为“兵”的人,永远是兵,很难升变。
惟有“炮”和“车”富有个性,“炮”是跳跃式的走法,属于“炮”类的人思维敏捷,头脑聪明,我们局里称这类人为“狼”,属于业务骨干;“车”的走法没有限制,横走竖走比较自由,并且有杀伤力,还能随时回到家里保护“将”,“车”类的人我们局里称之为“狼狗”,既有业务能力,又是领导的忠狗。
倘若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模式像国际象棋的规则,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公平竞争,整个集体就会具有凝聚力。
人生如棋,世事难料,我们每个人既是一枚棋子,也是一个棋手,走棋如走人生的道路,一招偶失,万招皆负,一动一静都是策略,-盘棋是智慧与人生的哲学,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棋经》里有这么几句话: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这是棋家的最高境界,这几句话虽是说下棋之道,但也是处世之道。棋局万变,棋势无定,人生如棋,落棋无悔!
沉寂 苦涩 拜祭什么意思 我是小学生呵呵
沉寂 chén jì ①安静:万籁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没有任何消息:音讯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词语:音信沉寂。 例句:沉寂的山林没有一个人。 反义词:喧嚣 喧哗 近义词:孤寂 寂寥 比喻十分寂静。 安静:万籁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没有任何消息:音讯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例句:沉寂的山林没有一个人。
苦涩 苦涩 kǔ sè 义项一:又苦又涩的味道 宋·苏轼《后杞菊赋》序:“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义项二: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 ,学苦涩于樊宗师 。” 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读开《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序》:“[ 暾谷 ]游淮北年馀,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义项三: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近义词』苦楚;『反义词』甜蜜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沙汀《困兽记》二:“ 田畴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
拜祭 祭奠已故亲人,祖先
第一小题。
解释:不能忍受。
《隋书·裴蕴传》:“老革多奸,将贼胁我。欲搭其口,但隐忍之,诚极难耐。”《新五代史·汉臣传·史弘肇》:“ 弘肇 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六月中旬的天气已经够热了,这下午三四点钟时分,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
[释义](1) 基本义:(名)又苦又涩的味道。他苦涩地笑了笑。(作状语) (2) (形)形容内心痛苦。青苹果是苦涩的。(作宾语)
苦涩 kǔ sè
义项一:
宋·苏轼《后杞菊赋》序:“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义项二: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 ,学苦涩于樊宗师 。”
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读开《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陈衍《重刻序》:“﹝ 暾谷 ﹞游淮北年馀,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义项三: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近义词』苦楚;『反义词』甜蜜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沙汀《困兽记》二:“ 田畴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
王祥的主要论文
北宋交通与梅尧臣的纪行诗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 文学遗产 2006/06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述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从舆地志的编纂看宋代文学与地域之关系 《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4地域视野中的江西诗派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试论柳开的古文、古道与宋初士风 北方论丛 2004/01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 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李贺诗歌与永贞革新之关系考论——兼论李贺诗歌之寓意问题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陈子昂《感遇诗》的诗史意义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叶适的诗论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3
上一篇:论文小企业题目
下一篇:一般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