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宋代宗室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18:58

宋代宗室研究论文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1.2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1982.3,中华书局,0.5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1.1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1982.9,中华书局,1.2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1983.12,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1983.7,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7,河南人民出版社,1.9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1985.10中华书局,1.9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985.10中华书局,0.9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1986.12中华书局,5.3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0.6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1.4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1989.3中华书局,1.1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1989.5河北教育出版社,1.3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1.3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0.9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0.95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1990.10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0.5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1.4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1991.5中华书局,1.5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1991.5,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1.2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1.1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1991.12,中华书局,2.5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1.5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0.8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0.8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0.5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0.55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1996.8,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1997.7,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1.2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0.9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0.8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0.9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0.8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2.8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2.5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1.3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以“我眼中的宋朝”为题写一篇1000字论文,采纳后悬赏追加

1,我眼中的宋朝
摘 要 宋朝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尴尬的时代,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它有着强大的军队,优良的装备,杰出的将领,但是却很少打胜仗;在这个时代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有着比较开明廉洁的政治。然而,直到忽必烈破宋都临安,宋朝亡国,总打败仗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虽然有比较开明廉洁的政治,却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关键词 宋朝;军事;积弱;经济文化;繁荣。

前 言
如果我可以穿越,我想我最有可能会选择宋朝,也许你会奇怪:“宋朝!为什么会是宋朝?那是一个总打败仗,软弱无能的朝代。”不错,与汉唐雄风相比,宋朝确实显得太过柔弱无力,连皇帝都被人给掳走了,可以说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是最贫最弱的一个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但是强大不代表幸福,在我看来,宋朝是封建社会中幸福感最强的一个朝代。一、“崖山之后无中国”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所以在军事上一直呈现的是积弱状态。公元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宋朝亡国。但是宋室和广大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文天祥在陆地组织军民反抗元军侵犯,陆秀夫等人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组成行朝。公元1279年,宋军和元军在崖山爆发决战,宋军大败,宋末帝和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宋朝彻底灭亡。有人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
二、“夜市”与“交子”
在中国历史上,实施禁夜令最坚决的莫过于唐朝,取消禁夜令最彻底的莫过于宋朝。
在唐朝首都长安,每晚“执金吾”以鼓声周知百姓,便代表“禁夜”即将开始;次日晨,钟楼响钟,代表禁夜结束。只有正月十五及前后一天除外,试想,一年中只有3天不“禁夜”,其余362天的夜间,民众不得在所居住的坊里以外从事任何活动,在我们现代人的看来,这简直就是被囚禁了。
宋朝的首都开封和杭州,则是真正的不夜之城,政府对集市贸易的控制也完全地开放了,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开店经商。由于坊市合一,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人来客往,买卖兴旺。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彩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衢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两相比较,宋朝经济之繁荣,物资之丰富,商业之发达,远超唐朝。禁夜和不禁夜带来了天壤之别——后者可说是开启了全日制的中国。一个实施禁夜令的朝代,就等于给精神带上了枷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
宋朝对商人很宽松。在汉朝的时候,商人要穿特别颜色的衣服,不能坐有盖子的马车;到了唐朝,《唐律》仍然规定“工商杂类不预士伍”“禁工商不得乘马”,而且商品交易只准在政府规定的“官市”中进行;到了宋朝,这些规定都不见了,商人子弟可以考科举当官,文人们都不太在意自己的商人家庭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也为了人们携带货币的方便,在北宋四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要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纸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也可以看得出宋朝的繁华。
三、文人的天堂
生活在宋朝的人也许会和我们一样感慨:“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一个时代。”
宋朝可以说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了,上至皇帝,下至贫民,对读书人都很尊重,皇帝一般不会杀大臣,看着讨厌就流放,说不定那一天想起你来再把你召回来,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无疑是有了一块免死金牌。文人和文人之间的争斗,大多也只是限于口头上,王安石搞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大殿上跟他吵。之后司马光被贬到洛阳,埋头编《资治通鉴》,编累了,就写一封公开信骂骂王安石。王安石看到了,也写公开信回骂。
四、文化娱乐
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宋朝的诗歌水平虽然不如唐之盛,但是恐怕也后无来者了,而宋词的辉煌却是空前绝后的,出现了大批的词作家,文学家,书画家,真可谓是群星闪耀,例如辛弃的《青玉案》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年来疾脍炙人口,再看词中所写,如果不是文化习俗已经深入人心,谁能使成千上万的人投入灯的海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物质条件和聚居格局,也就不可能有这么热闹的灯节;从体育上说,那也是很强,从《水浒传》中可以看出,“足球”在宋朝非常流行,并且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五、飞速发展的科技
中国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是在宋朝发明的,分别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另外瓷器、纺织业、数学、天文学、冶炼和造船技术,以及火兵器的运用等许
多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
六、总结
程颐说: “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无内乱”;二是“四圣百年”——开国之后的4位皇帝都比较开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兵不血刃,没有惊扰民间;四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100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五是“至诚以待夷狄”——对周边蛮族采取怀柔政策。
不得不说,宋朝时一个特别的时代,它没有汉朝的内乱;比唐朝更加繁华舒适;跟明清比,更开放平和;总之,在宋朝可以生活的非常从容安适,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不是更加重要吗?

2
我眼中的大宋王朝
历史中,经过时代变迁,世事沧桑,渐渐由分裂至统一,统一至分裂,这就是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意。从公元前的夏,商,周朝至繁华一世的唐,宋,元朝,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能明白人生之悟。而宋朝,就是历史中的一个岔路口,从它开始,历史在这儿直线向下。
宋朝又分为北宋与南宋,建立起宋朝的是赵匡胤,这位三十三岁就当上皇帝的男人确实有勇有谋,但是我并不是十分喜爱他,从“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一代帝王的猜忌心,因为他的猜忌心,使历代宋朝的君王都不会相信别人,从而在军事方面,连连败退。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我看透了他的势利,是的,就是因为刚登基的柴宗训只不过八岁,所以赵匡胤才敢反叛。但是,我又看到了他的明智,他非常清楚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国家利益,他自立为王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百姓。但他太善良,善良到过于仁慈,他所在的时期,幸福而又不幸。
讲到赵匡胤,不得不提起他的左臂右膀,赵普。后世说起赵普,首先想到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赵普只看过半部论语,就帮助赵匡胤统一南方。
自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皇帝不是懦弱的。赵光义的继位,是有违“嫡长子继承位”的,同时,还有着“金匮之谜”,关于他有没有弑兄,历史上的争议是很大的,而我认为,他是有弑兄的,按宫廷礼仪,赵光义不可在宫中过夜,宫女太监不应离开皇帝,还有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不免让人怀疑。
赵光义在前前后后几百年的宋朝中,已经算是有野心的了,尽管他并没有攻下北方,但也是收复了些许失地。
北宋的宋徽宗,就我个人而言赵佶我是很欣赏的一位。虽然从历史上的政治成就来讲是一塌糊涂,但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地位,后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他还独创了一种字体——瘦金体。
瘦金体瘦硬却不失丰润,挺劲犀利,秀丽飘逸,独步天下。被誉为“瘦硬通神,有如切玉”。
另外,他在楷书,草书上也算是大宗师的水平,而他的绘画之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有传世之作。
拥有艺术天赋是他的幸福,可用艺术家的浪漫去治理国家时,是大宋王朝和他个人的不幸,也是百姓的不幸。其实当时章惇说的:“端王轻佻,不适合为君主!”赵佶的确把这“轻佻”二字演绎得明明白白。后期,赵佶专注于找奇石,找异兽,找美女,书写画画,更如秦始皇一般,迷上了道教,仙俗两不误,又命人修建阳华宫,供他玩乐。
而与此同时,中国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而赵佶时期的大臣们,蔡京,童贯不必说,李邦彦也不必说,那时的大臣们,都是能投赵佶所好,陪他玩耍之人。而李邦彦更被人称为“浪子宰相”。
这些人陪艺术家赵佶游玩有余,帮皇帝徽宗治国无方。
这就是宋徽宗赵佶最大的轻佻,人事上的腐败,任用干部上的腐败才是最大的腐败!
北方女真人的迅速崛起,史称金国,俘虏了辽国皇帝,而这时赵佶才感到不妙,以“烧香”之名逃跑,把这烂摊子,丢给他儿子赵桓。
赵桓本也想跑,被众人一劝,决定坚守京城,但是,赵桓最后却以宣和结束战争。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了京城,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祸”。
而在“靖康之祸”议和中,完颜宗狮子大开口,提出“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亲王,宰相做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在现在人看来,这些条件可以说是比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还为苛刻屈辱,可是赵桓竟然答应了!
走在黄尘飞扬的古道上,或许谁都没有想过,北宋,实亡于宣和。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北宋结束,南宋开始。
结局并不仅仅是结局,有时往前一步,结局,也意味着开始。
南宋,又是一番景象。
在南宋中,出现了许多神勇的武将,我想岳飞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岳飞不仅是勇夫,还很有计谋,他的名句“阵而后站,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被后世奉为兵家名句。
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在南宋实为一支强劲的队伍,在收复许多地区后,常提出北伐的意见,赵构却总不同意,认为必输无疑,打了许多胜仗后,赵构却担心其岳飞功高震主。
绍兴十一年,史上最大冤案正在酝酿,就因说他在官拜节度使时,说本朝只有他和宋太祖在三十岁当上这职位,被指明有野心,又有几条莫须有的证据,于当年腊月年关,被斩首示众。
过了几十年,金人还说,如果岳飞不死,或许,金国早就灭了。“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就是指岳飞的部队。
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以及对那个时代的失望。赵昺,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宋幼帝,宋末帝或宋广王。
公元1279年,首都被蒙古统领成吉思汗攻下,和大臣一起投江,殉国,时年十一。
从北宋的贪污,懦弱,听信谗言,到南宋的胆怯,无能,盲目,谁有错?只不过奸臣的利益熏心,皇帝的单方面思考,从赵匡胤的统一兵权,到最后年仅十一岁却殉国的小皇帝,谁对谁错?历史没有正确答案,它就像一个迷宫,越走进去或许你会发现,你绕的越深,已沉陷其中。
结局早已注定,当道只是寻常。

苗书梅的主要学术成果

1.《宋代巡检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89(3);2.《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载《中国史研究》2002(3);3.《宋代官员考试任用法初探》,载《史学月刊》1992(2);4.《宋代宗室外戚宦官任用制述论》,载《史学月刊》1995(5);5.《宋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载《史学月刊》1996(5);6.《宋代知州及其职能》,载《史学月刊》1998(6);7.《宋代县级公吏制度初论》,载《文史哲》2003(1);8.《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载《中州学刊》1991(5);9.《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职能》,载《河北学刊》1990(2);10.《宋代黜降官叙复之法》,载《河北大学学报》1990(3);11.《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载《河南大学学报》1991(1);12.《宋代军资库初探》,载《河南大学学报》1996(6);13.《宋代州府公吏制度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4(6);14.《宋代定差法述论》,载《西南师大学报》1992(3);15.《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5);16.《宋代官员黜降法初探》,载《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7.《宋代任官制度中的权摄官》,载《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8.《宋代监当官初探》,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9.《宋代幕职州县官及其改官制度》,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0.《墓志铭在研究宋代官制中的价值》,载《东吴大学历史学报》,2004年;21.《20世纪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研究述评》,载《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22.《说破先天易,流传正始音》,载《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23.《宋代出版史研究·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24.《宋代外交使节的选任制度》,载《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5.《宋代明州における地方官僚体制研究——监当官を中心として考察》,载日本《高知大学学术研究报告人文科学编》第55卷,2006年;26.《宋朝外交使节管理制度初论》,载《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7.《朝见与朝辞——宋朝知州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方式初探》,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28.《官人选任制度の発展と宋朝の文官政治》、《皇学馆史学》第21号,2007年;29.《韩绛生平政绩初探》,载《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30.《崔与之的仕宦与交游——以荐举制度为视角》,《纪念崔与之诞辰850周年大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1.《关于南宋时期的“便民五事”——南宋中央获取地方信息的渠道之一》,载《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32.《宋代巡检再探》,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中国宋史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3.《王十朋的治家与从政》,合著(1),线装书局,2012年;34.《淳熙三山志史料价值初探》,合著(1),载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续之下),人民出版社,2013年。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吕祖谦全集一文集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
秦桧传 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
宋史试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 漆侠
历史研究法 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 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
叶适年谱 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贵耳集 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
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
宋元话本 程毅中
中国铁钱 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
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
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伟民
宋太宗 张其凡
宋真宗 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 黄杰
赵匡胤传 张家驹
青琐高议 (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 (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 (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 (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 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 (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 (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 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实集 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
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 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 (元)脱脱
百川学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宋论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
两宋史论 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2019-01-22 刘宋宗室死亡状况调查报告

       刘宋宗室残杀现象屡见不鲜,清人汪中《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称刘宋刘氏年中,皇族一百廿九人,被杀者百廿一,骨肉相屠害者八十人。据清代罗振玉《补宋书宗室世系表》统计,皇族一百五十八人,子杀父者一,臣杀君者四,骨肉相残者百有三,被杀于他人者六。(见于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60页)

        这两个人的统计还是太粗糙,首先皇族的范围,是不是只有刘裕的后代才算,刘裕的同宗族以及后代呢?皇族中的公主算不算?这一点没有说明白。其次,表达的不周全,二人的意思就是说宗室中很多都死于非命,未能寿终正寝,在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人中,因为死于宗室斗争的比例很高就行了。被杀者基本上都是死于骨肉相残,为何汪中统计出了41人是不属于骨肉相残的,难道必须是皇室亲自动手杀死的才算是骨肉相残者吗?这样算来那可真没有几个了,因为皇室不会亲自动手杀同胞的。罗振玉的更是奇怪,骨肉相残里面包括了子杀父,被杀于他人这个也怪怪的,骨肉相残不都是属于被他人杀了的吗?他应该表达的是,被外人、外族杀了的,但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骨肉相残难道还需要皇帝亲自动手,有很多都是大臣、武将经过授意杀死的。

        所以说,这两个人的统计诡异之极,具体如何界定每一个统计项目的,也没有说明。这段文字是周一良先生转引过来的,现在手中有罗振玉的《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开明书店制版),他在第一页引用了汪中的《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汪中的《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并没有看到。从截图中可以看出,罗振玉的确没有对他的统计项做出具体的说明。

     我觉得做统计,至少统计项要合理一点。皇族共多少人,其中正常死亡的多少人,不正常死亡的多少人,不正常之中又分为夭折、病死、他杀,他杀之中才要细分是子弑父、侄子杀叔、大臣杀皇室之类。 

     这里将皇族定位为刘裕的后代,仅统计男性,不包括女性,另外刘裕的兄弟也不包括。

刘裕共7 子

长子刘义符刘宋少帝,被大臣所杀,19岁卒,无子。

次子刘义真封庐陵王,被大臣所杀,18岁卒,无子。

三子刘义隆宋文帝,被太子(元凶)弑杀,47岁卒,19子。

四子刘义康封彭城王,被哥哥宋文帝废杀,43岁卒,6子,刘允,刘肱,刘珣,刘昭,刘方,刘昙辩,两人早逝,其余在元凶之乱时被杀

五子刘义恭封江夏王,被刘子业杀害,16子,53岁卒,前十二子均死于元凶之乱,后四子与父亲刘义恭一起被刘子业杀害。

六子刘义宣封南郡王,被孝武帝杀害,40岁卒,18子,两人早卒,其余十六人全部在刘义宣之乱后被杀。

七子刘义季封衡阳王,酗酒终日,33岁卒,儿子一个刘嶷,孙子刘伯道,正常死亡。

 

 

7  2 18 

 

 

 

 

 

 

 

 

19 4 3 3 1  1 4   1 5 2  4  1

 

刘义隆共19 子

1长子刘休远(刘劭),元凶,被刘骏所杀,30岁卒,四子(伟之,迪之,彬之,未名)同被杀。

2刘休明(刘浚),被刘骏所杀,25岁卒,三子(长文、长仁、长道)同被杀。

3刘休龙(刘骏),世祖孝武皇帝,病逝,35岁卒,28子。

4刘休玄(刘铄),南平穆王,被刘骏毒杀,23岁卒,三子(敬猷、敬渊、敬先)被刘子业杀。

5刘休胤(刘绍),庐陵昭王,出嗣刘义真,病逝,21岁卒,无子。

6刘休文(刘诞),竟陵王,造反,被刘骏杀死,27岁卒,1子刘景粹,被刘骏搜出所杀。

7刘休度(刘宏),建平宣简王,多病早逝,25岁卒。1子刘景素造反被杀,刘景素,一子夭折,3子被杀。

8刘休秀(刘袆),东海王,被刘彧逼迫自杀,35岁卒。1子刘充明,顺帝升明二年卒,时年二十八,无子。

9刘休道(刘昶),义阳王,流亡北魏,病逝62岁卒,五子,2夭折,一个谋反,2可能正常死亡。

10刘休渊(刘浑),武昌王,被刘骏逼迫自杀,17岁卒,无子。

11刘休炳(刘彧),太宗明皇帝,34岁卒,12子。

12刘休仁,建安王,被刘彧赐死,29岁卒2子伯融、伯猷因参与后废帝时刘景素之乱被杀,分别19,11岁。

13刘休佑,山阳王—晋平刺王,堕马死,27岁卒,13个儿子,宋顺帝时因谋反全部被杀。

14刘休茂,海陵王,造反被刘骏杀死,17岁卒,无子记载。

15刘休业,鄱阳哀王,12岁卒,无死因,病死早逝,无子。

16刘休倩,临庆冲王, 9岁卒,病死早逝,无子

17刘夷父,新野怀王,6岁,因病早逝,无子。

18刘休范,桂阳王,刘彧死后作乱被杀,27岁卒。共四子刘德宣,刘德嗣,刘青牛,刘智藏,全部被杀。

19刘休若,巴陵哀王,被刘彧赐死,24岁卒,1子冲始袭封。宋顺帝升明三年,薨。

12个早夭  16个被杀死

刘骏共28 子

1、长子,前废帝刘子业,被刘彧杀死,17岁卒,无子。

2、次子,豫章王刘子尚,被刘彧逼迫自尽,16岁卒,

3、三子,晋安王刘子勋,与刘彧争夺皇位,被杀死,11岁卒。

4、四子,安陆王刘子绥,晋安王刘子勋同逆,被刘彧赐死,卒年不详。

5、五子,刘子深,未封,早夭。

6、六子,寻阳王刘子房,母何淑仪,被刘彧杀死,11岁卒。

7、七子,临海王刘子顼,反抗刘彧被杀,卒年不详。

8、八子,始平孝敬王刘子鸾,刘子业嫉妒他受父亲宠爱将其杀死,死前说不愿再生于帝王家,10岁卒,无子。

9、九子,永嘉王刘子仁,被刘彧赐死,卒年不详。

10、十子,刘子凤,母何婕妤,未封,早夭。

11、十一子,始安王刘子真,被刘彧赐死,10岁卒。

12、十二子刘子玄,母江婕妤,未封,早夭。

13、十三子邵陵王刘子元,刘子勋叛乱平息之后被赐死,9岁卒。

14、十四子齐敬王刘子羽,早夭。

15、十五子刘子衡,母江美人,未封,早夭。

16、十六子淮南王刘子孟,被刘彧赐死,8岁卒。

17、十七子刘子况,母江婕妤,未封,早夭。

18、十八子南平王刘子产,母徐昭容无记载,早夭。

19、十九子晋陵孝王刘子云,4岁卒,早夭。

20、二十子刘子文,母殷贵妃,未封,早夭。

21、二十一子庐陵王刘子舆,母杨婕妤,无记载,早夭。

22、二十二子南海哀王刘子师,被刘子业所害,6岁卒。

23、二十三子淮阳思王刘子霄,3岁卒,早夭。

24、二十四子刘子雍,母谢昭容,未封,早夭。

25、二十五子刘子趋,母何婕妤,未封,被宋明帝所杀。

26、二十六子刘子期,母江美人,未封,被宋明帝所杀。

27、二十七子东平王刘子嗣,母谢昭容,被刘彧赐死,4岁卒。

28、二十八子刘子悦,母杜容华,未封,被宋明帝所杀。

刘彧共12 子

5个早夭  7个萧道成害死

1、长子,后废帝刘昱,无子

2、次子,德治王刘法良,早夭,无子

3、三子,宋顺帝刘准,宋顺帝,被萧道成杀,卒年13岁。

4、四子,早夭

5、五子,东平王刘智井,早夭,无子

6、六子,晋熙王刘燮,卒年9岁,被萧道成杀害。

7、七子,邵陵殇王刘友,卒年10岁,早夭,无子

8、八子,江夏王刘跻,卒年9岁,被萧道成杀害

9、九子,武陵王刘赞,卒年9岁。

10、十子,随阳王刘翙,卒年9岁,被萧道成杀害。

11、十一子,新兴王刘嵩,卒年8岁,谋反被萧道成赐死。

12、十二子,始建王刘禧,卒年8岁,谋反被萧道成赐死。

上述一共是151人,奇怪怎么比罗振玉少了7人,可能还是有漏掉的。以后继续精确吧,就根据目前的151人来看。

15岁以前自然夭折  25

15岁后病死或意外 4

无疾而终被杀  8

被杀死107个  (其中七个为萧道成所杀)

  2个不知道 

上一篇:毕业论文讲解

下一篇:商务主持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