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的主题论文
剧本的主题论文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微剧本范文
微剧本是区别于传统剧本的微型剧本,一般只有简单的几个场景,人物设置力求简约,所描述的事件也很简单,但剧本的内涵必须凸显出来。如同素描,微剧本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场大戏,让人回味无穷。
范例:
场景:李老师办公室,李老师搬了张椅子,放在办公桌对面,招呼着陈明面对面坐下,仍面带微笑。陈明低着头不安的坐下,不敢看李老师。
李老师:(咳嗽一声,轻笑着说道)陈明同学最近状态可不好哦,要注意好好休息哦!(听到这话陈明更加紧张了,老师发现了,真的发现了)毕竟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到了,要好好准备考试,应对中招啊。(语重心长的语气)
陈明:(轻嘘一口气,仅仅是这吗?仍有忧色,微抬头,连忙应道)嗯,谢谢老师,我会注意的。
李老师:对了,这个周末想请班里的几个同学帮个忙,哎呀!我家屋后的那块菜地啊,荒了好久了,想种点菜,你看能帮忙找五六个同学去帮弄一下吗?
陈明:(内心更加纠结,难道昨天晚上老师真没认出我,表情缓和,抬起头来,大方笑了一声)哈哈哈···这有啥难的,老师您放心吧!周末准把人给你带过去。
李老师:(热情感激的笑容)那这件事拜托给你了哦!(沉默几秒钟···)那你回去学习吧!不打扰你了。
陈明:(心情放松,面带微笑,站起身来,挺直腰杆,爽朗道)老师,这是应该的,那您忙,我先回去了。(转身正准备走)
李老师:对了···(停顿几秒)
陈明:(陈明身体一僵,像预感不好的事要发生一样,顿在那,瞬间转身抢问道,声音有点颤抖)还有事吗?
李老师:(关怀的眼神)听丁耀辉说你肚子坏了,现在好了吗?
陈明:(如释重负般呼口气,健康的微笑回答)谢谢老师啊,现在已经没事了。
李老师:那就好,要记住别乱吃东西,注意保暖,注意身体啊。
陈明:嗯嗯,知道了。那老师您忙,再见!
说完转身拉门逃一般的出去···
时间:周五下午三点左右。
人物:陈明,李老师。
请赐我一篇戏剧鉴赏论文,谢谢!!!
参考一下...........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城里有许多大茶馆,各种各样的人进进出出,这些人在茶馆谈天说笑,谈的内容大至天文地理,小至街坊四邻。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就让它“活”了起来。
这部剧运用对京城中裕泰大茶馆里人们的谈话,体现了国家的兴盛衰败。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解放战争的前夕,时代的变迁让茶馆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变成了一部历史剧,而这部历史剧的主角当然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了。
王利发是个精明而正直的人,年仅二十岁就出来替早逝的父亲打理生意,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战火连绵的年代,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而上吊自杀。是啊,用戏中的话说,那是一个人们“一堆一堆给洋人送钞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当起了汉奸,特别是戏中的两代小人——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先说刘麻子吧,他见利忘义,干着给人说媒拉线这种不正当的生意,不论双方愿意与否,只要有钱赚他就干,有时甚至还卖人儿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贫苦的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以十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给了一个太监。
而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呢?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还“发扬光大”,要创办一个专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联合公司”,甚至想方设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馆,把它改成了一个“取得大量情报,捉拿共产党”的地方。
现如今,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人还在少数吗?有些奸商,为了谋求暴利,用偷工减料制成的东西来蒙骗消费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费者的性命!
剧本的最后,常四爷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分明是老舍先生托剧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就好像现在的清洁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可又有哪些人去安慰安慰他们,哪怕是一句节日的问候?很少很少。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那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有有谁明白他们的痛苦呢?他们也有家人,也想在节日里和家人团聚呀!
不过现在,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增强,理解那些为祖国作贡献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这是让人们欣慰的一点。不管怎样,《茶馆》这篇剧本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读出了一位语言大师的爱国爱民,善解人意。
毕业设计论文,我的题目是《浅谈动画剧本创作》,求大神指点迷津
你可以比较美剧、日剧及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期的作品至现在动画的作品来比较剧本创作的变化(个人认为现在中国动画的剧本真的渣透了,既无美好理想又脱离现实,而90年代中央六台经常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的作品,很经典,我觉得这就是剧本的差异~)
亲,不喜勿喷哦~
求“莎士比亚三个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变化分析”的1000字论文一篇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与《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与《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的艺术成就不一,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续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狠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这两个剧本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 (1593)、 《维洛那二绅士》 (1594)、 《爱的徒劳》 (1594)、 《仲夏夜之梦》(1596)、 《威尼斯商人》 (1597)、 《温莎的内风流娘儿们》 (1598)、 《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这些剧本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诗如画的抒情,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冲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塑造了一批勇气过人又执着、风趣、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力,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戏剧舞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威尼斯商人》则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生动复杂、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形象,同时通过夏洛克,莎士比亚又为一切受民族与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剧中借生动的法庭对抗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使人感到作者驾驭素材的高超能力。
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则是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地悲剧。在情节上虽属悲剧,却也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钱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尽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剧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如朱丽叶等待罗密欧前来赴约的优美独白:
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2.悲剧时期 (1601—1608)
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阶段。时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王权与资产阶级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趋腐朽。莎士比亚已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把这些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冲突,他反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一批辉煌而又抑郁愤怒的悲剧剧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剧中的浪漫主义光辉越来越弱,现实主义描写日益突出。其悲剧的主要内容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深处的冲突,被称做“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典范。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李尔王》(1605)取材于古代英国的历史传说:年老昏聩的李尔王把王国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里根、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迪丽霞驱逐到国外。李尔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逼疯癫的李尔王奔向旷野,对苍天呼喊着自己的悲愤与无奈。李尔王在狂风暴雨下的大段对天独白, 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心灵的同时, 也揭示了这个曾被权利异化的君王的人性觉醒过程。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被杀,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通过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传动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麦克白》(1605)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凯旋而归,途中听信女巫他能当国王的预言, 在野心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 趁国王邓肯到家中作客之机,弑君篡位,最终落得众叛新离、兵败被杀的下场;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以上四部剧作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这些剧作中,莎士比亚看到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抨击资本主义利益原则的邪恶性质,展现出阶级压迫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但他把社会斗争归结于抽象的善恶好坏的道德问题,仅仅看到思想的力量,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大众,因此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英雄往往被碰得头破血流,悲观、茫然、幻灭, 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与悲剧结局。 在悲剧终场时,没有一个主人公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以至后人把莎剧结束的第五幕称之为“死床”。但玉石俱焚的可怕结局,又表明了剧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希望:杰出之士死了,为个人利益使尽花招的野心家也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正义却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 正义和美德百世流芳, 邪恶却为人唾弃,遗臭万年,重整河山仍期待着后来的英雄。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戏剧史上的丰碑。
除了“四大悲剧”外,在这一时期里莎士比亚还根据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撰写了《尤利乌斯·凯撒》(1601)《雅典的泰门》(1605)、《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科利奥兰纳斯》(1607)一系列悲剧。 《雅典的泰门》写雅典的贵族泰门慷慨好客, 乐善好施,挥金如土,家中日日宾客如云。虽然他帮助许多人摆脱困境,但他分不清谄媚者与朋友,大部分钱还在花在恶棍与寄生虫身上。一朝他黄金散尽,债主盈门,派人向元老、贵族以及那些曾经受过他恩惠之人请求援助时,那些曾百般躬迎的小人却如躲避瘟疫一样唯恐不及,弄得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泰门悲愤地离开了人群,独自隐居在城外的洞穴里,一天,他正挖树根充饥,无意中发现了一大堆金子,饱经世态炎凉,看透人间虚伪的泰门不由愤怒地诅咒道: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才,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祝福罪人;麻疯病人被当作情朗;有了他在元老会议上,强盗可以封官获爵,受人们的跪拜、颂扬;有了他,黄皮鸡脸的寡妇与能重做新娘。
对资本主义金钱原则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中曾引用这段话来说明货币的本质。剧中的雅典后来遭到围攻, 贵族与元老们又来找寻曾经是骁勇善战的泰门, 给他金钱、权力、地位,但泰门的心已冷了,最后他变成一个厌世者,怀着对伪善的人类的痛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3. 传奇剧时期 (1609—1613) 晚期的莎士比亚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以幻想来解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其作品有《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等。这些剧本的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灾难与不幸,后来得于偶然契机转危为安,甚至因祸得福。虽然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宽恕和谅解的精神贯穿全剧, 主张用爱心医治旧日的创伤, 强调忏悔、改过能产生新的希望。剧本的人物和背景极富传奇性,人物动机近似荒诞,突出运用了大量巧合与偶然事件。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是《暴风雨》。玄妙的幻想、瑰丽的描写、生动的形象、诗意的背景使此剧成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艺术的代表。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开了如此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剧中婆娑起舞,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是阴险狡诈、极端自私,麦克白与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为理想、正义献身,奥赛罗与哈姆雷特各异。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环境中。
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戏剧结构大师,他的剧本固然有悲、喜剧之分,但在创作实际中又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不受严格的传统体裁划分的限制,从而展现出更丰富饱满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写几条相互平行交错的线索,来促进生动复杂的情节发展。写作技巧上则表现出一种奇妙的戏剧紧迫感,逐渐加快的情节发展的节奏,往往有一种气呵成的神来之笔,令观众惊叹不已。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五千个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以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构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一般认为是在1592—1598六年间陆续完成的,一到一百二十六首写诗人与一位贵族青年的友谊的升沉变化,一百二十七到一百五十二首吐露了诗人对一位“黑肤女子”的恋爱,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认识与理想。
莎士比亚生前并未享受过多的荣誉,他死后的二百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重新发现了莎士比亚,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莎学。但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生平资料又过于匮乏,引起了一些人对他的戏剧创作生涯产生怀疑,甚至还挖空心思地找出了莎剧的“真正”作者。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和材料推翻莎士比亚的著作权。莎士比亚作为一代文豪、伟大的戏剧家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上一篇:知网怎么论文
下一篇:保山学院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