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熊毅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21:28

熊毅研究论文

熊毅参加工作后,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盐渍土概性、土壤胶体、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化学性质、水稻土性态等方面,说明他知识面的宽广和对事业的追求,为他以后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1979年起,他多次邀请美籍华人徐拔和教授来所讲学,传授新的学术思想和国际上的新进展,对中国土壤物理化学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通过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调查,熊毅用发生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改变了过去统称“冲积土”的命名,对各种层状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褐土、浅色草甸土(潮土)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分布规律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层状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开创性地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根据沙、粘相间的沉积层次所形成的岗、坡、洼地形与水盐运动状况,总结出旱、涝、盐碱在发生上的联系,为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明确提出春旱、秋涝和土壤盐碱化是阻碍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在无排水条件下发展自流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是限制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和新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在他和席承藩合著的《华北平原土壤》一书和《华北平原土壤图集》中,至今仍不失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 1 熊毅.中国盐渍土之初步研究.土壤专报,1936(15):39—43.  2 熊毅.水稻土之化学性质.土壤特刊甲种,1941(4):1—22.  3 . Mineral Composition of Soil Colloids and Its Bearing on the Genesl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ils. Science Record,1942(1—12).  4 . 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Loesses. Gumboties and Tills.1948(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论文).  5 . Chemical Weathering in Relation to Mineral Content of Soils.195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论文).  6  et al. On the Origin of Gumbot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Procecdings,1949,14:311—315.  7  et al. Weathering Sequence of Clay-size Minerals in Soil and Sediments:Ⅱ.Chemical Weathering of Layer Silicates. Soil Proc,1952,16(3—6).  8  et 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clay Fraction:Ⅲ.of Some Main Soil Groups of China. Soil Proc,1952,16:294—297.  9 Cюн и.Oбщая Xарaктеpистика коллоидов nочв Kитая. Почвоведeниe 1956(3):71—72.  10 蒋剑敏,熊毅.土壤胶体膨胀的初步研究.土壤学报,1956,4(2):129—140.  11 熊毅,席承潘.黄河流域土壤研究I.华北平原土壤概况和改良途径.土壤学报,1957,5(4):285—290.  12 熊毅.中国盐渍土分区.土壤学报,1957,5(1):50—59.  13 熊毅.土壤粘土矿物的结构及形成.土壤通报,1958(1):49—51.  14 熊毅,席承藩,张同亮等.黄河流域土壤研究Ⅱ.华北平原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学报,1958,6(1):25—42.  15 熊毅,许冀泉,蒋剑敏.中国土壤胶体研究I.黄土胶体的矿物组成和性质.土壤学报,1958,6(2):89—98.  16 熊毅,刘文政.排水在华北平原防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意义.土壤,1962(3):6—11.  17 熊毅,许冀泉.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土壤学报,1964,12(3):266—271.  18 .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oils of China. VⅢ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Abstracts of Papers, est—Rumania,1964:45.  19 熊毅,席承藩.华北平原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0 熊毅.I.土粒团聚及有机质在土粒团聚中的作用.土壤农化,1974(3):1—7.  21 熊毅.Ⅱ.团聚土粒的有机物质.土壤农化,1974(4):1—10.  22 熊毅.Ⅲ.有机化合物与粘粒的相互作用.土壤农化,1974(5):1—14.  23 熊毅.Ⅳ.有机无机复合机制.土壤农化,1974(6):1—11.  24 熊毅.Ⅴ.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性质和反应.土壤农化,1975(1):1—15.  25 熊毅.Ⅵ.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剖析研究.土壤农化,1975(6):1—12.  26 熊毅.土壤胶体的组成及复合.土壤通报,1979(5):1—8.  27 熊毅.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任务.中国农业科学,1982,(2):78—83.  28 熊毅.试论土壤生态系统.土壤,1983,15(4):121—125.  29 熊毅.土壤胶体,第一册(土壤胶体的物质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0 熊毅等.土壤胶体,第二册(土壤胶体研究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1:熊毅主编,李锦副主编.中国土壤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6.  32:熊毅,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3:熊毅等.土壤胶体,第三册(土壤胶体的性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熊毅的人物生平

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熊毅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用功读书的习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曾想学工。1925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因其父亲病故,年仅15岁的熊毅来到北平当时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又名姚华)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励下,他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在土壤学刘和的教导及其影响下,对土壤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到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也就是要多生产粮食,而多生产粮食要靠肥料,所以,他选择了农业化学系。1932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5-1947年,熊毅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外,还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初创时期的工作概况、学术贡献及事业的推进。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1年8月,回到日夜怀念的祖国。1958年,创办《土壤》杂志,并且担任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他亲自审稿,严格把好刊物质量关,并对编辑人员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经常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熊毅根据多年从事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撰写了《南水北调应注意防治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1979)论文,文中论述了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并积极提出《对南水北调的几点意见》(1979)。 1979年起,他多次邀请美籍华人徐拔和教授来所讲学,传授新的学术思想和国际上的新进展,对中国土壤物理化学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在熊毅的晚年,终于挤出时间,组织和指导有关人员并亲自撰稿和审稿,编成《土壤胶体》第一册(物质基础)、第二册(研究方法)和第三册(胶体性质),分别于1983年、1985年和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0年起,熊毅又主编了《中国土壤图集》。它总结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土壤专业图集,对生产和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视和引用。 1985年1月24日 逝世于南京。

毕业设计中的致谢

毕业设计中的致谢四篇

致谢一:

论文写作接近尾声,曾多次设想笔到此时自己的心情会如何……首先感谢导师耿国华教授。感谢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全方位的指导、关心和帮助,老师以魅力人格影响、名师风范熏陶、治学严谨要求于我,使我快速成长,所学所得足令受用一生,又怎能用简单的“感谢”二字表达我终生感激之情。

其次感谢周明全教授,您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常常以简单来概括高深、用通俗来诊释高雅,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感谢您给予我榜样的力量。

再次感谢西北大学的培育之恩。感谢信息技术学院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教诲、理论上的支持;感谢可视化研究所前三、后三届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走过一程、相伴一路。

还要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的数据、资料、文献、研究成果的前行者们。是你们前期的研究成果给予我很多的启迪,有些内容则为论文实证方面的完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写作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之多。感谢你们,没有你们前期的付出与成果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咸阳师范学院的领导、同仁,感谢你们给予我求学其间的方便。没有你们的理解与付出,又怎会有今天圆满的句号。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要感谢我的女儿一一石一依,妈妈带着你走进西大,你陪着妈妈一起聆听《组合数学》、《英语口语》在妈妈学习枯燥、工作闹心、颈椎疼痛之时,你带给妈妈的轻松要远远超过妈妈给你的快乐。

需要感谢的很多很多,不一一俱名了。感谢溢于言、铭于心、践于行。

论文快划上句号了,但这不是结束,相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致谢二:

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读小学时,启蒙老师就教给了我叶帅的诗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读博更是辛苦的,尤其对我这样已经离开大学校园十多年的同学(同志)来说。概括起来,读博这几年,有苦有乐。苦在生活,乐在追求。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相信这几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会给今后的人生带来新的变化和更多的机遇。

攻博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亲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由衷的表示深深感谢,谢谢你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恩难忘,感谢我的导师刘娟教授。几年来,老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崇尚学术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从每周的全体实验室成员学习讨论会上认真的指导到对每一篇学术论文的认真修改,都反映了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悉心指导。刘老师在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确定和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详细而宝贵的指导意见。

还要感谢实验的章文老师、罗飞老师,及远在美国的倪斌师兄。感谢师弟熊毅、室友卢露。他们不但在学习、论文写作上给我了莫大的帮助,而且在生活上给我平添了不少乐趣。感谢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的各位老师,他们做了大量繁琐而必要的事务性具体工作!

感谢父母的支持和关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帮助我、关心我,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今天的成绩是和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分不开的。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子。我在武汉读博这几年,是她自己照看孩子、教育孩子。

既要辛苦工作,又要一个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亲爱的,辛苦你了!

感谢我认识的所有人,我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和亲人!祝福你们!

最后衷心感谢评审本文的各位专家教授,感谢答辩委员会全体专家的辛勤劳动!

致谢三: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导师陈莘萌教授和师母郑慧娆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髙的敬意。

正是在导师严格的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本文的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扎实的业务功底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并将使我受益终生。

同时感谢师母郑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董文永教授、何发智教授、肖春霞副教授、赵俭辉副教授和王中元副教授,在我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帮助和建议,使我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衷心感谢武汉大学的廖斌、郑波尽、王玉华、李康顺、马勇、余小鹏、喻超和黄志勇等同学,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良多,同时也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评阅我的论文的专家学者。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

致谢四:

我永远记得2006年9月底的一天在老计算机学院首次见到梁意文老师的情景,当时梁老师和荡的态度及热情奔放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数次见到梁老师,梁老师丝毫没有怠慢我这个来自非重点院校的普通学生,每次都盛情地接待了我,这些都让我铭记在心,无法忘怀。

在2007年那个火热的夏季,感谢梁老师让我成为他的`弟子,有了能够继续深造的宝贵条件。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近四年半时间里,梁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以及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受益终生。梁老师性情直率,胸怀坦荡,在我做的不好的时候,梁老师中肯地帮我指出了其中不足之处,让我切实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并得以成长,也领悟了许多做人的宝贵原则并端正了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他对我的爱护之心、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让我内心充满感激。梁老师学识渊博、思路敏锐、要求严格,在本文成稿过程中,他的每次指点都能切中要害,让我思路顿时豁然开朗,我能理解他的拳拳苦心是希望能够将我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让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真正体现博士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成为社会庸才。在这里再次感谢我的导师梁意文老师!

感谢课题组董红斌老师!董老师学术严谨、细致,虽然我有几次博士论文开题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董老师还是非常有耐心地帮我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没有丝毫怨言,让我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董老师和荡可亲、关心学生,体谅我是脱产学习而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给我安排了教辅的工作,这让我收获的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收获了董老师对我的一片关爱。

感谢课题组谭成予老师,她为人随和、认真直率,给本文的写作提出了非常中肯与实用的意见,让我收获很多。感谢课题组刘赛师兄,他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帮我修改论文,没有丝毫怨言。

感谢实验室的已经毕业和未毕业的兄弟姐妹给予我的关心、帮助,与他们一起成为梁老师、董老师的弟子是我的幸运!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让我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最后,我再次向所有指导、关心、支持我的各位老师、同学、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熊毅的人物评价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无私贡献自己的一切。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勇于攀登,把科学研究和推动经济发展正确地结合起来,成效卓著。熊毅几十年如一日,把一切都献给了中国的土壤科学事业,土壤就是他生命的图画,融汇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灿烂年华。他的心血,肥沃了祖国广袤的土地。熊毅院士创建了以“井灌井排”为核心、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系统以及与农业生物措施紧密结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创造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封丘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同时开创并发展了中国土壤科学多个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土壤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党的优秀儿女、是先进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科学、吃苦、奉献、合作”的黄淮海精神的永久丰碑。(南京土壤所党委书记林先贵评) 熊毅院士是封丘人民的恩人和朋友,他为封丘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做出的巨大功绩,封丘人民将永久铭记在心。(中共封丘县委书记薛国文评) 熊毅院士身上凝聚的科学与创新、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精神,以封丘与华北平原为着力点,继续为国家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作贡献。同时代表南京土壤所对河南省、中科院、封丘县等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封丘站的发展,对封丘县委县政府为熊毅院士树立铜像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评) 代表河南省政府致辞。他着重指出,熊毅院士为黄淮海平原农业丰收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全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铜像的落成不仅是对一位土壤科学家、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先驱的缅怀,更是对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他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学习熊毅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厚积薄发、去伪存真、严谨治学的精神,努力推进科学事业新的发展,通过省院合作再次把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做成国家级的样板,为中国农业发展再做新的贡献,为老百姓再立新功。(河南省委农村领导小组副组长何东成评) 熊毅院士这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连同他深入学科前沿、重视新学科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科学方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更是土壤所的宝贵财富,土壤所要永远传承熊毅院士的精神。他还代表中科院表达了对河南省各级领导对中科院科研工作的支持与关心,希望河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丁仲礼评)

上一篇:电子产品论文题目

下一篇:段智兴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