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研究论文
重楼研究论文
重楼,中药名。又称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植物。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常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重楼叶七片,叶柄长5-20mm,花梗从七片叶中间顶生一枝花,也叫七叶一枝花,别名七叶莲。叶片为绿色,花两性,颜色为黄绿色。一般花期在5-7月,果期在8-10月。
重楼的功效与作用:抗肿瘤、治蛇毒
1、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重楼苦以降泄,寒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的常用药。用治痈肿疔毒,可单用为末,醋调外敷,亦可与黄连、赤芍、金银花等同用,如夺命汤(《外科全生集》);用治咽喉肿痛,痄腮,喉痹,常与牛蒡子、连翘、板蓝根等同用;若治瘰疬痰核,可与夏枯草、牡蛎、大贝母等同用;单用本品研末冲服,另用其鲜根捣烂外敷患处,治疗毒蛇咬伤,红肿疼痛,也常与半边莲配伍使用。
2、惊风抽搐。
重楼苦寒入肝,有凉肝泻火,息风定惊之功。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或与钩藤、菊花、蝉蜕等配伍,用于小儿热极生风,手足抽搐等均有良效。
3、跌打损伤。
重楼入肝经血分,能消肿止痛,化瘀止血,可单用研末冲服,治疗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也可配三七、血竭、自然铜等同用。
重楼的药理应用:
1、止血作用
重楼里所含的甾体皂苷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尤以其明确的止血作用而倍受重视。有实验表明,七叶一枝花等七种生药对小鼠灌胃,均呈较强的止血作用。含七叶一枝花(重楼)的中成药四川白药和宫血宁胶囊临床应用均有显著的止血功效,偏诺皂苷较之薯蓣皂苷止血作用更强。止血过程是一个神经、神经体液因素,血管收缩、血小板凝集及凝血过程等参与的复杂过程。
2、免疫调节作用
重楼皂苷I、Ⅱ、Ⅲ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培养基中可引起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并能促进小鼠粒/巨噬细胞克隆形成细胞(GM-CFC)增殖。重楼皂苷Ⅱ尚对PHA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促有丝分裂作用,认为重楼皂苷Ⅱ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免疫调节剂,而其代谢产物则恬性较弱。
3、抗肿瘤作用
通过对20余种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抗肿瘤细胞毒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中药重楼和云南白药的水、甲醇和乙醇提取物对A-549(人肺癌)、MCF-7(人乳腺癌)、HT-29(人结肠腺癌)等6种人体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证明其中成分Gracillin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有报道认为重楼皂苷为其抗肿瘤有效成分[30,31]。且有文献报道,其苷元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因子,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细胞毒作用
七叶一枝花、云南重楼等7种植物根茎的甲醇提取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当达到10mg/ml时抑制率高达95%以上.水提物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弱。体外实验表明,重楼提取物具有明确的杀伤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其对肝癌治疗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5、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喉舒(主要成分为重楼)对实验动物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喉舒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不仅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诱发的大鼠踝关节肿胀,而且能明显抑制棉球诱发的肉芽形成。
6、心血管作用
薯蓣皂苷在标准和低钙培养基中可促进心肌细胞搏动数增加或停搏,且能显著增加心肌细胞钙离子摄入,而偏诺皂苷影响较小。内皮素在高血压动脉弱样硬化、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发病学意义。实验证明,七叶一枝花水提物可部分拮抗E T引起的小鼠卒死作用,并对ET引起的离体大鼠主动脉环收缩有内皮依赖的舒张作用,值得从其成分中进一步筛选ET拮抗剂,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开辟新途。
7、抑制精子活性
采用七叶一枝花的较纯成分,进行抑制精子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七叶一枝花对大鼠精子20s内抑制的药物最低有效浓度为0.6%:对人精子20s抑制的药物最低浓度为1.2%;家兔阴道给药抑制受精试验,七叶一枝花(II)100mg/只剂量,60%抑制受精。这说明七叶一枝花具有明显的杀精子作用。
8、镇痛、镇静作用
研究发现:云南重楼等6个种和变种的甲醇提取液均具有显著的镇痛和镇静作用,这说明历代使用中药重楼治疗惊风抽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道理。
外伤类:
1、重楼泡酒后内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2、重楼晒干打成粉,直接撒入伤口,可愈合刀伤。
肠胃疾病:
1、重楼生吃治疗胃出血和胃溃疡。
2、重楼和猪肚共煮,加大蒜,可治疗肠炎。
3、重楼煎汤后倒人蜂蜜后饮用,治疗肠炎和便秘。
4、重楼煮熟晒干,刮成粉内服,治疗胃痛。
风湿类:
重楼和猪脚共煮, 治疗风湿疼痛。
解毒类:
1、取重楼炝沫用白酒送服,或泡酒外擦伤口,可治疗毒蛇咬伤。
2、生品晒干,打成粉,用水调和后直接包在患处,可拔毒,治疗肿毒。
其他:
1、配其他药一起治疗乳腺增生。
2、重楼、紫茉莉根、金刚纂干心共煮饮用,治疗腮腺炎和淋巴结发炎。
3、生药晒干刮成粉外敷,治疗淋巴结发炎。
重楼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重楼的使用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2、《本草汇言》:“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为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
重楼的副作用:有小毒
不良反应:重楼性微寒、苦、归肝经,会引起体质虚寒。重楼中毒量为60~90g,中毒潜伏期约1~3个小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严重者可导致痉挛。临床用药当引起注意。
滇重楼的经济价值
中药重楼仍主要来自野生,尚无大规模人工种植的产品。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重楼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用药量大幅度增加,长期掠夺性采挖使野生重楼越来越少。重楼从种植到收获利用需8-10年的时间,制药企业为获取更多原料,大幅度提高重楼收购价格,收购价格达1000元/kg以上。收购价格上涨药农采挖积极性,采挖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生长速度,导致重楼资源已呈稀缺状态。据资料显示,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野生重楼80%已被开发利用,仅剩下20%的资源。我国每年消耗重楼1000吨以上,且全部为野生重楼,现有资源再经过5年左右的采挖可能枯竭。重楼资源的稀缺有可能成为制约云南相关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仅依靠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种植成为解决重楼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而且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重楼本身所具有的良好药效,重楼的需求量必然将大幅度提高,价格还会上扬。于2011年5月,由省科技厅主持,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承担,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协作研究的重点新产品计划“滇重楼优势种源繁育及三段栽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2008BC003)进行了结题验收和成果鉴定。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和振远副书记主持验收,奖励办秦穆主任主持成果鉴定,社发处高阳一副调研员、省农科院科研处屈云慧副处长等参加了会议。 滇重楼是宫血宁、热毒清、抗病毒颗粒和季德胜蛇药片等产品的主要原料。该项目针对生产中滇重楼生长周期长达9~10年的实际,创新了三段栽培法,制定了相应的三段栽培法规范化栽培规程;选育登记了“滇重楼1号”和“滇重楼2号”2个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高的抗病新品种;建立了滇重楼种子规模化育苗技术体系;弄清了滇重楼叶斑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滇重楼叶斑病防治方法;制定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滇重楼品种评价技术规程”和“滇重楼三段式栽培技术规程”2项;获得发明专利“一种人工三段栽培重楼的方法”和“一种能有效防治滇重楼叶斑病的方法”2项;发表论文11篇,编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丛书“滇重楼栽培技术”2部,为滇重楼科研和生产提供重要了参考。现已在丽江玉龙县建立了滇重楼“三段栽培法”示范基地2254亩,2010年经济效益达1.3631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滇重楼优势种源繁育及三段栽培法研究使云南滇重楼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系列品种,品种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科研与企业结合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为云南省重要中药材滇重楼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题验收专家组和成果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组汇报,查阅资料、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有重要创新性,成果水平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木塔研究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在东汉时期中国各地就开始建造寺塔,这时木制的楼阁式塔已开始兴建。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这两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此外,在新疆,从东汉时期用夯土建造土塔,至今保留有许多土塔的遗迹。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云冈、敦煌石窟中都可见到那个时期塔的造型。现存塔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天安元年的小石塔,原来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后在抗日战争中,塔身与塔刹被分离。塔刹由当时的一位爱国志士将其暗自藏回家中,并于抗战胜利后,献给国家,现保存在崇福寺。塔身则被日军盗去日本。抗战结束后,塔身回归祖国。而此外云岗石窟中也有很多楼阁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了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则是砖、木、石并重。
隋代虽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年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13座。专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毁于兵火。现存的隋塔仅有山东历城四门塔。
唐朝的国力昌盛,也广泛的吸收外来文化,塔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保存下来的唐塔约有百余座之多,集中于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唐塔由于早期建塔的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与后来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设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
南诏国统领西南属地时大兴佛教,建寺造塔风行一时,此后一千多年寺院尽毁,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诏时代的塔与中原文化结合紧密,与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国的塔也都具有中原、关中地区地区唐塔的特点。
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寺塔建造的数量都不多。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逐步过渡到回廊式、壁内折上式。
两宋辽金时期中国南北分治,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
两宋期间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宗教繁盛,建筑了很多塔。宋塔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此外还有约两成的塔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见有四边形者,这与唐塔千篇一律端庄稳重的四边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宋塔每层都建筑有外挑的游廊、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等建筑部件;因而即便是如杭州六合塔这样高大雄伟者亦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塔相比于唐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筑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于后院或正殿两侧。
辽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亦多选择坚固耐久的砖石材料,而在建筑上则以砖石仿木结构,惟门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采用在力学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设计,这也是辽塔在建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除密檐塔外,辽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楼阁式塔。辽塔平面多为八角形,繁复的基座是辽塔独有的特色,基座各个立面均做仿木处理,模仿木结构宫殿建筑里面,门窗齐全,表面或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常见的造像题材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宝器、塔、城、楼阁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较著名的辽塔,如北京天宁寺塔,不仅塔身基座遍布精美造像,而且塔檐、仿木斗拱均做工细致精巧惟妙惟肖。但在辽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较简单的塔,仅第一层或一二层檐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层均以叠涩出檐,造型简捷古朴。相比于同时代的宋塔,辽塔大多轮廓简介造型端庄,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辽代是中国造塔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期间不仅造塔数量甚众,而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造塔的风格。
金代是继辽代之后入主中国北方的,金的历代皇帝与辽一样笃信佛教大兴造塔之风,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或仿辽塔建造,并没有突破唐、辽以来建塔的规制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外形比较怪异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体系,亦非优美制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广惠寺塔值得专门提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刚宝座式塔。
元代统治中原的时间比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间流行于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国,称为覆钵式塔,另外随着密宗在元上流社会中的流行,金刚宝座塔又被从印度引入并较大规模地建造。由于元代立国时间较短,上层社会没有机会充分地接受汉地文化,也很难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而除了一些覆钵式塔,元代兴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小。
自明清两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文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所谓文峰塔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为震慑妖孽或为了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个筑塔高潮,许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态出现的。文峰塔建筑形制多样,或如笔、或如楼、或矮胖如墩台,这些异形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塔的建筑类型。
明清两代的佛塔基本沿袭了辽宋塔的形制,由于筑塔数量较多因而种类非常齐全,从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宝箧印式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塔为主流。明清塔大多为高大的砖仿木结构,石塔木塔均很少见,明清两代仿木结构砖塔对木构的模仿都非常精致细腻,不仅斗拱、椽、枋、额具全而且还出现了雁翅板、垂莲柱等结构;塔的建筑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袭了辽塔构筑基座的做法,随着塔在明清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会,基座上浮雕的题材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不仅包括佛像、金刚、力士、护法天王等宗教题材,也出现了八仙过海、喜鹊登梅、二十四孝、魁星点斗等民间传统祈福题材。明清两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辽,虽然建筑数量甚众但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并无大的突破,其成就远逊于辽宋两朝。
善用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木塔也是在中土起源最早的塔,三国时期史料记载“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端加筑窣堵坡的建筑形式,不过这种下木上石的结构违背了材料本身的力学形制,加之年代久远没有保存至今者。历代所筑木塔均借鉴了很多宫殿建筑的元素和技术,从斗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结构到门窗栏杆等非承重结构都与同时代的宫殿建筑非常相似。
早期木塔因为建筑技术的限制,常常在塔内用砖石或夯土筑起高台,作为木塔屹立的依托,各层的木构均直接或间接地与塔心地高台相连接。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塔中的高台被木质的中柱所取代,这极大地扩充了塔内地活动空间,是建筑技术的一大突破。但中柱的出现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笔直的木材作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难的,而塔高也就被限制在中柱的高度上了。辽代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则是木塔建筑的又一个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而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由于塔最早是用来埋葬佛舍利的,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墓葬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了地宫这种独特的形式,也有个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龙宫”。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著名的地宫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北京天开塔地宫。
基座覆盖在地宫只上,是塔身的基础,基座有须弥座,金刚座等几种。须弥座源于印度,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密檐式塔就借助了这种造型作为塔基,使其更为雄伟。在须弥座束腰的每面都开有壶门形龛,常装饰各种图案,龛之间或转角处有力士或供养人像。
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形式多样,是区分塔式样的主要依据。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新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伸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塔刹作为塔显著的标志,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
塔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雕刻,当初意在宣扬佛教思想,实际上对塔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塔身上的雕刻起源很早,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述至北魏时期。早期的装饰较粗犷,宋辽以后的雕塑面积越来越大,花样也越来越精细。塔上的雕刻多集中在塔基的部分,与人的视线平齐。所用材料多是砖石,因石材质地易于雕刻,所以石塔的装饰往往要多于砖塔。塔上雕刻的体裁很丰富,有动物、植物、佛教人物、建筑构件。文峰塔属于晚期建筑,其雕刻多为吉祥喜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佛塔上是没有的。
佛像是雕刻中的一种重要的内容。佛教视塔为佛,塔身佛像有的在塔内,有的在塔外,用来表示对佛的崇敬。塔上供佛的主要题材多是以释迦牟尼为主体的形象或故事图。一座塔上雕刻哪些佛像要看其所属的宗派来确定。此外,塔门两侧常刻有金刚。
砖石结构的塔一直模仿木结构,装饰图案多在塔身、塔顶、倚柱等处。图案内容丰富,如嵩岳寺塔的第一层塔身的八个面上各雕了一座宝箧印塔;山西崇福寺石塔的塔刹上刻出城楼、城门等图案。
壶门即是佛龛,雕刻的式样很多,形状有方形、扁平、高檐等多种。多把门窗做成壶门的式样,塔壁上刻的龛窟,也常做壶门式样。辽代时壶门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后壶门成为塔上的一项重要的装饰形式。
塔楼是佛教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是一种预先作好的小型塔式楼阁,安装在佛殿或楼阁的正脊中心部位。佛教认为“塔即是佛、佛即是塔”,建塔楼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表达的信仰与崇拜。塔楼实际上是塔的一种变体,它起源于浮图的最高部位都由塔刹来终结,将塔刹这个意义形象地运用于佛殿和楼阁上,就产生了塔楼。塔楼最早从北魏时开始出现,后来各朝代的佛教建筑上基本都做塔楼,各地区风格多样。现在山西各地的佛寺内大部分建筑上都放有塔楼,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使用塔楼也很多。
塔上的色彩白色、青色、土黄色等多种,这些色彩与塔的材质、各地的土质、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南方的塔多白色与土红色,北方的塔多青灰色,木塔多为本身木制色调,琉璃塔则色彩多样。塔内一般没有色彩,有的刷白灰来提高内部的亮度。宋及宋以前的塔因砌的不整齐,多用表面涂饰粉光是表面显得整齐。覆钵式塔普遍涂抹白灰,故常称为“白塔”。但这只是个习惯,实际上因为抹灰在一定时间内能起到保护塔身的作用,且显得整洁美观,南方和北方所建的许多样式的塔都会涂成白色。藏传佛教对塔等建筑涂设颜色是按教义来划分的。
塔的文字装饰多可以作为塔的文字说明,又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一般塔上的文字装饰有塔匾、横额与对联、塔碑、砖铭、塔铭。
塔铃又名惊雀铃,为铜、铁铸成的铃铛,悬挂在塔的转角部级塔刹的拉链上,遇风吹而发出悦耳的声音,用来惊走飞鸟,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塔铃的个数与塔的层数和转角数有关。塔铃的形状多样,以圆形最多。早期塔上多用直筒式,到明清时多用如花的多边形。最早的塔铃出现在北魏时代。
佛教把灯列为佛千六种工具之一,因此在塔的内部或外壁常用砖砌出小龛,用来放油灯,每逢佛的生日或法会时点灯以示庆祝。
上一篇:立德树人主题论文
下一篇:物流设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