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周易预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03:43

周易预测研究论文

1.周易穷、变、通、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周易》重中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周易》阴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周易》第六十三起名名库卦、第六十四卦的内涵及其启示5.《周易》忧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6.《周易》论“位”的启示7.《周易》算卦人生、教学、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8.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9.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10.周易论修身及其现代意义11.周易婚姻、家庭观及其现代意义12.周易的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12个题目任选其一。
  要详细的。
非诚姓名咨询勿扰。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
  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
  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
  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
  即《易经》。
  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
  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
  并不惜皓首穷经。
  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
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
  但在 发展 过程中。
  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
  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
  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
  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
  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
  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
  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下面。
  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
  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
  人居天地之中。
  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三、《周易》的现代意义
  当前。
  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
  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
  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
  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
  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
  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
  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
  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
  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在文化发展道路上。
  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
  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
  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那么。
  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
  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
  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
  《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
  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
  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
  “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
  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
  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
  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
  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
  ……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
  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
  我们相信。
  《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
  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
  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
  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
  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
  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
  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
  《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
  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知天。
  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
  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
  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
  后悔莫及。
  那么。
  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
  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
  迅捷地捕捉住时机。
  一步登天。
  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
  惜哉悲哉!古往今来。
  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
  命乎?非也。
  乃时也!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
  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
  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
  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
  人就超脱不起来了。
  自由不起来了。
  快乐不起来子。”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
  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
  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
  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
  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
  寄情自然。
  忘形骸于天地之外。
  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
  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
  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
  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
  人之处世。
  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
  天地万物各有其位。
  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
  如若这样。
  世界就是有序的了。
  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
  诚信的意思。
  “中”。
  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
  《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诸如“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
  就会出现思想隔阂。
  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
  卦辞就说。
  “讼。
  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
  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
  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
  但如果能开诚布公。
  相互谦让。
  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三。
  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四。
  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
  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五。
  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
  广施恩惠。
  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
  提出“立诚”这一学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
  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
  要适度。
  “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
  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
  “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
  “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
  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
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守正。
  中孚。
  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
  谈果决很多。
  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
  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
  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
  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
  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
  讲宇宙自然怎么变。
  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
  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
  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它就要发生突变。
  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
  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
  以变应变。
  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
  可以掌握。
  这就无异于说。
  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
  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
  《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
  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
  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
  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
  换句话说。
  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求周易论文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
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 发展 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三、《周易》的现代意义
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
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
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谈谈你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写一篇论文,题目自定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 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有关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要领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连。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头脑和道家头脑在相当水平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头脑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即是其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向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真相上,《周易》原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云云,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光云云,真相上可以说:以后的一部中国头脑史,在相当水平上也是一部《周易》解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郁勃;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着。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各人莫不治《易》,理学家通常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今世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头脑模式的作用。比喻今世新儒家鼻祖熊十力老师,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明确中国头脑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行能。那么,应该怎样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准确的态度。所谓准确态度,我觉得最迫切的即是必须扫除迷信。自80年月“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体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思量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急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制止那种求神问卦、占卜休咎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要是是想从那内中、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利益,诸怎样时升官、怎样发达之类的,那我劝你赶早放下别读了,由于读了也白费。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现实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荒诞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存提供些有益的头脑要领、处理要领罢了。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民心田,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即因此为昔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宛如不是山公酿成了人,反却是人越来越变得像山公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紧张体现是: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复是断然否认的。我们克日可以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它,但它自己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要领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正如我们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但是毛毛虫自己仍不是科学。有人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听说可以凭它发明新星!这着实是呆子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宽大悉备”来说,那也不外是说它属于那种比力抽象的、哲理头脑层面上的工具,而越是抽象的原理,其适用的评释涵盖面虽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秘密的。着实,这恰恰说明确《周易》乃属于人类从前的一种尚未充实剖析的观念形态。 三是“历史的”迷信。《周易》内中涉及到不少历史质料,子女关于《周易》的传注也涉及许多历史质料题目。其中虽然也有可以归入“信史”的,但是绝对不行迷信。比喻《系辞下传》有一段说,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取诸”《周易》某某卦的,这就不能说是史实。又如传统以为,伏牺发明确八卦,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为之系辞等等,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年顾颉刚老师提倡“疑古”,现今李学勤老师则又提倡“走出疑古时期”,自己都是不错的,但容易被人们拿来走向极度,一“疑”就疑到了一无是处,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近来学界的偏向,就通常是后者。《周易》文本简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来,克日研究《周易》,应有三项基本使命:一因此文献考证为基础,二因此义明确释为偏向,三因此头脑转换为宗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凭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的。仅就其中的文献考证一项来说,也有三项基本使命:其一,文献的搜求,这属于目录学的领域。就克日的情况来说,尤其要细致出土文献的搜集。其二,文献的判定,这属于版本学的领域。在这方面,有大量事情须要做。其三,文献的释读,这属于考订学和训诂学的题目。只有在准确、正确释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义理的阐释。 而我们终极极的目的,则应该是对《周易》头脑举行今世转换。普通地讲,这也即是承袭与生长、创新的关连题目。《周易》终究是昔人的头脑,要是现成地搬来用,未必适当于克日的情况,更不用说它肯定是没有到达今世头脑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又有责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价钱的观念、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这就须要举行今世转换。在我看来,《周易》头脑的今世转换,必须与今世的头脑款式讨论起来,具体说来,即是必须细致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西方现今世头脑的对接。否则,《周易》的哲理就永世不外是博物馆内中的老骨董,只能供人观赏罢了。 着是有一部分 .... 网枝 给你...

求一篇周易论文·是要有关于周易六十四卦中任意一卦的。帮帮忙啊!有高分答谢的、最好是3000字左右。

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 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相配者。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①]《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六五爻。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②]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但不当位,亦没有大碍。同时,如果阴阳爻既当位又得中即处于中正之位,则更是《周易》所极力推崇的。在《易传》对《周易》古经的阐释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正”一词。如乾卦九五爻以阳爻处中位且阳位,即中正之位;阳爻符示刚健之德,故其《文言传》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同人卦二五两爻柔刚得位得中,其《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需卦九五爻以刚爻居上卦的中位,得中且正,是最为尊贵的天子之位,所以其《彖》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由此看来,《周易》是主“中”的,但是,如果既能处中又能刚柔当位,自然是更加吉祥亨通。 刚柔并济的中正之道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错杂构成,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中,阴阳以刚柔体现于人事之中,如邵雍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③]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六位,爻所处之位也。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故曰‘分阴分阳’;六爻升降,或柔或刚,故曰‘迭用柔刚’也。” 这即是说圣人作《周易》是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的变化规律的,确立天的道理为“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人的道理有“仁”和“义”。天地人统称“三才”,又各自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三才两体”,是卦爻的基本元素,交错成八卦,八卦组合又成二十四卦。所以,仁义的德性在《周易》中就具体表现为刚和柔。就这一段,孔颖达正义注疏:“‘立人之道’至‘成章’。正义曰: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注‘二四’至为‘阳者’。正义曰:‘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者,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也。”[④] 和阴阳一样,刚柔是一对矛盾,却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不可分离。易学家认为,中爻是阴阳堆里两极相逢并相互作用的中界限,王弼在注乾卦彖词“保合大和”时说:“不和而刚暴”。[⑤]即是说,乾道阳刚则要急迫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使自身难以存在。再如妒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九五《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此卦一柔五刚,九五刚中得位,孔颖达疏:“若刚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之化乃得大行也。”而同人卦二五爻分别柔居位,《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刚柔并济在《周易》中还集中体现为“交感”的观念,如果上下卦所代表的的对象和其实际位置相悖,就会出现互换转化,力求赢得顺承交感。泰卦《象》曰:“天地交、泰。”此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与天上地下的实际位置相悖,所以,上下卦在互逆中产生交感。刚由下而上,由顺而乘;柔由上而下,由乘而顺。再入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在刚和柔的互逆中,刚柔交感,从而达到顺达人情臻和天意。 “时中”的中节之道 在《周易》里,“中”并非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处于流变状态之中。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周易》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时”。在《周易》看来,每个人都是处于大宇宙生生不息之流转、社会人生无穷之变迁的背景之下,宇宙及社会的时、空、物三要素结合起来对人构成了“遇”的意义。既然宇宙万有都是一种“时”的存在,它们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之下的,那么,作为万事万物最佳呈现状态的“中”亦是“时之中”。因此,对人而言,人们在当下所居之人文分位上,要想达到“中”,就必须秉持“时”的理念,做到如艮卦《彖传》所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自身刚健奋勉,既要契合于每一时点或时段,又能偕时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其道光明”。所以乾卦九三爻《文言》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只有应时行其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精神,并随时通权达变,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那么“时”又如何在《周易》中落实于人事?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而《说卦》曰:“易六位而成章。”由此可知,在《周易》里,可以把六十四卦看作宇宙间六十四种时间状态的表征,而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便看成是呈显该卦时间动态意义的六个相连续的单位,而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易之中。所以每一卦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屯》代表屯难之世,在这种时候,君子应该建功立业;《遁》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见此,应该远离小人等等,所以每一卦都有其时,也就是每一卦整体所体现出的具体情景。爻处于具体的卦中,其材质刚柔不同,所居的位不同,其吉凶悔吝也就不相同,所以卦吉,爻未必吉;卦凶,爻亦未必凶,但总的来说,顺时则吉,逆则凶。 前文已说,“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变通趋时,随时而应随时而动。所以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而《周易》对能够“时中”的理想的圣人人格亦有所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⑥]可见,“大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言,唯其能够把握天道之恒常,因时而动,才可以时刻持守中正之道,才能彰显出其光明伟岸之中正人格。 而“时中”也是朱熹所一直强调的,在《语类·卷六十七》中记载了多段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如‘君子而时中’,则是‘中无不正’;若君子有时不中,即‘正未必中’。盖‘正’是骨子好了,而所事有未恰好处,故未必‘中’也。”所以朱熹进而引申,“时中”不能光指形式上的“中”,更需要在实际的人事运用中,也能做到义理上的“恰到好处”、“斟酌得宜”、“无不当理”,他曾举例说明:“凡事先理会得正,方到得中。若不正,更理会甚中?……‘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一件物事自以为正,却有不中在。且如饥渴饮食是正;若过些子,便非中节。中节处乃中也。责善,正也,父子之间则不中。”而朱熹所讲的中节,也并非是节制,而是维护事物相对的动态平衡和最优适度。 由此可以看出,尚中思想体现于《周易》的时、位之上,蕴含于经传系辞的方方面面中,揭示了事物最佳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其内涵精蕴丰富,本文寥寥数千字难尽其义。〕,仅以有限的材料与所知,作浅微的分析。

上一篇:招贴毕业论文摘要

下一篇:中戏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