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童谣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03:50

童谣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 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独特性领域,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索为例,针对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后的童谣教学,并通过幼儿的表现,进行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 童谣教学;存在问题;价值思考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h动画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三、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红燕.谈童谣教学[J].教育管理研究,2012,(53).

[2]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时代教育,2010,(9).

[3]刘传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6).

民间童谣说唱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研究方案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民间童谣说唱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研究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研究背景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群众的创造,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最为贴近,在表现儿童情趣上尤为突出,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在自由创作、自由自在的活动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童谣的教育性、普遍性、易接受性,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性,我们充分挖掘了一些经典童谣,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领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公主,有的甚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他们在亲人的宠爱下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许多障碍。因此,我们想利用童谣,来影响和改变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促使他们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对象

小班组全体小朋友

小班:

1)喜欢童谣,乐于参与活动。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2)初步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互相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好品质。

四、研究内容

童谣是一种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孩子吟诵的儿童歌谣,充分挖掘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将它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环节中,通过谈话激趣、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现场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初步幼儿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研究方法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玩玩具、小便、洗手、喝水、游戏、吃饭、午睡、穿衣、穿鞋等。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在选材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小班幼儿生性好动,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伴随游戏进行的儿歌,十分符合他们好动、好说、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童谣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

小班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活动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我们将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积极鼓励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边念儿歌,边操作。给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童谣,我们把童谣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感官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表演的形式,幼儿掌握起来更加轻松,避免了枯燥的跟念。而且在活动中,一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言语比以前连贯了,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乐趣,受到了教育,充分调动了幼儿对民间童谣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实施计划,研究时间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洗手(拧开龙头冲冲冲,擦擦肥皂搓搓搓,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小手洗的真干净。)让幼儿在边念边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洗手的方法;喝水(小脚印,踩踩好,不推不挤,排好队,咕咚咕咚喝好水。)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童谣,达成预期的效果。

七、总结阶段

1、将童谣作为教育资源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全面落实子课题任务。逐步完成相关论文

2、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汇编资料。

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请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

以儿歌为载体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论文好写么

以儿歌为载体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论文好写。以儿歌为载体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论文只需要充分发挥儿歌在三个教育领域的作用,写挖掘儿歌魅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容就行,所以是很好写的。

儿童优缺点童谣

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

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1、有关概念的界定

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

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

2、本课题的界定

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

三、理论依据

(一)儿童认知规律

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心理学理论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审美教育理论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

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

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

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

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

(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

(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

(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

(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

(二)具体操作措施:

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

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

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1、有关概念的界定

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

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

2、本课题的界定

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

三、理论依据

(一)儿童认知规律

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心理学理论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审美教育理论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

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

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

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

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

(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

(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

(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

(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

(二)具体操作措施:

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

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

上一篇:住宅毕业论文题目

下一篇:这个毕业论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