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研究论文
内涵研究论文
生活总是在取舍中选择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身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说很沉重。智者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捡东西放在心里,于是越来越累。”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智者问他:“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金钱、地位、名声哪一样拿出来扔掉呢?”那人不说话了。
由此看来,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个时候最轻松:一是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着空篓子;一是死亡时,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然后赤条条而去。(除此之外就是不断往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心为形役,所以会感觉到累,可是又不愿放弃篓子里的东西,因为每放弃一样东西,心是会流血的!)生活总是在取舍中选择。
生活中,大多人总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就会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忽然发觉,忧郁,无奈,困惑,伤心,无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以致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上了。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知道,懂得舍得,才能获得!只是,人事间舍不得的情况,总往往多于舍得:因为家人的干预与阻扰,而使原本真心相爱的两人无法结合,他们舍不得;因为利益的驱使与诱惑,而使原本已经犯错的人无法回头,他们舍不得;因为环境的遭遇与变迁,而使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陷入低谷,他们舍不得......
痛苦失落的时候,痛哭、怨恨、迷茫都于事无补,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行。有些事既然不能放弃追求,就要承受为追求理想可能承担的苦痛。其实放弃很容易承担很难,抱怨很容易理解很难。人生短暂,我们学习豁达些、宽容些、懂得舍弃,不难为自己,也许就能活得轻松些。
古人有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相信命运这种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命运这种东西,常常是最会捉弄人的,它可以使你从云霄顶端跌入地狱深渊,遍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无论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样的经历都必须走一遭,有时候甚至更多。
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因而在取与舍之间,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抉择。抉择之所以如此艰难,常常是因为我们内心舍不得放弃,摇摆不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去学会懂得,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的,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局限于眼前失去的东西,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感谢人生,感谢生活中别人所给予的。
舍弃一样我们舍不得的东西,或许我们会心痛乃至心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很多现状只是暂时的,既然目前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与应付,那么就算是想得再多也是无益,徒增忧郁伤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的方式是由我们自己去掌握和选择的,快乐或者痛苦,其实都在我们手中。要怎么生活,决定权在我们。
记得卡耐基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因而当我们学会了从得到中失去,从失去中获得,抛弃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时时不如意的烦心,简单地享受生活,我们就是快乐的。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获得一样我们心所想的东西,或许我们会兴奋乃至欣狂,但那也无法说明我们就一定可以永远占有。有时候我们也常常在想,要是能够怎么怎么样,那该有多好啊。但是生命往往是活生生的,要我们去切身地体会和感受,而不只是单靠想象就可以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不是想,而是做。实际一些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和机遇可以获得的。人事间的事情,总是没有绝对完美的,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放弃的。对于已经结束的东西,要想挽回总是很艰难的,就算真的可以挽回又如何呢?人生细细数来,最多的也不过百来年,而且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也才几十年而已,所以应该知足常乐。
人生总是有取有舍的,不要一味地争论命运的公平与否,即使生命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也都有自己的弱点、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的生命终究还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所以也只能尽可能地努力,无论你是谁,正在做什么,重要的是做最好的你。对于那些正在实现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愿望,我们也不该去刻意地取嘲笑或放弃。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改变自己目前不尽人意的现状,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能够做一番事业,但是,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能够成功的人毕竟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往往是终老碌碌无为,毫无所成。所以这一辈子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只要我们快乐地活着,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论文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智慧教育成为了引领教育界的新特征与新体验,受到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智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的无线通讯设备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的具有智能化、感知化的教育系统模式。现已成为了数字教育的升华版,被现代化教育界一致看好。智慧教育功能是能够将数字化教育体系变为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教育,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与传统教育方法不同的是,智慧教育能够为学生在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并突出技术特征的优势,具有众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使智慧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1]。为有效的促进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将数字化教育体系逐渐向着智慧教育的方向转型。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了必然趋势,成为了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引领着全国传统数字化的教育迈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教育被信息化覆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具有自身新的内涵与特征,本文就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其的了解。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一)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等结合智能化的教育体系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2]。将数字化教育升级为智能化的水平,实现了信息化的覆盖,以信息与智能引导数字化的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智慧教育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周围的信息环境,为人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与改变。智慧教育优化了信息系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智慧教育的进步,两者的和谐进步已成为了带动教育界发展的新目标,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数字教育与管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带动了教育界的发展。然而却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使其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迅速的发展,但智慧教育的到来,有效的改变了现状,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二)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智慧教育可以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升级产物。智慧教育虽基于数字化的教育统筹内,却又不同于数字化教育,具有云计算、移动通信等全方位的技术相融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在数字教育的影响力度。与数字教育相比较,智慧教育具有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目标。在建设模式方面,根据教学的设备环境与资源应用了驱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云学习、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数字教育的静态固化等转变为了动态的生成[3]。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极大转变,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了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实现了在线学习与智能化教学的相和谐的局面。并且在管理方式与思想评价上较数字教育有较明显的不同,进一步实现了归一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的手段,推进了科学性评价的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二、智慧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特征
随着智能教育的到来,完全打破了教育信息的生态平衡,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而言,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的特点。所谓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是指管理手段、科研成果、教学方式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对于智慧教育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将信息与课程的内容快速详细的传递给学生,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智慧教育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教育特征。智慧教育根据现今社会的需要,将目标转变为了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将优质的教育信息迅速传遍于学习者的眼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开优质教育的大门,进行智能化无障碍的交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可以看出,智能教育的教育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技术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的技术具有显著的特征。其特征包括智能的管控、对情境的感知方面。对于情感的感知,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显示为学习者提供推送式的优质服务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及交往的需求。而智能管控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管理进行教育操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智能操控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并对数据与结果进行智能诊断,使教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利用智能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共享业务的升级。由此,智能教育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得知了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与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关系与作用。并对智慧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了解了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与技术特征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然的发展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体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智慧型与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06):3-11。
[2]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29(10):5-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01):77-84。
儒家德治思想内涵论文及其实践意义
儒家德治思想是一门在古代社会治国安邦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儒家德治思想内涵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摘要: 儒家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中国治国实践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儒家德治思想内涵可以从德制、德政、德教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儒家 以德治国
中华文明孕育了儒家德治思想,儒家德治思想又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儒家德治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几经曲折,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具有当代性。儒家德治思想内涵丰富,本文从德制、德政、德教和社会理想四个主要方面予以论述。
一、德制
儒家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立了一套制度,保障其德治思想顺利实施。这套制度,姑且称之为德制。德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礼”。《礼记》是儒家 “五经”之一。礼,甲骨文形状是一个器具里装着两串玉。古人常以盛玉之器以奉神人,作为献给神的礼物。礼产生于祭祀活动,其本义是宗教的祭祀。殷商时代,祭神是神权政治的一部分,因而祭神礼仪不仅被宗教化,而且被政治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祭神活动中有不同的祭礼资格,并由此而逐渐演化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等级秩序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成为一种维护神权统治的政治谋略和手段。作为我国奴隶制时代政治文化核心本体的殷周之礼便由之而形成,由之而完备,由之而扩散。从古老的祭祀活动中延伸出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礼,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绎为一整套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政治法则和伦理规范。
礼,起源于治国。古人对于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把礼的起源说成是天意的安排,有的说成是人的原有本性。荀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曾经建立了完备的礼学体系,他对“礼”的论述较为精当,对后世影响很大。荀子这样论述“礼”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荀子认为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如果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则会引起社会混乱和贫困,因此,统治者就制定了“礼”。荀子又说:“故礼者,养也。”[2]意为“礼”是用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需要的。荀子认为,礼起源于圣人对人之所欲的调节,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即“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3]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4]
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荀子认为,制礼的目的就是为了“明分”,即辨明贫富贵贱等级界限,使人们各有差等。荀子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是谓也。” [5]荀子不赞成人人平等,因为人人平等必然导致谁也制服不了谁,于是争乱泛起,社会动荡。为此,必须用礼来规范各人的本分,保持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这就叫“维齐非齐”。“维齐非齐”出自《尚书·周书·吕刑》,主要辨明同与不同的关系,要做到同就得有不同,要做到齐就得有不齐。荀子的意思是要说明,保持国家的整齐秩序,就得有贫富贵贱的等分,而礼就是用以规范这种等分的行为标准。“分”作为礼的实质,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区分”之分,即通过礼把人们区分为各种互不相同的等级;二是“本分”之分,即通过礼来规定人们的本分和职责。把人们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就意味着各自都有其固守的本分;人们能固守其本分,其实也就意味着人们之间是有分别的,而且这种分别是合理的。荀子关于礼的实质的论述,其实是着眼于宗法制度下对人们的政治权力和财产待遇的一种分配和确定,并以此来表明每一个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人的身份,而这种身份确立的依据则是宗法血缘关系。而礼的现世功能也主要依据这种宗法血缘关系而定,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6]。“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另同异、明是非也。”[7]荀子说:“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8]董仲舒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春秋繁露》)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9] “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中庸》里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荀子·非相》中说:“分莫大于礼”。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礼”实际上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礼,是治国之根本。《礼记》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10]认为“礼”事关国家的命运,又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1]指出了为人、办事、治国都必须依靠“礼”。“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12]认为国家没有礼仪就不能很好地治理,治国的礼法标准既已确定,那就任何人都不能进行欺骗了。荀子认为,“礼”是养民富民的根本,荀子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达到养民富民的最终目的,他说 “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13]宋元时期,治国方略基本是沿续儒家的政治主张,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朱熹。朱熹一贯主张德治。他仔细探讨政刑德礼的相互关系,认为德礼为治国之本,政刑为治国之具。他说: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为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朱熹所讲的德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观念,统治者实行德治,就是通过修德以使民众感化,然而单纯的道德感化还不能使民众达到完全至善,这就需要以礼齐之,礼在这里可以看作是为维护道德而制定的外在的行为规范,礼是德的保障,礼治能够协调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上一篇:外文论文文献格式
下一篇:论文研究钢筋翻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