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端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09:01

端午研究论文

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我认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较为可信。 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凤都是五月五日生,起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的故事。《史记·孟尝君传》记有田婴子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婴曰“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乎”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有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
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据《荆楚岁时记》引“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这时,药草生长极盛,被认为效力最强,害虫也多在此时滋生,所以,采药、用药是端午重要的习俗内容。端午的古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戴礼记》有记载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东汉应助《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增”。另外还记载有“夏至著五彩兵增,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游重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恐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人家织嫌新,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之间都会有所往来,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系。一般百姓人家的来往很难见诸史书文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宫廷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来往。例如,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绞裤。
从恶日观念和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在中原地区最早是和夏至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便是避恶。人们相信,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采药节日。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它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和家室平安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方式。可以说,到汉代为止,端午的节期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与夏至这一节气并行,还并未成为取代夏至的重大的仲夏节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作为端午的主要活动事象渐见端倪。
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习俗也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个民间的节日,它也是宫廷、上层贵族的节日,这也就为后来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端午习俗的仿效与流动奠定了基础,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可以不必太过在意这种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区分,在中国,这种截然二分的方法是难以照搬应用到实际的复杂研究当中去的。但是,由于文献古籍的记载大多是读书人的记录,常常保存在朝廷或官府中,其中,特意记载皇室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奢华的生活常常能够为庆祝节日支付巨大的花费,因此,有时宫廷的节日生活也往往会成为民间流行的先锋。由于这段时期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文献较少,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在后世,尤其是唐宋时期编纂大型类书时才被采集或整理出来,唐宋时期发现或追述的前朝资料是否带有唐宋人的理解已难以追考,但这些资料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秦汉的端午古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应该不是论文,不过稍微改一下,就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论文。

作文《端午之我见》600字议论文

你好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满意请采纳

端午节论文(不少于350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为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虽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种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包粽子的芦苇叶买回来用清水煮好,然后准备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红枣等。接下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会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卷好后就往里面放准备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四角粽“宝宝”就诞生了。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插艾叶、赛龙舟。端午节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喜悦、充满热闹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议论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然后你自己加点感受,修改一下,结合实际自己的感受

上一篇:知网论文可以撤下

下一篇:毕业论文湖南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