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明星八卦
论文文献明星八卦
手机报是传统报纸的补充
[摘要]手机报作为新兴的媒体,并未对传统报纸造成致命的影响。相反,手机报在内容运营和盈利模式两大方面,对传统报纸起到了很好的优势补充,不少传统报纸也纷纷开通了自己的手机报产品。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称,在各种手机媒体应用产品之中,手机报普及率达39.6%,用户使用习惯和重视程度最佳。而在这其中,67%用户认为手机报是传统报纸补充。
[关键词]手机报 手机媒体 新媒体 传统媒体 报纸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称,在各种手机媒体应用产品之中,手机报普及率达39.6%,用户使用习惯和重视程度最佳。4.3%用户认为手机报在未来将取代报纸,67%用户认为手机报是传统报纸补充。
报纸在新闻传播媒体中出现得最早,被成为第一媒体,它是现代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报纸保持着资深的优势特性,阅读与携带均极为方便,无需专门的设备,随时随地均可进行;报纸在新闻的核实与深度报道事件时仍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报纸的营销是在受众与广告商两个方面进行的,并形成了其特殊的经营模式;报纸可以通过其版面的排式传递一定的信息,如头版头条、长篇社论、大幅照片等等内容,这样的效果有着几十年的惯例;报纸的阅读方式要优于新媒体,人们养成了阅读报纸的习惯,而很少对着屏幕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新媒体——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最为普及的形式之一,也在给传统报纸增加压力。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面对新媒体的强大压力,传统报纸没有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不堪一击或走向灭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传统报纸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自己服务,并与新媒体在分化与融合中共存共荣。
中国有近八亿人拥有手机,手机媒体是中国普及度最高的信息化终端,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媒体、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是将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提取出来进行编辑,通过彩信、WAP、短信等技术手段发送到读者手机终端。
自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手机用户与报纸的互动。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地报业集团纷纷试水手机报纸。手机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样式,手机报纸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比较传统报纸而言,手机报具有得天独厚的现代优势。首先,手机报的受众资源丰富,信息传播方便。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为手机报纸提供巨大的受众资源。因为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新闻会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省去了报纸的印发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它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其次,手机报的传播功能全,速度快,范围广。最后,是手机报的互动性很强,用户不仅可以及时迅速地得到新闻,而且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手机报在内容运营和盈利模式上,对传统报纸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手机报在内容运营上的优势补充
1.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实时性和动态性
手机报是受众浅阅读模式下的一种传媒形式,受众用户对手机报的要求是快速、简洁。因此,内容简短的精编式标题和图片可以满足那些不能进行深度阅读的用户对信息的浅层需要。手机报一般包括20-30条新闻以及一些图片,单篇新闻字数一般一两百字,重要的新闻才会全文保留,达到上千字。另外,手机报同传统报纸一样,也有专门的采编队伍,能够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从报纸和网站上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将母版的内容进行精编后发送给用户;另一方面增加原创性内容,从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体现新媒体的风格,并且整合多种手段进行表现。
与传统报纸媒体相比,手机报最大的优势是彻底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可以随身携带,并且随时随地挑选自己喜欢阅读的内容。这与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相比较,手机报彻底消解了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读者群体来说,传统媒体的受众群必须寻找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载体才能接受新闻信息;而手机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作为一种无线通讯工具,它的轻便、多功能及简单的操作,可以使受众在瞬间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动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媒人的水平不断提高,手机报的即时快速能力,几乎可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
在应对类似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手机报显示了速度优势,并体现了手机报的权威性和服务性。突出的及时性和社会责任感,使手机报这一新媒体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推崇。
2.手机报在信息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充分展示了其人性化、个性化的特质
传统报纸受各种成本的限制,在信息内容上难以摆脱同质的可能。与传统媒体相比,个性化订制服务可以说是手机报的无竞争空间。提供个性服务是指每一份手机报单独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群,来进行内容的分类,受众可以有选择的定制适合自己的手机报。
个性化,意味着媒介信息的提供者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供用户选择,这固然会导致媒介信息生产成本的增加。但也可以更好地对用户进行分层和实现精准营销。内容提供商要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分类资讯服务,如天气信息、重大新闻等。如天津移动针对用户的不同需要,与多家媒体合作,推出了“新闻”、“健康”、“生活”等多个精品板块。
另外,由于媒介平台与技术的不同,传统报纸无法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检索,十分不方便。表面看起来,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但正是这种海量信息使得特定个人的信息需求被“淹没”,作为个体,通过选择过滤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互联网虽然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但终端设备却是个限制。手机报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播格局,用户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通过媒体和服务商提供的不同内容的服务代码,来制定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在信息的获取上能真正实现“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3.手机报对于传统报纸在互动性方面起到很大补充
传统报纸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受众对于信息以及媒介本身的反馈基本为零,或者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极大地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而手机报的出现,在互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变,它基本可以实现媒介与读者之间、编者与读者之间,甚至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与互动。
不仅如此,手机报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用户的互动参与,编辑可以考虑将用户看作新闻的来源,让用户通过手机报的后台对新闻进行评论,或发起新闻议题,或发短信点播标题新闻的详细内容等。从而达到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所以,不少手机报都开设了空中交流平台与读者进行交互,这个平台允许读者通过手机即时发布新闻素材或发表对新闻的见解和评论。订阅者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传受者之间没有隔膜,实现了直接交流互动。
4.手机报的内容趋向于多媒体化
传统报纸的内容多为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以及副刊等,是以纸质为媒介来报道信息、传播新闻。与传统报纸单一的呈现方式相比较,手机报的内容更趋向于多媒体化。由于彩信、WAP能够支持文字、图片和声音,可以通过组合将它们拼接在一起。随着大容量彩信的推出,图片质量和承载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手机报还可推出音频,甚至视频内容,真正达到听报和看报,实现对新闻的多媒体传播和多维阅读。
二、案例
京华手机报自2008年3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凭借其对报纸内容的精准把握和巧妙的再加工,一经推出就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一个月来,订制用户异常火爆。鲜明的京华特色、简洁的阅读方式和快捷的传播手段,这些优势使得京华手机报在上线之初就迅速占领了广大用户的手机收件箱。
京华手机报作为京华时报的补充和延伸,在2008北京奥运年联手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倾情打造出时尚互动新媒体,成为继网络媒体以后,黏合传统媒体和移动增值业务结晶的新媒体。京华手机报依托于京华时报强大、丰富的内容资源,以实用、有趣、好玩为宗旨,紧扣北京本土,立足本地服务。提供给用户原创性、事件性和实用性兼强的14档资讯阅读,包括:天气预报、今日导读、热点新闻、本地焦点、世界进行时、明星八卦、体坛风云、谈股论金、车族最爱、黄金楼市、便民资讯、长话短说、小护士、彩票信息。
目前,京华手机报每天早上经过编辑的制作和编辑,于9:30前通过无线平台准时发送到订制用户的彩信手机上。将日均60多版的报纸浓缩成几千字的彩信,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而对报纸风格的继承,则确保了阅读的趣味和质量性。订制用户只需一部拥有彩信功能的移动手机,就可以看到每天十四档资讯。
手机报主应为用户提供即时快速、互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化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当然,在盈利模式方面,手机报同样是传统报纸的优势补充。
三、手机报在盈利模式上的优势补充
传统报纸主要靠发行、广告或活动来赢利,手机报作为传统报纸的一个补充,同样也可以通过阅读定制收费、广告植入等方式实现盈利。由于手机报的媒介特性,还可以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以分成的方式来盈利是比较合理。
1.订阅收费模式
由于手机报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营收也不断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目前,各地普遍采用免费试用和超值包月两种促销手段。以南方报业为例,其手机报推出的3个月,免费给用户充足的体验期,取得了骄人业绩。WAP版手机报的访问量已远远超越传统梦网的同类业务;彩信版的订阅用户也保持了一个高增长的势头。
另外,可以考虑推出付费信息,为那些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深度信息。挪威电信公司Telenor与第一大报 VG联合开办的手机报的解决方案是:保证手机用户为认为值得的信息付费。具体讲就是手机报主动将标题新闻打包发,以极其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给手机报用户,当读者对其中某一信息感兴趣时,可以通过发送信息付费的方式获得详细报道。手机报取得信息增值费的前提是要能够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独家的信息报道或解读。
2.手机报无线广告模式
有广告业内人士称,15万份订阅量的手机报具备30万份都市类报纸对广告的拉动力,可带来千万元级广告收入。可以看到,手机报成规模化后蕴含着巨大的广告空间。
手机报的无线广告形式按照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投放方法,包括文字硬广告、图片硬广告、音频广告、视频广告、软文广告、栏目冠名、活动奖品赞助商等内容。
彩信形式的手机报可以将文字、图片等广告内容放置于头版冠名、彩信体的开头、中间或结束等位置;WAP版手机报,与互联网的技术实现方式相似,较为灵活。短信版手机报,可以讲广告融入到标题或内容中简短出现。这样,广告曝光率几乎达到100%,适合做栏目冠名、品牌传播、促销信息等类型广告,互动性极高。
手机报无线广告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五媒体的特点,通过对受众用户手机号、手机卡品牌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实现按地区、按用户消费水平的定向发布。通过对手机报用户的细分,按照用户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兴趣的信息分类等数据,实现更精确的定向营销,最大限度的提升广告效果。
3.手机报也可以通过活动实现盈利
手机报也可以通过线下活动来不断创新新的盈利模式,比如《齐鲁晚报手机版》曾经与国美电器、信诚人寿分别举行大型团购、慈善义捐活动,与克莱斯勒汽车联合举行汽车试驾活动,与长安奔奔举行汽车团购活动,与景芝酒业举行景芝酒神知识调查问卷,与旅游度假、餐饮公司举行度假、赠饮(餐券)等活动。手机报凭借强大的终端影响力在这些市场行为中获得成功。这些活动不仅为手机报自身寻找到了拓展空间,同时也对报纸和网络的经营大有裨益。
虽然手机报纸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它的出现却已很是成功。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与瓶颈,但它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的便利性有目共睹。这种以科技为依托出现的新平台,会随着技术和政策的完善、以及用户对手机报认识的不断提高必将会使手机报的发展越来越快。
当然,传统报纸也将因此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认为不会被手机报所替代,手机报将会在内容运营和盈利模式上,给予传统报纸以最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贺宝庆.我国手机报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王宇.现状、问题及发展.北京手机报.
[3]高菲. 拥抱手机报.
[4]李程.京华手机报订制火爆打造精品阅读受青睐.
[5]孙琎.手机报赚钱还是靠广告三类广告潜力巨大.
[6]潘子江,曲涛.手机报运营中的摸索与探讨.
[7]中国手机媒体报告:手机报业务研究.
[8]拟推能够听的报纸手机报能否成为第五媒体.
毕业论文的案例怎么找啊?
以中学的教育角度出发,有如下题目:
1、中学XX探究学习方法运用的研究
2、将研究学科性学习引入中学XX教学初探
3、范例教学法在XX课堂中运用的研究
4、中学XX学科反思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5、中学XX情景---体验教学法
6、初高中XX学科衔接的研究
7、初中XX活动课的研究
8、中学XX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
9、常规教学中如何发挥好自学指导的教学功能
10、XX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
11、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研发与应用
1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效果检测研究
1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方法、途径研究
15、教学环节的高效创新研究
16、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17、营造班级良好XX学习氛围的研究
wentworth miller
Wentworth Earl Miller II和 Joy Palm在耶鲁读书的时候相识了。Wentworth Snr.学习法律而Joy想成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他们的家长对于两人虽然有些担忧但也很支持。1972年6月2日,Wentworth Earl Miller III在Chipping Norton, Oxfordshire, UK.出生了。 Wentworth这个名字是他的祖母起的。父子俩都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受了简。奥斯汀一个小说人物——Wentworth船长的启发。Wentworth实际上是一个姓所以小went就有了两个姓。Wentworth里的went代表英国Northumberland的一条河,而worth代表地方。 · 短信超人让你高人一等 · 香车美女你的理想世界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绿眼睛的小Miller在oxfordshire度过了他的童年,在那儿,他爸爸继续法律研究。为了完成他的研究,went一家搬到了纽约的prospect park。 在纽约,他爸爸的工作是一名助手律师而妈妈则是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在最近的采访中,Wentworth回忆到,“我是在一种特别的“工作道德”(work ethic)氛围中长大的,如果你要做一份工作,必须把它做好,千万别半途而废。我记得当我可以自己走路去上学的时候,我爸爸跟我说过一句话,每次小测验,每句和老师说的话,它们都会算在你的期末成绩里,这些将会影响到你上哪所大学和你的一辈子。不起眼的小事加起来就会变成大事。” 由于受这种工作道德和第一次演出经验的影响,对他那不经意间激励他成为一个演员的爸爸来说,小went未来的职业道路都是未知的。“我的第一次演出是在幼儿园,我们在演一出关于恐龙的戏,我演T-rex。戏服都是自己做的,大多数小孩都把那种纸带子套在头上,但是我爸爸用paper-mache(不知道是啥玩意)给我做了一个大大的T-rex的头……在演出的那天,当我带着这个大头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都为之疯狂。” 在went读书的时候,不管他父母是否愿意,他都会在舞台上演出。他在Brooklyn的Mid wood高中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尝到了心碎的滋味。在六年级的一次学校作业中,小went决定在班里说说他的family tree,当时,他的女朋友并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个混血儿。当知道这件事后,她说:“回你的种植园去吧,黑鬼”,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种族身份上的困扰成了他的心病。 现场:熊黛林低胸裙装亮相 否认给郭富城戴绿帽 调查:您对腾讯娱乐首页改版是否满意? 刘真自撩短裙露底裤 宋祖德老师耍流氓 帕丽斯街头脱衫换衣 李彩华低胸玩诱惑 八卦 揭密明星幕后的脾气性情 走光 央视主旋律剧集露点镜头 当他在Midwood高中读书的时候,他住在Prospect park,这个地方被称为他的宇宙(universe)。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父母给他生了两个妹妹,Wentworth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突变。在brooklyn,“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在地铁站,你和各个种族,不同信仰的人擦肩而过。”之后,在went上高中以前,他们一家搬到了Sewickley,“我父母早已经盘算着离开城里了,我有两个妹妹,他们对于在大都市的环境里抚养子女感到忧虑。纽约那种生活节奏让人筋疲力尽,我们已经在那里呆了13年了。他们打听到了Pittsburgh的种种好处,问我愿不愿意离开high school(高中么?不是还没上高中么?搞不懂)。我当然愿意了,我想知道在郊区上学是什么样的滋味。Midwood高中有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Quaker Valley高中和它是非常不同的。我在brooklyn的学校有3000个学生,他们数量众多,又有着迷人的差异。而Quaker Valley最多只有400个学生。所以我的班级排名直线上升,这很不错。Sewickley这个小镇如同一个社区一般,我在那里有着非常powerful和supportive的体验。” 当went在QV上学时,他爸爸开始研究LEEWS,这个系统帮助了许多为通过困难的法律考试而焦虑的学生。 高中毕业后,went被Princeton录取了。因为“我成长在一个非常有益却争议多多的环境,大家都希望我上大学并且开创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的种族主义经历和认同危机使他有了不好的名誉和stinky的昵称,这个名字从Midwood高中开始一直跟着他进了Princeton。“我以前态度不好,不过现在我可是个好孩子了。”1994年,当他上大三的时候,这个bad boy attitude让他在Princeton陷入麻烦。在为人性污点做宣传的时候,这件事又被翻出来了。看看New yorker的报道吧: “他在Daily Princetonian发表了一个以Cornel West为原型(??)的漫画,一个刚刚被Harvard的聘用的African-American教授。在这个漫画中,一个Harvard的白人学生Muffy想象着West给她上的第一节课——West说“今天讲课的题目已经定好了,韵律(rhythm)——为什么每个人都没有,以及怎样得到它”。这幅卡通把West说成是“newly purchased”,这个词学术上来说是新雇佣的意思。 “newly purchase”被人拿来和奴隶制度放在一起,报纸上登出了由若干老师和学生签名的愤怒信件,包括小说家Toni Morrison,座谈会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整个学校陷入了指责和批评的大震动中。这件事让被大家以为是白人的went成了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对种族有偏见的家伙(the campus bigot)。他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背景,而是试着用一种低调的方式来讽刺那些种族成见。他自己的race card没派上用场。 “我并没有站出来解释那幅卡通的真正用意,把我自己的种族背景摆出来证明自己无心伤害他人,我选择了继续沉默。我的观点是,如果别人不了解,我就用不着解释。在学校里了解我的为人和我背景的人知道我从哪儿来,但是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我只是一张纸上的名字,他们大概认为我是白人吧。"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只能把学业当成避难所,同时他跟着Princeton的合唱团tigertones到处旅游。“在那一年我们在国内到处旅游,夏天的时候,我们去了欧洲。我们在每一个能找到的广场(piazza and plaza)用帽子讨一点吃饭的钱。这恰恰是了解这世界的最好方法。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主修English literature的went把论文定为“doubling and the gender identity construct in Jane Eyre and The Wide Sargasso Sea(虾米东东? 双重性和性别认同结构?)——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在主导这个社会的男性白人眼中看到你自己。”这个主题后来影响了他在hollywood的演艺生涯。 1995年,went毕业了,但是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以后干什么。“Princeton是一个如此保守的环境——班里三分之一的人去了医学院,三分之一的人去了法学院或者华尔街之类的,从事演艺事业看起来非常冒险。”不管众人的期望如何,他从纽约来到了LA,从此进入了娱乐产业。他计划成为一个娱乐发展总监。在幕后工作保证了他稳定的收入来源。当演员会带来收入风险的焦虑影响了他的职业道路。 在LA,went发现这里的文化和环境是那么的不同。他对这些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还在努力的寻找自己在这里合适的位置。“我第一年的时间几乎都在发传真,整理文件,换电灯泡,给老板喂鱼……反正就是通常的hollywood入门工作。我就是那个如果周末时楼里的火警响了被叫来的人。” “不过每周末我都会去办公室,因为我没有空调,而当时天气非常热。我在会议室里消磨时间,差点搭帐篷露营了(笑),我还会扫荡公司的厨房,或者仅仅看着从不同的production sites送回来的录影带的胶片。我意识到我始终有个what if的问题需要回答,于是我决定辞职。” “这挺让人害怕的。我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对她说,你知道,我要做成这件事儿的,我要当演员的。她说,我刚刚被一家networks雇佣了,做他们motion pictures的导演,我想让你跟我一块儿过去,当我的助手。那份工作的年薪是4万美元;那份工作是corporate gig(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份工作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我思来想去,什么是我该做的,什么是我不该做的?这是毕业后的特殊时期。事实上,我知道,如果我有了这份工作,如果我成功了,那简直太好了,但是我心里总是有挥之不去的当演员的梦。如果我当了演员,如果我成功了,那我就永远不会想corporate gig这码子事。” “所以我告诉老板不和她一起做了。她说,我想你犯了一个错误,你会用一生来后悔的。但无论如何我都辞职了,所以我得想办法来生活下去。” 当went在Border书店“想办法生活下去的时候”,“差不多是平均线上的最低工资,打领带,衣服上别着有名字的工作牌,站在柜台后面……我很珍惜在那张桌子后面的经历,为了做成一桩生意,你需要艺术家的灵魂,你也需要官僚主义的热情。如果你在等位子,等待你的突破;当你在餐馆工作一整天回到家后,如果你不愿意把照片和简历塞进信封然后寄给中介和经理人,你永远也不会成功。”当went真的生活拮据时,他会看着“一大堆CD收藏,看看自己会当掉哪张CD来付房租。我意识到我需要表演就像我需要空气,一分一秒都不能少。” 那时候went在LA上过两三年的表演课,一直到大约2002年。“虽然不是那种正规的课程。”他从表演课上学到了“一些演员会告诉你他们在角色中迷失了自我,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表演就是在角色中找到自己,并且发现那些环境或者自我不允许去表现的部分。我觉得表演课大体上只是中产阶级的小孩用来逃避他们那种中产阶级教育方式的地方;一生都在被告戒,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当然了,表演课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付钱想成为不合适的。” Went从电视剧‘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1998)获得了一些收入。他在episode‘go fish’中演Gage Petronzi(一个游泳队的队长,后来变成了海怪)。1999年11月,他在‘time of your life’中出演了Nelson这个角色(episode – time the truth was told)。之后的一年就什么也没演。 当了六个月的临时雇员后,演艺生涯的不确定性让went又回到了从前的入门工作。“她很有风度的没说我早告诉过你。我给娱乐业的很多人打过杂,我花了三个月给其他演员仔细撰写合同,这对我来说挺困难的,但是我很高兴我有那种观点。有很多人都希望你投身进去,做助手的工作,但是其实他们只是简单的想让你坐在那里帮他们暖椅子。所以我看了很多书,都快和墙纸一样成为背景了。那是我作为临时雇员的主要工作,这是老板想要的。他们不想有人在那儿兴风作浪。有时候我觉得我应该上网混个law degree。时间都被我浪费了(笑)。” went为Hill/Fields Entertainment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工作过。也为Gone in the Night (1996), Shaunessy (1996) ,Vows of deception (1996)等电视剧出过力。这些片子的制片人是他作为一个实习生最可能与之工作的。(这句我没太看懂,翻的好象不对) 这次当实习生和第一次的不同就在于他在寻找演出的机会。在time of your life之后他继续寻找试镜的机会。2000年,他在popular的两个episode中崭露头角,演一个叫Adam的神秘新生。这个家伙为了成为拉拉队的第一位男队长不择手段(episodes – All about Adam and Ch Ch Changes).两个月后,went继续出演他在time of your life的老角色nelson(episode ‘The time they got e-rotic’)。四个月后,他又出现在E。R,演一个在踢足球时受中伤的高校足球队员,在心脏出血的情况下被紧急送往医院。也是在这一年,他出现在Romeo and Juliet,以后他将有机会(作为associate)继续和这部戏的英籍导演Colin Cox合作。在R中他演Juliet原本要嫁的那个妒火中烧的伯爵。 这段时间,他在纽约的Asian American theatre当press officer。丰富的经历成了他为电影和电视做宣传时的谈资。 2000年对他来说是繁忙的一年,他演了几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2001年很平淡,他唯一的参演的一部作品是黑人女导演Erma Elzy-Jones执导的短片“room302”。他演两个女人的服务生,在O.J Simpson令人震惊的判决之后,她们躲在酒店的房间里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憎恶。似乎在hollywood的世界里,went很难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每天,我都定义着自我,以免被别人定义……你到了hollywood,试镜,‘恩,你是怎么看我的?我适合哪个角色?’, which kind of runs counterpoint to everywhere that I’ve come from.”(不懂,崩溃了) 很自然的,他的父母很担心。“当我失业的时候,我爸爸就发e-mail给我,我听说LAPD(美国洛杉矶特警)有个后备军人的活儿,也许你会感兴趣,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一看。”但是他没去。他告诉他父母,“我在princeton学到了 “这听起来很奇怪,他们让我为自己说过的话拿出证明,因为一个演员为了得到角色会信口开河。所以很严格地,我必须拿出家庭影集,以及祖上的照片副本,从曾祖父那代开始。我站在复印机前看着这些面孔,想着,我的家族都经历了些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天那——难道这些都是为了我这个角色而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肯定的。就好象刚好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角色,正确的地方。”当went回去的时候,“他们说,就是你了。我立马拥抱了房子里的每个人。我走出了办公室,走到Paramount lot,在过去的五年中,我都在这里当临时雇员。我想,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时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我打电话给我妈妈。” “我觉得非常骄傲,因为我可以让家人看到这个他们着急要看的故事——不仅仅是因为我在这部片子里,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试镜和为这个角色做准备的时候,他又一次想到了过去,想到了自己到底是谁。The human stain“是一部可以让我思考和置疑如何洞悉他人和自己的电影,更深远的,去置疑我生活和信仰的基础。” 现场:熊黛林低胸裙装亮相 否认给郭富城戴绿帽 调查:您对腾讯娱乐首页改版是否满意? 刘真自撩短裙露底裤 宋祖德老师耍流氓 帕丽斯街头脱衫换衣 李彩华低胸玩诱惑 八卦 揭密明星幕后的脾气性情 走光 央视主旋律剧集露点镜头 Coleman silk这个角色吸引他是因为他觉得“Coleman是非常聪明和有抱负的,”“但是在40年代的美国,他被周围的环境完全定义为一个黑人,如同监狱一般限制了他。他决定破茧而出, 这很勇敢,也很自大,甚至最终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他又陷入了一个自己搭建的监狱中。把身份换成白人,他重新开始一段不容许过分亲密的生活,因为他不可能完全的对爱人坦诚。生活中处处是恐惧,因为每一次,当他走进一个房间,就可能有人认出来他到底是谁。” 在准备过程中,went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我的工作不是去谴责或是宽恕我的角色,这很重要。That wouldn't allow for his complexities. (没看懂,我都不知道his是哪来的)Coleman被环境对他的定义困住了 ,这令他窒息,所以他需要寻找自由。这是任何人都会涉及到的。这让这部片子超越了种族。” 为了饰演年轻的coleman他进行了拳击训练,那时候,做为一个浅色皮肤的黑人,coleman还没有否认自己的种族并且装成一个犹太人。年轻coleman曾把拳击当成爱好。“这是一项很激烈的运动,我的教练也和the hurricane里的Denzel Washington合作过。训练持续了三个月,每周5天,一天四到五个小时。之后还有一个月的编舞排练。4个月的准备和12个小时的拍摄最后变成了30秒的片段。 又一次的,以前的体能训练和演出经验为这次角色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如何把握好这个Anthony Hopkins演老年部分的角色,went是没法准备的。“压力很大。这是一种荣誉,但是我也有个疑问‘我要怎么做好呢?’这个男人是一代传奇,我一直是他的大粉丝。我觉得自己好象这个地方新来的小孩,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就要使自己的演技变得和Tony先生一样精湛,除此以外别无它法。我租了每一部Anthony Hopkins演的电影,偷师学艺。” 当went完成了the human stain的拍摄,有关cornel west事件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他给Cornel west写了一封道歉信,并且告诉了他在the human stain中的那个角色。但是并没有回信。回到工作这方面,制片人觉得went应该参与到影片的宣传中去。他和一起合作的演员将会参加在美国很多州(如芝加哥,丹佛,纽约)和一些欧洲城市(如伦敦,威尼斯)举行的首映式。天降好运,在剧中演他母亲的Anna Deveare和cornel west是朋友,而cornel west则参加了纽约首映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力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对我来说意味深长。” 看见自己出现在银幕上,他百感交集,痛楚的回忆又一次涌现。“当我第一次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看到这片子,后来想想这挺让人尴尬的——并不都是糟糕的感觉,而是觉得,你把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展示在那儿——一些刚刚发生在我和Jacinda Barrett之间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仍然让我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突然间,所有人都跑过来和我谈论这间事,谈着我以前从未对他们说起的事情,对我来说,这些事情仍然是非常非常私人的,每天不断斗争又不断妥协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们按什么规则做事,多让人害怕。” 尽管他内心感情起伏,他还得继续为电影宣传。他拍了几辑照片,独自一人接受采访,并且和其他演员一起召开记者见面会。评论家们又困惑又好奇,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白人要演一个肤色很浅的黑人。Went必须一遍一遍的重申自己的身份,以免被别人当成一个白人。讽刺的是,Toni Morrison——当年在Princeton卷入那场反对went的战斗中的小说家,他的话又一次被拿出来了。“在Toni Morrison的小说中有一句很棒的格言,我很喜欢‘定义只属于定义者,而不是被定义的人’(Definitions belong to the definers, and not the defined.)我必须不断的定义我自己,以免被别人定义。” 他也被问及对于美国种族主义和种族定义的观点。“作为黑人和African-American的后代,我一直对于中间那个连字符有疑问。我不想做什么African-American,Chinese-American或是Irish-American。我家世代生活在这个国家,为什么我不能自称是美国人。”他透露自己有双重国籍,持英美两国护照。总而言之,他认为自己是“American first, last and always.” 有关种族歧视的经验。“遇到这种事儿已经不新鲜了。可能和一群白人朋友站在一起,某些人可能说出不会在我家庭聚会上说出的话。很伤人。有人叫你‘黑鬼’,就像被捅了一刀子。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像新添了一个小伤疤,但是太多的伤疤和流血至死其实没什么分别。每次这种事情发生,你都面临窘境:我该对这个聚会喊停吗?理想的说,每次都该这么做。但是比起教育别人我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it just has to be a case-by-case basis),虽然伤疤也因此添了不少。” 他对passing的看法。“很显然,passing并不是一直都萦绕在我心头的事情——它从未在我的‘雷达范围’内出现过,因为我非常幸运的出生在一个能够为自己自豪的时代。但是做为一个混血儿,我遇到了一系列不同的挑战。这些挑战并不是比成为这个人或那个人更困难,而是,它们仅仅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从来都没有真正体验过因为race stick而‘买卖结束’,我喜欢这么表达——从来没有在吃饭之前被要求先付钱,或是从来没有因为在晚上的某个错误时间开错了地方而被要求把车停在路边。所以说,我挺幸运的。” 一次和某位记者十分令人伤心的插曲使种族歧视的现实以及言辞伤害的巨大变得十分清楚。“我和纽约的一位记者聊天,他说,‘恩,你是个mutt(杂种)’,我告诉他,‘你知道吗,我觉得mutt这个词很冒犯我。’他开始了耍赖了‘我也是个mutt,我是德国人和爱尔兰人的混血。’‘那意味着你是白人’,我告诉他。‘不过还是谢谢你的消遣。’” went有一些混血观众,“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高兴,因为他们看到了代表自己的人出现在荧幕上。” 对于表演方面的最有力的竞争对手,went的回答是Josh Hartnett。那对未来事业的想法呢?“很冷静的说,如果我要等待一个澄清自己racial makeup的角色,那肯定会等很长很长时间。我非常想做denzel washingtong做的那种事情(他尝试一些给白人男演员写的剧本),或者是像Jodie Foster那样(她读给男演员写的剧本)。我告诉我的经纪人,可以演任何种族的角色,如果种族在电影里不是什么大问题的话,还可以演给高加索人编排的角色。如果种族问题在电影里很重要,那么对演员来说就很重要。如果你要拍一个爱斯基摩版的romeo and juliet,wow,我都等不及要看了。但是如果是拍gone with the wind,那恐怕有点麻烦了。 就像went第一次出演重要角色(dinotopia)和当实习生是在同样的network,他的生命中有很多这样的巧合。多年后又见到了Cornel West,解决了他们之间的问题,一跃成为了发展总监——过去为之工作的职位。“在电影节总有一些人跑过来问我,‘你不是那个过去站在复印机旁的家伙吗?’,现在我成了焦点,大家和我闲聊,被我的笑话逗的哈哈大笑,我想‘你们知道我给你们这样的人端了六年的咖啡’,所以我知道我实际上能干什么,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另外一面。”went对总监们的建议是,应该对下层人员保持友好,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冒出来踩在他们头上。 其他内容请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多说饶毅为人救护什么意思
有人说,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任何民族都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饶毅这样的人。
有评论指出,保护饶毅,就是保护一个公民的自由,就是保护一个读书人的良知!

但绝大多数科学家并不为人所知,毕竟学术研究不比明星八卦。
饶毅是何人?
饶毅,男,1962年出生。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
饶毅于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 ,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3年9月卸任 。饶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饶毅教授,这位和施一公同样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响当当”的科学大家,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而与施一公教授不同的是,这位“落选中科院院士后表示永不再选”的智者,又让我们产生很多好奇。以下内容作者为施一公教授,即是在饶毅教授宣布永不参选院士以后,鼎力支持之作。正如文中所说,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大影响。
施一公院士谈饶毅
中式着装的北大教授饶毅
“闲人”饶毅:1998-2001
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经常写一些与他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文章引经据典、有时会很长,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由于对饶毅有成见,他发来的杂文我一般都直接删掉、不会花时间阅读。所以,我对饶毅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多管闲事。
因为对饶毅的第一印象不佳,对他要做的事情我也不感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有一天,饶毅发来email,希望我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针对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同时政府通过高强度的财政投入建立一个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对这些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运行和科研进行稳定支持。出发点虽好,但这一建议所需的费用在当时令人咋舌:仅仅维持这些研究所的运行就需要130亿人民币(16亿美元)稳定基金的支持。看到这个建议信后,我颇有意见,在当时科研经费还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提出百亿元的支持力度似乎异想天开、不负责任:为什么不先建立一个研究所作为试点?投巨资建立这么多研究所谁来负责、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学家会愿意全职回国工作?当时,我觉得饶毅的建议会带来不负责任的奢侈和浪费,甚至负面影响国内的科研发展。第二天,饶毅打电话来解释,我就很情绪化地把满腹不满一股脑倒出来。之后还嫌不够解气,专门打电话给包括王晓东在内的其他几个朋友,想抵制这个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付诸实施,其中的一个试点倒是在2004年起航:即王晓东、邓兴旺担任共同所长、饶毅担任副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虽然我在电话里冷嘲热讽,饶毅却颇有君子风度、一点都没有生气,而是一直耐心地给我解释他的道理: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这小子在狡辩。
贤人饶毅:2002-2005
其实,早在1995年,饶毅刚刚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取得tenure-track助理教授位置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的建设,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小的实验室。后来,他与鲁白、梅林一起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协助蒲慕明,直接参与了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创建,并为此承担了不少压力。这些事情,我听说过一些,觉得饶毅还算是个爱国的热心人,多少对他有了一点好印象。
真正让我改变对饶毅印象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在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偶尔听到了饶毅组织BIO2000课程的详情。原来,早在2000年,饶毅为了改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落后的状况,联合上海生科院的吴家睿,一起提议、推动、创办了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生课程,取名BIO2000;该课程由饶毅邀请的二十多位海外优秀华人生物学家担任主讲教师,每位教师专程回国在北京和上海各讲授6节课,分别针对上海生命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当时非常及时,深受学生欢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也许是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为了组织这门课,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实属不易!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2002-2005年这几年间。众所周知,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职场上奋斗着实不易;要拿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美国本土人难多了,而每升迁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便如此,最终还往往要面临着一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亚裔很难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recognition)。和千千万万的留美中国学者一样,饶毅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遗憾,尽管大家大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中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原因可能有四条:一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富足、知足常乐,不必追求其它;二是自己刚刚起步、还没有面临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三是不愿意花时间做这样一件尽管对大家都好但不知何时才能见效的事情;四是觉得呼吁美国主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留下负面印象)。饶毅是我认识的华人中为数不多的认认真真花时间、花精力为维护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的权益而付诸实际行动的科学家。
2003年,饶毅写了一封长信给美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andMolecular Biology),善意地提醒他们:在ASBMB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还很少有亚裔的领导,其主办的学术刊物中也缺乏亚裔主编和副主编。后来,Duke大学的王小凡教授作为华裔教授的杰出代表受聘JBC(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编,也成为JBC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王小凡的聘任也许与饶毅的呼吁不无关系。有意思的是:小凡恰好是另一位为了华人和亚裔利益不懈努力的热心科学家!小凡上任之后,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中国学者,包括推荐一批有水平的中国科学家出任JBC编委,用实际行动改善亚裔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样,饶毅也写信给拥有三万多名会员的美国神经科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指出该学会的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领导位置上,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教授。结果该会在当年的理事会上紧急增补了NIH的鲁白进入干部遴选委员会(负责各级委员会的提名工作),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进入年会程序委员会(负责下一年年会演讲人的挑选工作)。
饶毅还用同样的方法给CELL主编Vivian Siegel写信,建议她增加亚裔科学家在Associate Editors里的比例、特别是鼓励她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加盟Boardof Associate Editors。果然,这一建议也得到了CELL的采纳,来自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成为第一位来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中产生的Associate Editor。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应该说,饶毅在客观上帮助了一大批在美国的亚裔生物学家。我相信,在美国,因为饶毅所作所为而受益的亚裔科学家不在少数,可能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一些人可能还对饶毅印象不佳。
盟友饶毅:2005及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饶毅的接触逐渐增多;了解加深,我在2005年前后意识到自己和饶毅在许许多多的原则问题上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对亚裔在美国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对中国国内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看法、对中国科研文化和学术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政治观点。不知不觉之间,即便在全职回国前,我们已经开始联合做事。其中一个例子是2005年底在科罗拉多州Boulder举行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的年会上,饶毅和我作为辩论的同一方,针对是否存在亚裔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与另一方展开激烈讨论。我俩的共同观点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要对美国学术界和全社会大声疾呼、让大家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要利用所有的机会影响身边的科学家帮助我们一起改进亚裔的处境。当时,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或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从2005年开始,我也加入到以饶毅为代表的一批同仁的努力中来。每一次我外出讲学或开会,都会向美国同事和朋友们讲述亚裔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每次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待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我更是抓住机会陈述其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我负责接待来访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Tom Maniatis,我决定争取他的支持。在我的办公室里,我准备用30分钟与他讨论这一问题;刚刚对他讲述了5分钟,他就打断我的陈述并赞成道:“一公,你不需要说服我,亚裔的玻璃天花板太明显了!在七十年代末的哈佛大学已经有很多很多亚裔学生,可能百分之二十、三十,但是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每当我去参加系主任会议或高级领导的会议时,几乎找不到亚裔的影子!他们(指以前哈佛的亚裔学生)都去哪儿啦?!”随后的时间里Tom给我出了一些主意,关于如何应对亚裔玻璃天花板的事情;同时,他也非常赞成我们让美国同行意识到该问题严重性的做法,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在以饶毅为代表的一些同道的努力下,美国的一些学术团体、一大批教授专家开始意识到亚裔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学术成绩出色、经济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在职场面临难以升迁的困境。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普遍认识,让很多在美工作的华裔学者受益。2011年6月,在谢晓亮主持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我又遇见了Tom Maniatis教授,他告诉我,美国科学院已经意识到亚裔没有得到合理代表的问题,并已经由一些资深科学家成立了一个专门提名委员会(Special Nominating Committee),推动美国的亚裔优秀学者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一批亚裔学者通过这个委员会顺利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也包括几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

饶毅在2007年9月正式辞去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我在清华的实验室于2007年4月开始正式运行,次年辞去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学科的规划和人才引进。我们在2007-2010年的三年中联系密切,几乎每周都有不止一次的交流,甚至一天之内沟通几次。我们在原则性的问题和观点上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在操作层面上密切配合、尽力加强清华与北大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成为理念和事业上的盟友。
兄长饶毅
2007-2010年,这期间也是我们两人回国后感觉最艰难的三年,在工作、生活中时时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彼此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坐坐、乐观地展望未来。饶毅和夫人吴瑛育有一女一子,2007年刚回国时,老大Elizabeth已上高中、跟着吴瑛留在芝加哥;老二David九岁半、上四年级,于是跟着饶毅回到北京、在北大附小读书。但对于九岁多的孩子而言,适应北京的环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2007年暑假饶毅请家教给David补习了三个月的语文,开学以后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压力一直很大,饶毅也很为此操心。大约在当年的感恩节前,饶毅给我发了一个释怀的短信,“语文64分,及格了!”。学习还算简单问题,适应环境对孩子更难些。David回国两年多之后,学校命题作文“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David毫不犹豫地写道,“那我就立即飞回芝加哥……”这种情形对钟爱儿子、希望儿子有中国人归属感的饶毅应该是非常苦恼的。听到这些令人揪心的事情,我也只能稍稍安慰一下饶毅。好在回国三年半之后,David真正开始喜欢北京、有了中国是家的感觉。

我从小有点清高的毛病,很少会长期佩服一个人。但经过十多年的接触和了解,我从心里敬佩饶毅。首先是他的学问。尽管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去管那些和他“似乎不太相关”的事情,但他是我认识的在科研上最富有创新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维总是比普通科学家多想两个跨度、聚焦在一些重大的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上。他读很多原始文献,即便是出行也总是带上一本《自然》、《科学》或《自然-神经科学》阅读。其次是饶毅的为人,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饶毅,但十多年来我看到的是一个正直、智慧、敢言、有思想、有远见、心口一致、忠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家。
饶毅说话或做事从来不会故意讨人喜欢,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做事,即使这意味着他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回国六年来,我对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早已见多不怪了,也逐渐理解为何有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适当改变说话的角度,“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饶毅似乎不会改变语气和讲话方式,对所有人的态度总是不卑不亢。我相信,饶毅讲给博士生听的观点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同事、媒体、和领导。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饶毅在领导面前奉承拍马、也从未见过他对学生声色俱厉。饶毅总是用相对平稳的语调说出他信奉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观点。
老顽童饶毅
饶毅比我年长5岁,但他生性顽皮而天真、喜欢善意的恶作剧,颇有点老顽童的感觉。我知道很多让人捧腹的故事,但未经本人同意,还是少说为妙,这里只例举一二。大约在2009年深秋,我和饶毅应邀参加在京郊凤山举行的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年会。下午休息,我们一起登上了凤山山顶。山顶平台上,正有一位年轻女子和教练一起,背着滑翔伞,准备迎风跳出山崖享受滑翔的刺激和乐趣。可惜,风向突然变成顺风,她们只好等待。饶毅上前聊天,得知女子是第一次滑翔飞行,便调侃道(大意):“你不害怕吗?如果你逆风跳出悬崖的一瞬间风向突然变成顺风怎么办?那你不就摔下去了吗?不会摔坏吗?”他越说越来劲、女子越听越害怕,旁边一位魁梧男子明显忍无可忍,喝道,“你这人会不会讲话?!一边呆着去!”饶毅一点不着急、嘿嘿笑笑说,“我先替她把最坏的情况想到,她知道后就不会害怕了”男子越发生气……我赶紧过去拍拍饶毅的肩膀、让他少说两句。当然,女子和教练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滑翔伞飞翔!
两年前的一个假日,饶毅、David和我们全家一起到京郊度假村休息。周六上午,度假村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非常热闹。我与饶毅没聊几句,一转身他就不见了,竟然跑到参加婚礼的宾客中去高谈阔论了;我心里纳闷:你认识那些人?这么巧?!十几分钟后,饶毅又急急忙忙地跑回来了,而且脸上带着坏笑。我好奇:“怎么回事?”饶毅坦白:“我自称是新娘的舅舅,开始还好,后来被新娘的家人识破了!”唉,童心未泯啊!
既然是老顽童,那就时不时地会因为言语不逊在外面惹事儿。饶毅有时会公开取笑别人,有时则是用尖刻的语言奚落别人。别人有不满顶多是私底下骂骂发泄一下而已,饶毅骂人则常常是公开通过博客、似乎唯恐当事人和百姓大众听不到。个别时候他也会骂错、评论不准确,但他愿意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诸位可以到他的博客里赏鉴。说心里话,对他的博客文章我并不是一概赞同,每当觉得不妥时,我都替他捏把汗,忍不住提醒!但这就是天真耿直、而又自以为是的饶毅,他绝对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而是什么话都摆在桌面上。
王晓东对饶毅有一个我认为非常精准的评价:predictable!(可以预测!)的确,饶毅始终如一的品行、观念、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让熟悉他的人很容易预测和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说心里话,过去三、四年,我几乎没有对任何一件饶毅做的事情感到过意外。
回国六年来,我和饶毅在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分歧,包括共同执笔在2010年9月为《科学》周刊撰写批评中国科研文化的评论文章(Editorial),但我们在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常有不同,也反映出我们性格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决定各自发挥所长、运用自己擅长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作用、促进科教发展。每每遇到我们共同关心的具体事情、遇到实际操作时,我们总是很在乎对方的观点,共同商议、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比如共同建议并创立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及中心内部的运行。
我相信我完全理解饶毅回国的赤子情怀,也理解饶毅的行事风格。我常常庆幸自己在一街之隔的北大有饶毅这样一位好朋友。今年上半年,一位中学同学把我高中毕业时援引巴金、写给他的临别赠言重新转给我:“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我想,我当时对友情的理解也许仅限于中学轶事、同学意气。现在,则是对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在中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这种感觉,很好!
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上一篇:毕业论文说文解字
下一篇:如何搞定毕业论文